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千老師講《氣道中醫》之二十四

第二十四課 20080429_答疑解惑由抱一整理大家好,這樣吧,今天也沒有準備特定講什麼,跟大家就互相交流一下,看有什麼疑問。因為這樣啊,中醫呀確實到了最危亡的時候,能不能把中醫流傳下去,就看我們這輩能不能有人能很大地繼承下來。今天主要是自由討論嘛,大家有問題都可以提,只要跟中醫相關的都可以提。因為我們講的是氣道中醫,還要強調一下,一路走過來聽講的都知道,我的一個觀點是中醫主要是從氣的角度來解釋,西醫是從形的層面來解釋醫學,中醫是從氣的角度研究。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說一下,我這方面也能夠有的放矢地給大家解釋一下。是這樣,為什麼各方面要注重一些交流呢?因為交流當中才能夠產生問題,才能激發大家思考,思考了才能有針對性的告訴大家。不然的話,無的放矢,效果很不好的。還有一點,最怕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有兩個原因嘛:一個是沒有進入學中醫的狀態;第二個呢感覺自己什麼都會了。其它的問題,我們是圍繞經典來講,對於經典《內經》、《傷寒論》有什麼不明白的條文,可以打出來,咱們做一個交流吧,因為中醫的基礎來源於理論,不是來源於臨床,所以,對理論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問:羚羊角性咸寒,為什麼能夠明目?大家可以這樣啊,羚羊角明目啊,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想法。你看有這個回答的,首先是從肝治:五臟之精皆注於目,水生木,肝主目,寒為水性,故明目。有人說:羚羊角一節一節的,有沖達之象,又生在頭頂,與肝之氣注目相合。羊角入肝經,肝開竅於目,性咸寒,涼血,引火下行。再跟大家說一下,感覺大家對氣道中醫還不是很了解,從大家給出的解釋基本還是在現在的中醫的體系下,也就是五行虛實寒熱這樣的解釋,因為幾千年下來,有一些程式應用於臨床。我們這個氣道中醫啊它直接從氣的層面做解釋,所以說跟大家溝通,也都是從氣機的角度。這個羚羊角為什麼明目?我直接跟大家說,因為現實當中,是不是所有眼部昏暗的人都可以用羚羊角去明目呢?首先這個肯定不是。實際在臨床當中,用羚羊角明目的很少見。那麼《本經》當中為什麼又把明目放到羚羊角的功能當中呢?主要因為啊,羚羊角有一個性質它有可能有明目的作用,但實際明目的作用已經不怎麼用在臨床上了。我們看一下,咱們知道羊肝是入肝經入得非常好的,有可能羊角啊可能也是入肝經的。為什麼能夠明目呢?關鍵在這個明字上,羚羊角入肝經通達於目,這個明可能這樣來理解,羚羊角哪一個特性能夠起到明目的作用?我們知道決明子是明目的,夜明砂也是明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有通透、光亮的特性,氣都是相感的,重濁的氣感的是重濁之氣,清明之氣感應的也是清明之氣,所以羚羊角的主要功能也並非明目,大家可以看一下,羚羊角根部有一段是趨於透明的,也就是因為有透明的這種性質,所以有明的特性。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夠理解啊,決明子有亮性,去使你明目,因為人的目是明亮之氣所生,如果用一團濁氣,他的眼睛也亮不到哪去。所以說這個就是氣化這種現象的一個基礎。上次我們說過凡是堅硬的東西都有破堅的能力,那麼所有明亮的東西也有光明的性質,能通肝經的話它也有明目的特性,這是一個大的前提。上面所說咸寒明目,你可以說間接地它可以明目,把火退下來之後,眼睛就亮了,但是這個都不是直接的解釋,那麼咸寒的東西很多。凡是有通明的性質的,都有明亮的作用,不知道大家對這一點有沒有一定的認識。因為現實當中我們必須通過物的形狀、功用和它的生活習慣來推測它的氣的狀態,同時通過了解氣的狀態,知道它有什麼藥用價值。比如說羚羊角這味葯,這個角一節一節,盤旋的,那麼就可以推測它的氣是盤旋而上,這種氣是打著旋兒存在的。那麼用了羚羊角這味葯的時候,它的氣機也會盤旋在人的身體當中里。所以說《周易》里有句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都是在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我們對中醫或者說對人的身體不是很了解,如果說沒有一定的功力的話,無法感知我們的身體整個氣機的狀態和變化規律,那麼,古人給了我們一個捷徑的辦法,就是取法諸象。比如說,觀四時的變化,知道陰陽消長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正好應了我們身體整個氣機的變化。你看是這樣的,一年有四季,每一天又有黑天和白天,那麼這些都是陰陽沉浮消長的一個體現,如果能通過這些悟到我們整個生機的道理,對我們學中醫啊有很大的幫助。取法諸象,諸是很多,在民間中醫講堂也有小半年,去年年底,如果能一直聽下來,對氣道中醫有一個了解,我還是希望能夠一起溝通,更有的放矢嘛。我覺得,這麼長時間在公開場合能講的我已經都講出來了,不想再做重複,還有一點,並不是象聽故事一樣,需要在下面下工夫。跟大家說一下,我平時狀態好的時候,行住坐卧,基本觀察到自己氣機的整個變化和狀態,這個就是觀照嘛,那麼什麼意思呢?我們總是游心於物外,不斷地關注世間的各種事情,工作啊家庭啊,沒有真正地體察我們的內心世界,體察我們整個人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子不是說了這麼一句話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如果你不斷地游物於外,那麼你領悟的越少,你知道的道理越少,越昏暗嘛。那麼在這裡我給大家提醒一點,如果想學好中醫,或者想學好氣道中醫,我希望大家能夠精神內守,觀照自己。比如說出了一件事情發生了,這時候觀自己心念的起伏,你就會發現有一.非常奇妙的心念世界向你展開,這個時候叫做悟道,然後繼續觀察自己身體氣機的變化,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有一股氣,包繞著你的全身,並且隨著你的心念而起伏波動,這個是入氣道之機,這樣你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體察實相,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些想法和經歷,就是你在夢中也是在思考一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身精微才能激發出來。如果學醫沒有痴痴獃獃、全身心沉陷其中的一種精神狀態,那麼學中醫是學不好的問:氣道中醫怎樣看待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可以說,三陰三陽曆來有爭論。可以說少有解釋清楚的。也可以這麼問:三陰三陽是不是一個實質的存在?還是只是一個應用臨床的工具?這裡說一下,首先你要知道三陰三陽的名稱的由來。陰是厥少太嘛,陽是陽明太陽少陽,然後再去論是足三陰三陽還是手三陰三陽。上次跟大家聊了《陰陽應象大論》當中的五段論,這個就可以應用在三陰三陽中。說一下陰經,太陰是脾嘛,厥陰是肝,少陰是腎。說的是什麼意思,從足這方面來說,大家可以從氣機的結構來考慮。首先說這個厥陰,它代表的性質是這個到了極致之後往上返的一種狀態,那麼這就是氣凝聚而集結的代表,所以說厥陰哪多厥逆之氣。太陰主和緩之氣,那麼少陰,當然是中間的坎卦之氣。因為三陰三陽這個問題存在爭議,而且不按五行或者是氣機的規律命名,這裡面可能有些繞。可能是由於歷史的傳承啊或者其它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希望大家一定要追究其所以然。關於三陽,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什麼意思呢?氣有開合升降,這個氣完全開達於表,就叫開,所以是太陽,太過頭了嘛。氣由凝聚的狀態轉向全身的狀態,就叫做太陽。陽明為合,氣聚在里,能夠腐熟水谷,為後天之本,為合,所以陽明燥性,容易得大小承氣湯證和諸多阻礙之證,這是陽明為合。那麼少陽為樞,少陽一頭是合,一頭是開,它從合到開,那麼少陽是樞,就像門軸一樣,直接調節合和開的狀態,關了門了,就是陽明,開開門就是太陽。那麼,同理,三陰也是這樣,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氣開開就是太陰,就是脾經,我們說過脾經主緩,開開則氣緩,合則氣急,那麼肝苦急嘛,也主筋,也符合那個特性。少陰為樞,它在開合的中間,主持兩頭。那麼這是總的一個對三陰三陽的論述,那麼希望大家到任何時候都要記住《黃帝內經》對三陰三陽的論述。哪些是開氣,哪些是合氣,哪些是樞氣,這個是至關重要。所以說,你看,合氣,厥陰是合氣,陽明是合氣,所以陽明容易得腐食之證,厥陰容易得抑鬱之證,這都與合得太過有關係。那麼開呢,太陰脾經是開的,太陽是開的,那麼它們的氣都是周佈於全身的。太陽開在外,太陰開在里,所以主運化,和主持諸陽之氣。少陽和少陰,整個是開合所在,這樣它們整個的變化,應兩頭髮生變化。大家知道,沒有說是脾臟得腫瘤的嘛,因為它的氣本身是緩和的嘛,肝得腫瘤的很多,胃上得癌的也很多,都是由於整個的氣機凝滯導致的嘛。問:氣滯和氣道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一回事,氣道講的是人身周行變化的一團氣,而氣滯是氣道中間的一個狀態,氣凝滯不化。一般人得病啊,得的都是氣滯之病,並非真虛或者真實,而是氣凝滯不暢。為什麼氣凝滯不暢呢?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整個心氣不暢,生活工作當中沒有什麼高興的事,索求太多,你索求太多,你遇到的挫折就越多,有太多挫折之後,人就產生不滿,這個是氣機不暢的原因,所以學道者或者想有一個好的身體的人,一定要少欲,一個人慾望少了之後,你自然感覺到你受到的挫折就越少,心情就不會抑鬱,而能夠有一種舒緩條達的氣機始終存在於身,那麼你整個的經脈氣血運行無阻,你就很少生病。學醫也好,學做人也好,學佛也好,學道也好,終究一點,人做為一個個體不能索求太多,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不要索求太多,始終保持一個適中的心情來應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問:「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如何理解「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這個跟大家說一下,關於古文的行文大家要找到它的規律,《內經》當中的行文多數是以氣機陰陽做為根基來解釋的。我們看一下,「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也就是有天有地,天地之氣交合,萬物從之而生長。「未出地者,命曰陰處」,也就是說整個氣機沒有萌生出來的時候,還處在隱藏的狀態,叫做陰中之陰,這個好理解。那麼出來了,由隱而顯,叫做陰中之陽,長出來了。什麼叫「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呢?那麼陰陽相合產生了萬物,什麼叫正,什麼叫主呢?陽予之正相當於給了萬物生機,因為這個主,代表生命出現之後,陰氣為之操持。什麼意思呢?《周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說是坤卦的,是說陰氣的,「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你看揭竿而起的做大事的,都是陽暢而陰和,就是陽氣把天下打下來之後,陰氣在坐天下,一個是打天下,一個是坐天下。那麼這個「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就是陰啊,陽把天下打下來,陰氣再去坐天下,一個為始,一個為終。因為陽氣剛強勇猛,有開拓精神,所以讓陽氣去打天下。那陰氣柔和有韌勁,能夠承載萬物,所以讓陰氣去坐天下,這就是「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的涵義,也就是《周易》裡面所說的「地道無成而代有終」,成是成事,把事做成,地道啊,就是陰氣,並非是陰氣把這事做成,而是由陽氣做成。那麼陰氣怎麼用呢?陰氣代陽氣把這事延續下去,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這個說到男女,就相當於男女交合一樣。精子進入卵子,成為受精卵,這叫「陽予之正」,那麼受精卵發育最後長成胎兒然後生出來,這叫做」陰為之主」。問:麻煩您用氣道解釋一下血瘀。這跟大家說一下,狹義的氣和血是相對應的,有氣有血嘛,那麼廣義的氣,血也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說,有血瘀那麼一定是氣瘀,因為萬物一團氣,不管是氣血津液,這些東西都是氣之所化,那麼血瘀一定是氣瘀,只不過血瘀是氣瘀中偏於有形的、偏於濁的瘀滯的表現。那麼很多治這種血瘀的病人啊,以至於西醫治血管堵塞啊,他以為那是血瘀,其實整團氣機都瘀滯了,瘀的很嚴重,表現為血瘀。比如說我們思則氣結,這個人長期的思考會導致中焦的氣結滯不化。那麼剛開始它只是在氣分結滯,不會到血分,也就是說整個這團大氣沒有發展到化成有形之滯的程度,那麼這時候是氣分,你看不到,血管也沒有瘀滯,也沒有瘀斑的情況,這時候很淺,再進一步發展,慢慢化成有形之瘀,那麼這就是血瘀,有可能還發展到一些腫瘤,那麼這就是肉瘀。那麼治則啊,第一條是在調整氣機上,而不是要活血化瘀,所以說活血化瘀對很多病症有一些效果,但不能根治,並且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道理就在於此,因為他沒有看到無形的氣機,而只看到有形的血瘀,氣化形,久而久之,這個瘀滯的東西就化成有形的東西了,那就像子宮肌瘤一樣,那就是氣瘀久了,變成了肌瘤了,那麼你的治法就該是溫化氣機,使氣機得運,那麼自然腫瘤慢慢地由於暢達的氣機的運化,自己消退,而不需要你直接去活血破血。所以說中醫上我們開方子,嚴禁用耗血耗氣的葯去治慢性病人,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像這樣它肯定有很多腫瘤啊血瘀這些病理表現的病人,一定是氣機長期凝滯導致的。所以我們治病治本,不能逐其末,條達氣機,慢慢化開,可能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甚至一年時間在病人和大夫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根本改善。問:既然說血瘀就是氣滯,為什麼把氣滯血瘀單提出來呢?也就是氣滯的成分淺,血瘀的成分深,也就是積和聚的區別。什麼叫積什麼叫聚呢?這個應該知道吧,積和聚一個典型的區別,聚是氣之暫聚,你能感覺到某些不適,比如心下痞啊,這個是聚,忽然某一處疼痛啊,這都是氣之聚,寒氣之聚,熱氣之聚,病氣之聚。那麼積呢,積而化形,長個腫瘤就叫做積,時間短是聚,時間長了化為有形就是積,所以聚可拿葯一下子散開,積就要長時間用藥溫化、消導,嚴禁用耗血破氣的葯去開破。問:從氣道來講,例如針灸,如何做到補和瀉,這個補瀉在治病中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問得挺好,跟大家說一下啊,這個基本失傳了,關於針灸的補瀉,《內經》上一再強調,這個補瀉啊,大家知道迎隨補瀉嘛,這個迎隨補瀉不是真正的補瀉,真正的補瀉啊就是《黃帝內經》上的所講的,什麼叫做補呢?進針一定要慢慢的進針,抽針的時候一定要急速地抽針。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啊真正的古代的針灸是兩方面,一個是手法, 一個是意念,兩方面結合,達到真正的補瀉。你就這樣認為吧,你拿一根針,往皮肉里扎的時候,首先要得氣,得氣首先像魚咬鉤一樣,估計很多扎過針灸的有這個體會,一下子這個肌肉抱緊針頭,催針要催一下,使這個氣有一種得氣的感覺,然後慢慢往虛的地方去送,這個送的時候,一定要一種有補的意念,同時帶動手法,確實產生你手中握著一團氣的感覺,然後往裡走針,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是意念,一個是指法,通過你的意念,就象你真正看到了有一團氣往病人的所虛之處去填補或者去調補的感覺,同時手法上配合你那種意念的感覺才能真正達到補的效果,一手要閉針孔嘛,就怕氣從這瀉出來,拔針的時候一定要閉針孔。我們吹氣球有這個感覺,用嘴吹一下鼓起來了,迅速用手把氣球的口纏緊,不讓裡面的氣泄出來,就是我們做針灸手法,我們扎陽陵泉啊、陰陵泉啊,我們首先要有這個意識,你才能真正地把氣補進去,當然手法要有老師來教,自己雖然有意識,但是不可能達到精妙的程度,還要和病人的氣機相融合,把這個病邪鼓舞振蕩,使這個氣通達於病人的經脈當中,那麼這需要手法。所謂的瀉法也很簡單,有紅腫熱痛啊或者有寒氣所郁,拿針迅速地扎於病所過的經脈當中,然後是不斷地在那搖,就好象把裡面的氣呀豁開泄出來一樣,儘快地把裡面的氣泄出來,並且不斷地深淺抽插,不斷地使氣往外鼓盪,從這個針孔和針的周圍啊,把氣泄出來,那麼手法好的話,這個一拔,紅腫熱痛能夠很快地把氣泄出來,病人會感覺局部有涼爽,像吹電風扇那種感覺,或者病人有所失亡,好象丟了什麼東西,這個是瀉法。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可以做個實驗,你就把針啊看做你的整個意念所在,它就像一把鐵鍬,補無非是把土填進去,瀉無非是把土給挖出來,那麼小小一根銀針帶動整個你身之氣和他身之氣共同融合達到補氣和瀉氣的作用。當然現在臨床上懂補瀉的大夫越來越少,基本沒有。把針扎那,揉針,捻針,腦子裡好象沒有氣機的概念,這個是不對的,只是某針扎某穴嘛,很死板。其實針灸啊就是在練氣功,你功力有多深,你的補瀉的效果就有多好。好多日本人到中國來學中醫,學來學去只知道皮毛。他看的醫生的針法,就可能模仿出來,第一眼就是沒有在思想層面上知道什麼叫針法的奧秘,也就是說啊,師父手把手地直接讓學生去進針、行針、出針,你要不告訴他真訣的話,他也學不會。所以說首先我們要在理論層面上或者在觀念上一定要樹立氣機的概念,人是充滿一團氣的,補氣就是以你身之氣和病身之氣帶動補到虛之處,瀉就是把病人的有實之氣,不管是寒氣、熱氣或者其它的病邪之氣通過手中的針調瀉出來,把氣在身體當中由聚的狀態使它散布開來,由身體的整個氣機帶動運化而走,一般元氣深藏不露啊,越是真氣,越是隱藏的很深,你那根針怎麼對著非常深而又趨於無形之氣行呢?所以大家記住,有絕活這個都有家傳的嘛,或者是自己有一手嘛,但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大方向。想學中醫,一定在思想上意念上,不然的話,不管是中醫的臟象學,還是針灸這塊,不可能有太大的進步,不是一個機械的東西,如果針灸不帶意念而能有效果,那麼可能就有儀器來代替人的手法,所以說這是不可能的嘛,母親給你下的麵條和你自己下的麵條是有不同的。問:「順則凡,逆則天」,這個應該怎麼理解?這是誰說的話啊?這句話這麼理解,順造化而走就叫凡人,逆造化而走,就是天。順著什麼,逆著什麼。打個比喻你就知道了,一個人罵了你一句,你發怒,這叫順,因為這是人之常情,這叫順,也就是對外界產生常人可見的反應。那麼逆,當然不是了,他罵你一句,你沒反應,即不怒也不喜,或者反而會喜,會高興,為什麼?問:講一下中風和中寒。這個很簡單,中風肯定夾帶著中寒,比如出去外面當風了,這就典型的一個中風嘛。風寒之氣所傷,那麼就叫做中風,中的風重,寒少。那中寒呢,中寒不一定中風,比如說,緊張所至,呆在家裡冷,穿的少,這個一定是寒風所吹拂啊,才是中風。當然現在解釋中風,相當於內生(*)經脈枯槁而出現的氣機偏於一邊,這和古代的中風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中風要用驅風散寒的葯。往往中寒呢,溫里去寒的葯多一些,桂枝湯和麻黃湯,一個明顯的區別,麻黃湯勁兒大,桂枝湯勁兒小,寒能令氣鬱,麻黃湯解一個郁,肺郁之氣,太陽經寒郁之氣,中風,風使人不適,用桂枝湯解肌表,是這麼一個意思。現代人感冒,一般中寒的少,中風的多,所以建議用麻黃湯,勁兒大。而且現代人的身體素質也差。傷寒論裡面有:中風有汗,中寒無汗哪,指的是郁嘛,郁的緊一些就沒有汗,郁的松一些就有汗,所以中風導致營衛不適,就容易出汗,但也不是絕對的。問:肝氣和脾氣有何不同?這個記得我們上次說過,最大的不同一個氣急一個氣緩,是一對冤家。肝氣急脾氣緩,互相調和,相輔相成。氣不可以急,故以緩氣沖之;氣不可以緩,故以急氣激之,這是肝脾氣最大的不同。前些日子看一報道,說人肝火旺脾氣急,那麼是不應該改一下啊?不叫脾氣急,應該叫肝氣急。這個大家正好提出來這個問題,脾氣急是不是肝火旺肝氣急,或者肝氣上沖,是說肝氣還是就是說脾氣?大家解釋這樣:肝氣克脾,脾土受克,這個是一個比較。那麼單拿出脾氣來說,可以急可以緩可以開可以合,肝氣也一樣,可以急可以緩可以開可以合,也就是每一臟它是一團氣,都具有本經氣的表現形式,當肝氣和脾氣比較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肝氣急脾氣緩。有人說脾氣緩是常態,急為病,肝氣也可以急,脾氣也可以急。不要去引申到肝氣主急,脾氣不主急,這個不能這麼來說。這本身脾應該是緩性子,但這人急了,這叫脾氣急。那麼下面引申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說脾氣急,為什麼說人的稟性一定要用脾氣來說?不說心氣肝氣,招員工不要招脾氣太暴的。為什麼不說肝氣暴躁呢?這個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看看大家解釋。這個說的不錯:人五行所主,肝氣即是脾氣的一部分,脾氣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基本稟性,這樣說是對的。脾氣緩為和氣,這個脾氣匯合在五臟之中,基本代表個人的性格。它就像辦公室主任,各領導層、員工都要和他打交道,那麼基本反映了這個系統的特點,所以說我們說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狀態怎麼樣,就要看他的脾氣怎麼樣,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在這裡也淋漓盡至反映出來,並非只是倉廩之官,還是一個人的性情的綜合代表,所以說不說肝氣急,怎麼怎麼地,上來說脾氣怎麼樣,脾氣急啊脾氣緩,還是這人反覆無常啊,都用脾氣來表示,所以古人用詞非常有講究的,你看說這人精神怎麼樣,一個說精一個說到神,兩個都說清楚了。這個人面貌不錯,又加一個面貌,那麼精神加面貌,同時代表一個人整體的氣態。問:土藏萬物,那其它特性是否都能相應地反映呢?可以這樣來說,從全息理論來說啊,你身體、跟你有關的任何一點的氣都是你所有氣的表示,只不過就看你會不會相。也就是說,脾氣如果過急,肯定肝氣比脾氣還急,那麼同時心氣也會微急,肺氣也會微急,腎氣也會微急,很簡單的道理。一個國家有從上到下的整個的政令的執行,會深入到任何一個家庭當中,像文革時期家庭的一個情況和我們現在一個家庭的情況直接就反映了社會的全局。那麼也就是,你身上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組織都是你身體之氣的整體反映,一粒米知大千世界啊,可以用中醫的全息幫你很好的解釋。一行變則其他行也變,都錯位,就是說脾氣緩,它往急這兒一錯位,那麼其它四行跟著全錯位。比如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高興。同樣一個人憤怒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憤怒,這叫做萬物有靈吧。問:為什麼看舌苔能看出人的身體變化?看手相,看面相,包括看整個胳膊的臂相,說話的聲音,都能通過這些精微體察整個人身氣機的大布局,大家一定要建立這種全息的思維方式啊,不然的話,你不可能正確理解中醫的。問:肝氣和脾氣如何才能調暢好呢?那麼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是肝氣脾氣不調暢?無非內因外因嘛,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寒熱燥濕風火和日常起居生活,一般肝氣脾氣不調暢的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是其人憂鬱,憂愁多郁,使肝氣脾氣不調達;第二個原因是缺乏運動,使人身氣機生髮不暢,城市裡這兩個原因佔全了,家庭矛盾、工作不順、子女就業包括就業壓力導致其人情志不暢,情志不暢導致生機斷絕,生機不足嘛,整天垂頭喪氣,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不好飯,肝脾二氣不調,氣機不暢,久而久之男的就容易發展成肝硬化,女的相對柔順,發展肝硬化的機率小些,這是外因,吃飽就睡,無所事事,沒有什麼活動,坐在辦公室裡面,打打字,發發稿件,使你的氣血運化慢慢停滯下來,再加上內傷情志,那麼兩因相加,迅速地就會產生肝脾不調。那麼防治的最好方法,第一,多鍛煉多運動,戶外運動,爬爬山哪,出去旅遊一下,每天長時間的走路啊,打打羽毛球啊,讓它的整個氣機通過運動調動起來。第二個,多做開心的事,少想不開心的,使情志安定,少思寡慾,慢慢慢慢它這個不調的肝脾的氣機就會重新調達起來,這是根本法。你吃什麼逍遙丸哪,參苓白朮散哪,效果不是很顯著。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啊,我看很多人看病有個問題,病人來了,搭下脈,不問所苦,也不問病之所因,怎麼得的病啊,一步步怎麼來的啊?有個病人問我,他是胃難受,怕涼,首先20多歲,什麼時候得的這個病,倒倒倒倒是初中有一次坐汽車,開著窗戶,涼風灌到肚子里,回來就不舒服,沒把它當回事,從此坐下了一個病,那麼這個就是當時風寒之氣入體嘛,結在胃中,久居不化,慢慢地形成一種慢性病,也就是說其人是寒,必有受寒的原因;其人是熱,必有受熱之因,你一定把病斷到根上,他什麼時候得的病。有個病人,農村的,跟我說下肢的一個地方非常涼,到了七八月份還要穿條棉褲,又緊又涼還疼,那麼就問了:你怎麼得的?就說有次跟丈夫吵架,堵氣,大三九天,下到河裡不上來,從此馬上當月的例假就沒來,從此就坐下根了,病就從這來的。也就大家以後給任何人看病的時候都要問一下,生活環境怎麼樣,心情如何,最開始是如何得的病,當前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病程是怎麼發展變化的,這樣對大家治病有重要的幫助,你一找到原因,馬上就知道應如何救治。接著來說這個脾氣急是不是脾氣虛不會緩啊?你也不能這樣說,脾氣虛就當不能有一個正確的環境,你這樣來理解,不能說氣虛,這個說的對:脾氣緩是制約肝氣急的,脾氣急則是肝氣無以制約則生火,可以這樣解釋嗎?前面一句倒是說的對,「脾氣急則是肝氣無以制約」,這個對了,「…則生火」,這個不對。你把肝氣和脾氣當成一團氣來看待,那麼急同時都急,只不過脾氣稍微緩,肝氣稍微急,都急的時候,脾氣急,那肝氣更急了。還有脾氣和肝氣不僅是制約,還是相乘的關係,肝氣必須依賴脾氣的緩暢之氣,使肝氣的生意能夠輸佈於全身,同時脾氣還依賴肝氣的條達之性,千萬別把肝氣和脾氣當成一對冤家,就象木生在土壤當中一樣,木靠土壤的滋養得以生長,同時又能保持水土不被流失。正常的肝脾之氣是相安無事的。問:經絡的氣可不可以逆行?不知道你逆行指的是什麼意思,是逆於經?還是本身?人身精微啊,人身經脈,不僅有十二經脈八奇脈,還有更多的脈,外脈啊內脈啊,很多包繞人的周身,道家講的經脈比醫家講的要深要多,所以經脈啊,你只有站在氣機的角度才能很好的認識,它有逆有從。原先是從上到下,這個逆上來了,這怎麼逆?這個解釋起來事情就多了,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經脈,並且能夠基本感知到經脈的循行,而且感知的層次也不一樣,那麼對經脈的理解也不一樣,如果僅是從書上看到這些經脈啊穴位啊,你要來解釋,也很難把經脈的循行解釋清楚,因為本身這個經脈循行就是一個感應的循行,咱們知道這血脈血管就很複雜了,你想想這個經絡在人身的包繞就非常複雜,絕對不是簡單的十二經脈八奇脈那麼簡單,它是實際的存在,因為是實際的存在,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都會體現出經脈的包繞過程。《黃帝內經》說到經脈在五臟六腑當中循行的時候也沒有完全說清楚,只是入於里,然後後來怎麼又從哪個經脈出來,關於入於里又怎麼來走,那又不是簡單的《黃帝內經》能夠說清楚的。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在道家目前的水平上,即令博覽群書,也不會把經絡整個循行啊整個氣機的變化能夠完全講明白,它這個經絡就像纏繞一起的線團一樣,希望大家初期盡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氣機的揣摸上。因為氣機是大方向是大背景嘛,氣機只要掌握好了,你只要讓它自然而然地在經絡中運行就可以,沒有必要像製造導彈一樣,精確到經絡的某一點某一部分,因為現在大家不可能有那個水平。所以我不建議大家從經脈入手學習《內經》。這裡還有一點,關於五運六氣,從我個人觀點,《素問》後面那幾篇大論是後人加上去的,並非是原汁原味的東西,不管篇幅啊行文風格啊都不符合《內經》的特點,所以說幾篇大論可能是後人加上的,我也不希望從幾篇大論,從五運六氣入手來了解陰陽五行的變化生長規律。如果看陰陽五行有更好的書可以看,沒有必要從五動六氣著手研究,而且應用於實踐,這個就有點捕風捉影的意思。舉個最簡單的道理,大家說甲運人怎麼怎麼的,木運,五運嘛,五運六氣嘛。只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六十甲子,從甲子開始嘛,六十甲子紀年從什麼時候開始?期間一直延續六十甲子相循環的原則,那麼和時運的氣運是否有差錯,這一點希望大家回去認真思考。我們知道從黃帝時就有了甲子,那麼一直六十六十地往下走,它是一種紀年的方式,運氣又有不及和太過,比如,今年是木年,那實際的情況今年是否是木年,是否是木運來臨,那麼即便是木運來臨,它太過怎麼樣,不及又怎麼樣,也就是我們六十甲子的行年法是否能夠如實地解釋氣運的狀態,所以從這點我不願意大家從五運六氣下手研究陰陽五行和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因為個體差異非常明顯,即便推算流行病啊,適用於中土還是其他地方,《黃帝內經》當時只是河南地區嘛,是否只適用於河南,那麼適用不適用新疆?那麼此類的問題都是很根基的問題嘛,古代《黃帝內經》寫的時候中土的定義和現在我們認識完全不一樣。問:十二經與氣道的運行,是一樣的嗎?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十二經脈運行是一個層面的存在的體現,那麼不同層面就有不同層面的氣機的運化的規律,我們不能只通過一個十二經來認定它是絕對的一個存在,也就是我們形的層面上有血管淋巴,中醫的層面上有十二經,那麼再往上推,比如道醫,再往上推,還會有其它存在,一步步地控制和組織著下面整個氣機的運化。所有這些包括血管淋巴,這些都是氣道的存在的某一個層次的一個表現形式,也就是,大家一定要跳出中醫之外看中醫,不然的話也陷於十二經迷信的理論。可以這麼說,現在人得的病基本都不是單脈的病,而是整體氣機失調失運的病,也就是說,胃病是不是扎陽明經就能好了呢?不是這樣的,胃病可能連著肝病,可能連著肺病,可能連著腎病,就是見其所虛,而知其所主。我們學中醫,也不能迷信中醫,把中醫當成一個真理。問:逆通周天怎麼循環啊?說一下啊,道貴無為,如果拿你的意識強迫你自己的身體去發生錯亂或者有為的病,這個不符合天道不符合道學的基本原則的。比如說通周天,拿意念導引往哪走啊,這個是誤導,真正的丹道無為而生,你可以看看白玉蟾的文集,可以有一些了解,千萬別用有為法對你的身體施加任何的影響,有很多練氣功的最後走火入魔嘛,覺得自己通周天了,練丹了,其實都是不實的幻想,大多數情況都如此,元氣能不能通周天,那是自然而然它自己走出來了,不是人用意念導引的,拔苗助長嘛,小苗生出來,沒有人去拔它,它卻能生長,不管是練氣功還是什麼,道貴無為,你無為了,道就開始有為了,你只要有為,始終是你在壓制它。問:從氣道講,任督二脈能打通嗎?因為打通任督之脈本身就是帶一種有功利色彩的問題,水到渠成,任督之脈貴在自然流通,而絕不是打通,很多學道的人很願意通過自己的意念引導去做一些事情,最終反而會害了自己,最終得到一些小果,不能得到大成。我們氣道中醫,如果大家接觸臨床的可以知道,它完全是從道貴無為這一塊派生出來的。任督之脈我們不注重是否打通。有人說了嘛:學道不在打坐,道理就在這。如果你世間的凡念還層出不窮,我不知道你心機放在哪裡,你自己安心下來,這個氣機就會沿著自然的方向流轉,久而久之該蓄滿的地方蓄滿,該通暢的地方自然通暢,還用假人去搬弄是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問:丹道的盡頭是什麼,丹道的修鍊,肉體還果然可以通過種種方式不死嗎?這個問題怎樣回答呢?只能這樣來說,不管修丹道還是修一些出世間的功法,我們的目的首先要明確。有一句話說的好:放下一切大吉祥,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有私,有私慾,有形體嘛,所以我們會死去,同時會產生我和他的對立,也就是有對待嘛。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很多人當成個笑話或者一個口頭禪,其實這是一個至高的境界,與天地同體,丹道的盡頭,修來修去就是放下一切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了。關於肉體的問題,放下一切之後肉體是否存在?那麼這是一個層次的問題,我們做為沒有見性的人,不好揣測。關於這種終極的問題,還是不要在這裡過多的探討,因為我們從氣道的角度來講,首先我們對整個氣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可以這樣跟大家講,一個不錯的層次對氣機的了解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可以如實地感觸到世界的萬事和萬物都是氣機所化,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之物,這是《楞嚴經》一句話,我們可以引用這句話:一切山河大地,山川草木,都是氣機所化。這樣一來,既然都是氣機所化,我們就會知道,任何事物沒有明顯的差別,從而使我們慢慢形成了不再區分對待你我的一種境界,都是一團氣嘛,這樣你就不會受它迷幻和蠱惑,無非它變化而成,其中疑性自明,達到這種程度,大家就會對外界的環境、事物的變化不會產生執迷不化的追求,從而能夠返還自心,體察心性的起伏變化。問:既然剛才說五運六氣不一定準確,假如要學習預測運氣,你推薦學什麼?這個跟大家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首先第一個,如果大家能從氣機氣化的角度來了解整個氣機的運化,那麼以小可以見大,以偏可以推全,以今可以推未來,以今天的情況就可以推明天的情況,那麼我們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整個氣場的變化和人文的變化而推知以後它們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比如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今年春天南方大雪 ,那麼這個就是氣機劇烈的一個變動,那麼這個大雪之氣是從哪來的呢?那麼它必然是消耗一部分寒氣而化成了大雪,也就是旱澇不時啊,今年整個氣機發生了明顯的變動,而且前幾天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北京刮西風,強烈的西風,而不是東風,就前幾天上周,而且西風刮的非常猛烈。那我們知道道春天應該刮東風,不應該刮西風和北風。前一陣一兩個星期前,天氣很熱,後來突然變天,颳起了強烈的西風,那麼這個就代表氣機的變動。應什麼?這是公開的一個場合,我就不便跟大家溝通了。中國古代很多物侯學就是通過觀察整個天文地理人事的變動來推測整個氣機的發展狀態,這個學問是一種秘學嘛,而且如果有一定功底,也可以通過望氣、風水的學問去進一步揣測整個氣機的變動。比如說每天早晨在開闊的地方,看太陽升起前那一剎那間整個地平線氣機的變動情況從而推導是什麼樣的氣運在主導目前這塊地方的整個氣機的狀態,或者遠遠地登上山崗,極目遠望,比如雲彩,會出現特異的雲彩,它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麼這樣學來得更紮實,而且更有體驗,你拿五運六氣去推,你終究是在書本上做了一些符號的遊戲,何不到野外或者更貼近自然的地方去看山川的變化,去推測氣機的狀態。解釋一下:《黃帝內經》成書年代。首先我沒學過考據學,古代歷史也不是很了解,關於成書時代,我們這麼看,成書什麼時代並不重要,我要知道《黃帝內經》的精神從什麼時候開始延續下來,跟大家幾次說過,《黃帝內經》是氣界角度理解身體、理解醫學的一部醫書。那麼我們也就可以推斷,古人很早的時候,比如黃帝,是不是更早,伏羲氏,是吧,就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氣界的存在和氣界的運化規律。我們可以再來推測,《內經》成書前肯定有更多的經書來解釋整個的氣界的規律,包括《黃帝外經》或者其它書籍都是人們在準確充分認識氣界層次的基礎上寫成的。那麼後來輾轉能夠流傳下來的,在醫界也就是《黃帝內經》這本書,因為很多用語我感覺並非是《黃帝內經》首創,而是一個自古繼承的關係。問:上守神,下守機,這個什麼意思,如何操作?上守神,就是神界的神。下守機,就是氣機的機。我們氣道中醫從氣界這個角度,那麼是否氣界是一個高於形界的存在,那麼氣界上面還有一個神界的存在,就是思維和意念,這個界啊是神界。上工守著神界,下工守著氣機整個的運化。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肝硬化,就像剛才那個肝脾不調嘛,上守神,就是守你整個的心情意志,讓心氣開達,那麼這個就是上守神。下守機,也就是通過草藥,去疏通整個肝氣瘀滯的氣機,使氣不通的地方得以通暢,這個就是下守機。還有就是,《黃帝內經》我們知道,叩之不發啊,就像獵人隨時等待獵物到來然後把箭射出去一樣,氣機是泵嘛,經脈都是氣機所流行出入的嘛,那邪氣過來了,直接扎了一針,因為瘧症嘛,用針把瘧氣給它引導出來,那麼這也屬於下守機的範疇。關於您講的氣道中醫我現在是若明若暗,不是很明了,是不是氣在上者,下之,在下者也,升之,聚者,散之,等等。也可以這樣理解,整個人身一團氣啊,若過上,則要往下按一按。若在下,則往上托一托。若整體的氣機偏於寒,則使它溫暖,氣熱要使它涼爽,聚到一起了,要讓它散開,要是氣過於散,要讓它收聚。那麼總之,調暢整個氣機,使它處於一種和緩調達,不上不下,不寒不熱,不收不聚,又收又聚,又寒又熱,又上又下,這樣一種狀態這個就是整個的生機之道,也是一個美學標準。這個中醫的道理同樣可以應用於琴棋書畫,什麼是美呢?什麼是評判事物的標準?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用一個詞語描述就是諧和,所有中國古代文化,琴棋書畫,包括經史子集,它們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氣界的層次來進行運化、體驗的。問:人去世,是神先死還是氣先散?這個問題怎麼來回答呢?首先我也沒有經歷過。如果從氣道的角度來推測,那麼神氣一體,神氣形,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氣,即便人死了,還有一團氣存在,這個實在不好回答,我不能在這胡說。應該是氣先散吧,神還在裡面呆一段時間,實在不好說,不能胡說,也不一定神先散,因為人一去世之後,神氣內斂,外在的氣血運行之氣,氣機先行斷絕,神氣入里,不能說神氣先散,人為什麼要做七七呢?神氣還在嘛,這個不做解釋了。問:怎麼看待五運六氣?現實一些,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沒有對《內經》的體察和神思的運用,中醫包括五運六氣,你很難再學了,你哪怕學一個面相啊,都比你學五運六氣來得實。你學面相久而久之,你自身就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整個的氣感,一個人立在這兒,他成了一團氣相,所說的面相,面相併不是說只是面部的一個相法,對人整個氣機,動靜剛柔啊,聲音啊,氣色、氣象,整體的一個相法,你這樣多實在啊,學到後來,都是自己的,整個能夠很純熟地應用。問:春三月,此謂發陳,用氣道如何解釋?這其實就是解釋發陳嘛,把陳舊的東西重新發出來,而有新意,也就是新陳代謝的意思。發,生髮,陳舊之物重新煥發生機。問:人之身唯氣血爾,是不這個接近您的思想?這樣氣和氣血,古人不是沒有論述過,問題在於你能否把這個氣機理解透,開合、升降、沉浮、剛柔、緩急,這些東西你能不能去準確地解釋氣機的變動,而不是僅僅像《傷寒論》上說的:「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個大氣一轉,就是你的氣機,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開的開該布的布,那麼整個的氣機一轉,邪氣就散了。給大家提幾點建議,大家讀中醫的時候,不要只局限於中醫本身,一定要加上自己的體會和整個感覺的鍛練,這樣才能學好中醫。行,就這樣吧。
推薦閱讀:

中醫教你夏季養生的小技巧 夏季養生宜「輕」
哪些婦科病適合看中醫
天載: 魚刺卡喉, 只需要一杯水, 你也可以做得到
巴山夜語中醫大講堂:吳述傷寒雜病論研究(12)證與辯證
[轉載]中醫教你如何睡好眠?

TAG:中醫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