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36-37-38-40

太極雜說362009-04-06 10:06

l 推手是知已知彼的過程,有的太極書稱"問"和"答",僅知巳而不知彼推什麼手呢,太極"聽勁"就是知彼而不被彼知的功夫,所以千萬不要把知已知人的功夫割開來看,知己知人的功夫是同比增長的,不是要知已透了,才能知人的.l 腳趾抓地要掌握好"度",引起緊張則是"過"了.l 大腦是神之府,是統帥居住之地,要清凈虛無,才能出靈感。意為神之用,動是意念。常人(指沒煉功的人)的運動的思維能力在大腦,遇突發之動,會反映遲鈍、甚至發獃。而煉功有素之人意沉下丹田,意氣由丹田發布至全身,才能虛靈,這就是全身無處不太極。l 功夫的最高層次是修心養性,……l 推手練意,這「意」很實在:時時處處對手皆可拳打腳踢頭撞掌擊,如和應對接手起落都是為了讓對手無法攻擊你,同時你卻可已攻擊他的最沒防守的地方,攻其所必救,不救即毀。如何應對,各家有各家的拳架,那麼多式,只要能「過勁」,都夠用了。 高手,我想應該有殺傷力,用不用在他,但必須有!也要有挨揍的能力,不可能手手勁都過得很好萬一讓對手打上也要能受得了!太極散手好手,不打到身上不動手,用身體接勁,打到他身上的時後,就感覺他一軟,自己已挨上了。弱一點的好手,在途中接勁借勁同時出擊。還有一種別人尚未出手剛起手時,就打擊別人,不太容易借上勁,打擊效果差一點(別人未出勁,護體氣未散)尋常意義的散手與太極散手,並無分別。你松你就快,能借上勁你就狠。勁走得好,你就打得從容。l 太極拳學,至簡至深。無欲無求,不漏有真。 坎離陰陽,佛道家常。有意無意,可短可長。 無極無定,太極進境。縱放曲伸,屹立精神。鬆通中空,捨身並從。四兩亦無,來去從容。l 勁起骨縫,只是說骨縫中存了能量。這能量類似彈性勢能。l 推手是兩人相對待,彼此有彼此之中心與重心,兩者之間更有相互往來之無形重心與中心,如何維持與保護自己之中定,與時時破壞對方之中定,是往來間相當有趣的事,這種往來不假思索,直接反應,所謂牽動往來靈系其間。 太極拳主要在讓人打不到,不是打不倒,因為打不到,所以自在從容,處處得機得勢,自能藉力使力,所謂先陰後陽即是先化後攻,及其致始為陰陽同出。不管本身有多大多深之勁力,如果對方不受(感應圈比自己好,也就是走化功夫好),依樣落空,所以太極拳是問己的功夫,事有不得反求諸己,怎麼挨打、怎麼走化不凈,要研究切磋,如此做去功夫自能增長,千萬不要以打人出去為樂事。l 習武首重德行,太極入門的時候老師就會講沉肩墜肘,心意松沉不下,何來的彈抖。身體也會是僵硬的。如果不懂四兩撥千斤,只是在拳式招法上玩味,終難大成,恐怕小成都難。太極的功夫不在擒拿摔打抖放,那些都是「形而上學」的東西。打人不一定非要放倒才叫絕。說自己高的人,大都是沒見到高手。說沒見到高手的人,大都是高手不見,或者見了也看不出是高手。醫家裡面有,望、聞、問、切,動手是最淺的階段。平日多多把心意放下來,不即不離,平平淡淡的玩味,慢慢就會體會到一點太極的感覺了。l 推手中的」氣」的運用,是與筋,骨,皮搭配好的運用的,並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相互轉換的,也就是自已的勁路可由三個地方出入,即勁可由骨出入. 勁可由筋出入. 勁也可從皮出入.三種勁法各有優點,靈活運用,妙趣無窮.那麼推手過程中,對手也有三種勁法的話,用排列組合法就會產生很多的變化,在諸多變化中,必須由」聽勁」來決定自巳的應變.以勁起骨縫為例,推手過程中,必須自己的骨縫張開前提下,把對手的骨縫關閉,也就是」分筋錯骨」中的」錯骨」,也是太極中的」接骨斗榫」,只要自己能」聽」出對手的勁路,同時自已能開好自己的骨縫---即接好自已的骨.然後在不頂不丟的前提下,錯開對手的骨,對手也就不攻自破,這便可稱為」和著對手勁走」的方法與境界;假如此時加強了」錯骨」的意念,便由」和著對手勁走」轉變成人發放對手的境界,當然這中間還須有虛空的的境界,如果在這樣的境界下推手,受益也許會多一點.l ,孫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掛、滑拳等。觀後,孫老曰:"汝之技,無需再習形意、八卦、太極諸藝,只需換一付腿"。原來,曹上肢已練得頗有功夫,只因步拙腿僵,故在實戰中難合其用。於是,孫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飛九宮"之術。"飛九宮"者,乃地插九軒,人在其中以所善諸藝往來穿梭(《拳意述真》中論之甚詳)。數月,經孫老悉心教授,曹之步法由拙漸活。於是,孫老又授曹散腿之用。所授散腿皆由八卦暗腿演化而出,因曹已有"飛九宮"之基礎,故能得此散腿之用。孫老之用腿與眾不同,教授時,孫老將雙手背於身後,對曹說:"我不用手,只用腿,你隨意攻守,注意,三秒之內我必起腿。"言罷,孫老潛步走近,曹剛要出拳或出腳,孫老的腳已抵在曹的心窩處。如此反覆多次,總是如此。曹總是奪不著先機,又擋不住、化不開、躲不及,而孫老的腿法很簡單,就是一抬腿而已。 原來,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則無法平衡,故腿動必先肩動。所以,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對手出腿時,一般還是可以作出反應的。然而,孫老出腿時,卻無這種跡象,故使人防不勝防。於是曹晏海問:"孫老師,您出腿時,怎麼全身竟無一絲跡象,好像憑空出來了一腿?"孫老曰:"這是因為我周身各處都能作為重心,故能出腿時與出腿前一個樣。所謂暗腿、第三條腿就是指這種功夫。此需有一定內功基礎,才能做到"。於是,曹又得孫老內功修養之傳。從此曹只食素,不食葷,以後練成輕功,有"草上飛"之美譽。孫老教授曹晏海近身用腿之法。兩人相距咫尺,孫老對曹晏海說:"近身亦可用腿,抹踢即是一例。"於是要曹任意進攻。兩人相對瞬間,曹突搶中門,孫老一腿早到--膝頂、腿旋、足發,曹急後跳,仍被孫老的腿抹中,曹當即栽倒在地,臉色陡變,虛汗如雨,好一會兒,才得恢復。曹晏海說:"孫老師,您這一腳雖然只是抹了我一下,卻使我不僅痛入骨髓,而且心如電擊,好像整個內臟都散了"。孫老曰:"此為內勁這威力"。接著,孫老詳細講解了抹踢的練法、用法、變化和走勁。該腿踢出後,在空中的軌跡像個"8"字,速去速收,倏乎若電勁。退一動,就要蘊涵、潛換著足之踩踏、膝之沖頂、腿之旋搓、腳之貫劈,要一氣貫穿。其特點是,不僅踢出後要力貫足底,而且整條腿都要有渾圓勁,也就是即使對手躲過了膝頂、足踢,只要被腿抹上同樣能發出威力。甚至在腳下潛回收的過程中亦有用足跟劈釘對手之意。非得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自身重心變化的能力並輔以一定的內功,才能在實戰中用好這一腿。由於曹晏海此時通過"飛九宮"的練習在控制自身重心和內功修為上均有明顯進步,故能在月余的時間內初步掌握了此腿的用法。l 高水平太極推手可形容為:一觸即發.在無形中化解不存發意與一觸即發是一回事.是推手中的兩種表達方式.並不相互矛盾.在我理解是兩種方式都在棚勁的基礎上做出來的.沒有棚勁是不行的.這裡面不能有」力」生存的,必須是勁---即內勁,內勁運用得好,就能有以上兩種推手效果.推手是推內勁也.內勁由何處而來呢?本人認為勁起於骨縫.陳鑫著述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但關健是勁如何以骨縫起勁,骨縫起勁在推手中如何運用,這才是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推手的問題也就可以說入門有望了,不然永遠是門外漢.魏樹人著<<楊式太極述真>>中講的太極揉手中,寫到了一點點有關內容,不注意的話,可能被忽略不看的.可以說,不推手的太極是太極操而不是太極拳,儘管很多人不願承認,事實如此,拳包括四方面,即:觀賞表演;養生健體;技擊防衛;治病療傷.後二方面是拳的高級層次.推手是技擊防衛的訓練,推手訓練到位,便是技擊了.

太極雜說372009-04-06 10:07

l 無極樁功法,各個門派理解得並不一樣。其中頂頭懸、十趾抓地、搭鵲橋、添腰、兩腳平行或者八字、丹田等等是各個門派分支的地方。練習方法和理解不同,會導致出來的內功完全不同。幾個較大的門派,一搭手之間,就可以聽出來,甚至知道大體練習了幾年。

l 我覺得練拳也要練功的,所謂功,就是氣功。氣功裡面的氣,其實是一種能量,古人根據對它的感覺起了個名字,並不是說它是類似空氣之類的東西。能量到處都是,充滿了空間,只有被人體吸收,並能夠直接被意識所驅使了以後,就成了氣。單純打拳,沒有意念應該不能增強氣,打拳要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就是這個道理。道家的精氣神,也跳不出物質世界的。

l 真的「甘露」其實是腎氣發動的作用。腎氣發動的術語叫「北方坎水,逆轉天宮。」據說,腎間發生的本叫先天一氣。而此氣又是發生於坎宮水地,故內里又含著天一真水。那真「甘露」就是在經過一身最高處---崑崙頂後,行之於前,而前是一身陰之總匯,故氣行此處就有「甘露」的感覺。而要有「甘露」,那首先你就是要先天氣發,而後逆轉督脈三關,是有感覺的。您要是沒有,那您的「甘露」就不是我解釋的「甘露」。只能是練拳練功的津液效應,與您的身體有關係。切要記住,道家的東西,很實際,向來不追求這些,也不驚喜什麼。這些該來的都會來的,該沒的時候也留不住。她們都要不段的煉化,都是自然的事,一加入人為,就可能原地不動,先天的變成後天的啦。

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視百姓為芻狗。」此中內蘊真義是說,天地不行以假仁(後天的人為的知識道斷),在其先天無為之中,看那萬物的生滅就如同那芻狗一般的來去不定,用過之後,自然就結束它的使命。所以,你仁(後天知識道斷),那麼你也會如同芻狗一般的命運。聖人(修行之士)也要效仿此理,不能以後天的聽聞嗅感思等而流入那生死不盡,卻非知識道斷能夠阻擋的洪流當中。其實佛家所謂的:眾生皆有佛性,那是說的真靈共有,而不是人人能成。否則那豈不是遍地是佛了!

道家的真義很是幽遠。自身不成,就別說度盡天下的空話!

l 太極(養生)拳,使氣血流通,抻筋拔骨外還練了什末?首先要說,這是後天氣血上的認識。不是真太極。任何的運動都能使氣血流通,甚至很多運動都能更好的達到抻筋拔骨。太極之不同於別技,不在這上面。真太極練的是內里的東西。而很多現象只不過是一種末的表現。如人晨練,出發點未必一致,而效果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很多晨練的人比練拳者,練功者的身體,精神,壽命都長,都好。這是因為身體為一太極,練太極之拳流於形式,偏於正道,都會產生非太極的效果,哪怕他再厲害,也不是太極的東西。

丹田氣在武家是一種丹田勁,實際,丹田這裡不是練氣的地方。故那個丹田勁也不是真的在丹田裡。真丹田在臍內一寸三。根據各道家修鍊的竅妙,丹田再生又無準確位置。中和之氣是虛無之氣,一是在未有功夫時的正心正意所自生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用氣一詞定義此時,是說的範疇。當真太極出來時,她還是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她除了正心正意,還有著一種清清之境的東西。那就是老子說的道。這已經不是光是打拳就能練出來的啦!炁在古時與氣同意。但是在道家裡,也不知道是哪一派的定義?把炁提升了一個層次。實際提升與否只是為了區分氣他們兩個的先天,後天而已。沒有別的。她不是普及的。很個別,據我所知,太極里沒這個。先天氣要是道家太極才能練出來,否則不涉及這個。先天氣很不好掌握!要有系統的練,要動靜結合的練,要理法並重的練,練太極的要是練出了先天氣,那就是正道正途正法,已經是跨進太極門裡了。

l 和式太極拳大師和學儉

和式太極拳創始人為和兆元(1810-1890)。他自幼習武,將「易經」、「中庸」和「理學」溶入太極,在原趙堡「騰挪架」和「領落架」的基礎上創立了和式太極拳,又稱趙堡「代理架」,它與廣泛流傳的各式太極明顯不同。在「代理架」中,拳架功法、散手打法、技擊、推手和十八般器械熔為一體,如雙劍、雙刀、雙錘、棍、槍等均可按套路順序得心應手地施展招勢,無須另學器械套路。

這套拳架是按照陰陽、八卦和五行的原理順乎自然之道創編的,要求「手運八卦陰陽濟、陰陽無偏是為真」。無論上下、左右、前後、順逆、內外,都是圈、環組成,圈圈相連,有翻江倒海之氣勢,偃旗息鼓之幽靜。身形輕靈,巧小緊湊,混然無漾,渾圓一體。動靜、開合、虛實、陰陽、快慢相間,剛柔相濟。圓圈環形成瞞天過海之勢,在立圓圈的旋轉中,全然是螺旋式纏絲勁,以順制背,無往不復,故享有「圈太極」之稱。過去該拳種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單線傳宗觀念的束縛而未能普及。直到本世紀初期才由和慶喜、和慶台拳師傳入民間,後經鄭伯英、鄭悟清兩位先生的進一步努力,才使該拳種得到廣泛的普及和發展。

和學儉,1938年生,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第一代和兆元,第二代和潤芝、和敬芝,第三代和慶喜、和慶台)。他幼承家學,隨父和慶台習練和式太極拳。多年以來,他孜孜以求,勤學不輟,深得和式太極拳之奧秘,尤其在技擊、養生、理論等方面多有繼承和發展。

和學儉不僅武學過人,而且武德高尚,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武林同道前來切磋交流,他都以禮相待,以技服人,從不自傲拒人,深得同道尊敬。在教學上,他以「萬兩黃金不賣藝,十字街頭送志人」為信條,無論學生來自何方,他都嚴格要求,傾囊相授,從不收取費用。如今,他的弟子已遍布全國,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法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也有他的學生。他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武術盛會、重大賽事,並多次取得優異成績。他積極撰寫文章,向世人介紹和式太極拳,其中多篇被評為優秀論文。

由於和學儉為和式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被推舉為中國溫縣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並應聘為中國武當山拳法研究會顧問、中國永年太極拳學院總教練、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副理事長、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被授予「河南省武術老拳師」稱號。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評定他為「太極拳大師」。

l 不二法門與「絕象」是一個意思,絕象覺明。

l 林里有五鳥,有空就小聚。喜歡推推手,磨掉周身力。想求混身氣,怎料只剩意,你道氣不氣!

l 最強點就是最弱點。

l 孫祿堂先生的「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心中神氣一定,每覺下部海底(即陰僑處)如有物萌動-----------如欲泄漏者,想丹書坐功,有真陽發動之語,可以採取。--------真陽發動而欲泄,不敢動,--------萌動者上移于丹田矣。-----------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

l 我目前的老師與我推手,從沒彈過我,只是用無限放大的勁和意來控我,他更喜歡秤著我的力大小來與我玩,不然一下制死我,大家沒法再玩,他說這樣才能用我來練他,雙方都有得練。他其實是隨時可以彈我出去的。

l 我站預備式時間稍長,入靜得比較好時,兩手臂會無意識的自然升起,象充了輕氣一樣,不知是不是常說的以氣摧形?

太極雜說382009-04-06 10:08

l 這次人民公園推手會比以往人都多, 可能我是最開心的一個,在短短的兩個小時里,我有幸與八個人推手,好玩得很。

第一個是前幾次跟我推過手的六十歲左右的師傅,喜歡用冷脆勁,上次與他推,王老擔心我勁短傷他,不斷在旁提醒我:」放長。。。。。」這回已可以自己把握,當然還是禮尚往來。好幾次和他一起來的八十多歲虛胖的老者,沒跟我玩過,這回見我好玩又意善,也來試試我,功夫非常好,我如入泥潭!他能隨心所欲的控我。他只試幾下就走了,讓我感慨良多。這就是那個穿著短褲涼鞋不起眼的老人。

有一個」師兄』」功力比我稍差,與他推練中,我不斷說:」這就是我要的:」他說不知道我要什麼。其實當時我也不很清楚要的是什麼,只覺得這樣能把握住他。果然他一心急,他自己被彈了出去,我順勢將手拋給他,他拉住我的手才得以站穩。其實我並沒有打他,他也知道。事後與王老分析,我才知道我所要的是對方身上沒化走開的無數的點。

上次與一個練洪拳的人推過,這次他又來了,但來者意善,難能可貴!他守中很好,松得也很好,可惜整體和拿點稍差。跟王老來他總被壓扁或推出,跟我來他又拿發得不好,他每次在我身上試放勁,我們都會意地哈哈笑,他基本上發不動我。但他能指出我的毛病:太貪以及守中不夠。在這回的推手中我自己也發現了這兩個毛病。

王老的師傅第一次見我就把我當他的活教材,不斷地把我翻來覆去的扭打,以教我和向大家展示怎麼用怎麼打,害得我不斷叫他手下留情。

最過癮的是與一位練過某式太極拳三十年(師兄認識他)的師傅推手,他的手法自然比我高明得多了,抓了好幾次我的漏洞來打我,每次都提醒我挨打了,但並不真打, 點到既止,他見我功夫一般,意又很善,乾脆把手攤開,只用身體來和我推,我也索性學他用身不用手,兩人纏繞在一起,有時侯竟然用上了下巴和頭頂。意綿綿勁也綿綿,我都分不清那邊是他的那邊是我的,好象他也是我的,我也是他的,我只想著用意合他,竟然還真合上了。感覺松透全身,妙不可言。簡直上了癮,兩人都捨不得放棄。可惜後來下了雨,我們不得不結束這美妙的推手。希望下次他再來。

l 在對陣時舉步不容情。

l 太極拳講究捨己從人,事有不得應反求諸己,這檔事跟容不容情無關,跟為人處事的方式有大關係(即是對處事的態度、個人的危機處理),學煉太極拳若只在拳上琢磨而不能落實到生活當中,顯然是不夠的,要知太極是道,道者不可須臾或離,所以太極要生活化,生活要太極化,……

l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還道。是任何內家拳都走的路,太極拳也不例外。

l 將陰陽練回去!練到自然裡面去,才對。

l 周天有皮毛周天,氣血周天,經絡周天,丹道周天,法脈周天,虛空周天等.周天在古代丹鼎門裡不是一個單單的法門,是一個必經的修鍊境界.那已經很高了,他既說的是圓通無礙,也是借天上星宿運行的黃道來比喻人身的這種景象.……

l 無極樁神宜內斂,內斂則守舍,守舍則有魄,有魄則神形一,神形一則神氣相通也.覺明是導引過程的一種狀態,是內視的過程的一部分,方物指萬物.無極樁不僅止這些,除湧泉懸空外,還要勞宮懸空,同時百會懸空,巨闕也要虛空.更為要者是如何搭上雀橋,雀橋到位,此時無極樁則成矣!

l 無極式樁的練法

首先入靜.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動源.合動言靜,其實也枯;離靜言動,其實也枵.其次天圓地方:天圓求頭正,一心一意;地方求兩足方形,固而紮根.兩足與肩同寬,十趾抓地,湧泉懸空,含胸拔背,身體自然正直,兩臂貼兩側,自然下垂,無絲毫用力,全身放鬆.舌頂上齶,提肛收胯,雙目微閉,牙輕扣,排雜念,無思無慮,無形無象,無物無我,無我無他,渾渾浩浩,空空洞洞,無所向意,毫無所求,一氣混元,處於茫茫無知無覺之中.要神清靜,先心靜,心靜神寧,神寧心安,心安理得,理得自靜.清靜則無感無物,無物氣通暢,氣暢絕象,絕象覺明,覺明神氣相通,此時方物歸根.無極功法,妙於用,在推手中,對手難撼,其根深也!無極樁之後有<虛無含一氣>樁. 虛無含一氣樁之後有太極樁。

l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

l 練功之餘多一點關愛他人之心,出手/出口時便不會太重了,如心存傷人之意,縱無傷人之行也不太好。

l 外圓而內方。人活一世,內不方就會沒有個性,生活沒什麼色彩;外不圓也不行,畢竟這世界是大家的世界,相互關愛才會其樂融融。

l 很多問題,就是分合問題,而分合問題之中什麼在被分合,因應什麼而分合,何時分合。關鍵在於意動與心動,而意和心的關鍵在於意識和無意識。有人比喻為海面上浮動的冰山的一角為意識,水面下的為無意識。

l 練太極拳頭部和頸只要保持正直就行了,意念不要上頭,氣也不要上頭,意要放在勁源或丹田,但這只是一時,練熟之後還要去掉。要以氣摧形,不要以形帶氣!「以形帶氣必傷。」

l 頂頭懸是沉肩墜肘往下的意思。

l 妙與竅:老師說:常有欲而求其竅,常無欲而觀其妙。武功入手之法,因人而異,求竅講法、求巧尋徑、分層次、講經脈.....須有師傅指導,有欲而求。此外,如悟得規矩,身邊無師的學者,亦可循規矩、講基礎,踏實修鍊,觀其妙、悟其竅,歸一後進而無法,說不定也可無欲而悟。就像慧能所說:道由心悟,豈由坐也。

l 分與合:我覺得「氣、意、神」等還屬於人的虛體,行、體、架屬於人的實體,像實數、虛數組成複數一樣,人是由實體與虛體組成的複合物(復物質),最根本的分和應是虛實相合。在隨意太極中我非常強調意形訓練就是練的意形相合,進而達到虛實相合。真達到虛實相合,氣意神不出尖了,就感覺不到了,也就是意不走大腦的所謂真意了。也就是一項運動技能達到條件反射,」自動化「了,也就是一些同仁所說的返先天了。但此時先天絕不是原來的先天,這一先天是融入了運動技能的先天。達到這一步是練功人理想。

太極雜說402009-04-06 10:08

l 1與0: 1與0是我的一個公式,即:1/0等於無窮大。

求解人生:社會回饋的絕對值是1,不論正與負回饋都是1,自己的所欲所求為0,則人生幸福等於1/0,無窮大。(王建同學,千萬不要將負的回饋當成-1,代入公式,得到負無窮大,笑談,笑談)

求解佛門極樂,果是1,空是0,極樂等於1/0 .曾在千山與老禪師閑談,禪師說:好個1/0,省卻了佛法的千言萬語呀!但0是什麼,我說0不是沒有,0是正負分界。禪師說:0與0有何區別,我說:凡夫頑空而退志,士大夫體空而進德,此區別之一也。禪師說:好好,需知悟在一時,證須終身啊,切記。

求解道家無不為,1是有為?0是無為?1/0等於無不為?

求解武家:1是後天技能?,0是先天無法,1/0是無法不容、應物自然、武功化境....

l 作為完整的現代意義上的太極拳,它(作為拳術)應該還有圈的概念、內外相合的概念、開合鼓盪和呼吸配合的概念、一氣呵成、連綿不斷的概念,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概念,蓄髮相變的概念等等(出圈是危險的,但有大勇之人得機會也可以出圈,話說回來,苦心研究的太極高手身手敏捷,一般情況下何必出圈?)。否則,那太極拳或許是不完美的?

l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點明太極生於無極。何為無極?無極者,將人體後天人為所產生的力量松凈,本能習慣卸掉,回歸至人生初始,象嬰兒那樣,方稱無極。但無極又要靠陰陽才能求得。陰陽,這裡是指先天陰陽,即神與意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即神守於腦,注於祖竅,貫於骨骼,清靜至虛,即虛靈頂勁。動指行功;分是意念由大腦與神分離,再沉于丹田,行於身體至四肢,為靜合,即氣沉丹田。神意互戀,至明至活。能練就這些理論的要求,然後再求懂勁。

練功者還得了解何為太極,太極在人體的功能與組成。太極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對立,四個方面組成。二者四個方面還要各歸其位組成一個整體,它們分別是元神(後天只能稱「神」);元氣(後天只能稱「意念」);無極的身體(後天是僵硬笨拙的身體);內勁(後天無,只有「力」)。這四個方面各歸其位:元神歸骨,稱收斂入骨;元氣沉于丹田,行於身體至四肢;內勁由元氣推運,再運行無極身體運動,太極始動。無極身體為陽,內勁為陰,元神為陽中陰,元氣為陰中陽。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方能陰陽相濟。」

l 無極者,太極而生。

無極,太極本無分別,雖曰一體一用。然還是無別。因為無極說的就是道體,而太極是其生之。所謂「道自虛無一氣生」。就是「道生一」。一是沒有分離的。雖說是「一生二」,但是生二者就非太極了。我的老師說無極於象上就是一個圓,太極於象上就是圓中間的那一點,這就是真太極。先天太極。有了變化,就是兩儀。太極圖那是逆修,由二而一的一個過程,如果一有動就是二生三,就是分別對待。所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說的就是針對太極而言,意思是說內里的靜極而動,關鍵是不是真動,而真動的前提是不離太極的狀態。陰陽是孕育萬物的必須。內里的生命再造的主宰也是太極的狀態。可以說,太極就是神氣的無離,無極則是清虛的心境,於後天來看稱為意。唉!我總覺得這是落於後天的說話!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此動是人為之動,人為之動,就離了清虛的心境。不是真太極的真動。所以,緊接著說,靜之,則合。就是說不要主動為之,物來則應,物去不留。能這樣的不追不棄方是正道,這個正道就是隨其生滅而不生滅。絕不牽強。我把這段話給分開了,因為我是在先天上解釋她的啊!分開後我發現這是兩個動名詞語法(動之。靜之)。所以,意思一下子就明了了。而且還把無過不及,隨屈就伸聯繫到了靜之,則合為一體。

我好象還有什麼沒說明白的!那就是具體的應用啦。在應用上,因為是道家先天太極的練法。所以首先是要站樁。樁法不是練力,是練的氣。坐法不是枯坐,練的是神。而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是離不開意,離開意,就沒入手的途徑了。只要法度作的對,那就能一身平和,念慮少欲----萬物歸三,而又由三歸二。此時是太極圖象。這就是神氣,而外面那個圓不是別的就是意----心境。意到此不能用了,一用就是那個人為的動,但是她還是存在的。反正就是返歸,返歸再返歸,沒有分合的對待說法。證到那個一就是一陽萌生,全體舒泰,心境清涼,這時就可以坐了。此一是真一,再造變化之時,都是她,你說無為的真造化能以後天的分合見解而論之嗎?當然我是很注意樁法的修鍊,這也是我老師常要求的。有此一,行功走架就又不同了!純是先天的東西。我很佩服孫祿堂先生的架子結構,那裡就是為了一而創編的。如果只是走架,我個人認為,不代表我的門派,那孫老先生的精華就將成絕響。

l 打手不用手,腳下飄著走;用意不用力,沒有就是有。

l 練養結合,以養為主。

l 把站樁和劃圈結合起來,感覺很不錯,我的做法是:腰下和跨連接處還有腿和襠要象站馬步壯和渾圓樁,有意識的讓它穩當,能產生一種特別穩的感覺;而且下盤站好之後,上半身非常放鬆,感覺上半身沒有很大力氣想有僵勁都不行,只能劃圈了,所以我想,松腰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意念或者要求,你想讓它松,不見得就會松,而你把馬步下去,把襠撐圓,下盤穩定了,腰自然會松,上半身自然靈活.

l 直心是道場

l 道德經》密意只有四個字:虛心實腹,是入手處。「虛心實腹意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此心是指天心,有位置。

l 太極按照地域和風格,以及練法應該分為兩派。一為南派,一為北派。因為南派更多的保留了道家的修習要求和門訓,所以其派有實難見。相傳是張松溪先生一脈。甘鳳池先生就是這一派的顯著人物。到了清朝的時候,甘鳳池的嫡孫甘淡然先生雲遊至北京城。據說,那時他已九十有餘。經王蘭亭先生的介紹,遂於李派創始人,李瑞東先生相識,相見有緣,加之李瑞東先生最愛學習天下各家太極,在誠誠之心下,終得江南派太極得精華。後來這也成了李派太極的鎮門絕技。還有就是,李瑞東先生一生學盡天下,還得到了陝西派太極一系,只是我沒問過我老師有關陝西派太極的情況。所以不知為不知。抱歉!我猶龍派的確始自三豐祖師,是在清朝中末以後由武當道門傳出來的。這個爭論是沒有必要的。《武當》雜誌社的挖掘小組在建社初期就開始了這一派的尋找。這是有記載和有權威部門經過周密的考察肯定了的。受傳之人就是我門內的第三位祖師-司星三先生。王蘭亭,李瑞東,司星三他們三位前輩在楊祿纏先生逝世後,常在一起,王蘭亭先生的絕技我不太清楚,但是功夫很高。估計也是另得道門別傳。後入神秘大山隱修而無記載!李瑞東先生的絕技是「江南派太極八法奇門拳」,技擊不同於任何一家太極,都是走奇門,踏洪門的步法,老師說那是一步就三丈的打法,厲害的不得了。有「野蠻太極」和「武太極」的說法。司星三先生的絕技是「猶龍派太極」。司祖師自得「猶龍太極」,遂與以前功夫分別開來,他本來就是一個不愛言語之人,深得隱修的內蘊。

推薦閱讀:

太極推手視頻
談談我所知道的楊派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摔法四十六招動作圖解(二)
太極拳和太極操有必要區別開來嗎?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