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荒和負債荒的反饋
此圖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由於實體經濟的惡化,傳統的企業信貸資產風險激增,銀行面臨資產荒,又為了完成盈利目標,於是絞盡腦汁尋找各種資產,於是大量眼花繚亂的非信貸資產(可稱之為「影子銀行」)成為了各家銀行資產荒背景下的主要選擇,想法設法將表內轉移到表外來加槓桿,監管部門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經濟下行實體融資需求下降但是銀行資產端卻激增,那麼這些銀行資產端背後融資都去哪了?結果這部分非信貸資產的本質大部分都是通過監管套利變相加槓桿(也就是郭shu清上來後的三套利點出來的模式)導致表外套利和監管風險激增,引發了各種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而不少表外其實針對的也是房地產相關業務,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政府嚴查表外管控,試圖將表外收縮回到表內,央行最後盯上了「廣義信貸」,乾脆把銀行幾乎所有的對外資產運用(剔除銀行同業資產)都囊括了進來,將其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掛鉤。
如果想繼續擴張廣義信貸,則要求資本跟上。廣義信貸越高,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標準就越高,只要銀行能達得到,那就可以放手去擴張。
原本的政策的意思是當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被控制住,有限的增量,肯定是會優先用於傳統信貸的投放,壓縮非信貸資產,遏制「影子銀行」,控制表外套利和表外監管的風險,但由於實體經濟現實的情況和債務問題的頻發,事實上各家銀行實質性的對公信貸質量大幅度下降,小企業想貸的貸不到,大企業國企不想貸,所以各家銀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拚命的做個人貸款;
看似這樣的結構是由於資產端引起,但同時你會發現這裡面也同時嵌套了負債荒的情況,什麼影響著負債荒,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居民的資產端也在發生變化,流動性資產中一部分轉為了理財對接了非標業務,而另一部分居民儲蓄這塊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銀行負債端儲蓄的下降或許是導致負債荒的主要原因,如果仔細分拆一下負債端里儲蓄下降的情況來看,很多銀行存量的儲蓄目前靠的比較多的都是理財產品的滾動到期之間的時間差滾動起來的儲蓄規模,儲蓄配置到理財產品是一個主流變化,但這並不影響增量,去年的萬能險提供了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個對於儲蓄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當然還有另外一塊情況,那就是居民儲蓄很多都在房價不斷上漲的瘋狂中轉化為了首付購房,而未來預期收入轉化為了還款也無法形成新增儲蓄的增量部分
銀行負債端的儲蓄整體出現了不足的情況,導致銀行不得不同業市場上來貼補,受到存貸比的限制和約束,一邊吸收同業導致同業成本急速的上升,另一邊需要將同業的成本轉嫁到資產端,而對公業務需要保不良貸款,甚至是需要粉飾之後才能隱匿不良,不良對於負債端也有影響,最終導致對公業務不是主體,而對私信貸主要就是對個人了,兩個因素約束了對個人的房貸業務,由於負債端主要是來自於同業,負債成本的激增導致不得不轉嫁而房貸目前無法覆蓋負債端的成本,所以銀行拚命的做對個人的其他類型的貸款;
房抵貸就是這樣誕生的,而房抵貸和之前鏈家搞的性質一樣,和之前的首付貸性質一樣,一套房子只要在銀行的所謂的樓盤白名單內,房抵貸可以貸出來7成,其他形式的消費貸這些再搞出來個三成,可以說房抵貸基本上可以將整個房子全部都套出來,事實上如果真的是用於消費,根本就用不了那麼多錢,真正的大部分人房抵貸就用於了繼續加槓桿買房,當然買的主要就是二手房,因為二手房現成有房本可以繼續的做房抵貸,場外加槓桿再次融資的情況同樣出現:例如如果你沒有房子,如何利用銀行的房抵貸政策來套,那麼就出現了相對應的中介服務,墊資金給你先買房(二手房)然後再做房抵貸+其他形式的貸款把房子套出來還給中介;甚至一些賣房的房東都會提供相關的一條龍服務;
房價的不斷失控上升,政府的監管政策不斷的加強,房貸管理越來越嚴格,房貸業務也就越來越不好做,因此大多說銀行開始大力的選擇房抵貸業務,而即便如此房抵貸的規模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房抵貸的比例為什麼做的很高,一方面是現在各家銀行相互競爭,另一方面負債荒不停的網上抬高,上浮30%的情況對應的就是需要通過抬高槓桿來進行彌補;現在銀行做的已經是只需要換利息而不需要還本金的20年貸,資產端的槓桿集中到了房地產上,而風險卻留在了銀行;
從這方面看,可以看到居民在房地產市場裡面增加槓桿的力量有多麼的大,儲蓄的不足已經是已經居民負債加槓桿的警告;這點已經不再是當年周小川講的中國居民負債水平並不高的情況了;
同業越來越高的成本在整個反饋里會很有意思,一旦有一兩家銀行出現問題,整個同業拆借會出現停滯,然後就會導致整個成本急速抬升之後對於整個已經處在槓桿之巔的房地產市場造成巨大的影響;
房價上漲,居民買房加槓桿和債務,導致居民儲蓄下降,新增儲蓄無法形成,銀行負債荒,銀行同業拆借成本被迫抬升,而表內資產荒同樣存在,銀行集中搞個貸,典型房抵貸,成本轉移的同時提供槓桿補償,槓桿繼續加進房地產市場,房價進一步上漲,進一步吸引居民買房加槓桿和債務,周而復始;
而這些都會導致監管部門的加強政策的管制,但限制房貸會導致房抵貸變相激增,數量和去向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銀行的想法是只要監管還沒說不能做或者說做有風險,那麼這事情就還能幹,而政策管制還會出現對於房地產流動性進一步約束,很多地方政府為了達到今年的政治目標(就如同去年的供給側改革一樣)最終會對於房地產調控下很手約束房屋的流動性開始出現成交之後三年不許賣出的情況,銀行並不想真的要你的房子,他只想獲得利息,但是一旦如果有一兩個違約的情況出現,銀行拿著房子拍賣不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意味著壞賬的生成,銀監會和當下的審慎監管的情況就會導致一個文件下來,銀行馬上就收緊房抵貸,槓桿隨即約束,而這會導致已經飄在高高空中的房子的風險開始快速的被放大,負正反饋發生;
現在的銀行被資產和負債端的擠壓事實上就是在賭博,賭中國老百姓會為房地產買單,就如同當年香港破裂後居民負債(欠銀行)通過犧牲十五年的時間來彌補,賺錢還債而不是選擇棄房;另外就是銀行各家都在賭同業裡面有人率先爆掉,然後監管部門會出台政策拯救大家,犧牲一兩個銀行救活其他人;
更多語音內容請登錄華爾街見聞APP,點擊Premum就可以訂閱收聽,感謝華爾街見聞的鼎力支持!
交易桌前看天下,付鵬說來評財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