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教出「問題」來
07-23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問題提出來了,最後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提出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提出並解決了前所未有的問題是就是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是新課程倡導的目標之一。 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解惑」,更重要的讓學生「生惑」,要努力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出「問題」來。新課程倡導,教學是一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合作、交流、幫助,讓學生髮現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並沒有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已任,把自己置身於課堂「主導者地位」,旨在「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師預設問題。這種「引導」,看似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究,實際上,學生完全被罩在老師的陰影之下,囿於在教師設定的「木桶」內,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其實並沒有形成問題意識,更沒有培養起提出問題的能力。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跳蚤放進沒有蓋子的杯子內,結果,跳蚤輕而易舉地跳出杯子。緊接著,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於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這塊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學家把這塊玻璃拿掉,結果,跳蚤再也不願意跳了。 這個「跳蚤實驗」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在很多情況下,人也和跳蚤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時,便灰心喪氣,認為這件事自己永遠都辦不到,並忽視自身力量的壯大和外界條件的改變,放棄實現目標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維定勢,陷在失敗的經驗中再也爬不出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以後,說得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面對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孩子們有著無窮無盡的問題。可是隨著年齡與「學識」的增長,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卻逐漸淡化,甚至消失。這不能說與我們的教育不無關係。對待孩子們的問題我們有以下幾種做法:一種是冷處理,覺得孩子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便不予理睬。孩子的問題得不到回答,自感沒趣,提問題的慾望與熱情便漸漸消解了;另一種做法是熱處理,即用尖刻的語言對孩子的「問題」冷嘲熱諷,讓孩子覺得自己真是無知,羞得無地自容,再也沒膽量敢提問題;還有一種是是「誘導」孩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孩子順著教師或家長的暗示提問題,「有價值(大人希望的)」的便得到表揚,「無價值(非大從預期的)」的沒有理睬,甚至可能得到嘲諷。凡此種種,讓我們的孩子,習慣成了自然,不願提問題,不敢提問題,沒有了「誘導者」的暗示,孩子便沒有問題可提。就如玻璃杯中的「跳蚤」,長此一往,便失去了「跳」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每位教師要切實更新思想,掀掉限制孩子思維的「蓋子」,打破「玻璃杯思維」的囿於,讓孩子自由的想像,放飛他們的思維,問題本身沒對錯,也無所謂「價值」的大小,有疑就要提,只有提出問題,才能撬動思維,哪怕看似與天馬行空的天方奇談,對孩子的成長也可能會有裨益。 作為教師,在課堂中要採取種辦法幫助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課下思考,日後解決,甚至放在遙遠的未來去解決。要堅信,只要有了問題,創新才會開始…… 總之,每位教師,要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努力把學生教出「問題」來,使把「能提問題」作為教學的真正核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對哲學基本問題經典命題的顛覆
※泰國常見問題掃盲貼(泰銖兌換/簽...
※賈康: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才是真問題|賈康|中等收入陷阱|老齡化
※破解出軌問題的三個終極步驟
※親子園家長工作中常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