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i專訪 | 王新生:用影像構建世界,讓色彩在光影中蔓延

NiSi · 專訪

王新生(光影)

NiSi菁英計劃攝影師

國家高級攝影師

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紐攝中國優秀學員

喜愛攝影、戶外、旅行

深入旅行美洲、歐洲、亞洲、極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擅長風光、慢門、動物、靜物、航拍、紅外攝影。

2016年獲得德國DVF國際攝影展PRS銀獎、希臘克里特島國際攝影展HPSC銀牌和推薦獎、奧賽入選獎、適馬睛典攝影大賽三等獎。作品及文章發表於攝影之友、數碼攝影、影像視覺、攝影世界等多家媒體。

圖蟲ID:光影重重

Q1

光影你好,很高興邀請到您參與本期的NiSi攝影師訪談,您接觸攝影有多久了呢,最初是拍攝哪種題材?開啟攝影之路的契機是什麼?

王新生

您好,我也很高興能應邀參與本期的NiSi攝影師訪談。我最早開始接觸攝影是從2008年起的,至今已經有十年。

我開啟攝影之路的契機很偶然也很簡單,最初的目的就是想給女兒的成長留下影像記錄,所以初期拍攝的題材是兒童人像。

那時我每年都會挑一些女兒當年的照片彙集成冊,留作紀念。現在拐回頭看看自己這些年攝影上取得的成就,我覺得不是那些獲得的國內外大獎,而是真實紀錄了身邊的親人。

Q2

拍攝風光的這些年裡,有刺激或者印象深刻的經歷嗎?分享一下?

王新生

後來我比較專註風光攝影,這類題材絕對是個辛苦活。為了帶回曠世美景,攝影師經常要付出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和努力。

有一次在不丹拍攝,背著器材、帳篷和食物在高原山巒中徒步一周。山區天氣變化莫測,一會陽光普照一會暴雨冰雹的。

有天晚上露營還突遭暴雪,我的帳篷被積雪壓垮,只得從睡袋中鑽出,在嚴寒中冒著暴風雪整理帳篷……稀薄的空氣、沉重的器材、崎嶇的道路、惡劣的天氣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只要你對攝影有激情,這些困難險阻都是能夠戰勝的。

Q3

是否有對您影響比較大的攝影師?您最欣賞他們的哪些特質或者態度?

王新生

有,NiSi專業形象大使、哈蘇大師王建軍老師就深深的影響了我。他拍的風光片見過的人都會被震撼,但少有人關注照片後面的故事。他拍片自駕行駛200多萬公里,報廢四輛越野車;

為一個拍攝角度趴在懸崖邊拍過、把自己綁在直升機上拍過;背上相機、鏡頭、腳架、乾糧和水負重四五十斤,有時候外面一天走30公里……他的照片是激情、才能和努力的結晶。

王老師照片背後的故事激勵著我,一個60多歲頭頂無數光環的攝影家尚且如此敬業,我們沒有不努力的理由。

Q4

您對於攝影器材有沒有一個熱衷追求的過程呢?結合您的拍攝經歷,談談您攝影這些年對器材的看法?

王新生

我也經歷過對器材熱衷追求的一個階段。那時拍不好都找器材的原因,有條件就更換添置設備,單反、微單、中畫幅都在用。

經歷過才明白,攝影器材對影像質量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決定你照片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卻是你個人的綜合素質。不同器材都同屬記錄工具,本質一樣。

區別就像寫文章時用的是鋼筆或鉛筆,一篇好文章出自作者本身而不是他用的工具。攝影師在清楚自己攝影的目的、拍攝的題材後,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器材,不要盲目追求器材的更新換代。

Q5

以您個人的經驗,對新起步的攝影愛好者有什麼建議嗎?需要通過什麼途徑和保持怎樣的心態去學習才能進步?

王新生

對新起步的攝影愛好者我建議先讀懂兩本書。

一本書是自己器材的說明書,道理很簡單:即使是天才畫家如果不會使用自己的畫筆也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

第二本書是紐約攝影學院的教材,建立攝影的理論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走得更遠。至於學習的途徑通常是參加各種線上線下的攝影培訓班和實踐採風活動。目前攝影培訓是個龐大的產業,充斥著眾多培訓機構,龍蛇混雜,教學內容多是技巧性的碎片化知識。

基礎不牢的攝影愛好者往往會學得一頭霧水,覺得攝影很難學、付出多收穫少。我主張是先學習攝影的原理,再在理論的指導下去實踐,總結髮現問題後再去針對性的學習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樣循序漸進、事半功倍。

Q6

接下來,您希望可以去哪些地方採風拍攝呢?有沒有一直想去但還沒去的地方?

王新生

我最早計劃要踏上地球的兩極、非洲、美洲等地區。那時自己認為只要走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拍到別人不容易拍到的絕美風景就是好的風光攝影,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去了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隨著積累我對風光攝影有了新的認知:真正有深度的風光作品不是到了絕美的地方就夠了。風光攝影展示的不是客觀景物本身,而是攝影師在在一個特定瞬間,用自己全部所能----感情、審美、想像、知識和技術,在自然中發現並提取、創造出不為大眾所知的風景。

作品表現的是攝影師主觀思想,是思維的產物。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會發現,風景不只是在遙遠的地球兩極,還會出現在你身邊的房前屋後。

Q7

對於風光攝影而言,在時間地點等選擇都有所講究,而您的個人攝影習慣是怎麼樣的呢?

王新生

風光攝影在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上確實有講究。我個人習慣是用手機軟體提前了解拍攝地的藍色時段、黃金時段、日出日落、月升月落、銀河起落時間。然後根據時間制定拍攝計劃,再尋找確認拍攝地點。

選好地點後通過GPS或微信定位,留下位置以備再次使用。通常攝影師日出日落前都會守候在預先踩好點的機位,這是規則。但是假如你只在這個時段拍攝還是不夠的,不同時間光線的性質不同,從而適合拍攝的場景和表現手法也不一樣。

圖蟲APP開屏封面有一張風光照(下圖)就是我在中午12點多拍攝的,跟大家分享的是攝影師既要會利用規則同時還要會打破規則。


推薦閱讀:

「我從來不走回頭路!」小平南巡獨家珍貴影像
【影像病理】顱內感染性疾病--結核性腦膜炎、結核瘤
【放射微學堂】眼及眼眶影像診斷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影像診斷(二)
毛健:早產兒腦白質損傷(三)影像學診斷、預防和預後

TAG:世界 | 新生 | 光影 | 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