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懂詩歌(直播課視頻)

文字稿:

怎樣讀懂詩歌

人們常說「人生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歌」,可怕的是,現在,我們的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讀不懂詩歌。

沒有詩歌,我們的生活得寒磣到什麼程度。

在美景前,我們只能「啊——」,說出「啊,長江,你他媽怎麼這麼長呢」。

在美人前,我們只能「嗯——」,說不出一句妥當的能表達自己心思的話來。

弄不好像阿Q表白一樣:「吳媽,我要和你睏覺。」

說實話,學生讀不懂古詩詞,不僅普遍,而且正常。

整個古詩詞賴以生存的語言標記方式變化了,情感也就不好理解了。這話說得有點抽象了,我說樸素點,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寫點古詩,偶爾也可能有些創作上的困惑。比如中秋節,他陪父母打麻將,「麻將」這個詞好像不太能出現在詩中;他送朋友,寫了一首詩,如果這朋友是坐高鐵走的,詩中對交通工具似乎還是不提為好。這就叫語言標記方式的變化。因為這種標記方式,人們對古詩詞的有一個刻板的審美心理,送別最好在南浦,離家在外住驛站。但現在,一方面高鐵和賓館還沒有成為新的表達情感的審美對象,另一方面,朝發朝至的便捷交通,人與人之間的分別時情感,以及人住在星級酒店的情感,惆悵感、凄涼感可能會大大減弱,甚至還會有相反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古詩詞就不得不慢慢變成了文化博物館裡的回憶了。

再說,我們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接觸的詩詞數量實在太有限,我曾經讓高二學生試著統計一下自己所有會背的詩和詞,超出一百首的學生是很少的。

我們詩歌有什麼特點?

主要是四點:私人化、蘊藉、想像、美。

先說私人化。

為什麼詩歌會肉麻?

其實這說明詩歌是非常私人化的東西,在公共場合閱讀和分析才會肉麻。古代詩人要是知道我們會有一個詩歌鑒賞題,會公開這樣分析他們寫的詩,就一定寫不出詩來。就好比兩個情侶,他們在私密空間說的話如果公開了當然會噁心,要是他們知道他們說的話會被放到廣場大屏幕上,他們根本就不會說話。晚上玩手機的同學,半夜和同學聊的那些內容,如果知道第二天會在教室PPT上播放,肯定會改變說話方式。所以詩歌有一個特性,就是私人話,不是對公眾的,類似於日記、書信,發簡訊,聊Q。

另外,為什麼我們讀不懂詩歌?也與詩歌的私人化有關。其因為對象的單一性,彼此理解,省略了大量背景性知識。比如,一個男人深夜給另一個男人發簡訊:「你沒事吧?」你會浮想聯翩,最有可能是兩個男人在一起喝酒剛回去。所以只有你最了解最好朋友QQ說說里的那句神經病話的意思。

關於這個特點,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下面這兩首詩,大家都很熟悉。朱慶餘考前給張水部寫信,以一個新娘口吻寫的,馬上就要拜見婆婆,問丈夫自己眉毛畫得合不合適。實際意思想問問「我文章寫得怎麼樣呀,能不能考上呀」。

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而張水部就好這口,非常開心,回了一封信,也是寫一個漂亮的女子:「你美著呢。」而且還有嗔怪:「你明知道自己美,你還問。」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關於其他三個特點,放在後面怎樣讀詩里說。

讀懂詩是不是就沒有一點辦法了呢?也不是,還有一些可能。

這種可能的關鍵在於你要想辦法走進作者的心靈和走進古詩詞的語言。走進作者的心靈就是對遠離現實的古人多一份人文關懷,關注其文字背後的鮮活的內心世界,產生同情、喜愛、崇敬、共鳴等形式的心靈的溝通。走進詩詞的語言就是讓詩詞語言充分撞擊我們的心靈,我們在內心對詩詞語言進行充分的體驗,產生豐富的內在語言,「悟」得古詩詞語言要表達的「真意」,使詩詞內容成為自己的「內在生命」。

一、走進古詩詞作者的心靈

我從兩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1.多一點人文關懷

其實古人寫詩寫詞和今天你寫QQ簽名、寫日誌等有相同之處。那就是沒人逼著寫,是心靈和情感的流露,是「自由文學」,不拿稿費,不求利祿。同時,中國古詩的最大特點就是「蘊藉」,就是含蓄而不顯露,這也和QQ簽名、日誌等有相同的特點。它是一種情的藝術,需要用心去讀,需要走進詩人心裡,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意思。

你會進入誰的空間看日誌?應該是你的朋友,或你在意、感興趣的人。為什麼?因為你想知道他在想什麼,關心他的心情,在意他的感受,想知道他最近的想法。不過一個人的QQ簽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因為可能是委婉的、深沉的、迂迴的、多層的、正話反說的、指桑罵槐的、言簡意賅的、一語雙關的,但你懂,你懂得他(她)那些神經病話的真正意思。因為你走進了朋友的心靈,你用一種人文關懷的眼光去看他的文字。或許裡面有你費解的地方,但你在試圖去懂他,努力去推測他的意思,尤其是結合他平時的想法,他的處境來推測他表達的意思。但對於古代詩人,我們並不能像關心朋友這樣關心他們,不關心他們的榮辱得失,不去試圖想他們的感情、境遇,對他們看似「無厘頭」的詩句缺少人文寬容和關懷。所以常常覺得自己看不懂詩歌。

還有你在教材上學的許多詩歌不是通過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其意思的,大多是老師講你記下來的,不是真懂。即使當時覺得懂了,長大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也會有新的想法。比如王安石寫的《梅花》,小的時候覺得也不過就是寫梅花迎著雪開了,梅花很堅強。生活閱歷增加了再想想「凌寒」、「暗香」等,就會想出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暗示其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進而想到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文學是一種情學、人學,詩尤甚。我說看不懂詩歌很普遍,不是妄言,2011年安徽高考第一天下午,我在安大閱卷現場參與試批和制定評分細則,那一年的古詩選的是歐陽修的《琅琊溪》,一看到注釋中有「被貶」字樣,很多考生就連詩也不放在眼裡了,直接思維定勢地去寫表現了被貶的苦悶,甚至還扯出什麼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之類風馬牛的答案。

所以,我的第一條建議是,讀詩時試著對古詩中的「人」的多一些人文關懷。

2.了解文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中國古代文人有其特殊的成功觀,不把自己詩詞創作的成就當作人生價值實現的方式。他們渴望出仕濟世,建功立業。正如他們的作品一樣,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迂迴的。所以他們窮酸與清高並存、可憐與可愛一體、自戀與自卑交替。往往呈現出這樣的狀況:沒官的想有官,有官的想居高位,居高位多不勝其職,被貶剛滿腹牢騷。於是說自己如何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如何報國無門,如何有才能不遇賢主,如何糞土王侯,如何發誓隱居……

李白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洒脫,但離開長安以後,仍難以避免「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共杯酒」炫耀的俗氣;孟浩然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來表達求人推薦的願望,在求官不得後也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抱怨;杜甫有「碧海真難涉,青雲不可梯」的無助,也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不甘……

你讀詩時不要把作者看成一個「平面紙人」,要立體地、多角度地看待他們。他們寫「馬」、寫「劍」、寫「松」、寫「石」,都是在寫自己。說甘心時正是不甘心時,說不在意時正是在意時,強調自己非常開心時正是欲流淚之時,強調自己完全忘記世俗完全清心寡欲正是煩躁不安憤憤不平之時……關注了詩人文字背後的思緒,關注了他們文字背後複雜的靈魂,才不會單一地、機械地、不得要領地去理解一首詩。

這是第二條。

二、走進詩詞的語言

對於古詩詞鑒賞,我一個「泡茶」的理論。茶葉有打卷、瘦小、顏色暗等特點,想看出茶葉的真面目,那就只能放到一杯白開水裡泡,泡開了才能看到茶葉舒展綠色的全貌來。然後才能對這個茶葉進行品鑒、分析、寫評語。中國的古詩詞就像茶葉,有含蓄、蘊藉、講究形式等特點,是打著卷的,需要讀者用自己的一杯白開水來把它「泡開」。學生普遍缺少一杯白開水,更嚴重的情況是在長期的考試教育下他們也不覺得要有一杯白開水的必要,上了高三仍停留在小學背答案的階段,一看見寫景的詩中有山有水的,就說是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一看到送別就是表現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一看到詩人被貶就說是報國無門的憤慨。認為詩根本不需要怎麼看、怎麼品味。

我覺得這杯「白開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東西。

1.知道詩中有一個「新世界」

文學裡有一個全新的世界,有時是非現實的。很多意象遵循文學的約定俗成原則,但往往不合乎生活邏輯。比如在中國古代詩詞里,東南西北風似乎都是被約定好的,「東風」指春天,「南風」指夏天,「西風」指秋天,「北風」指冬天,我們讀古詩時,看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就知道是在春天放風箏,但在實際生活中,春天可能刮的是南風或西風。再比如很多梅花在春天開放,但詩詞里的梅花永遠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時「凌寒獨自開」。所以不能用現實生活的理性思維來想詩詞的內容,應當有文學思維。比如,古代有很多詩詞寫到「憑欄」「倚欄」「憑闌」等詞,這些詞的大意為「依靠著欄杆站著」,但大家想一想,古時住樓的是少數,而且在土地不緊張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只不過這個動作往往表示懷遠、或表示憑弔、或表示抑鬱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不一定真的站在陽台上,取其意而不取其實。記得有一次講《聲聲慢》,一個女生說,感覺李清照居住的環境還挺不錯的,景觀好,抬頭就看到大雁飛過,低頭就是滿院的菊花,院子里還種著高大的梧桐樹。李清照家當然不一定真的有這些呀,只是借這幾個意象來表現內心的「戚戚慘慘凄凄」,不能當真。當詩人不能回家時,周圍的一切都是能「配合」好的:抬頭見月,低頭紅花,長亭有歸鴉,西樓柳發芽,雨點一陣陣,笛聲催白髮,鴻雁不傳書,長安有雪花,水邊有橫舟,驛站無車馬,西風浮雲遮望眼,淚水和夢嘩啦啦……明白了這一點,在讀一首詩或詞時就不會那麼「認死理兒」了——從生活理性來看,文學往往是「無理」的。

同時,你還要知道詩歌意象的形成有一個文化認同過程,很多是長期形成的。比如「柳」代表離別,王維要送元二了,一出門就能看見「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玫瑰花、鴿子,難道古時沒有嗎,有,但前者不能代表愛情,後者真的有送信的信鴿卻不能像鴻雁那樣在詩中浪漫地「傳書」,就是因為未能得到認同。比如看到《胡楊女人》這樣的電視劇名字,你就不會產生長得像胡楊一樣的女人或是種胡楊樹的女人或是站在胡楊樹底下的女人等一類的感覺,因為胡楊代表堅強,也是長期形成的文化認同,胡楊女人就是像胡楊那樣堅強女人。

2.古代文化常識

對古詩的陌生還有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陌生。剛才說了,除了考試卷上的,學生整個的語文學習歷程才見過太少了。比如驛站、登高、冬至、黃花、浮雲、白頭、渺然、醴泉、洛陽、長安等蘊含什麼意思,學生不全明白。有一次上課講到李清照的詞《點絳唇》時,學生覺得理解不了,甚至問「老師,你怎麼知道來的人是個帥哥」?顯然學生對「卻把青梅嗅」中「青梅」的意象蘊含不熟悉。如果他知道「青梅」在古詩詞中是指少女情懷的話就好理解了。再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為什麼就能寫出採蓮女子的漂亮?因為古詩里寫美人似乎都不約而同地遵循著「寫人不及肉」的習慣,就是通過寫周圍美景或女子的服飾等來表現她的美。沒有這些常識,有時自然覺得「匪夷所思」。

3.聯想和想像能力。

由於古詩是非常講究蘊藉的,幾乎每一句都是微型蒙太奇,所以中間必然得有讀者的想像力來搭橋。因此,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也顯得非常重要。舉幾個例子來說一下。「枯藤老樹昏鴉」總不能是三者獨立的吧,枯藤纏在老樹上,烏鴉站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或者站在樹下的墳頭上才是詩,「胡琴琵琶與羌笛」總不能指掛在營帳里的三種樂器吧,你得用自己的想像「聽」到各種樂器鳴奏的送別場面的傷感和凄慘。「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等詩句不僅寫出了送別的場面,你還要看到詩人的形象,當朋友走遠了,他還在那裡佇立著,佇立著,面色凝重,內心惆悵,看著那湧入天際的江水、那延伸到無盡遠方的馬蹄印,我們還要生進一步看出那江水、那馬蹄不正是詩人的愁緒在翻滾、被拉長嗎?

走進詩人的心靈,走進詩歌的語言,才能培養古詩詞鑒賞能力。缺少這兩個前提,古詩詞鑒賞的過程就會淪為做題、找答案的過程,久之,就會對古詩詞缺少興趣和感情。


推薦閱讀:

陷入低谷了怎麼辦?看看地球直播秀吧!
史上最長最無聊的直播,看不下去證明你老了!
花椒之夜打造直播界奧斯卡,其他直播平台可以顫抖了
「撒幣遊戲」絕非偶然,直播+的新時代剛剛開始
小米、長隆、Papi醬,6種網紅直播姿勢你適合哪一種?

TAG:詩歌 | 視頻 | 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