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概況介紹導遊詞

台灣概況介紹導遊詞

  一、概況

  (一)位置、面積與氣候

  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的海面上,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其中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面積為35 873平方千米。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除台灣省之外,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 188平方千米。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的面積佔全部面積的2/3以上。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是—個多地震的地區。

  台灣省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2。C,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獨流人海的大小河川多達608條,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等。其中濁水溪最長,為186千米。

  台灣農耕面積約佔土地面積的1/4,盛產稻米,一年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水稻、甘蔗、茶葉被稱為「台灣三寶」。蔬菜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 000種,其中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 600千米。因位於寒暖流交匯處,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大陸架較為平坦,近海漁業及遠洋漁業較發達。

  (二)人口、民族、語言與宗教

  據台灣統計,截止2005年底,台灣地區人111,即台灣省加上金門、馬祖,總數約為2 277多萬人。

  台灣居民主要是漢族和高山族,還有少數回、蒙古、滿、維吾爾等民族。漢族佔總人的98%,多數是來自福建省和廣東省的移民,以福建泉州、漳州居多,廣東移民主要是來自梅縣、潮州的客家人;台灣高山族為原住民,約佔全島人口的2%。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高山族可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葛瑪蘭和賽夏等10多個分支,分居全省各地。通用普通話和閩南話。台灣宗教活動盛行,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天主教、新教)。

  (三)歷史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期住民大部從中國大陸移居而來。20世紀70年代在台南發現的台灣最早人類化石「左鎮人」與大陸福建「清流人」、「東山人」同屬於中國南部地區晚期智人,具有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東吳孫權派一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隋唐時期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隋大業六年(610)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960--1368),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名稱。17世紀之後,漢族在台灣開拓的面積越來越大。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台灣北部和東部地區。1642年,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1661年4月,鄭成功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船,由金門進軍台灣。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向澎湖、台灣進發,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設置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El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基隆、安平、高雄相繼開港。1885年,清政府設台灣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19世紀70年代,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將台灣作為擴張目標。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El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宣布台灣、澎湖將歸還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台灣及澎湖列島重歸中國版圖。

  1949年後,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目前,儘管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民間往來和旅遊商貿活動日益頻繁,台灣民間要求「三通』』(通商、通航、通郵)自呼聲日益高漲,表明按照「一國兩制』』模式實現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已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四)經濟

  台灣工業以紡織、電子、製糖為支柱產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台灣整體屬於以對外加工和對外銷售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

  二、民俗風情

  台灣民間習俗與大陸閩、粵一帶的民俗大致相同。

  忌送粽子、甜果、糕點、扇子、手巾、雨傘、刀剪、鏡子和鍾等。

  三、著名景點

  著名景點有陽明山公園、台灣山地文化園區、阿里山、日月潭、野柳、魯閣幽峽、清水斷崖、玉山積雪、安平古堡、赤嵌樓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一)陽明山公園

  原名草山,位於台北市郊,主要以大屯火山群、陽明山、七星山為主體,是台灣省最大、景色最美的郊野公園。陽明山以溪谷、溫泉、瀑布和森林公園著稱。其中「大屯春色」是台灣著名的八景之一。

  (二)阿里山

  位於台灣島中部,以森林、日出和雲海三大奇觀聞名,森林、日出、雲海、櫻花被譽為阿里山四景,山中紅檜樹的樹齡已達3 000多年,人稱「神木」。

  (三)日月潭

  位於南投縣阿里山風景區內,是台灣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有台灣「天池」美稱。湖中一島將湖面分割成南北兩半,北部水面形如太陽.南部水面狀如新月,故稱「日月潭」。日月潭翠山環抱,湖水晶瑩,風景如畫,是中國十大名勝之一。

  (四)野柳

  位於台灣島最北端的台北縣萬里鄉野柳村,距基隆西北約5千米,是大屯山系延伸至海中的一個岬角,稱為野柳半島。因受海浪長期的侵蝕和風化,在海邊形成了陡直的海蝕崖及海蝕平台,岩灘上奇岩怪石密布,造型惟妙惟肖,最為奇特的是高達2米的「女王頭」。在野柳岬末端建有一座「野柳海洋世界」,為全台最大的海

  (五)台北故宮博物院

  收藏曆代文物精品60餘萬件,絕大多數是1949年從大陸運去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品。


推薦閱讀: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版本二
北京香堂聖恩禪寺導遊詞
桃坪羌寨導遊詞
巴黎導遊詞範文3篇

TAG:台灣 | 介紹 | 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