莊子營:親王墓碑今仍在
原標題:莊子營:親王墓碑今仍在
莊子營村在順義城區向南,村裡綠樹蔥蘢,一摟粗的楊樹比比皆是。《順義縣誌》載:該村成村於明代。由莊子營、王家墳、秀才營三個村組成,後統稱莊子營。莊子營因庄姓人而得名,秀才營在村南,因有高姓秀才而名。村西王家墳有清和碩和勤親王墓,又名「西老墳」。民國時,莊子營在順義境內,但行政區劃卻屬大興縣,那時叫做「插花村」,是民國時一特有現象。
村東,抗日戰爭期間,有日本人修的一個炮樓。周圍有壕溝、鐵絲網、弔橋。炮樓下一南北鐵道縱貫,鐵道於1937年修建,北起古北口,南至北平,當時稱為「平古鐵路」,為侵略者運送兵員、裝備、糧食及各類物資。為防止抗日軍民破壞,日本人在鐵道兩旁插了許多木牌,上寫「鐵道兩旁禁種高稈植物」,因此,那時的鐵道公路兩旁種的都是高粱、豆類等農作物。平時,日本人還要去村裡巡查鐵道,每兩個人一組,去時帶著路條,到終點後由炮樓的日本人簽字再帶回來。但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統治人的不是軍旗和槍炮,而是人心。經過十多年的抗戰,侵略者終於滾回東瀛小島。
走在村街上,兩旁是整齊的民居,來來往往的人群。有人說,這裡的風水極佳。對於風水,我一向不甚了了。但還是來到村西,這裡有一座清時的墓碑。墓碑為乾隆帝的親侄,和碩和勤親王愛新覺羅·永壁所建,永壁父為乾隆皇帝親弟愛新覺羅·弘晝,弘晝生前被封為親王。
永壁於雍正十一年生。24歲時,被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種標誌:既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紫色韁繩)、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盛熱水用,略同今天的暖壺)、馬坐褥、門釘(府門上的銅釘)。27歲授鑲白旗漢軍副都統;38歲時,授鑲黃旗蒙古都統。當年,其父弘晝去世。清朝制度,除清初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可以世襲,其他的封爵要代降一等。但永壁天資聰慧,志書說他「稟氣沖和,禮法嫻熟,趨蹌有節」,深得其伯父乾隆帝喜愛。在其父弘晝去世後,就讓永壁破格承襲了親王爵位。永壁於乾隆三十五年襲爵,三十七年病死,謚曰「勤」。永壁薨後,乾隆帝親自為侄子撰寫碑文,對永壁英年早逝表示惋惜和哀悼之情。永壁墓碑高約6米,碑額上有滿漢文「敕建」二字,魑首龜趺,碑身兩側有海水飛龍,碑座有海水江崖、魚蝦等,雕工極為精緻。石碑的規格、形制、紋飾都較高,足見墓主的地位。
附近人稱此墓園為「王爺墳」,守墓人則稱「龍山」,在密雲卸甲山有其父弘晝的墓葬,稱為「鳳山」,據說,這兩座墓是在一條龍脈上。墓地佔地約50畝,四周圈以圍牆,莊重肅穆。入口處有宮門,進門內,迎面是碑亭,碑亭後為享殿,享殿後是寶頂,寶頂上刷紅漆。地宮為金井玉葬,頂部五層磚券。墓園內植滿白果松、柏樹,陰森恐怖。墓地西,還有一條小河,名文河。以後,永壁子綿循郡王、孫貝勒奕亨、鎮國公溥廉也葬在永壁墓西。永壁的後人較有名氣的有教育家、書畫家、詩人啟功。
清末,政府腐敗,王府後人也家道中落,疏於對墓地的管理。1931年,兵匪在一天夜裡包圍了看墓人的住所,將人驅趕到墓地享殿內,派人看守。兵匪用炸藥炸開墓地石門,派人進去擄掠。據說,土匪掠去的有玉白菜、金拐杖、瓷器、如意、金銀銅器等大量珍寶。墓地被盜後,常有當地人來此偷伐樹木,運磚運石,回家壘砌建築。新中國成立初,墓園還有馱龍碑、寶頂、殘牆等。現僅存石碑一座,四周圍以護欄,為「順義區保護文物」。
我們再轉向村南,這裡原也有一規模較大的墓地,如今成了農田,村人稱「高家墳」。墓地內石碑林立,又稱為「碑墳」,村裡人說墓園內有墳72座,是清初名臣高其倬和繼室蔡氏及後代的墓地。據說墓地的主人高其倬當時權傾朝野,稱為「高半朝」,這座墓地佔地廣大,有「一望十里平」之說。站在這裡,可望見十里地以外通縣草寺村的廟宇。
我們再翻開志書,看看高其倬是何許人?高其倬(1676-1738),清初官員,祖籍山東高密,隸屬漢軍鑲黃旗。他天資聰穎,曾選翰林院庶吉士,此後歷任內閣學士、廣西巡撫、雲貴總督、福建浙江總督、湖北巡撫理湖南、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史書記載他「功名之盛,人臣稀有」。高其倬在雲貴總督任上,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頗有政聲。
高其倬不僅官至高位,又為名詩人,詩作有《味和堂詩集》存世。他的詩題材較廣,意境宏大,才氣橫溢。他的繼室蔡琬,字季玉,綏遠將軍蔡毓榮之女,工詩,有《蘊真軒詩草》。
高其倬政績卓著,還精於堪輿之術。雍正八年受命隨怡親王允祥為雍正選擇陵址。按先例,雍正的陵寢應該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與祖先葬在一起,雍正也曾想把東陵內的九鳳朝陽山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經堪輿之人看後,認為此地規模雖大,但形局不全,穴中又多沙石,不可作為吉地。
高其倬又和允祥四處奔走,幾經輾轉,他們來到河北易縣城西永寧山下的太平峪,見這裡山清水秀,風水極佳,遂上奏摺,稱此地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沙石無美不勝收,山脈水法調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洵為上吉之壤」。據此,雍正決定在永寧山下為自己建造陵寢。從雍正八年開始營建,於乾隆二年完工,命名為泰山陵,簡稱泰陵。雍正因此成為葬在清西陵中的第一位清代帝王,後來嘉慶、道光、光緒三位帝王相繼葬於此地。西陵由此成為清代皇家陵墓之一。高其倬也因為雍正擇陵址之功,被恩授三等男爵世職。
1949年後,墓地還殘留有神道碑,高其倬及其繼室蔡氏的墓誌碑、石供桌、石凳、石獸、墳丘等。上世紀70年代農村平整土地,墓地被毀,石碑被拉倒,從高和繼配夫人蔡氏墓中挖出墓誌兩盒,撰文及書寫皆為朝廷重臣和文人名士,是難得的珍品。
離開這裡,不由心多感慨,想起了《紅樓夢》的「好了歌」:「……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這兩座墓地的主人,生前位極人臣,地位聲名何等顯赫,永壁墓如今也只剩下孤碑,形隻影單,高家墳已是農田,可見風水也並非一成不變。不過,這座墓碑的存在及村人的回憶,還是給我們傳達了許多歷史信息。
推薦閱讀:
※《莊子》在宥
※莊子文化 聽雨軒sjh
※莊子《逍遙遊》
※8-莊子集解卷五
※出自《莊子》中的成語(3)
TAG: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