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線解剖
編輯:小偉
來源:百度文庫
兩肺含有空氣,因而可與周圍組織及器官形成鮮明的自然對比,胸部x線平片為診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由於胸部x線影像是胸腔內、外各種組織和器官重疊的複合影像,同時常常存在解剖變異等因素,因此掌 握正常x線解剖是識別和分析胸部病變的基礎。
一、胸廓
正常胸廓由軟組織與骨骼組成,兩側對稱(如下圖)。
(一)軟組織 1、胸鎖乳突肌及鎖骨上皮膚皺褶 胸鎖乳突肌起自胸骨柄及鎖骨內端,向後上方斜行,止於乳突,在兩肺尖內側形成外緣銳利且較均勻的緻密陰影。在胸骨頭和鎖骨頭及鎖骨之間形成一個小三角間隙,叫鎖骨上窩或胸鎖乳突肌間隙。當頸部偏斜時,兩側胸鎖乳乳突肌陰影可不對稱,勿誤為肺尖部病變。鎖骨上皮膚皺褶為與鎖骨上緣平行的薄層軟組織影,其厚度為3~5mm,內側與胸鎖乳突肌陰影相連,略成直角,系鎖骨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投影。
2、胸大肌起於鎖骨的外側分,胸骨和第1~6肋軟骨,肌束行向外上方,至於肱骨大結節嵴。在肌肉發達的男性,於兩肺中部的外側形成扇形均勻緻密影,下緣銳利呈斜行曲線,自肺野伸向腋部,與腋前皮膚皺褶相延續。
3、乳房及乳頭 女性乳房於兩下肺野形成半圓形的密度增高影,其下緣清楚,並向外與腋部皮膚連續,上緣不清,且密度自下而上逐漸變淡以至消失,其位置隨年齡的增長而下垂,一般兩側對稱。乳頭在兩下肺野相當於第5前肋間處形成邊緣清楚的小圓形緻密陰影,乳房越薄,乳頭影境界越清晰,其特點亦為左右對稱。青春期乳頭呈半球狀,約在第2~6肋之間。妊娠期乳腺可明顯增大,至哺乳期結束後,乳房逐漸縮小,失去彈性而下垂,到老年期,乳房逐漸萎縮。
(二)骨骼 胸廓前有胸骨、鎖骨,後有胸椎、肩胛骨,肋骨則圍繞其間。
1、肋骨共12對,每根肋骨分為前肋、腋段和後肋三段:同一肋骨前後段的位置不同,一般第6前肋與第10後肋等高。前段扁薄,密度略低,自外上向內下傾斜走行並形成肋弓;後段圓厚,密度略高。呈水平狀向外下走行;在無變異的情況下,兩側肋骨的位置及肋間隙的寬度基本對稱,故肋骨及肋間隙常被用作胸部病變的定位標誌。第1~10肋骨前端有肋軟骨與胸骨連接,因肋軟骨未鈣化時不顯影,故肋骨前端多呈遊離狀。25歲以後第1對肋軟骨首先鈣化,其他肋軟骨隨年齡增長,自下而上逐條鈣化。第一肋骨常常顯示不規則鈣化區,尤其是中年以後。下部諸類也顯示局限性的鈣化,即使在成年人也是這樣。在女性的軟骨鈣化常常示不規則的,造成斑點狀形態。而在男性鈣化可以局限於軟骨之上下緣,造成線樣陰影。有時下肋部肋軟骨的鈣化極為廣泛,造成下肺野內帶不規則的斑點狀緻密影。肋骨有很多種先天變異(下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頸肋自第7頸椎處發出,可發生於一側或兩側,較第1對肋骨小,並往往較直而不呈弧形。有時第1對肋骨發育不完全,形態與頸肋相似,但根據第7頸椎的兩側橫突向下傾斜,而第1胸椎的兩貿橫突向上傾斜的特徵,可協助判斷肋骨的起源:
(2)叉狀肋為最常見的肋骨變異。多發生在第3、4肋骨,表現為肋骨前端呈叉狀,亦可同時伴有增寬或縮短變形;或一支膨大另一支短小;或在肋骨上僅見一骨性突起;或在分叉的前端呈環狀畸形。
(3)肋骨聯合常見於第5、6肋骨後段近脊柱旁,相鄰肋骨間有骨性聯(又稱骨橋),肋間隙變窄。
(4)肋骨缺如或發育不全。
在常規前位x胸片上,肋骨特別是其後部非常分明,第一肋骨的前端寬大恰好位於鎖骨水平之下,由此可以識別,也可以藉助和他構成關節的第一胸椎至關係來識別。第一胸椎和第七頸椎的鑒別可由他們的橫突方向來判斷,前者橫突下上,向外傾斜,而後者橫突指向下外方。這種鑒別對於有頸肋者頗有價值,因為有時頸肋很長與第一肋骨極為相似。
2、肩胛骨在標準後前位胸片上,應投影於肺野之外,如兩肩向前旋轉不夠或於前後位,尤其是卧位投照時,胛骨影可呈帶狀重疊於中上肺野的外側部。
3、鎖骨 在標準後前位胸片上,兩側鎖骨內端虧蠅骨柄形成胸鎖關節,該關節到中線的距離應相等:兩側鎖骨外端與肩峰形成肩鎖關節。
4、胸骨 在標準後前位胸片上,大部分胸骨與縱隔陰影重疊,僅胸骨柄兩側外上緣可突出於縱隔影之外,投照位置略有偏斜時尤為常見,其在側位和斜位片上可全貌顯示。
5、胸椎在標準後前位胸片上,胸椎位於縱隔陰影內,透過氣管影可清晰顯示第1~4胸椎,而心臟後方的胸椎僅隱約可見。
二、胸 膜 胸膜為菲薄的漿液膜,分壁層和臟層。壁胸膜貼附於胸壁內、膈上和縱隔的兩側面,按其所在部位分別命名為肋胸膜、膈胸膜和縱隔胸膜。臟胸膜包繞於肺的表面,並深入肺葉之間,形成葉間裂。葉間裂包括兩層臟胸膜,分別包繞於相鄰兩個肺葉的表面,稱葉間胸膜。右肺有兩個葉間裂,即斜裂和橫裂(水平裂),左肺只有一個葉間裂,即斜裂。壁胸膜和臟胸膜之間有潛在的密閉腔隙稱胸膜腔,胸膜腔內為負壓,使肺呈膨脹狀態;胸膜腔內有少量漿液,在呼吸時起滑潤作用,該體液是由壁胸膜分泌,臟胸膜吸收,經常保持一定數量,仔細觀察,正常人也能見到。
某些正常人可發生葉間裂不分、分裂不全或出現多餘葉間裂等變異情況,因而葉間胸膜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參閱肺副葉)。
由於胸膜極為菲薄,x線檢查時一般不能看到,只有在胸膜轉折處,且x線與其走行方向平行時,才能在x線片上顯示。以下幾處正常胸膜可以顯影: (一)肺尖部胸膜轉折(第1、2肋骨伴隨陰影)在正位胸片上,於肺尖部沿第1、2肋骨的下緣可見1~2mm寬的線條狀陰影,邊緣光滑,稱為伴隨陰影。
系胸膜在肺尖部的轉折處以及胸膜外的一些組織的投影。
(二)葉間胸膜轉折(葉間裂) 1、斜裂 一般在正位片上不能顯示.在側位片上表現為自後上斜向前下的線條狀陰影:右德斜裂的後端起始於第4、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走行,止於膈面距前緣2~3cm處,與膈頂部的水平面約成50°角;左側斜裂後端起始點較右側稍高,在第3~4後肋端水平,因而其傾斜度也較右飼稍大,前下端達肺的前下角處,與膈頂水平面約成60°角。葉間胸膜面通常略有彎曲,斜裂上半部稍斜向外,下半部稍斜向內,故在側位片上可成s形。
2、橫裂又稱水平裂,約70%的人正、撼位胸片均可顯影。在正位片上表現為右中肺野橫行細線狀陰影,從第6肋腋部水平自外向內延伸.並止於肺門外lcm處。可向上或向下傾斜10:左右或略成曲線;在側位片上,橫裂起白斜裂中部,向前呈水平方向走行達前胸壁。其位置的改變可作為判斷肺體積變化的標誌(如上圖)。 某些正常人可發生葉間裂不分、分裂不全或出現多餘葉間裂等變異情況,因而葉間胸膜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參閱肺副葉)。
三、肺 (一)肺野 縱隔兩旁含氣的肺在胸片上所顯示的透明區域稱肺野,其透明度隨呼吸而改變,深吸氣時肺內含氣量增多,透明度增高,呼氣時則相反。 為便於指明病變的部位,通常人為地將一側肺野縱向分為三等分,即內、中、外帶。又分別在兩側第2、4肋骨前端下緣劃一水平線,將肺野橫向分為上、中、下三個肺野。一般將第1肋圈外緣以內部分稱為肺尖區,將鎖骨以下至第2肋圈外緣以內部分稱為鎖骨下區,將最下肺靠近膈面的部分稱為肺基底部(如上圖)。 (二)肺葉 在胸片上不能顯示各肺葉的界限,但可通過正側位胸片上顯影的葉間胸膜推斷肺葉的解剖範圍。右肺分為上、中、下三葉;左肺分為上、下二葉(如上圖)。
1、右肺上葉正位胸片上,在橫裂以上的肺野大部分屬於右肺上葉,僅後方下部和下葉的上部相重疊:右側位胸片上右肺位於橫裂上方、斜裂前方:
2、右肺中葉在正位片上,中葉在橫裂以下,內鄰右心緣,下接右膈頂,佔據心膈角,外緣界限不清,不佔據右肋瞞角。右側位片上中葉在前下部,位於橫裂下方和斜裂下部的前方,呈尖朝肺門的三角形。
3、右肺下葉 在正位片上,上部與右上葉重疊,下部與中葉重疊。右下葉上部投影到橫裂上方,下緣接觸右膈,佔據右肋膈角,並與心臟右緣鄰接。右側位片上,右下葉位於斜裂後方,呈尖朝上的犬三角形。
4、左肺上葉 左肺上葉的範圍和形狀大致相當於右肺上葉和中葉所佔據的肺野。
5、左肺下葉左肺下葉相當於右肺下葉所佔據的肺野。除上述肺的分葉外,還可有先天變異而出現額外肺葉,稱為肺副葉。副葉由肺葉間裂伸入肺葉內所形成。常見有下列4個: (1)奇葉系因奇靜脈位置異常所致,發生率約為0.5%。胚胎髮育早期,奇靜脈跨於右肺尖,在肺曩上發育時,奇靜脈應下移至肺尖內側,最後固定於右側縱隔內肺根上方。若這種滑移動作受阻,奇靜脈即嵌入右肺上葉肺尖部,壁胸膜和臟胸膜也隨之陷入,所以奇副裂由四層胸膜所組成,即兩壁胸膜和臟胸膜,被奇靜脈分隔的右肺上葉內側部分稱為奇葉。後前位胸片上,奇副裂呈細線狀影,由右肺尖部向內、下走行至肺門上方,終端呈一倒置的逗點狀,是奇靜脈斷面的垂直投影(如下圖):
(2)下副葉(心後葉)系下副裂自膈內側部向下葉基底部伸入,把內側基底段分隔成為獨立的肺葉所致,發生率為6%~10%。兩側均可發生,以右側多見。後前位胸片上,下副裂呈細線狀影由膈面內側向上、向肺門方向斜行,其長度隨副葉伸入的程度而不同,下副裂的內側部即為下副葉。
(3)後副葉在下葉背段下緣的後副裂呈水平方向伸人,把背段分隔為單獨的肺葉,多見於右側。其易在側位胸片上顯示,表現為一橫行細線狀影,與橫裂約在同一平面;在後前位胸片上偶爾也能顯示。
(4)左中副葉是左橫副裂把舌葉與上葉其他部分分隔成為單獨的肺葉,相當於右肺中葉。
(三)肺段
每個脯葉由2~5個肺段組成,各有單獨的支氣管。一般右肺分為10個肺段,左肺分為8個肺段。肺段多呈楔形,尖端指向肺門,基底指向肺的外圍(圖7-8、7-9)。正常情況下,x線平片不能顯示肺段的界限,只有當肺段發生病變(如實變或不張)時,才能從相鄰肺段對比下識別出來。
(四)肺小葉 肺段由許多肺小葉組成,其直徑為1~2cm。每個肺小葉支氣管分出 3~5支終末細支氣管,每支終末細支氣管支配小葉的一部分稱為腺泡(即呼吸小葉),其直徑約6mm。終末細支氣管在腺泡內繼續分出1、2、3級呼吸細支氣管,以後再分為篩泡小管、肺泡囊,最後為肺泡,肺泡壁上有肺泡與呼吸支氣管之間的通道(lambert孔)和肺泡之間的通道(kohn孔)。從呼吸性細支氣管開始至肺泡.屬於肺換氣部分,其近側的支氣管都屬於通氣部分。(如下圖)
小葉肺動脈伴隨其進入肺小葉,小葉周圍有疏鬆的結締組織與其他小葉分隔,稱為小葉間隔,其中有小葉肺靜脈和淋巴管。正常胸片上。不能顯示肺小葉和腺泡的輪廓。單個腺泡的直徑4~7mm,當一個腺泡充滿造影劑、滲出液、漏出液或肉芽組織等後,其在胸片上表現為類圓形結節狀緻密影,其形態如花瓣狀,稱為「腺泡結節」,是x線片土能識別的最小肺實質單位,因而可視其為肺實質的基本解剖單位。
(五)肺實質與肺間質 肺組織由肺實質與肺間質組成。肺實質為肺部具有氣體交換功能的含氣間隙及結構,包括締泡與肺泡壁;肺間質是支氣管和血管周圍、肺泡間隔及臟胸膜下由結締組織所組成的支架和間隙。
(六)肺門 x線肺門指肺動脈、肺葉動脈、肺段動脈、伴行支氣管以及肺靜脈構成。
1、正位肺門影后前位胸片上,肺門位於兩肺中野內帶第2~4前肋間處,通常左側肺門比右側高1~2cm,兩肺門的大小和密度大致相等。
(1)右肺門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約佔113,由上肺靜脈、上肺動脈及下肺動脈後回歸支構成。上肺靜脈下後干構成右上肺門的外緣;右肺門下部 約佔213,由右下肺動脈干構成,其正常寬度不超過15mm,沿中間段支氣管外緣平行向外下走行。右肺門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鈍的夾角,稱肺門角,正常該角頂清晰。
(2)左肺門亦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由左肺動脈及其分支、左上葉支氣管和左上肺靜脈及其分支構成;下部由左下肺動脈及其分支構成,常被心影所遮蓋(如下圖)。
2、側位肺門 側位胸片上,兩飼肺門陰影大部分重疊,若以側位氣管軸線為界,右肺門略信其前下,左肺門大部分在其後上。側位肺門影前緣為右上肺靜脈干形成的橢圓形陰影,前後徑為2cm左右;中間縱行透亮區為氣管及氣管分叉,其內圓形透亮影表示支氣管開口,右側在上,左側居下;後上緣為左肺動脈弓,下緣由兩下肺動脈構成下行的樹枝狀影。因此,側位肺門影似一尾巴拖長的「逗號」(如上右圖):
(七)肺紋理 肺紋理為自肺門向肺野呈放射狀分布的樹枝狀陰影,它主要是肺動脈的投影,肺靜脈、支氣管和淋巴管也參與形成。平片可顯示肺紋理的多少,粗細.分布,有無扭曲、變形與移位等。肺紋理由肺門向外圍延伸,逐漸變細,至肺野外帶漸細小而稀少,距側胸壁內緣約1cm範圍內的肺野基本無肺紋理可見(圖下圖)。
(八)肺的辯巴引流 肺的淋巴循環非常豐富,肺淋巴管網分為三組.酃胸膜淋巴管網、血管周圍淋巴管網和支氣管周圍淋巴管網。肺的淋巴引流分為深淺兩層:胸膜淋巴管網,屬於淺層,分布於胸膜內,在胸膜中再彙集成幾支主要淋巴管,引流人支氣管肺淋巴結(即肺門淋巴結);血管周圍淋巴管網和支氣管周圍淋巴管網屬於深層,首先在肺泡管周圍形成淋巴管叢,並彙集成幾支淋巴管,這幾支淋巴管包繞於支氣管、肺動脈和肺靜脈的外周,最後引流至支氣管肺淋巴結。深淺兩層淋巴管之間有吻合支。兩肺淋巴引流到縱隔淋巴結的分布,有一大致的範圍,每側肺均可分為上、中、下三區,這種分區與肺葉的劃分是不一致的(如圖)。
四、氣管與支氣管
在高千伏或常規胸片上,氣管和肺門區的主、葉支氣管可以顯示;肺段以下支氣管因與周圍含氣肺組織缺乏對比,而不能顯示。須藉助於支氣管造影方能顯示其分布和腔內狀況。
氣管起自喉部環狀軟骨(12~19個,多為14~16個)下緣(相當於第6~7頸椎平面),長10~13cm(男子10.63cm,女子9.8cm),寬1.5~2.0cm(男子2cm,女子1.8cm),在第5~6胸椎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其遠端形成隆突角(或氣管分叉角),正常該角為60°~85 °(女子略大於男子)。右側主支氣管粗短、陡直,平均長約2. 5cm,與體軸中線的夾角為20°~30°;左側主支氣管細長、傾斜,平均長約5cm(男子較女子稍長),與體軸中線的夾角為40°~55°。由於支氣管的形態特點和右肺容積比左肺大,故氣管內異物墜入有支氣管的機會較多。兩側主支氣管分別分出肺葉支氣管,繼而再分出肺段支氣管,並繼續逐級分支,直到終末細支氣管。
右側支氣管分為上、中、下肺葉支氣管及其所屬10支肺段支氣管。上葉支氣管與右主支氣管幾呈直角向外側分出,進入上葉後隨即分出尖、後、前三支肺段支氣管。自上葉開口向下至中葉開口的一段支氣管是中間段支氣管,無任何分支。自中間支氣管下段前壁發出中葉支氣管的內、外兩支肺段支氣管。下葉支氣管為中間段支氣管的直接延續.寬約1cm,主幹甚短,共分為背支、內基底支、前基底支、外基底支和後基底支5支肺段支氣管:在正位片上,四基底支自外向內的順序,依次為前、外、後、內;側位片上,自前向後依次為前、內、外、後。左側支氣管分為上、下肺葉支氣管及其所屬8支肺段支氣管。左上葉尖後支相當於右上葉的尖支和後支;左下葉前內基底支相當於右下葉的前、內基底支;左側無中間支氣管,相當於右中葉的左上葉舌支直接開口於上葉支氣管(如下圖)。
五、膈
隔為一薄層肌腱組織,位於胸腔和腹腔之間,分左右兩葉,各呈圓頂狀,其上、下面分別為胸、腹膜昕覆蓋。膈上各肌束之間有三角形裂隙,有數孔道供貫通胸腹腔的結構經過,其三角區和孔道均構吱橫瞞的生理薄弱點,是膈疝的好發部位。膈肌的運動是呼吸動作的重要部分,占肺活量的60%。膈吼收縮時,圓頂減小並降低;弛緩時,圓頂抬高。膈的運動幅度在平靜呼吸時為1~3cm,深呼吸時為1~5 cm。兩膈的活動度大致對稱。
在正位胸片上,膈顯示為圓頂狀陰影,邊緣光滑整齊,頂峰靠近中內1/3處。內側與心臟形成心膈角。外側與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在側位片上,圓頂部靠前,前端與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後部與後胸壁形成後肋膈角,正常時前、後肋膈角均為銳角,後肋膈角位置最低。右膈頂的位置,一般與第6前肋或第10後肋等高,多數人右膈比左膈高1~2cm,這是因為心臟位置偏於胸腔左側,故而將左膈壓低。膈的位置在正常時可有若干變動:例如兒童膈位置較高,老年人則較低;矮胖型膈位置較高,瘦長型則較低;卧位時膈位置較高,立位時則較低;呼氣時膈位置較高,吸氣時則較低等。
膈形態的變異有:
①局限性瞞膨出:系蕊部分肌纖維短而薄弱引起張力不勻所致。
②波浪瞞:在深吸氣時膈面呈3~4個小弧形隆起影,邊緣部相互重疊。這是由於膈個別肌束肥大引起其收縮不均勻所致。
③梯狀膈。深吸氣時膈面出現數個呈梯狀排列、尖端引向外上方的突起影,這是由於附著於各前肋端的膈面被肋骨過度牽引所致(如下圖)。
六、縱隔 縱隔位於胸骨之後,胸椎之前,介於兩肺中間,富上至下、自前至後把胸腔分為左右兩半。其上界是胸腔入口,下界為膈。兩側為縱隔胸膜和肺門。其中有心臟、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食管、淋巴組織、胸腺、神經及脂肪等器官和組織。
縱隔的分區對確定縱隔病變的部位和分析病變性貢有重要意義。分區的方法有多種,一般採用九分區法,即在側位胸片上將縱隔劃分為前、中、後夏上、中、下共九個區。前縱隔系胸骨之後,心臟、升主動脈和氣管之前的狹長三角形區域,中縱隔相當於心臟、主動脈弓、氣管和肺門佔據的範圍,食管前緣為中、後縱隔的分界線,食管以後和胸椎旁溝 l為後縱隔;自胸骨柄、體交界處至第4胸椎下緣連一水平線,其上為上縱隔,其下至肺門下緣的水平線(相當於第4前肋端至第8胸椎下緣的連線)為中縱隔,肺門下緣的水平線以下至膈為下縱隔(如上圖)。後前位胸片上,縱隔在兩肺之間形成緻密陰影,隙氣管和主支氣管可以分辨外,其餘結構間無明顯對比,只能看到其與肺部鄰接的輪廓。正常時因胸腔兩側壓力相等,縱隔陰影居中,呼吸時無左右移動。兒童在2歲以下胸腺生長速度較縱隔快,在後前位胸片上常見一側或兩側縱隔陰影增寬,邊緣銳利,通常自上縱隔開始,向下逐漸增大向肺內凸出,下端成角,使增大的胸腺呈三角形,這是典型表現,遵騎踩影酷似船帆,故亦稱「船帆征」,尤以呼氣時明顯(如下圖)。
七、心臟大血管
心臟和大血管在平片上的投影彼此重疊,僅能顯示各房室和大血管的輪廓,不能見到其內部結構和分界。因此,必須用不同的位置投照,才能使各個房室和大血管的邊緣顯示出來。常用後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側位的攝影,分述如下:
(一)後前位 正常心影2/3位於中線左側,1/3位於右側,心尖指向左下,心底部朝向右後上方,形成斜的縱軸。後前位心臟大血管有左右兩緣:心右緣分為兩段,上段為升主動脈與上腔靜脈的總合影,在幼年和青年人邊緣主要為上腔靜脈影向上延伸,在老年人常見紆曲延長的升主動脈影突出於上腔靜脈邊緣之外;心右緣下段為右心房所構成,有時在心矚角內可見一向外下方傾斜的三角形影,為下腔靜脈攻肝靜脈影,深吸氣時明顯。心左緣分為三段,上段為主動脈弓;中段為肺動脈主幹,但偶爾可為左稀動脈構成,稱肺動脈段或心腰,此段較低平或稍突出:下段由左心室構成,左心室在下方形成心尖。左心室與肺動脈之間有長約10cm的一小段,由左心耳構成,正常時不能與左心室區分。透視下左心室與肺動脈段的搏動方向相反,兩者的交點稱相反搏動點,該點上下兩側心緣里「翹翹板」樣運動,該點位置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一個重要標誌。肥胖人左心膈角常有脂肪墊充填,為密度較低的軟組織影。後前位能了解心胸及肺循環概況,正常人心(h1+h2)胸(t)比率不大於0.5(如下圖)。
(右前斜位)
標準右前斜位(又稱第一斜位)為後前位向左旋轉約45。所得影像。心前緣自上而下由主動脈弓曼升主動脈、肺動脈、右心室漏斗部、右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端構成。升主動脈前緣平直,弓部則在上方彎向後行;肺動脈段和漏斗部稍為隆起;心尖以上大部分為右心室構成。心前緣與胸壁之間有尖向下的三角形透明區稱為心前間隙。心後緣上段為左心房,下段為右心房,兩者無清楚分界。心後緣與脊柱之間透明區稱心後間隙,食管在心後間隙通過,鋇劑充盈時顯影。右前斜位主要觀察右室流出道及左心房大小(如下圖)。
(三)左前斜位 從後前位向右旋轉約60。得到左前斜位(又稱第二斜位).此時室間隔與中心x線接近平行。因此.兩個心室大致是對稱的分為兩半,前方一半為右心室.後方一半為左心室。心前緣上段為右心房.下段為右心室,右心房段主要由右心耳構成,房室分界不清。右心房影以上為升主動脈,兩者相交成鈍角:心後緣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由左心房,下段則由左心室構成。左心室段的弧度較左心房大,兩個不同弧度的交接點,可作為兩者的分界。通過主動脈窗可兄氣管分叉,主支氣管和肺動脈,左主支氣管下方為左心房影。左前斜位可了解各房室和主動脈情況(如下圖)。
(四)左側位 心影從後上向前下傾斜,心前緣下段為右心室前壁,上段則由右心室漏斗部與肺動脈主幹構成,再苣上為升主動脈前壁,直向上走行。這些結構與翦髓壁之間的三角形透亮區稱為胸骨後區。心後緣上中段由左心房構成,下段則由左心室構成。心後下緣、食管與膈之間的三角形間隙,為心後食管前間隙(如下圖)。
(五)影響縱隔心血管形態的生理因素 正常心血管的大小和形態受年齡、呼吸相、體位和體型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差異:新生兒縱隔陰影寬而短,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趨於狹而長;呼氣時縱隔陰影相對地變寬而短,吸氣時相對地變狹而長;卧位較立位時寬而短;瘦長型較矮胖型者狹而長(如下圖)。
推薦閱讀:
※獻給所有女生的禮物——一款能分析胸型的內衣尺碼助手~
※長期胸痛到底是怎麼回事
※秦檜老婆的胸部是被誰摸黑的?
※已經下垂的胸部,如何恢復挺拔?
※胸部塑形:3個部位6個動作讓你的胸部更挺拔
TAG: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