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教學優秀論文怎麼寫?獲獎論文來示範

教學論文怎麼寫?請往這邊看過來~

不僅有論文寫作示範,而且提供全國性的優秀論文宣講及優秀課例展示的舞台

更有大咖分享「數字化教學」那些事,助力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

這裡是「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兩屆

第三屆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

8月 · 合肥

與您不見不散

(識別二維碼,查看活動)

第三屆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

論文、課例徵集通知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實《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總體部署,系統梳理全國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的典型經驗和研究成果,探索數字化教學應用的實踐路徑和方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數字教育研究院定於2018年8月下旬在安徽合肥召開「第三屆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

會議聚焦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直面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創新中的真問題和難題,邀請教育領域知名學者、校長、教師,全方位探討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路徑。

為充分挖掘數字化教學的優秀成果和優秀教師,現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教研員、校長以及信息技術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徵集論文和教學課例。會議將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在大會上予以表彰,並安排優秀論文宣講及優秀課例展示活動。

(點擊圖片,查看徵稿詳情)

那麼,優秀論文怎麼寫?

「第二屆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獲獎論文

來示範!

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翻轉課堂教學

——以「圓的認識」翻轉教學為例

李金臣 |河北省保定市厚福盈小學教師

教學模式構建,關鍵是考慮「人」的問題——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師生、生生和諧對話: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圓融和諧,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基於混合學習模式的翻轉課堂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呈現順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掌控權:在線學習期間,學生自主控制學習的時間、地點、路徑或進度,這樣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進行思考、探究;而且基於混合學習模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是一種整合,教師將在線學習和面對面學習共同構成課程,藉助學習任務單分解學習內容任務,指導學生在線學習,並收集學生學習困惑和出現的問題,便於開展課堂教學。直指學習問題核心,教才最有意義,學也更加有效。

圖1 翻轉課堂教學現場

在基於混合學習模式的翻轉課堂上(如圖1),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想到的是學生「學什麼,怎樣學」,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學,哪些知識需要藉助微視頻講解,哪些體驗或總結可以輔之學習任務單進行逐層引導。

其次,要思考教師「教什麼,怎樣教」,教在學生思維的困惑之處,教在知識方法的內化提升之時,教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之線得以貫穿,教讓學一下子豁然開朗,教與學的融合促使學生自信於胸。

最後,反思「為什麼這樣教」——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發展變化的個體,宛若田園裡的一粒粒種子。他們的成長源自於內心的努力和外界環境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就是創造最適合的條件,讓他們能夠自由茁壯地生長,讓每一節課都會有美妙綻放的瞬間。

下面,筆者以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談談基於混合學習模式的翻轉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探索。

一、課前學什麼,怎樣學

教材中,「圓的認知」分成四部分: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感知圓」;利用多種工具「畫圓」;由圓規畫圓的過程「認識圓」;從多角度去「探究圓」。課前將「感知圓」「畫圓」「認識圓的概念」三部分藉助學習任務單和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獨立學習。

學習任務1: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見過圓呢?請寫出來或把發現的圓以照片形式發到班級群中,與大家分享。學習任務2:只要細心觀察,到處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圓。想不想自己畫一個圓呢?自己找找身邊畫圓的工具,畫幾個圓,並將它們剪下來。學習任務3:會用圓規畫圓嗎?先自己嘗試畫一畫。遇到問題不要緊,請打開微課「圓規畫圓的技巧」看一看,再試一試。學習任務4:結合課本理解圓的相關概念,並在畫的圓中標一標,將它們以圖片形式發到班級群中。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能很快找出生活中的圓。他們會怎樣畫出一個圓呢?學生的方法很多:用膠帶、硬幣、碗底、茶杯蓋等方式拓圓,固定細線的一端,旋轉另一端轉圓……大部分學生會想到使用圓規畫圓,但他們第一次使用圓規,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筆者將微視頻「圓規畫圓的技巧」傳到班級群中,讓學生們下載觀看,在不斷嘗試中學會使用圓規。讓學生結合畫圓的過程學習圓的相關概念,也不會出現太多困難。

教師應利用好班級群的交流平台,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及時答疑。通過課前先學,確保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學習狀態。

二、課上教什麼,怎樣教

鑒於數學的學科特點與小學生的年齡特徵,翻轉課堂並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預習時真正理解每個知識,所以有必要在課堂上補充教學。

對於圓的認識來說,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圓心、什麼是半徑,初步學會了用圓規畫圓,並不等於理解了圓的本質。事實上,只有部分學生能夠基於圓心、半徑的概念,通過畫圓的操作,體會「定點」與「定長」是畫成圓不可或缺的兩個條件,能夠意識到這就是圓的兩個本質特徵,就是「鳳毛麟角」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01

在遊戲中豐富對圓的感知

摸圓小遊戲:將藏在紙盒子中的圓形物摸出來,為什麼不摸多邊形、橢圓、圓柱和球呢?圓與其他圖形有什麼不同和聯繫呢?拿出自己剪好的圓片,閉上眼睛摸一摸,感受一下圓是怎樣的圖形。在對比中完善圓的表象,獲取對圓的直觀感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封閉的平面圖形。

畫一畫:圓是畫出來的,認識圓就必須要畫圓。在課前學習任務中,讓學生藉助圓形物品「拓圓」,利用圓規畫圓。「拓圓」不能改變圓的大小,圓規卻能畫出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圓。在此環節,筆者準備了帶細線的筆、兩端有小孔的直尺(如圖2)和圓規三種學具,讓學生在畫一畫中體驗圓規作為畫圓工具的優越性,思考不同的工具畫圓時有什麼共性。

圖2 畫圓

數學抽象是建立在表象的操作感知中的。筆者讓學生使用不同的學具畫一畫,在用線轉筆、轉直尺畫圓或用圓規畫圓時,都會出現「不圓」的情況,失敗的原因是難以固定圓心或半徑發生了變化。在畫的過程中可讓學生感知圓的兩個要素:定點和定長。畫圓是對圓的本質特徵的直觀感知。

02

動手操作探究圓的特徵

學生使用圓規嘗試畫幾個不同的圓,在畫圓的過程中,感受圓的大小和位置出現了變化,思考導致這些變化的的原因。

再次把視線聚焦到圓規畫圓:針尖定的點是圓心,針尖定的點不同,圓的中心位置也就不同;圓規兩腳間的距離變化,半徑長度發生了變化,所畫出圓的大小也隨之變化。

課堂上讓學生使用「幾何畫板」中畫圓的功能,嘗試畫出不同位置的圓(當拖動圓的半徑大小發生變化時,圓的大小隨著變化),讓學生在數與量的對應變化中明晰圓的位置和大小變化規律。

學生學習數學的經驗是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數學經驗的獲取需要「做」的過程,更需要在「做」的過程中思考並積澱。

探究圓的特徵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教師藉助關鍵問題導向,如「在一張沒有圓心的圓形紙片上,你能找到它的圓心嗎?」「動手畫一畫或折一折,看小組內誰得到的半徑數量最多?」「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你同意嗎?」讓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與關係時,將折、畫、量、比等方式獲取的結論與圓規畫圓時的感知結合。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相應的圓上的所有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教師藉助操作驗證,並與學生一同進行邏輯推理歸納、整理出圓的本質特徵。

使用「幾何畫板」的一般功能,可探究圓的特徵,但對應的半徑、直徑的數量是有限的,很難突破「所有」的半徑或直徑。筆者藉助「幾何畫板」做動態演示,讓圓中的一條半徑或直徑動起來,令它繞圓心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圓的每一條半徑、直徑做比較。對圓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進行測量,也能得出結論——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對比數據,結合測量結果發現:在同一圓中直徑是半徑長度的2倍。也可以拖動圓中任意選兩條半徑拼成一條線段,比較它和直徑的長度,對理解半徑的「半」和直徑的「直」有很好的效果。最後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對圓進行本質的刻畫。

03

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

圓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的圓形物品是讓學生認識圓的很好素材。

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圓形物品,以物畫圓。學會圓規畫圓後,再次將視角回歸生活——生活中的哪些現象應用了圓的特性呢?像自行車的車輪就是「圓,一中同長」的應用,它能保障車的重心平穩。生活中的大圓是怎樣畫出來的呢?如修建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花壇,在正方形紙片中作出最大的圓形,這些任務都具有挑戰性。筆者從畫圓的工具引向畫圓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圓的本質特性的應用價值,做到學以致用。

三、為什麼這樣教

01

「先學」如何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

「先學」是建立在學生高度自覺並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的。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准自主發現、准自主創造」的過程。學生「先學」是在學習任務單或微視頻的引領下進行的,怎樣確保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果是學生獨自在家學習,能夠按質保量學習嗎?「先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或者以學習小組形式開展交流學習。小組中認知水平相當的成員能進行暢通交流。教師採用團隊學習的模式保障每個學生都在學習。

教師藉助網路學習平台(班級群)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微視頻的錄製中適當增加互動式的問題——解決問題就需要真正的學。針對在班級學習平台中的交流情況進行引導,收集並解答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

「幾何畫板」畫圓

02

課堂教學中探究手段多是否增加學生負擔

本節課的重心是探究圓的特徵,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直觀感受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與聯繫,而依據圓的定義進行邏輯推理得到結論「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能這樣思考的學生是少數。動手操作「幾何畫板」畫圓,不僅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帶來的便捷與準確,而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在分組探究圓的特徵時,應讓每個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多樣化的相互補充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03

課堂翻轉之後,課堂教學釋放的時空做什麼

翻轉課堂不僅是改變了教學的流程,更重要的是「高效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與觀點相互碰撞,能夠深化學生的認知」。一般來講,知識傳遞在課前,知識升華在課中,課堂教學時間除了完成相應練習之外,更要拓展知識的延伸,引導學生探究。

認識了圓的特徵,能否指出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呢?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車輪。它為什麼是圓形而不是其他圖形?結合「圓,一中同長」的本質給出合理解釋。「直徑10米的圓形花壇」怎樣畫出來?畫圓是對圓本質的再現,畫較大的圓或作出正方形紙片中最大的圓,尤其在正方形紙片中作出最大的圓形其實是外方內圓的模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確定正方形和圓的中心,最大半徑與正方形邊長的聯繫等,這些都對應著圓的本質特徵。教師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有利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基於混合學習模式的翻轉課堂是一種對傳統課堂有革新意義的模式,越來越受教育同仁關注,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教學實踐,靈活地採用適合的方式,推動課堂教學有效開展。

(註:本文系第二屆全國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獲獎論文)

文章來源:《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年第3期,原標題為《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翻轉課堂教學——以「圓的認識」翻轉教學為例》


推薦閱讀:

這幾年用互聯網改造汽車市場的努力,方向可能都錯了 | 2016 大公司數字化 ⑥
BBVA,數字十年
怎麼理解數字化轉型(一)
Mi9 Retail作為銀牌贊助商出席Digital Luxe Meeting 2018
星巴克數字忠誠十五年

TAG:論文 | 優秀 | 教學 | 數字 | 怎麼 | 數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