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3)特殊職能型:江蘇淮安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3)特殊職能型:江蘇淮安
淮安被稱作淮上江南,而淮安更被詩人稱作「壯麗東南第一州」。淮安別稱淮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故鄉,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處於江蘇省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2001年由原淮陰市更名而來,北接連雲港,東毗鹽城,南連揚州和南京,西鄰安徽滁州、西北接宿遷。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32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50公里。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與揚州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為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簡介
淮安市淮安區(原為縣級淮安市,因原地級淮陰市更名淮安市而改名楚州區,現已改回淮安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那時候淮安、淮陰非同一城市),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
市境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既有邗溝(即京杭運河的揚州至楚州段)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含今淮陰、楚州、清河、清浦四區大部分)、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淮安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湧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素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稱。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陽縣(今淮安區)。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境西北清江浦鎮也隨之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淮安城(今淮安區)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淮安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淮安區)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裡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府治山陽縣更名為淮安縣(今淮安區),清河縣更名為淮陰縣(今淮安市),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李一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鬥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建國後
建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淮安人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新興的交通樞紐城市、江蘇省新型的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1949年成立淮陰專區,1952年,淮安縣(今淮安區)從鹽城專區劃歸淮陰專區,1971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
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
2001年江蘇省淮陰市政府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即原地級淮陰市、原縣級淮安市、原淮陰縣融為一體),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因重名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江蘇省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2012年,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改回淮安之名,設淮安區。至此今天的淮安市轄清河、清浦、淮陰、淮安四市轄區和漣水、洪澤、盱眙、金湖四縣。
人文地理
淮安地處中國北方南端而又處於中國南方最北端,橫貫南北分界線,故為南北氣候、文化的過渡地帶,這些多體現在淮安大市人民的日常的生活中。淮南愛吃米,淮北愛吃面,從地理角度來說,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中學地理課本上都有記載。而從淮安本身的情況來分析,氣候、地貌提供了很多依據。
自然南北差異,包括地貌、氣候是個漸變過程,淮河兩岸差別自然不大,但以此為界,越往南北去,差別越大。從自然景觀地貌來說,淮安境內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淮河以南多是丘陵地帶,由盱眙到南京逐漸明顯。而淮河以北,往徐州宿遷一帶去就是平原居多。從氣候特點來說更為明顯,淮河以南是亞熱帶氣候,而以北則是暖溫帶氣候,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多在0℃以上,而以北就稍微冷一些,越往北多是0℃以下。
而從降水量來看,在淮安以南降水量大約在900多毫米,而往北徐州一帶降水量只能在600-700毫米之間。淮安以南有明顯的梅雨季節,以北則沒有梅雨季節特徵。淮安以南多是水田,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為主,以米食為主。而北面多是旱地,主要是小麥和雜糧,以麵食為主。
而從植被種植來看,淮安以南多是常綠闊葉林植物,針葉林少。而越往北針葉林越多,落葉闊葉林大面積存活。
從節日習俗上來看,春節時,淮北(如淮陰區等)通常與北方大部分地區相同,吃餃子,而淮南(如淮安區等)則通常吃元寶湯糰(即湯圓)。值得注意的是,地處淮南與淮陰區一河之隔的清河、清浦兩區,由於與淮陰區地理相近、人員來往密切,飲食、風俗習慣、方言等已在向淮北地區靠攏。
從歷史人文方面來看,淮安歷來就有「南船北馬」之稱,古時,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淮安河下下船登陸,換乘馬車,由此向北。而北方人也是在淮安棄車馬坐船南下。所以不難看出,自古淮安就是南北分水嶺。
別看現今的這條古黃河(古淮河)河道僅有五六十米寬,元代,《馬可﹒波羅遊記》里記載馬可波羅乘船經這一帶時,河寬一英里,也就相當於近2公里的寬度。也許是兩岸相隔甚遠,所以淮河南北兩邊的民風民俗也有差別。
從語言上來看,淮安地處江淮方言區,屬於北方方言區與吳越方言區的過渡地帶。淮安語音,有「淮平子」之稱。南稱蠻北稱侉,而淮安的語音也就是不蠻不侉的意思,相對較平。淮安內部來說,南部縣區方言,具備典型的南方方言特徵,入聲辭彙眾多,無捲舌音,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難以聽懂,而北部縣區,北方方言色彩開始呈現,一些辭彙、發音有別於南部縣區,並開始出現捲舌音。
從戲曲上來看,淮安北部流行粗獷、豪放的淮海戲,而淮安南部則流行較為柔情的淮劇,甚為有趣。兩個劇種都是「淮」字打頭,然而唱腔風格各異,淮海戲與流行於安徽的泗州戲、徐州和魯南地區的柳琴戲,同屬拉魂腔;而淮劇起源於鹽城,又名江淮劇,以鹽城一帶方言為基調,故顯得柔情。
從建築風格來說,淮河以北的地區多乾旱,以土牆草蓋四合院為主,多施以紅色瓦片;而以南建築多為U型、L型主房,廂房結構磚瓦房多,並施以青黑瓦片,在淮安區,還留存著大量的青磚黛瓦的民居建築,具有典型南方特徵。在婚俗習慣上,在淮河以北的宿遷女孩出嫁通常下午進門,而在淮河以南的市區則保持上午進門的慣例。
旅遊
淮安是風光秀麗、底蘊深厚的旅遊勝地。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館藏文物4萬餘件,目前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旅遊景區、景點達50多處。有煙波浩淼的全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和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有被譽為「江蘇九寨溝」的鐵山寺自然保護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盱眙第一山,有農業觀光好去處金湖萬畝荷花盪。淮安人傑地靈,人文景觀眾多,文通塔、鎮淮樓、韓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關天培祠,特別是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遺物陳列館等歷代名人的故居遺迹分布境內。近年來,淮安府署、中國漕運博物館、河下古鎮、古淮河生態文化園等一批新的景區景點相繼建成對外開放,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這些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純樸自然的山水風光構成了一幅風光秀美的畫卷。
淮安府署
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區東門大街,總督漕運部院以北。淮安府署的大堂體量為全國之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淮安府署的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現存衙門原為南宋五通廟,元為沂郯萬戶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總管府府署(現漕運總督部院處)加以修葺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選址,結果選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廟和元沂郯萬戶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坊等。
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位於盱眙縣管鎮鄉,距盱眙縣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為裕皇帝,並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門、玉橋、廚庫、井亭、宰牲所、拜齋、宿直房、鋪舍、碑亭、儀從等,栽植柏樹萬株,神道全長250多米,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十九對,並有祭田149頃,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湖處(明代屬安徽鳳陽府管轄)。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築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餘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為一處遊覽勝地。遊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石刻群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像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築物。
明祖陵明祖陵的修建,前後歷時近30年,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在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其陵枕崗臨淮,基本仿唐宋帝陵的規制,但已廢止了唐宋諸陵的上下宮制,顯得更加緊湊。陵園總平面呈長方形,築有城牆三重:外為土城,周長3公里;中為磚城,周長1.1公里;內為皇城,建有正殿、縣服殿、神廚、齋房、庫房、宰牲亭、玉帶橋等。 陵前神道兩側,共有21對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長的中軸線上。石刻體形碩大、雕琢精細,其中最大者重達20多噸,小者亦有5噸以上。計有麒麟2對、石獅6對、神道石柱2對、馬官2對、石馬1對、拉馬侍衛1對、文臣2對、武將2對、內侍2對。這些石刻規模宏偉,技藝高超,線條流暢,整體風格既不同於鳳陽皇陵,也不同於孝陵和十三陵,倒與宋陵石刻的風貌相近。明祖陵雖崇麗無比,遺憾的是它不處在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泛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後,在陵東不斷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終於被滔滔洪水吞沒。經過湖水長期的浸蝕和衝擊,墳丘已被蕩平,原先地面的磚木建築大多毀壞,僅餘下欞星門、正殿、東西兩廡遺址和殘存的30多個大型柱礎、磚砌拱頂建築3座,但神道兩側的21對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見天日,但木製建築已蕩然無存,僅剩外羅城城牆以及後來發掘修復的石像。明祖陵景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安市博物館
是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文物收藏、陳列和考古研究中心,創建於1959年。淮安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文物收藏、陳列和考古研究中心,創建於1959年,館藏文物豐富,分陶瓷器、玉石器、青銅器、錢幣、書畫等諸多門類。其中尤以1978年高庄戰國墓出土的刻紋青銅器、青銅馬車飾件、雙囪原始瓷帶蓋熏爐等戰國重器;2004年運河村戰國墓出土的木雕鼓車;徐伯璞先生1984年捐贈的近現代名家書畫為館藏特色。
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於淮安市清河區,投資5000餘萬元,建成布展面積6500平方米,分為古黃淮文化館、淮安民俗館、淮揚菜文化博物館、品嘗館等四大功能區,採用聲、光、電、動漫等現代高科技,是一個集知識性、休閑性、娛樂性、參與性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於2009年7月8日開工建設,2009年10月9日建成開館,是中國最大的以菜為主題的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充分展示淮揚菜文化發展、創新、鼎盛過程,讓參與者全面了解淮揚菜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
淮安古城牆遺址公園
地處淮安區古城東南,是古城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見證之一,也是淮安市目前僅存的一處古城牆遺址。該遺址公園主要包括龍光閣景區、巽關景區、東城牆遺址景區、古城新貌景區四個部分。
中國漕運博物館
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漕運廣場內漕運總督署遺址附近。作為「運河之都」的淮安,為展示漕運文化而籌建中國漕運博物館。淮安漕運總督署遺址是2002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漕運博物館建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迹和歷史。
韓侯故里
韓信生於古淮陰縣(現江蘇省淮安市)城西八里的「韓王莊」,少年時期曾居於淮陰故城官巷,即今淮陰縣碼頭鎮人民醫院的地址。
據說,官巷原有一座砌門樓,門額題書「韓侯故里」四個大字。巷西有台階直通張福河,巷東有「古楚淮陰」石牌坊。鎮中曾豎立的鐫刻「古楚淮陰」的石牌,後被好事者移至淮安府市口。
韓侯故里現存的韓信鉤魚台,即是韓信少年垂鉤處,千古流傳的「漂母飯信」之史實就發生在這裡。在鉤台遺址上,立有「古韓信釣台」石碑、數百年的條石和八角石鼓等文物,供遊人觀賞。
梁紅玉祠
在淮安市新城北辰坊,紀念南宋巾幗英雄梁紅玉。始建年代不詳,幾經興廢,1982年重建。
梁紅玉,生於楚州(即今淮安),是南來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曾在江蘇鎮江金山擊鼓助戰抗擊金兵,梁紅玉「雷鼓抗金兵」,傳為千古佳話。後隨韓世忠率部進駐淮安,在淮安城北1里多築新城抗擊金兵。後人在此為之塑像建廟。因她排行第七,俗稱「七奶奶廟」。
經過修復的梁紅玉祠為三間,有一庭院。三面圍牆,南面是大門,門兩面各有一隻石鼓。洞內建有一座三尺六寸高的神台,神台上設有神龕,神龕三面板壁,南面一塊約見六尺見方的玻璃,內置梁紅玉戎裝配劍的泥制塑像,有五尺高,神采飄逸,雄姿威嚴。祠內立有梁紅玉身世簡介石碑。1982年淮安人民政府按原貌再度修復。
吳承恩故居
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淮安楚州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巷尾。河下地處淮城西北部,背靠里運河。故居為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內有書房等建築。吳承恩故居以成為著名旅遊景點,接待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當您來到淮安必定想看看這部馳名世界的神話小說的作者故居,探索這部小說的寫作淵源。我想您看過以後必定會有所了解,有所體悟的。
嘉靖二十九年,四十五歲左右的吳承恩謀取功名的一番抱負還是沒有實現。按照明代的科舉制度,凡是取得秀才資格滿了一定年限而又屢應鄉試落榜,一律由學政(主持全省文教的最高官員)將他姓名報送朝廷,聽候適當安排,叫做「入貢」。於是,吳承恩成了一名歲貢生,到京城聽候朝廷授職或者安排其它的出路。在北京等候了兩個多月的吳承恩,結果大失所望,他沒有得到官職,卻被安排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此後十多年,直到吳承恩五十九歲的時候,他一直在南京國子監肄業。到六十歲左右,吳承恩才得了個長興縣丞(正八品)的官職,相當於一個副縣長。因吳承恩生來剛正不阿,當然不適應黑暗時代官場的那一套,僅僅做了一年多時間的縣丞,就大大惹惱了上司,被誣陷為「貪污受賄」而革職拘禁。不久案情大白,得以釋放。後來,朝廷補授吳承恩為荊府紀善(荊王府,位於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亦為李時珍故里),為秩正八品官。在荊王府里當教師。時間不長,因年老有病,吳承恩便辭官回家。回家後,吳承恩潛心整理文稿和著述,終於寫成了驚世駭俗的文學名著《西遊記》。
吳承恩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一生的著作極其豐富,但是因為「家貧無子」,絕大部分已散失了,現存的著作除了馳名世界的《西遊記》和一部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存世外,另外還有他寫的一部短篇小說《禹鼎志》,編輯過一部詞集《花草新編》,均已失傳了。吳承恩散失的文稿,是現在世傳存稿的十倍以至百倍。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位於淮陰市淮海南路30號,是解放戰爭初期華中革命心臟——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在這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革命舊址上大部分房屋尚保留原貌。原蘇皖邊區政府大門朝南,座落在鎮署街前(現在名游符西街)。門兩側有一對石獅。進門對稱分布的四幢平房,是當年政府辦公室,再向北是四合院,上下兩層計26間,是功、功皖邊區政府接待來客、舉行會議的地點,當年國、共、美三方代表談判地點就是在這四合院里展開的,所以人們稱這裡為交際處。蘇皖邊區政府是民主中國的實踐模型之一,她為新中國的誕生,造就了一在批建國、治國的棟樑之材。為了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78年公布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立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佔地6000平方米,其間有主體紀念館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造型別緻,氣勢雄偉。除主體紀念館外,還有軍部禮堂舊址和陳毅、饒漱石、曾山舊居等建築。在建築風格上,除主體紀念館為造型別緻的現代建築外,其餘全為當年民居式樣的院落和茅草房。建築之間翠竹掩映、綠樹環抱;建築之外紅花綠草,整個建築群融入在一片秀美的園林中。
八十二烈士陵園
座落在淮陰縣劉老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淮陰市委、縣委黨委教育基地。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華中淮海區劉老莊犧牲的82位烈士而設立的陵園。
1943年3月18日,日軍3000餘人從淮陰出發,企圖合擊位於六塘河一帶的中共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此時,駐守劉老莊的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第十九團第二營第四連的82位壯士,在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雲鵬的帶領下,為掩護人民群眾和領導機關的安全轉移,與日軍展開激戰,斃敵200餘人,傷敵300餘人,後因彈盡援絕,全部壯烈犧牲。淮陰人民將烈士遺骨清理並舉行公葬,放入新四軍抗戰八十二烈士墓。戰後,淮陰人民在烈士犧牲地建起了八十二烈士墓。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本隊把烈士陵園炸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5年,淮陰縣人民政府重修了八十二烈士陵園。高15米的烈士塔矗立在青松翠柏之中,塔下安放著82烈士的忠骸,塔的正面有原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的題詞。
陵園內還建有烈士碑亭和烈士祠堂。祠堂內存有烈士遺物和朱德、陳毅、黃克誠、張愛萍等領導人的題詞和敬獻的輓聯。 1956年,淮陰縣成立了陵園管理處。陵園佔地面積147畝(98309平方米),先後建立起烈士墓、紀念碑、壯志亭、烈士紀念館等紀念建築設施。
周恩來故居
座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是舉世敬仰的周恩來總理的誕生地,是這位歷史偉人一至十二歲童年生活的搖籃。如今成了國內外人士瞻仰周總理光輝一生的紀念地,是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歷史課堂是以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門評審確定的「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來故居現有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的青磚小瓦木結構平房32間,佔地1960平方米,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築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築風格,大門兩丈見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後面有兩棵高大的老榆樹。
周恩來紀念館
位於淮安市城北的桃花垠,建在三面環水的人工半島上,為紀念周恩來同志而建。
紀念館四面環水,由主館和輔館兩部分組成。主館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館體呈八稜柱體,在莊嚴中具有動感;基台周圍由四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撐起錐形大屋頂。與主館相呼應的輔館呈「人」字形展開。主館分為三層,一層展廳共分八個部分,通過翔實的文獻史料和珍貴的文物圖片以及5台電視顯示屏,展現周恩來一生。二層瞻仰廳置放著周恩來坐像,展現的是總理手握長卷,微笑凝視著前方的形象。
在紀念館的北側還建有周恩來遺物陳列館。周恩來這座時代豐碑,能夠激勵中國的青年人,為中華之崛起而奮起讀書。紀念館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觀景台,它由廊廳和兩座高達16米的劍碑組成。從這裡乘遊艇,可直達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紀念館於1988年3月在周恩來故鄉江蘇省淮安市興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對外開放。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廳和周恩來銅像廣場。周恩來紀念館館名由鄧小平題寫。
整個建築造型莊嚴肅穆,形式樸實典雅,既有傳統的民族風格,又有現代建築特色,建築的每個部分寓意深蘊,體現著設計者匠心獨運,表達了億萬人民緬懷周總理的心愿。鄧小平同志為「周恩來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周信芳故居
位於淮海路東文渠畔,古虹橋邊(都天廟街63號隔壁)。這就是名聞全國乃至世界的京劇大師,麒派創始人周信芳的出生地。他祖籍浙江慈溪。他的父親周慰堂隨戲班子流落淮陰。後來周慰堂與淮安人許氏結婚,定居於虹橋附近毗盧庵東側小屋。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出生於此。周信芳故居是個古樸典雅的小院落,院子前方左右兩側是碧綠茂盛的芭蕉樹,標誌著周信芳所創的麒派藝術蓬勃發展;大家聽到吹拉彈唱的聲音是淮安京劇票友們聚在這裡學唱京劇,自娛自樂,讓您有進入戲園子的感覺。現在周信芳故居是淮安京劇票友的聖地,他們天天在此聚集學藝,引吭高歌,正如門兩旁對聯:「學大師風範振興京劇,承麒派藝術宏揚國粹。」這裡不僅是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紀念地,也是淮安京劇藝術愛好者切磋技藝,弘揚京劇藝術的場所。
勺湖公園
勺湖在淮安城西北隅,瀕古運河,因形似一把勺子而得名,如今已闢為勺湖公園,湖濱有一四層佛塔,湖光塔影,引人入勝。勺湖先前有十景,現今已恢復的景點有:「勝境長廊」、「勺湖書院」、「飄然一葉」、「金鯉戲波」、「曲橋鐘鳴」等。另外,還有「澗谷流雲」、「梅花春曉」、「勺堤垂柳」及「義霞落櫻洲」等景點,它們各具特色,美麗而迷人。
清乾隆間,阮學浩任湖南學政,乞歸,「即其地為草堂,講課其中,遂為勺湖草堂」。阮歿後,「門下士即塾中設位奉祀」。同治間,顧雲程亦督學湖南,亦「乞養」,其時「故址僅存茅屋數椽,賃厄丁作酒肆」,顧乃「備價贖回」,增建水閣於廳後,別設享堂「歲一致祭」。顧卒後,並祀之,稱「阮顧二公祠」。南面有奎文書院(即今淮安中學之前身),內有閻征君祠,祀經學大師閻若璩。配祀李鎧、張弨、顧諟、楊開沅、任瑗、吳玉搢「六先生」。今勺湖公園有兩門。東額「勺湖園」,費新我書;南額「文通塔苑」,武中奇書。從南門門檻望去,視線所及處正是巍峨兀立的文通塔,兩側分列的雙亭迴廊對稱均衡,啟人美感。塔下即是碧波瀲灧的勺湖,蜿蜒的湖堤上建有虹橋、曲橋,沿湖有扇狀水榭。綠樹掩映處即勺湖書院,樓台亭閣雖出自人工卻宛如天然,點綴園中。園內大鐘亭內懸一口大銅鐘,乃金天德三年(1151年)祈鑄。原系法器,後懸淮安北門城樓作報警用。移置園內,正得其所。既供人們觀賞研究,又為名城增光添彩。
勺湖碑園運用了中國園林傳統建築手法,隨形就勢,迴廊曲折,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色。碑園佔地600多平方米,於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碑園中收集存放了淮安自唐宋以來的寺廟、文賦、墓誌等方面碑文60餘塊,為古城楚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見證。園中的一合(二塊)唐碑,四塊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為國內少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鬚眉」,系康熙第五次南巡時,途經淮安,為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人氏老臣劉謙吉親筆題寫的。
文通塔
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園內,西臨運河。原名尊勝塔,始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高44米,13層。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修時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為文通塔,此後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時,文通塔僅餘2層,後來重建時只修了7層。現塔系磚結構,無樑柱,高23米,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清晏園
位於市區,是蘇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園林,也是中國漕運史上唯一留存的官宦園林,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荷芳書院是園內最具有特色的建築,乾隆十五年(1750年)興建,蘇皖邊區政府時期,闢為新華圖書館,近年來重新翻修,複名為荷芳書院,門側像聯:「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荷芳書院周圍,是當年河督遊憩之處,建有碑亭和碑廊。從這些御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艱辛和漕運的情況,是一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歷史文物。
古淮河生態公園
位於淮安市清河新區,距離市中心僅5公里,西至新長鐵路,東起果林街,南至深圳路,北依碧波蕩漾的古淮河。景區於2008年9月初步建成對外開放,總佔地面積約5000多畝,先後建成白鷺湖奧特萊斯購物公園、青龍湖國際休閑健身公園、古淮河生態公園三大主題公園,景區內點綴著多處集參觀、體驗、學術研究於一體的特色景點:弘揚淮揚菜文化的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以高科技手段領略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文化的中國西遊記博覽館;闡述人類城市化、國際城市化歷史進程的中國城市化史館;見證古淮河歷史變遷、展示江淮地區婚風婚貌的古淮樓·江淮婚俗館;可使遊客充分了解清河歷史沿革和現今發展成就的清河城市館;集原生態、休閑娛樂、婚慶文化於一體的古淮河生態公園;以「活紅娘」著稱的宋長榮老師命名的長榮大劇院·荀派藝術館;可體驗西式婚禮的薇婷禮堂;集少兒遊樂、攀岩、真人CS、水上運動等項目於一體的淮安運動樂園等等。
古淮河生態公園以濕地和古河堤為特色,東西長約1.6公里,佔地約1000畝,包括濕地互動、拓展健身、同心紀念、古河堤風貌四個功能區。河裡有青、草、鰱、鱅、鯉、鯽、鯰、鯿、黑、鱔、黃桑、鱉、蟹、蝦等30多種水生動物;有荷花、菖蒲、香蒲、水鳶尾、蘆葦、金魚草、水蔥、金魚藻、睡蓮等20餘種水生植物;岸上有早熟禾、黑麥、狗牙根、地毯草、馬蹄金等30多種草本植物;黃楊、法青、紅葉小檗、灑金柏、女貞、月季、紅葉李等30多種灌木;銀杏、香樟、水杉、櫻花、落羽杉、池杉、黃連木、烏桕、石楠、楓楊、榕樹、垂柳、沙地柏、迎春等100多種喬木及部分竹類等;棲息了啄木鳥、喜鵲、大山雀、白鷺、灰鸛、蜂鳥、烏鴉、隼、野雞、野鴨、鼠、狐、獾、兔等30多種飛禽走獸。
缽池山公園
位於市區的東南側,緊鄰翔宇大道,交通、休閑、購物十分便利。公園佔地1800餘畝,2005年建成,是淮安市目前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也是江蘇省第四屆園博會會址。缽池山公園規劃面積92.4公頃,其中大口子湖面面積554畝,另有小口子及諸多魚塘水面輔助。其用地範圍以翔宇大道、珠海路、南昌路、和平路為界,並在北部留有100米寬的綠化走廊與古黃河風光帶相連接。區內河網水系發達,周圍還有里運河、大寨河和古黃河環繞。
正在建造的缽池山公園,依託缽池山歷史傳說和缽池(大口子)水面自然條件,以「一山一水」、「一古一今」、「一靜一動」為基本主題;風格上,名山以道教建築為基調,水上以現代設施為基調。待建景觀和娛樂設施有:人工堆積的缽池山和湖心島、荷池、缽池山道教建築群、小瀛洲缽塔、民俗一條街、缽池山購物娛樂綜合中心、人造森林等。
白馬湖
坐落在富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美稱的淮安楚州(今淮安區)境內、形態酷似一匹桀驁的白馬位高郵湖之北,洪澤湖之南,面積 10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5米,貯水量1.05億立方米。具灌溉、航運、水產之利。
白馬湖是淮安的「母親湖」,是淮安重要的湖泊水體資源。它並非圓圓或方方的一個湖,它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許多湖的總名。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夏日黃昏,遠眺時,在靜謐里,一片浩淼之態,青蒼的薄霧中,在水裡映著參差的隱約的光影與聲息——水花伴著笑鬧聲,小木船悄悄地划過,水鳥撲棱著羽翅,在蓬勃的水草里時隱時現,藍瑩瑩的水裡偶有雲朵緩緩飄過,稍不留神,恬靜的畫面就被魚兒啄破,而此時,一張新補的漁網也深情地撒向天邊的紅日……
洪澤湖大堤
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縣蔣壩鎮,全長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至清乾隆年間方建成。洪澤湖大堤的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牆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洪澤湖大堤石堤全長百餘里, 雄偉壯觀,蜿蜒曲折共108彎,猶如「水上長城」。長堤沿線有眾多的名勝古迹,如高良澗青龍庵、三國時大將鄧艾飲馬池遺址、九龍灣、周橋大塘、乾隆御碑、滾水壩、黃罡寺 、三河閘等。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縣蔣壩鎮,全長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至清乾隆年間方建成。洪澤湖大堤的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牆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洪澤湖大堤石堤全長百餘里, 雄偉壯觀,蜿蜒曲折共108彎,猶如「水上長城」。長堤沿線有眾多的名勝古迹,如高良澗青龍庵、三國時大將鄧艾飲馬池遺址、九龍灣、周橋大塘、乾隆御碑、滾水壩、黃罡寺 、三河閘等。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由廣陵太守陳登主持建築,初為30里,始稱「高家堰」。明永樂年間,督運陳宣在武墩至周橋之間興工修堤,明萬曆年間,河漕潘季馴將大堤延築至蔣壩,洪澤湖大堤基本建成。從1580年(明萬曆八年)起,洪澤湖大堤就開始增築直立條石牆護面,歷經明清兩代171年,使用千斤條石6萬多塊,且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如今,千年古堤兩側遍植樹木,宛如游移欲飛的巨龍依水而卧,人行其中,倍覺「浩渺雲煙籠細浪,空濛雨色入重淵」,是一處天然大氧吧。洪澤湖大堤被江蘇省文物局納入江蘇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推薦名單。2006年05月25日,洪澤湖大堤作為漢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洪澤湖大堤在18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堤身經常潰決,決而復堵,留下諸多隱患。儘管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進行多次加固,但部分堤段仍存在著隱患。
經過1992年開工的洪澤湖大堤加固工程後,洪澤湖大堤達到設計水位16米、校核水位17米的標準,但其堤內隱患仍不容麻痹。2001年和2002年就對部分堤段進行防滲處理。到2003年7月為止,洪澤湖大堤防浪林台(一級坡)幾乎全部進水,這樣就縮短了50米滲徑,這就對大堤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
三河閘是我國自行設計的全國第二大閘,建閘50年來已安全引洪1萬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一年的流量。閘區內月亮湖為咸豐六年(1851年)洪水決堤沖成的封閉湖泊,棲息有白鷺、大鴇、灰鷺等近20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也稱「水上長城」,為國家必保的大堤防之一。古堰有108道彎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座減水壩,有鎮水鐵牛、乾隆巡視大堤留下的詩文碑刻。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位於洪澤湖東岸,主要包括三河閘、鶴鷺自然保護區、月亮湖、洪澤湖水利碑廊、洪澤湖鎮水鐵牛等五處自然、人文景觀。三河閘為淮河流域第一大閘,管理機關大院為省級園林單位,鎮水鐵牛為省重點保護文物。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胡耀邦、喬石、溫家寶等同志曾先後前來視察,對此處水利旅遊事業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河閘位於三河閘水利風景區的中部,全長697.75米,共63個孔,每孔凈寬10米,於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三河閘建成後,經過三次加固,泄洪能力已達到12000每秒立方,迄今已安全行洪10050億立方。有著「天湖鎖鑰」之稱的三河閘發揮了防洪保安、蓄水灌溉、便利航運、水力發電等綜合效益,平時蓄水「固得於池掛碧空」、「煙波浩淼有無中」,汛期排洪「滔滔巨浪歸江海,滾滾狂濤走巨龍」,站在閘橋上憑欄南眺,「白蟒化龍龍戲水,吞去吐雨萬花中」更為壯觀。
鶴鷺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河閘水利風景區的西側,有一片百餘畝的喬木林,歷年都有大鴇、白鷺、灰鷺等十幾種國家級一、二類保護鳥類聚集於此,並在此繁殖,已初步形成了鳥類自然保護區。
月亮湖瀏覽區位於三河閘水利風景區的南側,有一個400畝的深水湖,因形狀酷似月牙而得名,在咸豐元年(1851年),洪水決壩被沖成深潭,後封閉形成湖泊。此湖水域清澈碧冽,沿岸水草搖曳。湖面西南側有100餘畝野蓮菱,盛夏季節呈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
鐵山寺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盱眙縣,西邊是安徽嘉山,南面是安徽來安縣,是兩省三縣的交匯點。鐵山寺因山得名,始建於東漢末年,是漢族出家的第一位僧侶嚴佛調所建,為其開山之道場。鐵山寺歷代擴建,到明萬曆年間,寺廟規模達到鼎盛,形成以鐵山寺為中心,汪姑寺、清涼寺、龍山寺等十四座寺廟群落,被稱為蘇北、皖東地區的「小九華」。鐵山寺十景:霧鎖鐵山、天泉夕照、索橋悠悠、九曲放排、竹海晨曦、百鳥朝鳳、科普園朝霞、水杉林秋韻、天文台鳥瞰、雪霽鐵山寺。在鐵山寺公園跑馬山頂,矗立著一群獨特的建築物,它就是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基地及盱眙鐵山寺天文科普園。天文觀測基地規模非常宏大,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甘泉山風景區
位於盱眙縣城北部官灘鎮境內,海拔60米,東北有聖人湖、聖人山,西麓有項王城遺址。這一帶曾為秦末楚懷王熊心建都之地。甘泉山果木成林,花草如畫,山上有都梁寺,寺旁有古井,水味甘美,故稱「甘泉」,井泉旁有「淮南第一泉」碑刻,相傳為宋人題寫。都梁寺原為晚清沈阮月姑領徒弟劉夕海外出化緣建成,其後相繼修建了聖人山寺,禹王河寺,人稱「生修三寺」,盛時長住僧眾達30餘人,吸引過往香客、遊人不計其數。
都梁公園
第一山在盱眙縣城內,古稱都梁山、南山,因宋人米沛題詩讚為「東南第一山」,後人咸稱其為第一山。山高近百米,突兀聳峙,雄踞於淮河南岸。舟行淮水,望山似翠屏,登山遠眺,淮水若白練。隋降,汴渠開鑿,盱眙遂為通衙,歷宋元明清,第一山之勝不因時間推延而有所減,明人吳承恩寫到:「山頂上有樓觀崢嶸,山凹里澗泉浩涌,嵯峨怪石,盤秀喬松。上邊有瑞岩觀、東嶽觀、五顯祠、龍山寺,鍾鈞香煙沖 碧漢,又有玻璃泉、五塔峪、八仙台、杏花園,山光樹色映城。白雲橫不渡,幽鳥倦還鳴。說甚泰嵩衡華秀,世間仙境若蓬瀛」。 建國後,第一山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迹已逐步修復,有玻璃泉,杏花園、魁星亭、米沛書第一山碑、明倫堂,最值得稱道的是第一山題刻,在清代還存172塊,經1986年普查,尚存摩崖88塊。早自宋元,晚迄明清,書體有正、草、隸、篆,文體有詩、詞、題、記,誠是「山腰有石皆詩草」。20世紀80年代,闢為公園。
盱眙,別稱都梁。淮安第一山都梁山又名南山、都梁山,面臨千里長淮,背倚九座秀峰,因環境幽雅,歷代來都是文人學習的好地方,早在漢朝,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為臨淮太守時,就在此創立了「崇聖書院」。盱眙,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湄淮水,清流繞城過,秀麗的都梁公園就坐落城中。都梁公園由楊大山、斗笠山、募旗山、木山相連而成,佔地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111.9米。都梁公園原為清·嘉慶蘇州知府、陝西按察使汪雲任(字夢棠)所建的「汪氏南園」舊址。該園,姑蘇取樣、太湖採石,依都梁峰巒之地勢、借山水自然之秀色,歷時13年,建成集眾園之長、獨步江淮的典朴、素雅的郊野之芳園。清咸豐至抗日戰爭兩度毀於戰火。現在的都梁公園是新造園林。1985年定名「第一山公園」。盱眙十景第一山就佔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懷古、杏花園春晝、瑞觀清曉、會景亭陳跡、龜山寺晚鐘,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現為省級第一山風景名勝區。第一山又是歷史文化名山,宋元以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學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來,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9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八仙颱風景區
是國家AA級景區,位於盱眙縣穆店鄉西南部,距寧連一級公路10公里,原寧徐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方圓萬餘畝的八仙台旅遊風景區形成了集山、水、島、林、石、泉、洞、人文於一體的優美自然景觀。豐富的物種資源,清新的環境,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八仙動人故事,讓人彷彿尋覓到回歸自然的人間仙境。
景區內野生物資極為豐富,其中各類植物500多種,中草藥180餘種,野生動物60多種,鳥類100多種,在這眾多的動植物中還有美麗的白鷺,珍貴的靈芝和罕見的八仙花。
區中山、水、島、林、石、泉、洞協自然,玄武岩的山形地貌構成山頂平坦、山坡陡峭、山谷幽深的幽雅環境,風景區內水清純碧水穿全境,山坡泉水常涌,小溪潺潺,形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島的獨特仙境;茂密森林與青青翠竹相映成趣,似一片綠色海洋自然形成的奇異怪石構造出一個個美麗而又變幻無窮的八仙物象,沉澱出耐人尋味、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
堯帝公園
是金湖縣建設國家園林縣城的重點工程之一,是彰顯堯帝文化的標誌性工程,位於縣城環城西路東側和健康西路北側。堯帝公園南北長382米,東西寬110米,佔地面積4.3萬平方米,總投資3000多萬元,於2009年6月動工新建,2010年6月底竣工。該公園本著「生態優先、以堯為魂」的規劃理念,抽象地概括堯帝一生經歷,以堯帝創曆法、建國到施德政等功績為主題,設立各個景觀節點,分為主入口廣場區、市民活動區、親水娛樂區。同時以主入口廣場憶堯廊及市民活動空間構成景觀主軸線,主要建設憶堯廊、陶藝林、樸實園、卓政台、預諫之鼓、求賢園、十八曲橋、賢君亭、邀月廊等。園內八大浮雕景觀牆體分立於堯帝塑像兩側,分別為「感龍生堯、禪讓帝位、后羿射日、任賢圖治、諫鼓謗木、曦和制歷、協和萬邦、鑿井惠民」,堯帝文化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
荷花盪景區
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位於金湖縣閔橋鎮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如今的荷花盪已成為集荷藕生產、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家「AAA級」風景區。
荷花盪景區大門是高大、典雅的牌樓,上面的「荷花盪」三個大字是金湖籍在荷花盪「西安寺」出家、現任新加坡佛教協會會長曹常恆大師親筆題寫的。過了牌樓,沿路前行就是高郵湖湖堤,走在高郵湖湖堤上,右邊停泊著很多魚船的是避風港,左邊是連綿成片的荷花塘。荷花盪風景秀美,景點眾多,有荷花仙子、碧荷亭、觀荷園、長廊、陳州亭、鳳凰橋等等,穿行在荷葉花海中,碰撞那份清涼與浪漫吧。
五島公園
位於漣水縣城中心,由漣漪湖和五個島組成,總面積1283畝。其中水面846畝,陸地437畝。公園風景優美,獨具特色。五島公園位於漣水縣城中心,由漣漪湖和五個島組成,總面積1283畝。其中水面846畝,陸地437畝。漣漪湖形成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大水災,當時黃河北岸湯工決口,衝破安東城西門,沖毀縣后街,大水過後,在縣署北邊形成了一個湖,俗稱後澳,後改名為漣漪湖,在水中一些倒塌的高大建築廢墟露出水面,便形成小島,建國前後,通過多次整修,將湖上的五個不規則、不相連的小島建成了逶迤相連、風景秀美的五島公園。這五個島由東向西依次排列,分別為豐樂島、同樂島、後主島、米公島、夕照島。
鎮淮樓
又稱「鼓樓」。坐落在和縣城內,縣人民政府對面,建於北宋時期,明弘治、嘉靖年間知州陳憲、宋繼先均修建。另江蘇淮安也有鎮淮樓。鎮淮樓雄踞淮安區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徵性建築,當地人俗稱鼓樓。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800多年,鎮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築物,下層為台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美,敦厚堅實。清代為鎮壓淮河水患,始名鎮淮樓。現鎮淮樓被闢為楚州區博物館展覽廳,樓四周建成市民公園。2002年,鎮淮樓為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山
道教名山老子山,位於洪澤湖南岸淮安市洪澤縣老子山鎮。為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環水,一山分南北中連接貫通,以秀麗的湖光山色而聞名遐邇。老子山自古商業興盛,文化發達,南北商賈常雲集於此。此山名勝古迹甚多,有老子煉丹台、青牛跡(老子坐騎青牛蹄印)、鳳凰墩、釣魚台、法花寺、猶龍書院等十景,可惜都毀於戰亂,現僅存仙人洞、鳳凰墩遺迹。老子山境內有大小灘頭數十處,連同水面30餘萬畝,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老子山溫泉一號
以道家養生文化和溫泉沐浴文化為主。經國家地礦部門權威評測,老子山溫泉為偏硅酸型,出口溫度達51o,此溫泉的湯泉無需經過處理即可直接使用。
老子山溫泉一號是華東地區最好的養身溫泉,配有大型溫泉養生洗浴中心,由室內外兩部分組成,露天浴場共擁有31個各類溫泉泡池,可同時容納1000 多人洗浴,包括中藥區、能源區、花香區、茶酒區、理療區、魚療區、地熱區。
美食文化
淮揚菜
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淮揚菜是其一大結晶,也是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這一本質特徵的一大體現。回溯中國烹飪的歷史長河,千古菜系,除了魯、川、粵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區域稱謂的淮揚菜系。
淮安與揚州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指流行於江蘇揚州、鎮江、淮安、泰州、鹽城、南通及其附近地域的等地菜肴,並且彙集上述菜肴之精華。淮揚菜注重刀工,刀法細膩,口味清淡,主要菜品有紅燒獅子頭、軟兜長魚、平橋豆腐、蝦籽蒲菜和文樓湯包。
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佳味之美」之譽。許多標誌性事件的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澤民主席宴請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等,都有淮揚菜上桌。
淮揚菜系是淮安、揚州、鎮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淮」即淮菜,以淮安楚州(淮安區)為代表的淮河區域,「揚」即揚菜,以揚州、鎮江一帶為代表的揚子江(長江)區域。淮揚菜系形成於明清,而尤以清時為盛。在明清以前,淮安、揚州都是全國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飲食文化傳統。而淮菜在隋唐之際便已是馳譽神州的中國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統一的菜系。
淮安、揚州、鎮江三地位於長江南北,淮揚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淮安、揚州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相當繁華,當時的淮安地區(即淮安府今淮安區)、揚州地區不僅僅是文化交流上的發達,更可以理解為楚州、揚州在那個時候便已是消費集中地帶。從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揚州的文化交流發展、鼎盛過程一樣,歷唐、清兩個時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頂峰,借勢於兩代皇帝的頻頻南巡期間屢屢逗留淮安、揚州。到乾隆年間,淮揚菜系已經成為全國四大菜系之一。
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蟹粉獅子頭是淮揚名菜,獅子頭肥嫩異常,蟹粉鮮香,青菜酥爛清口,食後清香滿口,齒頰留香。同時具有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健脾開胃調理、營養不良調理之功效。
清燉蟹粉獅子頭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之一。相傳已有近千年歷史。所謂「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肉。如果用北京方話說,即是大肉丸子。因為大肉烹製成熟後,表面一層的肥肉末已大體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恍惚給人以毛毛糙糙之感。於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便稱之為「獅子頭」了。
據《資治通鑒》記載,在一千多年前,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四艘船隻沿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揚州所獻的「珍奇」食饌中,已有「獅子頭」。不過當時稱為「葵花大肉」。在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時,這品菜已很出名了。此菜獅子頭肥嫩異常,蟹粉鮮香,青菜酥爛清口,須用調羹舀食,食後清香滿口,齒頰留香,令人久久不能忘懷,此乃「揚州三頭」之一。
軟兜長魚
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肴,淮安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菜,讓賓客嘗鮮,贊口不絕。菜譜功效: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營養不良調理,產後恢復調理。據《山海經》記載:「湖灌之水,其中多鱔。」江淮地區盛產鱔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淮安名廚田樹民父子以鱔為原料,可製作108樣佳肴,即著名的「全鱔席」。而軟兜鱔魚則是鱔魚席中的精品。「兜」字是指以前余鱔時將鱔魚裝布兜,再經精加工。
平橋豆腐
是江蘇淮安的一道名菜,選用內脂豆腐,將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塊,配以雞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鯽魚腦起鮮,因其起鍋時淋了一層明油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一定要小心慢用。平橋豆腐經濟實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膩,清素入肺。
平橋豆腐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在夏季食用功效更顯著,許多中外顧客在當地品嘗這道歷史名菜後,對其滋味之鮮美,均讚不絕口。肉質細嫩,清香爽滑,口味鮮咸。豆腐鮮嫩油潤,湯汁醇厚,油封湯麵,入口滾燙。豆腐片潔白細嫩,輔以雞汁海鮮,味美湯濃,深受食者喜愛。
開洋蒲菜
蒲菜是淮安的特產。這種菜清香甘甜,酥脆可口,似有嫩筍之味。這種菜是淮安城裡僅有的土特產,生長在淮城的勺湖、月湖,如移植到郊外或江南、兩廣,便不能食用入口了。
蒲葉在水中的部分如一根纖細的玉管,把這潔白肥嫩的蒲根莖,放入雞湯或肉湯內,外加佐料燴制。如跟豬肉一起燴制則更好。這種菜味鮮爽口,營養豐富,為淮安佳肴,經過人們不斷實踐、改進,精心烹調,已能做出清蒸蒲菜、葷燴蒲菜等數種名菜。
文樓湯包
文樓湯包由淮安古鎮文樓而得名。文樓建於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位於運河東側的古鎮河下,同蕭湖中的曲香樓隔水相望。登臨文樓,觀賞湖光水色,頓覺幽雅神怡,常為文人學士聚會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樓」。
文樓興辦之初,開清茶館,賣小點,經營漲蛋、盧肉、煮乾絲等,味滿楚城。後來,由店東陳海仙的武樓酵面串湯包改製成水調麵湯包,皮面筱薄,點火就著;包內餡心以肉皮、雞丁、肉塊、蟹黃、蝦米、竹筍、香料、紹興酒等十二種配料混合而成,先加溫成液體,後冷卻凝固。把冷凍後的餡心納入包內,入籠而蒸,出籠湯包中的餡心成液體,用手撮入碟內,倒上香醋,撒上姜米,再用香菜,上席後,食用時以嘴開口,再吸入湯汁,湯鮮美可口,馳名京都,流傳百載。
現在每年中秋時節,當螃蟹上市,則蟹黃湯包便開始供應,文樓美名在外,顧客爭購品嘗,令文樓應不暇接,門庭若市。有名謠誇獎:「桂花飄香菊花黃,文樓湯包人爭嘗,皮薄蟹鮮餡味美,入喉頓覺身心爽。」特色:包大皮薄,湯汁鮮美,爽滑不膩。
淮安茶饊
淮安茶饊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美食名點,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專家考證,屈原在《楚辭》中寫的「粔籹」就是最早的饊子,漢代稱「環餅」。淮安茶饊製作始於唐代,盛名遠揚於明清,1910年,獲得南洋勸業會銅質獎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三等獎,1930年獲國際巴拿馬賽會金獎。近幾年來,淮安區重視加強茶饊名點挖掘和研究,目前,經註冊的茶饊生產經營單位多達數十家,初步形成該區獨具特色的品牌產業,「淮安茶饊」已作為省、市非遺項目和國際域名註冊加以保護。
淮安特產
淮安生態環境較好,其特色產品主要以各種農產品為主。
盱眙龍蝦
盱眙龍蝦,是淡水龍蝦,又稱克氏螯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於美國,在盱眙境內生長、繁育、壯大,成為盱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盱眙龍蝦,味道獨特,具有麻、辣、鮮、香的特點,作為一種大眾化、平民化的食品,余香不絕,回味無窮。
金湖大米
金湖地處亞熱帶北緣,豐富的水土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符合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的基礎要求,生產的水稻無污染、金湖縣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是全國優質稻米生產基地。
淮安紅椒
淮安紅椒源自清浦,產於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特定生態區域,淮安紅椒果實粗牛角形,色澤水紅色,微帶淡黃;辣味適中,風味獨特,營養豐富,Vc含量高,適於炒食和花色搭配;果表光滑,果肉較厚,耐儲運,貨架期長。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這一國家優良品種正逐步成為淮安乃至江蘇畜牧養殖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2010年底,「淮安黑豬」成功申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成為我省第二個成功註冊地理標誌的畜禽品種,蘇淮生態黑豬肉品牌影響逐漸擴大,淮安黑豬肉已成為中高檔消費群體青睞的綠色產品。
主要節慶
中國淮安淮揚菜美食文化節
淮安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故鄉,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淮揚菜之鄉。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擴大地方知名度,促進經濟加快發展,中國烹飪協會、江蘇省經貿委和淮安市人民政府自2002年起舉辦中國淮安淮揚菜美食文化節。時間為9月下旬到10月。
荷花藝術節
金湖縣是典型的蘇北水鄉,境內河湖港汊眾多,盛產蓮藕,每當夏季到來,各色荷花爭奇鬥豔,蔚為壯觀。為了充分發掘地方文化特色,展示自然美景,促進經濟發展,金湖縣人民政府自2001年始,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舉辦荷花藝術節。
盱眙中國龍蝦節
盱眙縣位於淮河進入洪澤湖的入湖口,境內及周邊地區盛產龍蝦,而且盱眙山區還生長許多中草藥,當地人用中草藥配製的十三香龍蝦調料燒出的龍蝦美味可口,深得各地人士的喜愛。為了進一步擴大盱眙龍蝦的知名度,促進農副產品的銷售,盱眙縣人民政府與《揚子晚報》於2001年始共同舉辦盱眙中國龍蝦節,時間為6——7月份。
中國漣水白鷺節
漣水縣城內有一五島公園,多年來棲息著幾萬隻白鷺。漣水縣人民政府於2002年9月舉辦中國漣水白鷺節。節慶活動圍繞環保主題,開展了民間藝術表演、與白鷺齊飛翔廣場演出、經貿洽談會、省級自然保護區揭牌、白鷺藝術展、明信片(郵票)首發式、游妙通塔、地方名特優產品展8個專題。時間為每年8~9月份。
推薦閱讀:
※慶祝楊旭樂先生《話說懷城》出版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中太谷無邊邊寺【圖文】
※歷史文化古跡——廣西桂林石刻(二)【圖文】
※歷史文化名人頒獎詞集錦
※歷史文化古跡——遼寧錦州廣濟寺古建築群(上)【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