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論治 中醫關節炎治療驗方十則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證絕招 風寒濕痹論治

痹證論治+中醫關節炎治療驗方十則+類風濕性關節炎臨證絕招+ 風寒濕痹論治

痹證為內科臨床常見疾病,「痹」意為「閉」,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入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證侯,根據病因病機特點,臨床大致分為風寒濕痹和風濕熱痹二大類。風寒濕痹為肝腎虛損復感寒濕之牙發病,風濕熱痹為外感風熱之邪與濕相搏為患,茲舉臨床治驗3例,拋磚引玉。例1:喻某,男43歲,於1978年11月初診,關節及腰酸疼痛已10多年,每因氣候寒涼變化加劇,經多方治療療效甚微,現雙下肢膝、踝關節遊走性疼痛,腫脹、屈伸不利,伴面色無華,神疲氣乏,脈細緊,證屬風寒濕痹,氣血大虛。治宜祛風濕經散寒,大補氣血。方用三痹湯加鹿角膠以大補陽氣。取方:獨活、防風、牛膝、桂枝、當歸、川芎、芍藥各10g,熟地黃、杜仲、桑寄生、紅參各15g,黃芪、孱角膠各30g,細辛5g,水煎,飯後服。3劑後,面有起色,關節疼痛腫脹大減,原方加減再服20多劑,諸症均除。例2:王某,女,50歲,1988年9月2日診。四肢關節遊走疼痛20多年,以膝、肘關節為劇,伴關節屈伸不利,神疲肢軟,肢末及溫蟻走樣感。舌淡偏紫,苔白膩,脈細澀,證屬風寒濕痹兼并瘀,治宜祛風散寒,並通絡祛瘀。方用三痹湯加味:獨活、秦艽、防風、地龍干、當歸、川芎、紅參各10g,炙益芪30g,桑寄生、海風藤、桑枝、白芍、絡石藤各15g、細辛、全蠍各5g,水煎,飯後服,另用當發、川芎各30g,威靈仙15g,煎湯外洗膝、肘關節,以增溫療效,一個月後諸症基本消失。按:風寒濕痹因肝腎脾虛損,復感風寒濕邪發病,所以在治療時可應用《婦人良方》之三痹湯。方中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補肝益腎、壯骨強筋,當歸、白芍、川芎和營養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參芩、甘草益氣扶脾,獨活、細辛入腎經,能搜伏風,桂枝入肺腎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風祛風勝濕,臨證時,痹偏上肢宜酌加桑枝,寄生之莖類及海我藤、絡石藤之藤類以上行祛風通絡,下肢可酌加海相皮,五加皮根皮在以下行通絡。對寒勝者酌加附片、麻黃、桂枝溫熱之品以溫經散寒,濕勝宜灼加蒼朮,以米等燥濕健脾,腎陽衰裹酌加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壯補腎陽,對日久不愈的玩固痹證,因為「久痛和絡」,除應用活血祛瘀葯外,宜酌加地龍干、全蠍、蜈蚣、白葯蛇諸蟲類搜別葯,方可收到良效。例3:謝某,女26歲,於1989年8月13日診。膝關節遊走性疼痛一年多,近因下水田勞動,膝關節紅腫灼熱感,屈伸不利,行走困難,伴發熱、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滑數,血深35毫米/小時,抗「0」700單位。證屬風濕熱痹,治宜清熱祛風滲濕,方擬白虎桂枝湯合四妙散加減。處方:石膏60g,知母、蒼朮15g,桑枝、忍冬藤、苡米仁各30g、桂枝6g,牛膝、蠶砂各10g,水煎服後服,另用威靈仙30g,黃柏60g水煎外熏洗關節,3劑後膝關節灼熱疼痛大減,20劑後諸證完全緩解,查血沉,抗「O」已恢復正常。按:本例熱痹起病較急,且有關節灼熱、口渴、舌紅苔黃等熱象,為風濕與熱相搏,流走關節,氣血不通,治以清熱利濕為主,佐疏風通絡,清熱利濕之君葯宜劑量大,桂枝、威靈仙等佐葯溫經通絡宜少量,配合外洗可使藥物直達病所, 增強療效。痹證用藥心得 治痹用藥,尤如用兵,功在審證求因,妙在配伍應證,辨證明,用藥專,則療效如湯沃雪,若久痹頑證者,較為難治。  風勝者行痹也,其痛遊走不定,或上肢,或下肢,或肌肉,或關節,疼痛、麻木、腫脹,伴有惡風,藥用熟地、當歸、白芍、雞血藤等養血活血,配伍羌活、獨活、防風、防己、尋骨風、桂枝、附片疏風散寒,以達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目的。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多兼病,如風寒濕痹,症見風、寒、濕三邪獨有的癥狀,治以疏風除濕,散寒鎮痛,方選治療行痹的蠲痹湯,治療痛痹的烏頭湯,治療濕痹的薏苡仁湯化裁。風濕熱痹,治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方選白虎桂枝湯、四妙湯加減。  寒痹寒邪偏重,多由寒凝血滯經絡,症見肢節筋骨肌肉疼痛明顯,痛處固定不移,關節屈伸不利,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劇,晴天症輕,陰雨天症重,舌苔白且膩,脈象沉而澀,治以溫經散寒為主,佐以祛風化濕。桂枝烏頭湯加減,川草烏、桂枝、白芍,當歸、威靈仙、全蟲等。烏頭辛熱,除寒逐痹,力峻效宏,川烏力緩持久,草烏效速而不持久,二者合用,效速而持久。桂枝辛溫,通陽散寒,達衛入營。全蟲末吞服,止痛力強。諸葯配合,既散在表之寒,又除在里之冷。諸家本草皆謂川草烏有大毒,不可掉以輕心,余皆囑咐患者用生甘草,川草烏各30g先同煎40分鐘,後再與余葯再煎,其逐寒止痛之效甚捷,但其葯不可久服,以防其毒蓄積為害。寒痹夾濕者,上方加蒼朮,苡仁,蠶砂、烏梢蛇溫經散寒除濕。此外,扶陽祛寒,附子亦是一味常用藥,其功用補命門,暖脾土,溫經絡,除濕邪,對於風寒濕痹特別是陽氣不足者,用之既蠲痹止痛,又溫補陽氣。《本草匯言》謂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葯也。仲景治痹方,率多引用。然附子力大氣雄,有劫陰助熱之弊,用時須當注意。  濕痹,肢節沉重,腫脹,麻木不仁,或酸楚疼痛,舉動不力,或肢體展轉困難,屈伸不利,便溏,舌苔白膩或水滑,脈象沉緩或弦緊,法以祛濕為主,佐以散寒,藥用薏苡仁,羌獨活、蒼白朮、茯苓以祛濕健脾,配伍當歸、白芍既能止痛,又可緩和風葯之燥。若濕痹證見初腫,可用四妙、澤瀉,清熱利濕消腫。病延日久,關節漫腫麻木,用南星、半夏、白芥子、桃仁、螞蟻、全蟲,以祛痰瘀濕濁之邪。久腫不愈,關節變形之徵兆也,藥用僵蠶、薏苡仁、防己、片薑黃。身重浮腫或關節積液,為痰瘀互結之徵,宜澤蘭活血利水,以白芥子、桃仁、豨薟草為末醋調外敷患處,以除皮里膜外之痰瘀,舒展筋骨以除痛,切不可隨意反覆抽取積液。  熱痹熱邪偏勝,病機為風寒濕夾熱或日久化熱,壅阻經絡。症見骨骱煩痛,或關節紅腫灼痛,痛而拒按,遇涼則痛緩,皮膚可見環形紅斑,伴惡寒發熱,口乾渴,尿黃,氣味腥臊,舌質紅苔薄黃,治以清熱為主,佐以利濕,重用寒水石120g,水牛角、生地黃、忍冬藤、絲瓜絡、薏苡仁各 30g,知母、赤芍、丹皮、地龍、車前子各10g,以清肌膚血絡之熱。夾濕者加蒼朮、防己、蠶砂;痛而無汗者,加羌活以宣表邪;汗多者加防風、炙甘草、生黃芪以實衛氣;為防止苦寒敗胃,對病程較長的熱痹,常配參術扶正補脾,顧護胃氣。  久痛頑痹,痰瘀阻滯,關節畸形固定,肌肉萎縮僵硬,骨質受損,惡風畏冷,疼痛反覆發作,治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兼以扶正,尪痹丸合身痛逐瘀湯加減。關節僵硬腫痛加蜂房、僵蠶、螞蟻、片薑黃、川草烏;拘攣腫脹痛劇者,祛風搜邪,解痙鎮痛,加白花蛇、全蟲、蜈蚣、炮山甲、白芍;腰脊僵直疼痛者,加狗脊、鹿角膠、桑寄生通利督脈;病久不愈,氣血虛損,精髓不足,骨質破壞,當配伍血肉有情之品。熟地、當歸、人蔘、龜鹿膠補養氣血,增髓壯骨;蟲類諸葯,通經活絡,搜風剔邪,對久治不愈的頑痹,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其性猛且燥,用之不當,有破氣耗血傷陰之虞。若能配伍益氣養血之品,其效果更佳,因其既能引領諸葯入血,助其藥性活動之功,又可矯其燥血之弊。如黃芪味甘,既可防止因服蟲類葯而引起的胃部不適。又可補氣走表,使分肉經絡之中,風搜而表不虛,並可防止外邪再犯。  根據臨床經驗,逐瘀軟堅,土元、山甲當用;拘攣筋急,白芍、木瓜可施。背脊僵直脹痛者,多用蜈蚣;肢節腫痛畸形者,多用全蟲。穿山甲善竄通,配皂角除痰濕,消腫痛,引葯直達病所,而改善關節之僵直。諸蛇搜風透骨,消腫解表,善治風濕游竄,肌肉關節疼痛麻木,或骨痹癱瘓。水蛭化瘀活血,散結消腫,祛瘀而不傷正,常用於虛實相兼之血瘀所致的關節腫痛諸症。另外,關節軟骨退變,骨質增生者常用骨碎補、鹿銜草;尿酸性關節痛,多用萆薢、薏苡仁、土茯苓以降低血尿酸而緩解疼痛。  痹證的發病部位不同,選用不同的引經葯,可以提高療效,如上肢常用羌活、桑桂枝;下肢用獨活、牛膝、木瓜、秦艽;項背痛用葛根;脊背痛用狗脊、鹿角片;腰痛用杜腫、續斷、桑寄生;脅痛用柴胡、青皮、川楝子;胸痛用鬱金、栝樓、薤白;肌肉痛用威靈仙等。久病入絡者,選用藤類葯祛風止痛,疏通經絡。如海風藤祛絡中之風,善治遊走性關節痛;絡石藤散絡中之寒;絲瓜絡除絡中之濕;忍冬藤清絡中之熱;天仙藤化絡中之瘀,痹痛兼水腫者用之最宜;雞血藤養絡中之血;雷公藤治關節滑膜炎,尪痹之痛最需;青風藤治關節腫大,鎮痛之功顯著……,諸藤性味不同,功用各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臨床中需要細心探索,才能體會諸葯運用之奧妙。  血沉、抗「O」的檢測對辨證施治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血沉快,抗「O」高,在熱痹中可配伍生地黃、丹皮、赤芍、忍冬藤等以涼血解毒,通絡止痛;在寒痹中可配伍黃芪、桂枝、附片、雞血藤等益氣溫陽散寒。總之,痹證病因較多,臨床癥狀多變,必須抓住主症,不忘兼症,因症選方,施藥精當,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李孔定痹證證治經驗痹證,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類風濕性 、骨質增生、骨退行性變、滑囊膜炎、痛風、風濕熱等多種疾病,系臨床常見病。其病情反覆,根治頗難。李孔定主任醫師治療痹證經驗豐富,用藥奇巧,療效顯著。茲簡介如下。1風寒濕痹,散寒逐濕兼祛風風寒濕痹,多由患者素 弱,氣血不足,腠理空虛,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逐漸深入,留連於筋骨而為痹。即《素問·痹論》所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業師認為:「本證的特點是以寒為主,兼風夾濕。」由於寒性收引、凝滯,故其關節痛劇,多伴有拘急,屈伸不利等症。其脈遲或弦緊,舌苔薄白或厚滑,治宜散寒逐濕祛風。業師一般選用烏頭湯治之。常加白芥子、露峰房、雞血藤。瘀滯較甚加紅花。本方溫經散寒、逐濕通痹、扶正固表、化瘀通絡同施,用2~3劑常可奏邪去正安之效。業師認為:「本方川烏雖有毒性,但其祛邪鎮痛作用強,且久煎毒減,又有蜂蜜、芍藥、甘草 之品為伍,重用無害,與麻黃搜剔入骨之風寒,功專效顯。」【舉例】張某某,女,43歲。自訴雙下肢疼痛半年,尤以膝關節處痛劇。遇寒加重,痛時不可屈伸,脈遲緩,苔白厚滑,舌淡紅。證屬痛痹,治以溫經散寒、逐濕祛風,方用烏頭湯加減。處方:川烏15克(先煎),赤芍50克,黃芪50克,麻黃10克,白芥子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12克,蜂蜜250克(兌服)。服上方1劑後痛減,又續服2劑後痛止,後服四物湯加味調理善後。2陽虛寒痹,溫陽散寒兼通滯陽虛寒痹,多由患者素體陽虛,寒邪侵襲,水寒不化,侵襲筋脈骨節,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業師認為:「本證的病機特點是以陽虛為主,後期則因虛致瘀。」其證痛處固定,冷感明顯,多伴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無力,甚則彎腰駝背。脈象細緩或沉弱,舌淡白。治療當以溫陽散寒為主,兼通瘀滯。用陽和湯加附片頗為合拍。【舉例】劉某某,男,46歲。自訴左側腰骶部及髖關節處坐卧或起立時疼痛加重,不敢行動,稍活動或局部熱敷後疼痛緩解。伴腰膝酸軟,夜尿多。服西藥治療數月效微。診見患者頭身稍向右前傾,左側臀部向右後凸的被動體位。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陽虛寒痹,治以溫陽散寒通滯,方用陽和湯加減。處方:麻黃10克,炮姜10克,肉桂10克,熟地30克,白芥子30克,鹿角膠15克(烊化兌服),制附片15克(先煎),甘草6克,知母15克。患者服上方3劑後疼痛大減,腰能挺直,惟坐卧起立時微痛,又服4劑後疼痛消失如常人。3濕熱痹證, 利濕兼通絡業師認為:「濕熱痹證,系熱與濕合流注於筋脈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其證關節紅腫,焮熱煩痛,甚則不能觸按,伴見口渴,小便黃赤,舌紅,苔黃或白膩,脈多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活絡止痛。業師常用銀翹白虎湯合二妙散加生地、秦艽。上肢痛甚加桑枝、羌活;下肢痛甚加威靈仙、獨活;小便不利加車前草。【舉例】李某某,男,17歲。因咽痛發熱7天後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灼熱,下肢出現散在性紅斑,舌紅,苔薄黃,脈滑數。化驗血沉:60毫米/小時,抗「O」:1﹕1000單位。證屬濕熱痹(急性風濕熱),治以清熱利濕、活絡止痛。方用銀翹白虎湯加味。處方:銀花15克,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蒼朮15克,黃柏15克,秦艽15克,連翹30克,甘草10克,桑枝30克,苡仁30克。患者連服上方5劑後(另加用青黴素肌注2周),諸症明顯好轉,又服10劑後諸證消失。化驗血沉:10毫米/小時,抗「O」<500單位。4頑痹兼瘀,搜剔燥濕兼化瘀頑痹的病程長,病勢劇,治療頗為棘手。業師認為:「本病之初由正氣虧虛,感受風濕熱邪,痹阻於肌肉、筋脈、骨節,使氣血運行不暢。久則濕凝為痰,血停為瘀,痰瘀互結,阻閉經絡,深入骨骱,出現關節腫脹、畸形、麻木、活動受限。」其脈多細澀,舌多紫暗或見瘀點。業師根據本病多兼瘀滯的病機特點,自擬一方名「頑痹湯」,葯由蜈蚣、全蠍、蜂房、威靈仙、白芥子、土茯苓、小茴香、党參、知母、赤芍、甘草組成,方以蟲類葯為主,搜剔入絡之濕瘀痰結,冶活血、通絡、除濕、益氣為一爐。證之臨床,療效甚佳。【舉例】吳某,男,19歲。自訴1989年冬開始出現指趾關節疼痛如錐刺。化驗:類風濕因子陽性,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服中西藥治療不見好轉。半年後疼痛加重,指趾關節及右踝關節腫大變形,行走不便。診見脈沉細,舌暗淡,苔薄黃少津。證屬頑痹,治以搜剔燥濕、化瘀通絡,方用自擬「頑痹湯」。處方:蜈蚣4條(沖服),全蠍12克(沖服),蜂房30克,威靈仙30克,白芥子30克,土茯苓30克,小茴香12克,党參30克,知母30克,赤芍15克,甘草15克。服上方3劑痛減,又服5劑後痛止,關節屈伸自如,惟關節腫大未除,原方去白芥子、知母,加黃芪常服。5骨痹多虛,養血補腎壯筋骨骨痹,多由血虛、 以致經脈、筋骨失養而成,《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本證由於邪留筋骨,其證久痛纏綿,時輕時重,骨節痠痛無力,屈伸時加重。多見於40歲以上的患者。X線檢查可見關節周圍有鈣質沉著,關節邊緣有外生骨疣。業師宗「治風先治血」之旨,以四物湯為主,伍狗脊、骨碎補補肝腎,強筋骨、健腰膝;配威靈仙、葛根、山楂等除濕活血通絡,枳殼行氣。【舉例】譚某某,女,41歲。患腰痛3年,活動受限,X線拍片診為腰椎骨質增生。診見脈沉細,舌 ,苔薄白少津。證屬骨痹,治以補肝養血,補腎壯骨。方用四物湯加味。處方:狗脊30克,骨碎補30克,枳殼15克,知母15克,威靈仙15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赤芍30克,熟地30克,葛根30克,山楂30克,甘草10克。患者守方服藥20劑,諸證若失。6體會從以上病例可以看出:業師治療痹證,除頑痹系自擬方外,其餘各例均由古方加減,似無奇特,但其貌似一般的治療中,卻蘊含了獨特的風格。其一,無論何種類型的痹證,在祛邪的同時都兼顧了扶正,這正合《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之中人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之旨。業師常言,風濕之病多系因虛而致,又因此病多反覆發作,正氣已受邪氣戕賊,祛風燥濕之葯雖屬必用,但如單用久用,必使正氣更虛,導致病情加重,終可致損致殘,以致無法挽救,應及早想到「投鼠忌器」之論。其二,業師常雲,寒濕之邪,其性固著,最易滯經阻絡,妨礙氣血運行,又兼氣虛推動乏力,瘀阻日加,以致痰瘀互結,形成第二病因。新舊合邪,其勢益甚。故在組方時常加活血化瘀之品,以期並挫其勢。《證治匯補·痹論》云:「初起強硬作痛,宜祛風化痰;沉重者,宜流濕行氣。久則須分氣血虛實,痰瘀多少治之。」實為經驗之談。在選藥方面,業師雲,活血之葯兼具益血之功者,首選雞血藤,次選丹參;祛經絡之痰較著者,首選白芥子,次選威靈仙。痹證是因人體衛外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致風、寒、濕等邪乘機侵入人體,造成氣血周流不暢而致的多種疾病。即現代醫學所講的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皮肌炎等病症。本文探討痹證治療應把握的若干問題。  1扶正氣與如何扶正的問題  綜觀《黃帝內經》與《金匱要略》兩部中醫學經典,對於發病學的認識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繼承與發展的不同而已。它們均認為正氣不足這一內因在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關節炎體虛解毒清熱腎虛暗紅  綜觀《黃帝內經》與《金匱要略》兩部中醫學經典,對於發病學的認識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繼承與發展的不同而已。它們均認為正氣不足這一內因在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內經》提出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想和《金匱要略》發病學之「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之觀點及其雜病辨證思想都體現了其治病求本,重視人體正氣的精神實質。對於痹證的治療,結合《內經》及《金匱要略》之歷節篇4、6條論述,筆者以為應以扶正為主,同時結合臨床辨證之風、寒、濕、熱、瘀等邪之輕重不同,而兼以祛風、散寒、清熱、活血之法,做到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或攻補兼施。不可只顧攻邪而忘了扶正。對於在痹證治療中如何扶正的問題,余認為當以內經關於兩氣相感的論述及臨床辨證所得為依據,決定如何扶正。(1)寒痹扶正宜溫補腎陽。寒痹之發,根本原因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故在治療上以溫腎陽為要,選用烏頭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伍以既祛風濕又溫腎陽之巴戟天、仙靈脾、狗脊等品;(2)著痹扶正宜健脾祛濕。著痹之作,根本原因在於脾胃虛弱,或濕盛氣虛之體復感外邪。故治療以健脾益氣,化濕和中為第一要務,亦為痹證治療中最當考慮之因。痹證之所以長期不愈,從病邪的角度來講,是由於濕邪不去。濕邪與風、寒、熱、瘀等邪相合,且濕邪粘滯難剔不易快除,病程纏綿難愈。治療上除濕之法不可偏廢,治濕雖有發汗、利小便、宣肺、溫腎等法,根據同氣相求的理論,余主張健脾祛濕當放首位,方選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輔以行氣化濕之劑,取其氣行則濕化之理也;(3)行痹扶正宜養血活血為法。行痹之因,世人皆以風性善行而數變之理以闡發之,如追溯其源,余認為《金匱要略》歷節篇之「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之論述更合乎其病機。故治療當以養血活血為要,且「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方取四物湯加通經活絡之丹參、雞血藤等;(4)尪痹扶正宜補腎健骨。尪痹之作,多由於素體肝腎虧虛或痹證日久,累及肝腎而致,且痹證中後期,多有骨質疏鬆,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依「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的理論,治療當補骨健骨,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且實驗證明活血化瘀確有改善軟骨細胞功能,促進新骨生成及修補之效。故偏陰虛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偏陽虛者可選右歸丸加減治療。在上述諸扶正培本治療同時,還應依邪氣偏盛,選用相應的祛邪葯。 2關於濕熱型痹證的問題  隨著全球天氣的轉熱,空調的普及,人們生活居住條件的改善,濕熱型痹證將會取代傳統的寒濕型而成為痹證的主要證型。由於濕熱證治療的複雜性及矛盾性,這要求我們臨床中醫生要很好的繼承和學習溫病學的相關知識。對於濕熱型痹證的治療,余認為首先當分清在表在里,濕熱之邪孰輕孰重的問題。對於因寒濕之邪郁而化熱但寒濕仍佔主要地位者,可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以治之。濕熱之邪在表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進行加減治療。在里者,選方用藥要注意以下3點:(1)熱重於濕者,可選用白虎加桂或白虎加術湯;濕重於熱可選三仁湯加減;濕熱並重者可選王氏連朴飲加減進行治療。上述選方用藥可適當加用清熱活血之品。(2)用藥應考慮肺為水之上源,濕熱多居中焦,濕邪下流等基本問題。要宣肅肺氣使其水道通調,運化中焦以絕水之源,清利下焦之濕熱以因勢利導。共奏濕熱去而痹證愈之效。宣肅肺氣可選杏仁、桔梗等;運化中焦多選用醒脾化濕且有健脾之功的藥物,如大豆黃卷、扁豆花、苡米等;清利下焦濕熱多用利濕不傷陰之劑如茅根、車前子、白花蛇舌草之類,既防熱邪傷陰,又可防其利小便而耗傷陰液之弊。對於熱邪傷陰者,可隨方加入養陰清熱之品,如石斛、生地、麥冬等。(3)濕為陰邪,濕盛則陽微,且濕邪粘滯不通,非辛溫透達之劑不能破其滯結,故在濕熱痹證的治療中,應少佐部分辛溫通痹之劑如細辛、桂枝、附子等,使瘀血得熱而行,濕得溫而化,同時亦有反佐它葯過於苦寒之功效。  3蟲類葯運用的問題  蟲類葯在痹證中,特別是在久痹頑痹的治療中,由於其鑽透剔邪,搜風通絡,消腫定痛之效宏力強而備受青睞。對於蟲類葯在復方中的配伍問題,《溫病條辨》註解中曾指出「飛者入氣,行者入血」的使用原則,可供臨床參考。筆者以為蟲類藥物運用應依其性味功效而選用之。如寒濕盛者可選用辛溫之白花蛇,熱盛者可選用性寒之地龍,濕盛者可加蠶砂,行者可入全蠍、蜈蚣,瘀者可加土鱉蟲,痰阻者可加僵蠶等,蜂房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之效,亦可隨證選用之。因蟲類藥物大多性味偏溫,熄風搜風之劑又多燥,為防其傷陰化燥之弊,可佐加石斛、麥冬、生地等滋陰之劑以反佐。  註:兩氣相感:此語出自《內經》痹論篇,結合《內經》有關條文及臨床實際,余認為此言實際上是中醫體質學說的開端,應拓展運用於臨床。湖北醫專中醫臨床教研室痹證指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致使經脈閉阻,氣 血運行不暢,而出現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 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1 .病理演變 本證若在急性期失治、誤治或治不徹底,則 形成慢性發病過程,病勢遷延常發生以下幾種病理變化:① 病邪滯留,氣血運行不暢,閉阻日甚,津液凝澀不通,聚 而為痰,導致頑痰死血膠結,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 節腫大、屈伸不利,甚至癱痿畸形,形成 「 頑痹 」 。② 病久耗傷正氣,出現氣血虧損,經脈失養或肝精血虧損, 虛熱內生,形成 「 虛痹 」 。 ③ 痹證不愈、復感外邪,病邪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形成 「 臟 腑痹 」 ,其中尤以心痹為常見。2 .辨證要點 ① 探求病因,詳詢患者感受外邪情況 ( 風、寒、濕、熱及居 處、工作環境等 ) 。 ② 辨疼痛及局部癥狀,問清患者疼痛的性質、部位、加重或 誘發的因素、對冷熱的反應,如:關節腫大灼熱疼痛,汗出或無 汗,或白痞,是熱痹之特徵,有時還可見皮膚紅斑,或兼咽喉乳 蛾腫痛。若局部發涼,遇寒或入水加重 ( 對陰雨天敏感 ) 為風寒 濕痹,病久則可變為虛痹、頑痹。 ③ 辨關節活動,關節肌肉除腫大及按之稍硬外,常見屈伸不 能,功能障礙,久病可見肌肉萎縮,急性期關節內還可有積水、 積膿,多見於膝關節,可見關節腫大,疼痛較甚。3 .治療原則 由於痹證總由感受風、寒、濕、熱所致,且其病理改變可由 實轉虛,由輕轉重,故治療時應充分考慮,現擬定 12 字原則: 「 祛風、散寒、除濕、清熱、通絡、補虛 」 。總體方案應抓住以下 三點: 祛除病邪 —— 風、寒、濕、熱等。 { 痰濕 化痰除濕通絡 祛除病理因素 { 瘀血 行瘀活血通絡 扶正補虛 —— 養血,益氣 ( 補氣固衛 ) ,益肝腎。急性期往 往熱盛津傷,祛邪之中,不忘甘涼益陰;慢性期真陰虧損,精血 俱耗,宜補益精血。4 .關於常用幾個痹證方的用法 ① 防風湯 方出金 · 劉完素 ( 宣明論方>,本方主治風寒濕痹 中之 「 行痹 」 ,以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本方以防風 為君,配麻黃祛風散寒解表,佐當歸、秦艽養血通絡,現代藥理 研究,秦艽、防風有較好的抗風濕作用,筆者經驗,方中常加防 己、獨活,以增強祛風勝濕之效,方中赤苓以生薏仁湯之,《本 經》載,米仁能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赤苓雖可滲濕,但無通 絡之功,當歸宜酒炒, 以加強活血之力。本方服法是:共為粗 末,每次 15 ~ 30g ,加生薑 3 大片,大棗 3 枚,水酒各半煎服, 服後患者身可微熱、汗出、全身鬆弛,可覆以暖被,忌風寒,病 可迅速緩解。 ② 烏頭湯 《金匱要略》方。本方主治風寒濕痹中之 「 痛 痹 」 ,對陰寒凝滯,經脈拘攣之關節肌肉疼痛,療效很好。應用 本方關鍵在於擇葯與煎法,方以生川烏 5 枚為君,切片,加入 500ml 蜂蜜之中,以蜜煎烏頭,煎至 200m1 時,去掉烏頭,然後 用麻黃 9g 芍藥 9g 黃芪 9g 炙甘草 9g 生薑汁 9g ,並加水 1000ml ,煎至 300ml 時,去藥渣, 以葯汁加入烏頭蜜中再煎, 煎至 300ml 時服用,首次服 2 / 3 ,第二次服完。本方用生烏頭配 麻黃,能破陰散寒,溫經定痛,且以黃芪之補,白芍之平,甘草 之緩,蜂蜜之甘證制約烏葯辛熱有毒之性,能使邪去而不傷正。 臨症常見用此方不效者,其重要原因往往在於不敢用生烏頭,不 依仲景先師炮製煎服之法,這是臨床應該注意的。 ③ 桂枝芍藥知母湯 為治療熱痹之首選方,出自 ( 金匱要 略 ) 。方中既有辛溫之桂枝麻黃散濕於表,又有芍藥、甘草、知 母等除熱於中,術附驅濕於下。急性風濕病熱邪稽留,最易傷 陰,當選用既能清熱又能養陰的藥物,當首推知母。現代藥理研 究:甘草、生地同用,有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的作用,有利 抗炎。本方對寒郁化熱型熱痹療效甚佳。臨證如下焦濕熱重,雙 踝、膝關節紅腫者,可適當選加忍冬藤、木通、生甘草節等品, 以加強清熱通絡作用。若關節紅腫痛甚,甚至關節腔積液積膿 者,可用重劑二妙散、蒼朮、黃柏各 500g ,研為細末,每次服 50g ,六一散泡水沖服, 1 日 2 次,更輔以局部針灸 ( 犢鼻、陰 陵 ) 效驗極佳,一般 1 周左右可使紅腫消退,積液逐漸吸收。5 .頑痹用藥 中藥毒劇藥應用:頑痹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個證型,多為久 病遷延,血滯痰阻所致,症見關節肌肉疼痛,持續不減,甚則關 節畸形,活動不利,乃至癱痿。本類型痹證以常法治之常難以收 效,根據國內近年來研究進展和個人師傳及臨證體會,對本證一 般須在辨證施治基礎方中加入某些特殊藥物或蟲類搜剔之晶方能 收效。所謂特殊用藥主要涉及到一部分對頑痹有特異性作用的中 葯毒劇藥運用問題,大致介紹如下: ① 烏頭類 ( 川烏、草烏、附子 ) :生南星、制馬錢子、細辛。 ② 蟲蛇類:僵蟲、全蟲、山甲、土鱉、露蜂房 ( 蜂毒 ) 、蜣 螂、地龍、蜈蚣、烏梢蛇、蘄蛇、蝮蛇、白花蛇等。 ③ 黃藤、昆明山海棠。 其用途可分為兩大類: 散寒破陰,除濕豁痰定痛:如二烏、南星、附子、細辛等。 通經活血,祛風除濕:黃藤類、蟲蛇類。 這類藥物只要正確掌握其應用方法和劑量,可收到意外療 效。 黃藤、昆明山海棠:同屬衛矛科、黃藤屬藤本植物,國內最 先由湖北省洪湖縣中醫院運用,本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特效, 因其療效卓著,近幾年逐漸被全國採用,經有關科研單位對原生 葯及黃藤提取物黃藤甙進行藥理實驗,發現其生物鹼為一較強的 免疫抑製劑,後將本品移用於紅斑性狼瘡、狼瘡性腎炎及腎病綜 合征亦有很好療效。雲南昆明山海棠功效與黃藤相似。本晶生葯 每日 15g 以下,水煎服或泡酒服均可,服後有嘈雜、脘悶等不適 感,有胃病者宜慎用。如有中毒 ( 噁心、嘔吐、心律失常 ) 可以 即時服生羊血 (50 一 100ml) 或用烏柏樹白皮煎水可解。 蟲蛇類製劑:上海市光華醫院從 70 年代起即用蝮蛇泡酒治 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很好療效。據報道以本製劑治療類風濕 性關節炎 140 例,門診隨訪 13 年,有效率為 78 . 56 %。個人師 傳經驗,常在辨證基礎方中加用烏梢蛇 30g 蘄蛇 15g 全蟲 9g 土鱉 10 一 12g 蜈蚣 3—5 條,蟲類葯應用一般生葯療效好, 但劑量要輕,我們在臨床常將這類藥物研成粉,裝入膠囊,每次 服 1—2g , 1 日 3 次, 比湯劑療效要高。 蜂毒類:一般常用藥為蜂巢,本晶能活血破瘀定痛,近研 究,證實本晶為免疫調節劑,然療效更佳者為活蜂毒,個人師傳 經驗,治療頑痹,取活蜜蜂在腫大的關節周圍及按中醫經絡穴位 點蜇,每次可蜇 3 ~ 5 個穴位,不能耐受者蜇 1 ~ 2 個穴位,其療 效快,無明顯副作用。但要防止個別過敏者,可皮下注射腎 - 上腺 素或地塞米松加入 50 %葡萄糖 40ml 推注以救急。 烏頭、馬錢子和細辛製劑。此類藥物均為大辛大熱之晶,馬 錢子有劇毒,烏頭、細辛也有較大毒性,但運用得當,對頑痹療 效甚佳,其關鍵是炮製和用量、用法得當。 a .馬錢子:本晶含木鱉子鹼,其成分為 「 士的寧 」 ,用量每 日 0.25 ~ 0.75g ,必須炮製,一般有砂炒和油炸兩種方法,可以 減輕毒性。砂炒:以洗凈細河砂入鍋內炒燙,然後下馬錢子,炒 至馬錢子外焦內脆為度;油炸:以香油炸馬錢子,炸至焦脆為 度。將制後的馬錢子研粉密貯,配中藥內服,用量如上。李氏曾 報道用馬錢子散治療痹症 1890 例,結果痊癒 1227 例, 占 64 . 92 %;好轉 538 例,占 28 . 47 %。總有效率為 93 . 39 %。服藥 禁忌:凡患急慢性腎炎,肺結核,高血壓,急慢性傳染病者及熱 痹者忌服, 12 歲以下兒童忌服。 b .烏頭細辛類:烏頭細辛類葯為辛熱透竅止痛之要葯,外 可祛除風寒,內可溫散陰寒之邪。烏頭配細辛有很強的止痛作 用,個人師傳經驗,治療陰寒痛結,關節冷痛的頑痹患者,常用 三生活血酒:生二烏 3—5 枚,生南星 1—2 枚,當歸 15g ,紅花 10g ,桃仁 10g ,細辛 30g ,田七 log ,秦艽 30g ,甘草 log 。曾隨 師治療數例頑固性寒痹疼痛患者,收到很好療效。用法:上方泡 酒 1 . 5kg ,每次服 5—lOml ,如有澀口感則加重甘草劑量,每日 2 次,早晚服。有報道重用細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00 例,結 果痊癒 76 例,顯效 14 例,有效 10 例,平均治癒時間 30 ~ 60 天。基本方:細辛 30 ~ 60g ,制附子 10 ~ 30g ,稀薟草 30 ~ lOOg 。每劑水煎 2 次,每次 40 分鐘,分 4 次服。作者認為凡患 者無嚴重心血管病,本方可服半年之久,無任何不良反應。筆者 臨床一般細辛用量在 10 ~ 15g 左右,水煎 30 ~ 40 分鐘,未發現 任何毒副作用。上海研究,細辛的主要有毒成分為黃樟酮,若水 煎 30 分鐘,可大大降低毒性。這為加大劑量運用本品提供了依 據。 6 .虛痹用藥 痹症日久不愈,可致人體正氣虧損,臨床常見以下兩種情 況: ① 氣血虧損,特徵:關節肌肉疼痛伴氣血兩虧之象,可用 ( 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養血通絡,藥用 黃芪、當歸、白芍、桂枝、秦艽、白朮、陳皮、生薑。 ② 肝腎精血虧損,特徵:腰膝酸軟,肢體關節屈伸不利,舌 質光紅少苔。本證可由過用溫燥之劑或長期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 激素而致,全身狀況較差,用一般祛風散寒除濕之晶癥狀反而加 重,此時可宗張景岳治久痹之法, 「 只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 使氣血得以流行,不得過用祛風等葯,再傷陰氣,反增其病 」 。 其代表方為三氣飲:當歸、梔子、杜仲各 60g ,熟地 9—15g ,牛 膝、茯苓、酒芍藥、肉桂各 3g ,細辛、白芷、炙甘草各 3g ,附 片 6g 。筆者經驗,方中常加上川斷、寄生,下肢痛加防己,上 肢痛加薑黃、威靈仙,脊柱痛加鹿角片,療效滿意。7 .痹證外治法 無論哪種類型的痹證,除上述內服藥物治療外,常常配合中 醫外治諸法,可以提高療效,現介紹幾種: 熏蒸法:用於風寒濕痹患者,無論初起或久病均可。方法: 首先將桑枝 300g ,垂柳枝 ( 檉柳最好 )300—500g ,二活、防風 各 30g ,威靈仙 300g ,全紫草 300g 等放入鍋內煎煮,待煮沸後 約 5 分鐘,趁熱濾除葯汁 ( 約 5000m1) ,倒入浴盆內,置於密室 或浴罩中,患者隨即脫衣坐於浴盆上熏蒸,待盆內葯汁不燙時, 再入盆中浸泡,至全身汗出為度,患者浴後要保暖,忌風,躺卧 30—60 分鐘,隔日 1 次, 1 次為 1 療程,患者浴後往往感到全身 肌肉鬆緩,疼痛明顯減輕,但體質太弱者及飢餓時不可施此法, 以免發生昏暈。 熱熨法: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肌肉局部痛甚,遇寒加重點, 可用燒磚熱熨法,將紅磚置火中燒燙,先以干毛巾裹緊患者局 部,然後醫者戴帆布手套持燒磚在患者局部來回熨燙,動作迅速 流利,以不燙傷患者為度,往往術後患者即痛勢頓減,輕者 2— 3 次可愈。如燙起水泡者,可外擦紫藥水即可。 葯管拔法:首先將 10—30mm 粗的竹管截為 10cm 長,一頭 帶節,管口削光滑,然後取中藥麻黃、桂枝、蒼朮、二活、防 風、生烏頭、細辛等以水煎沸,約 30 分鐘後去藥渣,取葯汁繼 續煎開,將葯管放此藥液內浸煮,約 5 分鐘,趁熱起管,快速甩 掉管內藥液,迅速拔於患處 ( 特別是關節周圍肌肉較少處適合 ) , 每次 3—5 分鐘, 1 次可拔數管,連續拔 3—5 次,本法常與針刺 合用,如針後即拔管,療效更理想。 葯棒療法:取桑枝 (66cm 長 ) 用絲絨紮成約 1cm 粗的柔軟 葯棒,臨用時給患者局部塗以紅花虎杖酒 ( 紅花、虎杖各 30g , 泡酒 0 . 5kg) 或其他風濕藥酒,然後醫者持棒擊打患者病體,以 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次連續 30 分鐘, 0 . 5—1 個月 1 療程,本法 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明顯緩解患者癥狀程士德論治痹證思路與用藥經驗程士德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學驗俱豐,論治痹證更是匠心獨具,境界新辟。筆者有幸跟隨學習,自覺受益良多。今整理程老師論治痹證的臨床思路與經驗,以益同道。  1 搜剔通絡,辨風寒濕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若風勝者,因其善行數變之性,酸疼脹痛多遊走不定,程老師選用獨活、羌活、防風等祛風之品。羌獨活《本草綱目》用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攣拳,骨節酸疼」。《本草正義》以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葯,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故凡風痹萎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葯」。防風《本草綱目》用治「風行周身,骨節疼痹」。此三味程老師於痹證而見風勝時每多用之。另外,常加入藤類葯如青風藤、海風藤、雞血藤、絡石藤,以其輕靈,易通利關節而達四肢。上四味祛風之餘,青風藤更能鎮痛、止癢;海風藤善搜絡中之風邪,對遊走性疼痛效果甚佳,人稱「截風要葯」;雞血藤活血補血,疏筋活絡,故《本草綱目拾遺》用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不可忍」;絡石藤疏筋活絡、宣通痹痛之餘,又能涼血消腫,對腫痛之症尤為適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風為陽邪,易傷陰而耗血,故而多佐以濡養陰血之品,如白芍、熟地黃。另外也常配川芎,以其為「血中之風葯」,祛風兼寓行血而息風之意。  若寒邪偏勝,疼痛劇烈,痛處不移,關節屈伸不靈,遇寒則甚,得溫則減。程老師臨證時常選用熟附片、制川烏、制草烏、細辛等溫陽散寒,宣痹止痛。熟附片辛溫氣雄,匡扶元陽;其性善走,力逐表裡之寒濕。川草烏有大毒,一般制用,隨證至多加至6g,並要求先煎30分鐘以上為慎。其中熟附片補火助陽之力稍勝,烏頭散寒止痛之功較強,須明藥性,因證機變。細辛以其辛溫走竄,氣盛味烈,辛能開閉,溫能制寒;故風寒濕痹之偏於寒者,或久痹寒痛不止者,用之每有良驗。然而程老師亦提醒我們:勢大氣雄之品,用之不慎恐有劫陰助熱之弊,需謹慎審度,或佐滋陰養血為宜。  若濕邪偏勝,疼痛且重,或麻木不仁,則化濕之際,亦須選用散風制寒之品如前述,再加之健脾益氣。程老師多以炙黃芪、白朮、茯苓、苡仁等藥物進行配伍,誠所謂「蓋土強可以制濕而氣自足,自無頑麻也。」 若濕久化痰,或關節腫脹明顯,亦可師法朱丹溪從痰治痹,以白芥子、膽南星化痰通絡。白芥子《本草綱目》用以「散腫止痛」,治「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其對痹證日久,化生痰濁,脈絡阻滯,關節腫痛之症尤宜。  程老師也常選用露蜂房、全蠍、蜈蚣、烏蛇肉、油松節、追地風、尋骨風等祛痹通絡。露蜂房《名醫別錄》用治「歷節腫出」,對關節腫脹變形者針對性較強;但其有毒,程老師一般以10g為度。全蠍、蜈蚣搜剔竄透,對痹證疼痛日久,邪氣深經入骨,痰濕瘀濁凝滯者,能使濁去凝開,氣血沖和。烏蛇肉《本草綱目》云:「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主治「諸風頑痹」;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之性,與前二味合用,其效益彰,且兼有止癢之功。油松節善治筋骨間風濕,《名醫別錄》用治「百節久風,腳痹疼痛」,常用於屈伸不利或關節腫脹,與風葯同用,則定痛效果更彰。追地風用治風濕痹痛,筋骨酸疼。尋骨風則對於風濕痹痛而兼肢體麻木、筋脈拘攣者為適;亦可配合伸筋草、透骨草同治筋脈拘攣,效果更勝。  2 益氣養血,護胃補腎  程老師認為「正虛」是痹證的重要病因之一,凡人正氣內充,衛外為固,則邪不可干而不病痹;若正氣虛於內,風寒濕邪乘於外,內外相合,乃成痹證。是故治病求本,先澄其「正虛」之源。驗諸臨床,痹證多見於女性,尤以產後、病後、或於較重的情志刺激後;此時機體氣血不足,營衛失調,加以風寒濕邪侵襲,則易感發此病。因此程老師常重用炙黃芪補氣昇陽,調益營衛。  程老師亦囑咐我們久病虛人不宜過用風葯,必以養血調血、培補化源為主。臨床多合用芎歸散補血行血,尤其針對病後、產後發病的痹證患者,或久痹不愈的患者,以其多血虛不能濡養筋脈之故。值得一提的是川芎因其辛溫香竄,走而不守,《本草備要》謂其治「寒痹筋攣」,其活血行氣、驅風止痛之力較強,程老師於論治風濕痹痛時,每多用之。  程老師又指出:腎主骨,且為寒水之經,若寒濕之邪與之同氣相感,深襲入骨,痹阻經絡,則關節閉塞而變形,筋骨失養而不得屈伸,因此臨證時補腎溫陽之品亦需斟酌加用,常選用狗脊、鹿角霜、仙靈脾等。狗脊以其能祛風濕而強腰膝,《本經》稱「主腰背痛,機關緩急,固痹寒濕膝痛」。若腰背痛明顯可入杜仲、續斷同用。鹿角霜為血肉有情之品,強督脈而益腎陽,雖力不及鹿茸,然不滋膩;《名醫別錄》用以治「四肢酸疼,腰脊痛」,於痹證每多良驗。仙靈脾補腎壯陽而強筋骨,《本草綱目》謂其主治「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對痹證而兼有腎陽不足者尤宜。  根據陰陽互根之理,程老師認為溫陽補腎的同時,必須考慮滋腎養陰的配伍,一則使陽有所依,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二則監製補陽葯的溫燥之性。張景岳論治痹證亦提出:「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 程老師一般用熟地黃30g,若有發熱症則改以生地黃。因地黃能滋腎水而補真陰,《本草綱目》謂其「逐血痹……通血脈」。近代醫家姜春華亦指出:大劑量的生地黃對改善痹證發熱癥狀收效甚佳。  痹證多見陽虛之候,而倚石認為:「凡陽虛之本,其治之有統,統於脾也。」況「脾為後天之本」,主肌肉四維,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程老師指出不論何種痹證,脾胃的盛衰與其療效、轉歸、預後都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再者痹證日久,耗氣傷正,或者西藥的長時間使用加重了脾胃負擔,此時固護脾胃尤顯重要。且若脾虛失運,痰飲內生,留注四肢關節,亦可加重疼痛、重著、晨僵、腫脹等癥狀。程老師常用木香、砂仁、焦三仙、陳皮等調理脾胃。  程老師指出:風寒濕三氣為病,因個人體質不同,其證可兼夾,病有殊變,臨床上須因證機變,甚者常易轍而尋,不可拘泥一法、一方。至於生活與精神上的調適,也應囑咐患者及家屬多方配合,對痹證才能有效而全面地予以治療 五痹證治篡要現代風濕病學包括病種較廣,臨床表現亦十分複雜,常給中醫的辨證施治帶來較大的困難。然能根據《內經》五痹進行臨床辨證施治,則能篡其要也。現將五痹證治簡介如下。五痹之病名起源《內經》,即皮痹、肌痹、筋痹、脈別、骨痹。經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其在病因病機、理、法、方、葯其全,能掌握其證治,在臨床治療常見風濕病將十分有宜。五痹概論一、五痹病因:1、內因是五痹發病的先決條件:「厥陰有餘病陰痹……少陰有餘痹皮痹隱軫……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陽明有餘病骨痹身重……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2、外因風、寒、濕、熱內侵是發病的必要因素:《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所以痹者,各以其時重感其邪風寒濕氣也……五痹為何?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3、稟賦不同決定其臨床表現類型:《素問·痹論》云: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病多汗而濡者此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其相感,其多汗而濡也」。其臨床表現為寒痹、熱痹多與體質因素有關,大凡陽虛者感邪後多演變為寒痹,陽氣勝者感邪後多從熱化表現為熱痹。二、五痹病機:《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痛久者,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何故也,……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不仁」。「痹在於骨者則重,在脈者則血美國而不流,在於筋者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營氣盛者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總之五痹的發病多因風寒濕三氣侵襲,導致血脈痹阻,經脈不暢是其病機關鍵,久痹不愈則多導至氣血虧虛,肌膚、筋骨、經脈失養為其基本的病理變化。三、五痹轉歸:1感邪部位的不同決定病程的長短:「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痹,其時有死者,或通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痛久,其留於皮膚間者易已」(《素問·痹論》)。外邪感邪性質與部位的不同,常決定其病的發展病程。2、五痹不已,常發展為臟痹:「五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臟」,形成心痹、肝痹、肺痹、腎痹、脾痹。其入臟者,預後差,「痹有死者……其入臟者死」。「內舍於五臟六府,何氣使然也……五臟皆有合,病久不去者,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素問·痹論》)。五痹不已,可內傳臟腑,引起臟腑病變。四、五痹的臨床基本表現:1、皮痹:歷代醫家對皮痹描述的癥狀有:「在於皮則寒」、「血凝於膚者為痹」、「皮膚頑厚」、「皮膚無所知」、「遍身黑色,肌膚麻木,皮膚粗澀」、「搔之如皮膚隔衣」。其基本表現為:皮膚寒冷、腫脹、發黑、皮膚感覺遲頓、麻木。與現代醫學之硬皮病、皮肌炎等臨床表現相似。皮痹不已,可內舍於肺,「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系統性硬皮病累及於肺者,可發生肺廣泛性纖維化及囊性病變,以致肺功能不全,出現功能不全,出現呼吸困難、胸膈脹滿、喘促不已。與之相似。2、肌痹:歷代醫家對肌痹描述的癥狀有:「肌膚盡痛」、「在於肉則不仁」、「四肢緩而不收持」、「體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塞」。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頑麻不仁、四肢痿軟或手足不遂。與現代醫學的多發性肌炎、、風濕性肌痛、皮肌炎相似。肌痹不已,內舍於脾,「脾痹者,四肢懈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伴有咽喉或食管的肌肉病變相類似。3、脈痹:歷代醫家對脈痹描述的癥狀有:「血凝而不流」、「令人痿黃」、「其脈左寸口結而不流行,或如斷絕者是也」。與現代醫學之動脈炎無脈症臨床表現相似。脈痹不已,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是氣而喘, 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與無脈症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現相似。4、筋痹:歷代醫家對筋痹描述的癥狀有:「在於筋則屈不伸」、「筋攣節痛,不可以行」、「肝脈……微澀為 攣筋痹」、「筋攣縮,腰背不可伸、強直苦痛」、「腳手拘攣、伸動縮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筋急攣痛,腰背強直,步履堅難。多與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炎、肌炎、筋膜炎、腱鞘炎等病症相似。筋痹不已,內舍於肝,「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懷」。5、骨痹:歷代醫家對骨痹描述的癥狀有「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攣節」、舉節不用而疼、汗注煩心」,「卷肉縮筋,肘脅不得伸」、「在口脈沉而弱……歷節黃汗出」、「疼痛如掣」、「諸肢節腫痛、腳腫如脫」、「四肢攣急、關節腫痛」。與現代醫學中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相似。骨痹不已,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與關節病後期,關節強直的臨床表現相類似。五痹證治篡要1、皮痹:病位在皮,內應於肺,患者多為陽虛體質,復感風寒邪而發病,其基本表現為:皮膚寒冷、腫脹、發黑、皮膚感覺遲頓、麻木,治療要點初發多表現為陽虛寒凝,治宜溫肺散寒、活血通絡;中期多表現為痰瘀痹阻,治宜化瘀祛痰(尤其要祛皮里膜外之痰);後期多表現為氣血虧虛或脾腎兩虛,治宜扶正為主,佐以化瘀滌痰、祛瘀生新。(1)衛陽不足風寒阻絡主證----皮膚腫脹,顏色蒼白,四肢不溫,畏寒不適(臨床多表現為雷諾氏現象),項背不舒,常伴肌肉、關節疼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治則----溫陽散寒,化瘀通絡方葯----陽和湯加減麻黃10克 桂枝10克 細辛3克 熟地10克 當歸15克白芥子10克 仙茅10克 仙靈脾10克 五加皮10克 絲瓜絡10克(2)痰濕阻絡主證----皮膚腫脹,緊脹變厚,按之較硬,皺紋消失,伴頭身沉重,轉側不利,納差,或大便不調,舌質淡,脈弦滑或沉緩。治則----化痰除濕,活血通絡方葯----外台茯苓飲加減陳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當歸15克 地龍10克 山甲10克 川芎10克 白吉利10克 仙茅10克 仙靈脾10克(3)氣虛血瘀主證----皮膚板硬,肌肉痿縮,肌膚甲錯,皮色黑竭,伴目干、口乾、形體消瘦,舌質瘦薄,或有瘀斑,苔少,脈沉細。治則----益氣養血,化瘀生新方葯----當歸補血湯加減送服大黃蔗蟲丸黃芪15克 當歸10克 丹參15克 田三七3克(沖) 阿膠10克(烊化) 鹿角膠10(烊化) 刺胃皮10克 枸15克大黃蔗蟲丸3克,3次/日。(4)脾腎陽虛主證----皮膚髮硬緊張,形如臘樣,皮色黑褐,四肢不溫,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縮,頭暈耳鳴,納谷不香,陽痿,月經不調,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治則----溫補脾腎,活血化瘀方葯----脾腎雙補丸加減黃芪15克 党參15克 當歸15克 白朮10克 陳皮6克 仙茅10克 仙靈脾10克 熟地15克 菟絲子15克 白芥子10克 山甲10克 刺胃皮10克2、肌痹:其病位在肌、皮,內應於肝,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頑麻不仁、四肢痿軟或手足不遂。其早期多實;為風、寒、濕、熱侵犯經絡,或為寒濕,或為濕熱;中期多為虛實相兼,實者為瘀,虛者或為脾胃虧虛,或為肝腎不足;晚期多表現為脾胃氣血虧虛或肝腎精血不足。早期治療以祛邪為者,宜祛風、散寒、祛濕、清熱佐以通絡止通;中期宜攻補兼施,活血通脈配合補益氣血或補益肝腎;晚期多以扶這為主,重在補益氣血或補益肝腎、強筋壯骨。(1)、寒濕痹阻主證----肌肉酸痛、肢體困重、肌膚麻木不仁、皮損暗紅、四肢不溫、肢體乏力、伴關節冷痛、形寒畏冷,陰雨天病情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或濡緩。治則----祛濕散寒,通絡止痛方葯----桂枝附子湯加減桂枝10克 附子10克 生薑9克 甘草10克 大棗10枚 片薑黃10克 木瓜10克 蠶砂10克 薏米20克(2)、濕熱痹阻主證-----肌肉酸痛、腫脹、肢體困重、肌膚麻木不仁,身熱不揚、汗出粘滯、脘痞不飢、食欲不振、大便不調,或伴關節紅腫疼痛,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葯----宣痹湯加減防己10克 杏仁10克 連翹10克 滑石10克 薏米30克 半夏10克 蠶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薑黃10克 木瓜10克(3)熱毒壅盛主證-----肌肉疼痛、捫之不得、可見全身皮膚散在性紅斑、眼瞼和面部尤甚,伴高熱口渴,心煩不安,大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干,脈洪數。治則----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方葯----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60克(先煎) 知母15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10克 桂枝10克 地龍15克 生地20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銀花滕20克(4)正虛邪實主證----肌肉酸軟無力、四肢不溫,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縮,頭暈耳鳴,納谷不香,陽痿,月經不調,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方葯----脾腎雙補丸加減 五痹證治概要(2) 2、肌痹:其病位在肌、皮,內應於肝,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頑麻不仁、四肢痿軟或手足不遂。其早期多實;為風、寒、濕、熱侵犯經絡,或為寒濕,或為濕熱;中期多為虛實相兼,實者為瘀,虛者或為脾胃虧虛,或為肝腎不足;晚期多表現 為脾胃氣血虧虛或肝腎精血不足。早期治療以祛邪為者,宜祛風、散寒、祛濕、清熱佐以通絡止通;中期宜攻補兼施,活血通脈配合補益氣血或補益肝腎;晚期多以扶這為主,重在補益氣血或補益肝腎、強筋壯骨。(1)、寒濕痹阻主證----肌肉酸痛、肢體困重、肌膚麻木不仁、皮損暗紅、四肢不溫、肢體乏力、伴關節冷痛、形寒畏冷,陰雨天病情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或濡緩。治則----祛濕散寒,通絡止痛方葯----桂枝附子湯加減桂枝10克 附子10克 生薑9克 甘草10克 大棗10枚 片薑黃10克 木瓜10克 蠶砂10克 薏米20克 (2)、濕熱痹阻主證-----肌肉酸痛、腫脹、肢體困重、肌膚麻木不仁,身熱不揚、汗出粘滯、脘痞不飢、食欲不振、大便不調,或伴關節紅腫疼痛,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葯----宣痹湯加減防己10克 杏仁10克 連翹10克 滑石10克 薏米30克 半夏10 克 蠶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薑黃10克 木瓜10克(3)熱毒壅盛主證-----肌肉疼痛、捫之不得、可見全身皮膚散在性紅斑、眼瞼和面部尤甚,伴高熱口渴,心煩不安,大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干,脈洪數。治則----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方葯----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60克(先煎) 知母15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10克 桂枝10克 地龍15克 生地20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銀花滕20克(4)正虛邪實主證----肌肉酸軟無力、四肢不溫,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縮,頭暈耳鳴,納谷不香,陽痿,月經不調,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方葯----脾腎雙補丸加減黃芪15克 党參15克 當歸15克 白朮10克 陳皮6克 仙茅10克 仙靈脾10克 熟地15克 菟絲子15克 白芥子10克 山甲10克 鹿角膠10(烊化沖)3、脈痹:病位在血脈,內應於心,其臨床主要表現是脈搏減弱或消失,及相應不位出現供血不良的臨床表現。活血化瘀通脈為不移之治法,結合辨證或參以散寒,或佐以剔痰,或輔以涼血解毒,新病以祛邪為要,久則氣血虧虛,又當攻補並用,補益氣血與化瘀通脈雙管齊下。(1) 寒凝血瘀主證----脈搏消失或減弱,患肢肢端不溫,形寒畏冷,肢體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治則-----溫經散寒,活血通脈方葯-----陽和湯加減麻黃10克 熟地20克 鹿角膠10克 桂枝10克 田三七3克沖炮姜6克 活血藤15克 雞血藤15克 細辛3克 白芥子10克仙茅10克 仙靈脾10克(2) 痰凝血瘀主證----脈搏減弱或消失,肢端疼痛,抬臂無力或行走不穩,伴肢 體困重,脘痞少食,舌質淡胖,苔白膩。治則----化痰剔瘀,活血通脈方葯----指迷茯苓丸加減雲茯苓10克 風化硝10克沖 白芥子10克 枳殼10克 半夏10克 竹瀝10克 當歸10克 丹參10克 雞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3) 熱毒血瘀主證----脈搏減弱或消失,患肢皮色紫暗潮紅相兼,捫之灼熱,不得 行走,伴全身發熱,關節腫痛或有結節性紅斑,口乾,便秘, 小便黃,舌紅,苔黃或紫降,脈數。治則----清熱解毒,化瘀通脈方葯----四妙勇安加減金銀花30克 銀花藤15克 玄參60克 生地黃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木通10克 雞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 丹參20克 鬱金10克(4)氣血兩虛主證----脈博減弱或消失,患肢麻木不仁,肌體消瘦,倦怠乏力,納差,頭暈心悸,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則----補氣益血,化瘀通脈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60克 桂枝10克 炒白芍15克 生薑9克 大棗10克 小紅參6克 當歸20克 丹參15克 雞血藤15克 活血藤15克(4)筋痹:病位在筋膜、肌筋,內應於肝,筋急攣痛,腰背強直,步履堅難。初期多為寒濕或濕熱外感, 漸發展為痰瘀互結、血脈痹阻,終至肝腎虧虛,筋骨不健。早期治宜祛濕散寒或清熱利濕,通絡舒筋;中期治當化痰祛 瘀,活血通脈;後期宜補益肝腎,強筋健骨。(1)寒濕痹阻主證----關節拘攣,伸屈不利,肌肉酸痛,陰雨天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或沉細。治則(4)筋痹:病位在筋膜、肌筋,內應於肝,筋急攣痛,腰背強直,步履堅難。初期多為寒濕或濕熱外感, 漸發展為痰瘀互結、血脈痹阻,終至肝腎虧虛,筋骨不健。早期治宜祛濕散寒或清熱利濕,通絡舒筋;中期治當化痰祛 瘀,活血通脈;後期宜補益肝腎,強筋健骨。(1)寒濕痹阻主證----關節拘攣,伸屈不利,肌肉酸痛,陰雨天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或沉細。治則----散寒祛濕,舒筋通絡方葯----獨活散加減羌獨活各10克 川烏10克 薏米30克 木瓜10克 蠶砂10克 伸筋草10克 桂枝10克 片薑黃10克 防風10克 防己10克(2)濕熱阻絡主證----關節拘攣,活動不利或沿經脈走向出現肌肉酸痛,活動加重,或關節紅腫,伴頭身困重,脘痞不飢,汗出粘滯,口苦,面色灰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方葯----四妙散加減蒼朮10克 黃柏10克 牛膝15克 蠶砂10克 木瓜10克 薏米30克 土茯苓10克 赤芍藥30克 甘草6克(3)痰凝血瘀主證----肌筋痛疼痛多沿肌筋走向分布,活動則加重,常沿肌筋分布區域出現肌筋腫脹,壓之可有碾發音。舌質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治則----化痰剔瘀,舒筋通絡方葯----方葯----龍虎丹加減五靈脂10克 白僵蠶10克 烏梢蛇10克 地龍10克 白芥子10克桃仁10克 黃芪10克 雲苓10克 白朮10克 當歸15克 伸筋 草15克(1) 肝腎虧虛主證----筋痹日久,反覆發作,疼痛隱隱,筋屈不利,肌肉消痿,行走無力,伴腰酸膝軟,頭暈耳鳴,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治則----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方葯----大補元煎加減人蔘6克 熟地20克 山藥15克 山萸肉15克 枸己10克 桑寄生15克 杜仲10克 懷牛膝30克 當歸10克 丹參20克炙甘草 10克5 骨痹:病位在骨與關節,內應於腎。主要臨床表現有: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攣節」、舉節不用而疼、汗注煩心」,「卷肉縮筋,肘脅不得伸」、「寸口脈沉而弱……歷節黃汗出」、「疼痛如掣」、「諸肢節腫痛、腳腫如脫」、「四肢攣急、關節腫痛」,初期多為風寒濕熱之邪外侵,中期主要表現為痰瘀互結,後期主要為肝腎虧虛,脈絡痹阻。治療初發以祛風除濕或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中期以活血化瘀,剔痰通絡;後期 宜攻補兼施。1.寒濕痹阻主證----關節疼痛重著,遇寒尤甚,屈伸不利,或伴惡風汗出,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則----散寒祛濕,通絡止痛方葯---烏頭湯加減炙川草各烏6克 炙麻黃10克 川桂枝10克 北細辛3克 羌獨活各10克 當歸10克 防風10克 片薑黃10克 川牛膝10克 蠶砂10克2.濕熱痹阻主證----關節紅腫熱痛,夜間尤甚,捫之灼熱,口苦,脘痞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葯----宣痹湯加減防己10克 杏仁10克 連翹10克 滑石10克 薏米30克 半夏10 克 蠶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薑黃10克 木瓜10克3.痰瘀阻絡主證----關節腫脹變形,屈伸不利,或痛難忍受,皮下可見小結節,舌質紫暗或舌下脈絡瘀阻,苔白膩,脈弦滑。治則----活血化瘀 ,剔痰通絡方葯----龍虎丹加減五靈脂10克 白僵蠶10克 烏梢蛇10克 地龍10克 白芥子10克桃仁10克 黃芪10克 雲苓10克 白朮10克 當歸15克4.腎虛瘀阻主證----骨節腫大,僵直,難以屈伸,身體羸瘦,肌肉萎縮,步行艱難,腰酸膝軟,甚則卧床不起,舌質淡,萄白,脈沉細弱。治則----補腎壯骨,搜痰剔瘀方葯----朱氏益腎蠲痹丸加減生熟地各10克 炙蜂房10克 炙別蟲10克 炙蜣螂10克 炙全蠍6克 炙僵蠶10克 當歸10克 骨碎補10克 仙靈脾10克鹿角膠10克沖 鹿銜草10克 因風、寒、濕、熱等外邪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升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叫做痹證《素問·痹論篇》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雖未把痹證作專病進行論述,但《傷寒論》已有風濕桂枝附子湯等三方,寒濕附子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記載,《金匱》`有濕病、歷節病、腎著病等論述,同痹證顏為近似現把 經方治療痹證 整理如下: 1風寒濕痹1.1行痹 證候:身體,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不能轉側,身體魁贏,腳腫如脫,或身微腫,或惡風不欲去衣,或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虛而澀或浮或滑。治法:溫經助陽,祛風化濕或佐以滋陰清熱。方葯:風濕表陽虛選用桂枝附子湯或白朮附子湯,風濕表裡陽氣俱虛選用甘草附子湯,風濕歷節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疼痛以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可選加防風、靈仙、羌活、白芷、薑黃、川芎、葛根等祛風通絡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為主者,可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薢、川木瓜等通經活絡,祛濕止痛,疼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可加杜仲、狗脊、桑寄升、淫羊藿、巴戟等溫補腎氣。張氏常用桂枝附子湯治肌肉風濕痹證,用本方治療1 例產後關節、肌肉酸痛,1例坐骨神經痛,療效滿意。葉氏在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的基礎上裁減變化,制定了治療風寒濕痹的基礎方,臨床療效良好。譚氏治1例素有內濕,大便溏軟,又因下水感受寒濕,發熱惡寒,一身盡痛無汗,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苔白滑,脈浮而濡,先用麻黃加術湯,後以白朮附子湯而愈。張氏認為甘草附子湯為風濕病風濕在表,心腎陽虛的常用方,其證肢體關節疼痛,胸悶,心悸,小便少,下肢浮腫,舌紫、苔膩,脈結代。治1例風濕性關節痛數年患者,以本方加味,服40劑,病情緩解。安氏運用甘草附子湯治關節疼痛的體會是,凡屬陽虛風濕引起的肩膝或四肢關節疼痛,均可應用,上肢重用桂枝,加靈仙通絡,下肢重用炮附子,加牛膝通經活絡引葯下行。李氏用甘草附子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滿意。黃氏以桂枝芍藥知母湯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濕偏勝者有效。劉氏等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滿意。張氏認為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反擱ⅱ作,出現關節變形劇痛,身體瘦弱,低熱等證,屬風寒久瘀化熱為患,所以治療必須用寒熱溫涼組成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才能獲得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的作用,如久病氣虛加黃芪、党參,血虛加當歸、熟地,陰虛加黃柏、龜板,腎虧加虎骨、鹿角。1.2痛痹 證候:身體痛,身煩疼,骨節,歷節疼痛,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歷節不可屈伸,或手足寒,或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腰以下冷痛,腹重如戴五千前,苔薄白,脈沉或弦緊。治法:溫經散寒,祛販驅濕,或健脾除濕。方葯:寒濕歷節選用烏頭湯,寒濕在表選用麻黃加術湯,陽虛寒濕身痛選用附子湯,腎著寒濕痹著腰部選用甘姜苓術湯,加減見前。王氏用烏頭湯治歷節病例24例,痊癒18例,好轉5例。陳氏用本方加味(加細辛、桑枝、全蠍、當歸)治療肩周炎11例,頸項強加葛根,上肢冷痛加桂枝,久痛加三七末沖服,痊癒10例,好轉1例。朱氏用本方治療痹證73例,總好轉率96%。周氏用本方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炎120例,總有效率90%。吳氏用本方加味治療類風濕關節炎50例,總有效率83%。張氏用本方治療風濕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坐骨神經痛等,凡屬於寒甚則痛,或拘攣,或清涼者,均可用本方加味治療。張氏認為,風濕病初起,寒溫偏虛者,多用麻黃加術湯治療,白朮宜改為蒼朮,蒼朮祛風燥濕力強,其症見關節疼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舌苔薄白。唐氏用附子湯治風濕關節炎,止痛效佳,附子重用(常用15~30g)能獲得較好療效,但應久煎。聶氏根據腎著之病因,癥狀,以及腎著湯的功效,將腎著湯用治因受寒濕所致的肌肉或諸關節痹痛,獲良效。治1女性,26歲。冬天疲勞後,腰背浸濕感寒罹病,全身大小關節痹痛,腰亦脹痛,下肢沉重怕冷,苔薄白,脈沉緩。1年多來,雖經治療,無效,予腎著湯6劑,痹痛消失。連氏用腎著湯治療寒濕腰痛,坐骨神經痛屬下焦寒濕,有效。1.3著痹 證候:身重疼痛,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或浮滑。治法:益氣除濕或解表祛濕,祛風散寒。方葯:可選用麻杏苡甘湯或防己黃芪湯,可選加羌活、獨活、防風、桂枝、萆薢、木通、薑黃、海桐皮、豨薟草、川木瓜、當歸、川芎等祛風勝濕,通絡,養血藥物。段氏認為麻杏苡甘湯主治病雞為風濕在表,微有化熱,以身體疼痛,午後發熱,微惡風寒為辨證要點。趙氏對關節炎活動期,挾濕者,用麻杏苡甘湯化裁。沈氏用麻杏苡甘湯加味治療風濕熱2例。沈氏用防己黃芪湯加減治風濕痹1例,多次冒雨勞動,以致發熱,關節酸痛,頭重神疲,倦怠嗜卧,骨節酸楚,重滯難移,汗出惡風,舌苔白膩,脈濡澀,體重,肘膝關節腫脹活動受限,血沉34mm/小時,抗「0」1250μ,此屬表虛夾濕之著痹,服5劑症減,1個月後,血沉、抗「0」正常。王氏認為可靈活加減防己黃芪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日人緒方玄芳用防己黃芪湯治1例膝關節腫脹女病人,左膝關節鈍痛,局部熱感,兼面色蒼白,自汗,喜熱等,舌淡紅,脈沉弱,左膝蓋可見跳動,服藥1個月而愈。2 風濕熱痛證候:骨關疼煩,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累及1個或多個關節,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燥,脈滑數。治法:清熱通絡,祛販驅濕。方葯:白虎加桂枝湯,酌選加銀花藤、連翹、黃柏、海藻、薑黃、防已、桑枝、丹皮、升地、赤芍等。易氏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治熱痹28例。其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灼熱,舌質紅為主。痊癒22例,好轉5例,無效1例。證見肢節紅腫疼痛,手不可近,形寒壯熱,日晡增劇,苔根白膩,脈數,用桂枝白虎湯為主,合麻黃加術湯等加減而成,服1劑,症情大減,服6劑,諸症盡失。張氏常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風濕熱,風濕在表,里熱偏盛者症見發熱多汗,關節疼痛紅腫,或有結節紅斑,舌苔薄黃,脈洪數。3風濕擾心證候:傷寒,關節疼痛或紅、腫、熱,心動悸,短氣,面色少華,舌淡,脈虛數或結代。治法:通陽復脈,滋陰養血,佐以祛風濕。方葯:炙甘草湯,酌加祛風濕藥物。陳氏認為,不論冠心病、風心病、高心病,只須見到「脈結代,心動悸者」,皆可運用炙甘草湯,如有兼證,則宜隨證加減。曾氏運用炙甘草湯治療病毒心肌炎,顯效7例,好轉 8例。周氏報道張鴻祥運用炙甘草湯常用於兩個方面,一為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所引起的心率失常,早搏或心動過速,傳導阻滯,心肌受損等改變,二為情志過激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心神經官能症,表現為心悸、氣急、緊張、失眠或胸痛等,但總的講,仍以「脈結代,心動悸」為其共有症。成氏認為,炙甘草湯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名方,應用時應掌握:①病因方面,因熱毒所致,如對病毒性心肌炎之類的心臟病較好,其他效差;②病期方面,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為宜,慢性期後遺症或急性發作之早期效果不良;③辨證方面,應為心氣不足,陰血虧損型,即邪毒將盡未盡者較好,其他效差。4體會痹證的病因病雞為醫者所熟知,不用贅言。痹證的診斷並不困難,從病者的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診斷,藉助現代醫學的一些檢查如血沉,抗「0」,類風濕因子、心電圖等,則更好。本病在《傷寒論》、《金匱》原方中未作分型,現在作這樣的分型是一種嘗試,不一定貼切,在辨證分型時,一般風寒濕痹與風濕熱痹較易區分,風濕擾心也不難辨,較難的是風寒濕痹再辨風、寒、濕三者孰多孰少,因為臨床中所出現問題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這樣需要醫者細加辨析。濕邪為患,纏綿難愈,辨證治療,無論運用何種方法治療,均不易取得速效,且容易病情反覆,因此,要醫患配合,堅持治療。治痹的仲景方中常常配有附子,烏頭,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劑量應由小量開始,逐漸增加,宜久煎,或與甘草或與白蜜同煎以緩和其毒性。對於痹證之病程較久的抽掣疼痛,肢體拘攣者,常配伍地龍、全蠍、蜈蚣、穿山甲、白花蛇、烏梢蛇、露蜂房等蟲類葯,以通絡止痛,祛販驅濕。痹證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損的不同而採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王士福( 1920~ ),現任天津中醫學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授。執教《內經》 30 余年,精於諸經典著作,並旁通經、史、訓詁、版本學。喜讀歷代醫案。臨床非常重視藥物配伍及有效量,主張味少量大而效高。痹證實者多,虛者少;熱者多,寒者少。治痹首當分清虛、實、寒、熱,萬勿為風、寒、濕三邪所感局限。初病切忌溫補,久病治風亦宜結合養血;治寒宜結合補火;治濕宜結合健脾益氣;治熱宜結合養陰,解毒,以防爍陰耗液,熱郁化毒。臨床多從溫病治法,初病以清衛、氣之熱為主,久病以清營、血之熱為主;久病必虛,治以益氣養血。熱痹宜大劑清熱解毒,搜剔痰瘀熱痹初起多有發熱、口渴、脈洪大或滑數,狀似溫病邪在衛氣,伴有關節疼痛,數日後關節疼痛部位出現局部紅腫,並有灼熱感,初起多發生於踝、膝、腕肘、肩等大關節處,其中以踝、腕最為多見,若久而不愈,即逐漸累及諸小關節。病在大關節易愈,小關節難療。治療當以疏透、清熱、解毒之法。疏透用牛蒡子、連翹、荊芥穗之類,切忌過用大辛大溫之劑。如疼痛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 獨活 一味、此葯不但有疏風散濕之功,若用至 60 克既有鎮痛之神效又無副作用。清熱以大劑白虎湯為主。若脈洪大者,石膏量少則 120 克,多則 250 克。此乃從《吳鞠通醫案》中治趙姓太陽痹案中悟出。其方用生石膏六兩,並云:「(治痹)六脈洪大已極,石膏少用,萬不見效,命且難保。」 又治一停飲兼痹案,每方生石膏用至一斤之多,並雲「停飲兼痹脈洪,向用石膏無不見效, …… 自正月服藥至十月,石膏將近百斤之多。」吳氏之言乃礪練之談。熱毒之解毒,用白花蛇舌草 30 克、忍冬藤、忍冬花各 30 克。若高燒期已過,時而低燒,關節紅腫疼痛,此時邪已入營,當於前方中加清營之品,如生地、元參、丹皮、赤芍等。若脈細數,舌質紅絳者重用清營葯。若脈洪或滑,舌質微絳中有黃白苔者,多用清氣之白虎,少用清營之甘寒、咸寒。比如葉天士所云:「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若低熱,經多方疏透、清氣、泄營諸法久而不退者,宗張宗祥《醫藥淺說》常加山川柳一味 15~20 克,每獲捷效。若病久關節疼痛紅腫,僵直難以屈伸者,此為熱毒之邪著於關節,與痰濁瘀血相結,三阻於絡道,最為難治。於前法外,當加豁痰破瘀之品,並以蟲類葯搜剔絡道方可取效。清熱仍以忍冬花、忍冬藤各 30 克、白花蛇舌草 30 克,再加山慈姑 10~15 克,紅芽大戟 6~12 克,此二葯乃萬病解毒丹(又名玉樞丹)之主葯。據徐靈胎贊其方曰:「此秘葯中之第一方也,用藥之奇不可思議」。豁痰重用半夏、天南星各 60 克。按《黃帝內經》十三方中有 「半夏秫米湯」。治不寐,《靈樞》謂其效曰:「覆杯則卧矣」。觀《吳鞠通醫案》治不寐每用半夏少則 1~2 兩,重則四兩,臨證用吳氏之量治不寐數十年,取效甚捷,從未發生過副作用,可證古人早掌握半夏鎮靜之功也。多年臨證體會,半夏不同之用量具有不同之功效,如 6~12 克有和胃之功; 10~20 克則有降逆止嘔,化痰暢中之效;若 30 克以上能安神療不寐; 60 克以上又具有鎮痛之效。半夏和天南星二味為豁痰之要葯,觀諸傷科書治骨折諸方,多有重用天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天南星專止骨之痛。又經多年體驗,天南星對各類骨關節疼痛者,多收捷效而無副作用。若蟲類搜剔絡道之葯,如全蠍、僵蠶、金錢白花蛇、蜂房、蜈蚣、穿山甲等,皆可選用。臨證體會、此類蟲葯若入煎劑,影響療效,以軋細末沖服為好。若邪濁阻絡難通者,可再加麝香少許香竄通絡,以助蟲類搜剔之力。若病久失治或誤用辛溫大熱之劑,至使關節腫大、拘攣變形而肌肉削瘦如梭狀者,最為難治。此因精血、津液被熱毒煎爍所致,治宜養血,增液滋潤筋肉關節,壯腎益精以滋下源為主,如四物之養血,吳氏增液湯及丹溪之虎潛丸等以緩緩圖之。若關節疼痛難忍不可近者,常以張覺人《外科十三方考》所載之「五虎下西川」合小活絡丹二方加減為丸,以湯劑送服。即:蜈蚣 5 條 全蠍 15 克 穿山甲 20 克 僵蠶 30 克 蛇 30 克 乳香 30 克沒藥 30 克以上細末以草烏 30 克煎湯,以湯泛上藥為小丸。每次服 10 克,效果甚好。尚有關節腫痛低熱,併兼現堅硬紅斑如豆大或環形紅圈者,亦甚難愈。常以白花蛇舌草、金銀花、山慈菇、紅芽大戟以解毒;大劑白虎以清熱;當歸、赤芍、生地黃、丹參、牡丹皮以養血活血清營;再加穿山甲、土鱉蟲、以逐瘀軟堅,每每收效。此類熱痹所難醫者,以其反覆也,往往此處腫痛消失,不數日他出又現腫痛。若反覆一次較一次輕者,亦為向愈之兆,應囑患者堅持服藥,此症不經數月治療,鮮有完全獲者!例 1 :劉 ** ,女, 41 歲,某刺繡廠工人。 1985 年 12 月來診。發病月余,周身關節疼痛,尤以踝、膝、腕、肘為甚,痛不可近,終日哭號,行動不便,走路須人協助,踝、腕關節腫而紅熱,發熱常在 37.5~ 39 ℃之間,口渴,便燥,舌質紅苔黃且厚,脈滑大。化驗:類風濕因子陽性。觀前方多用溫燥,或服中成藥風濕寒痛片,反致病勢加重。此熱痹也,濕熱互結著於關節,又過服辛燥,濕邪雖去而邪化毒致使關節紅腫,今審症、舌、脈乃陽明氣、腑皆熱皆實,大有入營之勢,治宜先清陽明氣分之熱,通腑之實。略加營陰之葯,以防熱邪由氣入營;再者以復陽明之陰液,並以解毒之品以化其熱毒。葯以:生石膏 120 克 知母 30 克 生大黃 10 克(後下) 枳實 15 克 白花蛇舌草 60 克 忍冬藤 30 克 忍冬花 30 克 玄參 30 克 生地黃 30 克 牡丹皮 20 克 赤芍 20 克上方服 3 劑後,腑氣已通,熱已退至 38 ℃以下。疼痛稍緩,紅腫未消。此腑氣雖通熱雖退半,但熱毒之邪已與原濕邪所化之痰濁,阻於關節絡道,非重劑豁痰及蟲類搜剔則不為功。原方去大黃、枳實。加半夏 60 克、天南星 60 克、山慈菇 15 克。全蠍 10 克扎細末吞服。後以此方加減出入。服百餘劑共用生石膏 30 余斤,痊癒。化驗:類風濕因子陰性。寒痹並用二烏,大劑暫服臨床常見者有二類:其一是下肢一側疼痛劇烈,不能屈伸著地,睡眠也不能卧於痛側,其痛處多由環跳穴經委中、承山下至崑崙穴,其發病誘因多由感受寒涼而起。常治以《金匱要略》烏頭湯加四物湯,每取捷效。取效速否,取決於川、草烏之劑量。此病機是下肢陽微又為寒邪所襲,寒凝血滯於陰絡,營氣不通所致,非大劑辛熱活血則不為功,故川烏加草烏並用各 30 克 。二烏皆溫散定通之葯,而川烏之力緩而效持久,草烏則效速而不耐久,今二者並用速效而持久矣。然二烏《神農本草經》皆謂其有大毒,是否可用此重量?經多年臨床體會,川烏、草烏只要辨證準確、配伍,煎法,服法合宜,雖量大效顯且速而不中毒,用之不當即使小劑量也會中毒。按二烏之中毒量和有效量非常接近,古人常謂:「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即指二烏之毒性反應。又據曹穎甫注釋《金匱要略》烏頭湯云:「烏頭其顆甚小,一枚約有今制三錢,五枚則可兩半矣」。重用二烏,配伍以生甘草 30 克 ,且二烏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時,後下余葯,其毒自解。關於服用方法,若二烏如上重量和煎法,其劇痛一劑量即緩解,二三劑痛止大半,甚至疼痛消失,或只感痛處微麻,此時即可停用二烏,加薏苡仁 30 克 、澤瀉 20 克 、通草 10 克 ,以甘淡滲泄其毒,防其逐漸蓄積為害,服二三劑後再加原二烏各 30 克 ,如此反覆 10 余劑,使寒痹散疼痛止而不傷正,多可獲愈。觀近用二烏者,畏其大毒,輕量 1~2 克,重量不過 3~5 克。不敢重用,但敢久用。此正合二烏中毒之特性,小量雖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積為大毒,又未達二烏有效之量,其後果是中毒而無效!筆者亦知其毒,二烏各 30 克非盲目大膽也,是以配甘草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效,故敢於重用而不敢久用耳!另有下肢痛痹者,多在兩腿腘窩至小腿肌肉處,即委中以下至承山穴和承筋穴之間,以痠沉、麻木脹痛為特點,站立行走則重,卧床高位則輕。此痛與風、寒、濕、熱痹不同,多發於 50 歲上下之老年人。治療當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主,當以「當歸四逆湯」加劉寄奴、蘇木、土鱉蟲以助通脈之力,加黃芪 20 克 以領諸走血葯。藥用當歸 20 克 芍藥 30 克 桂枝 15 克 細辛 3 克 通草 3 克 劉寄奴 30 克 蘇木 30 克 土鱉蟲 10 克 甘草 10 克若下肢不溫者,可加附子 10 克。著痹重用豁痰葯病者肩臂痠痛而沉重,手指疲軟有時陣發麻感,舌苔多白滑,脈多沉滑或浮滑,多發一側,中年以上多有之。此症若以寒、熱痹治之難以取效,此乃濕痰流注關節所致。當以燥濕豁痰為主,常用丹溪 指迷茯苓丸 加味,重用豁痰葯治之,每每獲效。方用:半夏 60 克 茯苓 20 克 枳實 15 克 風化硝 10 克 天南星 60 克 鹿銜草 30 克 片薑黃 15 克 全蠍 10 克若脈浮滑兼有風邪者,加獨活 30 克。此方亦治肩臂難以屈伸者。腎虛腰膝痹痛,溫補肝腎祛痰疏風通絡人年四十以後則腎氣虛。腎主骨,腰為腎之腑,故腎虛則腰痛。因為乙癸同源,腎氣虛則肝氣亦虛,肝主筋,膝者筋之府,肝氣虛則膝痛。年老肝腎虛則脾之運化水濕之功亦弱,加以夙有濕邪之患於絡道,難免痰阻於關節,故老人多有腎氣虛挾頑痰阻絡之腰、膝痛症,常於補肝、腎劑中加豁痰祛風通絡之品。自製有 益腎療骨刺方 ,用之即可緩解疼痛,常服肝腎之氣壯,骨刺可得控制而削也。藥用:鹿銜草 30 克 風化硝 10 克 骨碎補 20 克 肉蓯蓉 20 克 桑寄生 20 克 山萸肉 15 克 半夏 30 克 天南星 30 克 獨活 30全蠍 10 克例 2 :邊 **,男, 56 歲,退休工人平日夙患腰、膝疼痛,近日加重。上下樓兩膝疼痛,尿頻,六脈沉滑,舌淡少苔。西醫經 X 線檢查,診斷為腰椎、膝均有骨質增生。年過半百,肝腎之氣早衰於下,腎虛則腰痛,膀胱虛則不約故尿頻。肝虛則膝痛。又腰為督脈所屬,督主一身之陽,故治切忌用陰傷陽。加以平日嗜酒,酒易生濕,濕聚化痰,難免濕痰阻絡,不通則痛矣,此症肝腎之早衰,屬內屬虛;痰濕為患,屬邪屬實。故治宜益肝腎,通督脈,豁痰燥濕。處方:鹿銜草 30 克 鹿角霜 20 克 肉蓯蓉 20 克 炒杜仲 20 克 山萸肉 15 克 骨碎補 20 克 獨活 30 姜半夏 30 克 天南星 30 克 風化硝 10 克此方服 7 劑痛減大半,夜尿由 4 次減少為 1~2 次。後以此方出入加減服 60 余劑,再經 X 線檢查原骨質增生之處已不明顯。 分期論治,屢用達葯 一、 治痹當分初、中、末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當猛峻者,謂所用藥勢疾利猛峻也; …… 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 …… 末治之道,法當寬緩,寬者為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養血氣安中」。治痹亦當如此。初期當分風、濕、寒、熱之邪,以大劑猛峻以速去其邪。中期者失治或邪未盡去者,當於祛邪猛葯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黃芪、當歸、桑寄生、白朮等可選用一、二。若經年累月遷年不已,因邪襲經脈,運行失常,轉為虛證,特別容易引起血虛,故治當注意養血補血,以「獨活寄生湯」最為得當,中有歸、芎、地、芍四物,養血補血,此為痹證末期扶正驅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時用之則誤。若面色晄白短氣乏力而氣虛者,本方去桑寄生加黃芪、續斷,名為「三痹湯」。若身體瘦弱,周身疼痛而無定處,纏綿不已,(化驗均為陰性)可用《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切莫當風、寒、濕痹治。二、 辨痹證關節疼痛痹證關節疼痛有腫者,有不腫者,宜詳辨之;大凡腫者較不腫者為重,若但腫痛局部不紅不熱,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屬寒濕之邪流注關節;若腫甚而痛不顯者,多因於濕;腫痛而灼熱,舌質紅絳苔多黃膩或白膩者,多屬濕熱化毒之侯;若關節腫大、肌肉削瘦難以屈伸者,乃濕熱化毒轉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致,最為難治。大凡痹症腫痛者,多因濕邪流注於經脈關節所致,因濕邪其性粘膩濡滯,一旦流注關節,濕邪越聚越粘,膠著不去,腫久不消,與頑痰死血相結,留滯難除。治腫初期常加二妙,薏苡仁、澤瀉之類,末期常重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鱉蟲、蛇、蠍子等蟲類搜剔絡道。此外,亦常用劉寄奴 30 克、蘇木 30 克,此二葯為消骨腫之效葯,且有活絡止痛之功。三、痹痛用藥痹證之痛是因風、寒、濕、熱之邪所致之關節骨痛。乳香、沒藥是治因撲跌損傷血腫而痛者。延胡索、川楝子是醫因氣滯血瘀而痛者。五靈脂、蒲黃是療血瘀血海而痛者,專主下焦。瓜蔞、薤白專主上焦胸痹氣滯之痛。丹參、檀香專主上焦氣滯血滯之痛。上藥雖皆屬於止痛,但用於痹證骨痛則葯不對證,故效不確切。用半夏、天南星各 60 克 ,再隨症配伍,確有止痹證骨痛之效,若量小亦無效。其配伍為:以風濕之邪為主者,配獨活 30~ 60 克;以寒邪為主者配桂枝 10~ 20 克。患痛痹一側腿痛劇烈,又不耐二烏者,常以半夏、天南星各 60 克 ,配桂枝 10~ 20 克,止痛效果甚佳。以熱邪為主者,配大劑白虎湯。若腫而痛者配全蠍 10 、祁蛇 20 克 、劉寄奴 30 克 ,腫痛無論新久, 10 數劑即可消腫止痛大半。四、藤類引經葯之運用治療痹證,因病變部位常在四肢關節處,為了引藥力達到病所,以提高療效,方中可加藤枝類藥物。如:絡石藤:祛風通絡,善通絡中之滯,肝腎虛之風濕痛痹者最宜。青風藤、海風藤:二葯均主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前者以鎮痛之功最顯,且有止癢之效。後者善治絡中之風,遊走性疼痛。忍冬藤:具清熱解毒之功與忍冬花較勝,又專主絡中之熱毒,故善治熱痹腫痛。據張山雷《本草正義》云:「今人多用其花,實則花性輕揚,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氣味具厚,古人只稱忍冬,不言為花,則並不用花入葯。」雞血藤:功能通絡舒筋活血補血。專通絡中之血,故用於婦女及血虛者最適宜。伸筋藤:功能舒筋活絡,清熱利濕。主治風濕筋骨疼痛,腰肌勞損。筋急肉疼者可選用。天仙藤:祛風濕,通經絡,化水濕,消腫止痛。凡風濕痹痛兼有水濕而腫者最宜。絲瓜絡:通絡祛濕,專祛絡中之濕。桑 枝:能通絡清熱舒筋,利關節,能引諸葯之力達於四末,為療四肢疾患之主要引導葯。

中醫關節炎治療驗方十則

痹。本義:痹症。中醫指風﹑寒﹑濕侵襲肌體導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1.生石膏、金銀花各60克,防已、萆蘚各 20克,秦艽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20克,黃柏、蒼朮、木通各15克等加減多味。功效:清熱解毒,疏風祛濕。主治:風濕熱痹。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灼熱紅腫;肌膚紅斑或伴發熱,出汗,口渴,心煩,尿黃赤等,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滑或數。加減: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證,加麻黃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澤瀉、竹葉各15克;有紅斑結節,加牡丹皮、赤芍各15 克,生地20克;關節積液較多,加茯苓25克,豬苓15克。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9 Q! Q, y( k; I9 K; r2.當歸25克,蒼朮、黃柏、黃芩、知母、防風、羌活;澤瀉、茵陳、苦參、豬芩各15克,甘草 10克等加減多味。! M. L$ L功效:清熱利濕,疏經通絡。主治:肌肉關節濕熱蘊積,肢節紅腫,風濕結節硬痛紅腫,或紅斑癢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飲,尿黃,胸悶心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加減:病程較久,紅斑紫暗,舌質暗者,加桃仁。紅花各15 克,雞血藤30克;紅斑結節明顯者,加丹皮、赤芍各20克,生地黃25 克。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9 G! v1 s& D7 r4 D3.白芍20克,黃芪6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牛膝、桃仁、紅花、桂枝各 15克等加減多味。 功效:益氣和營,活血通絡。主治:氣虛而致痹。症見肢體酸軟疼痛、無力、手足麻木、有蟻走感,氣短汗出,舌質淡,脈緩、弱。 4.獨活、秦艽、防風、川芎各18克,當歸、熟地、白芍各20克,桂枝15克,党參20克,黃芪30克,牛膝9克等加減多味。華夏中醫論壇2 Q/ T3 C* n8 # i7 R O4 c: h功效:益氣養血,祛風除濕。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擾而成痹證。肢體關節酸麻疼痛,時輕時重,伸展不利,喜溫惡寒,腰膝酸軟無力,面色少華,氣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質淡,脈沉弱或沉細。(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濟天下蒼生!( d. i" R* ]$ ~0 y% ~7 ^加減:疼痛明顯加細辛 5克;大便溏,食少,腹脹,加茯苓15克,白朮 15克;畏寒甚,加附子 15克。華夏中醫論壇2 S) x2 `; _1 I+ f, N, A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 u& Y$ ^: p; a& p Z6 E% U5.秦艽15克,生石膏40克,羌活、獨活各 12克,防風10克,生地 20克,當歸、川芎、赤芍、白芷各15克,細辛 5克,蒼朮30克。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6 ?" ) f* y/ @; V功效:清熱養血,祛風除濕。主治:夾有里熱的風寒濕痹。各關節疼痛較劇烈,甚至筋脈拘攣,運動時加重;五心煩熱,便秘尿赤,舌質紅少苔,脈細數。QQ諮詢 670109995加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加熟地20克,白芍30克;便秘,加大黃8-10克;關節腫脹甚,加薏苡仁20 克,萆蘚15克;筋脈牽引拘急而疼痛加白芍至 50-70克,甘草10-15 克。(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濟天下蒼生!( L$ Y8 Z" f) u$ I! d& ^6.牛膝、地龍、羌活、秦艽、桃仁、香附、當歸、蒼朮、黃柏、紅花各 15克,川芎10克,黃芪 20克。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 T! ]5 C3 p1 U" d) z4 @功效:養血通絡,祛風除濕。主治:關節和肌肉疼痛長久不愈,疼痛如針扎,關節變形,或皮下結節紅斑,顏色紫暗,脈沉澀。加減: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12克。- H+ R( O# A( P7.地龍50克,雷公藤40克,薏苡仁60克,穿山甲30克,蒼朮30 克,黃柏15克,知母15 克,白芍40克,午膝18 克,萆蘚20克,茯苓20 克,甘草10克等加減多味。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6 ~6 b4 G" x+ O- o/ C功效:利濕清熱,舒筋活絡。主治:濕熱傷筋之痹證。以肢體酸痛或筋脈掣痛為主,步履艱難,口渴不欲飲,手足心熱,尿黃濁,脈緩有力或滑數,舌苔黃膩或白膩。華夏中醫論壇8 M, g& {! d- m加減:筋脈抽掣痛甚,重用白芍50-80 克;伴腰酸背痛膝軟無力者,加枸杞20克,菟絲子20克,熟地20克。bbs.hx317.com4 g+ {+ T! d+ f* I8 R1 @$ p+ v& v9 v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F- n# g4 A3 c3 q/ a A T& H1 I V% Y8.蒼朮、黃柏、桂枝各15克,威靈仙12克,防已、天南星、桃仁、紅花各15克,龍膽草、羌活、川芎各12克等加減多味。華夏中醫論壇1 Q7 ]# n3 X8 a- C. D* @: t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h8 A: N2 C; B# n& V功效:清熱化瘀,祛濕化痰,活血通絡。主治:濕熱痰瘀阻致痹,症見關節肌肉腫脹疼痛,纏綿不愈,關節變形,皮下結節紅斑色紫暗,或肢體疼痛如錐刺,夜間發熱,口乾不欲飲,尿黃赤,舌胖有齒痕或舌質紫暗,苔白或白膩,脈弦數。bbs.hx317.com; ~9 O5 o6 @8 o" ?1 v% V: ]9 @9.炙川烏15克,麻黃15克,赤芍20克,桂枝20克,黃芪25克,乾薑10克,白朮、茯苓各 20克,甘草10克等加減多味。華夏中醫論壇% I% J1 Z8 i, Y; k. r6 H; t+ F功效:祛寒除濕,溫經通絡。主治:寒濕痹症。肢體關節肌肉疼痛,以腰和下肢明顯,遇冷則痛劇,得熱痛緩,痛處寒冷,沉重感明顯。脈弦緊,舌苔白,以及婦女白帶清稀,月經延期;男子少腹涼,陰囊潮濕。加減:病程持久,皮膚不潤,舌質紫暗,加雞血藤 30克,薏苡仁20克;白帶多量大加桑螵蛸20 克,小茴香15克,龍骨 20克;若伴心悸、氣短,頭暈者,麻黃用量減至 5克等加減多味。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 $ b. c, P. Z. S" z+ z! l _(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濟天下蒼生!; `. Q2 r& }! a10.蘄蛇、當歸各15 克,蜈蚣2條,全蠍、蘇木各10克,土鱉蟲5 克,穿山甲8克,淫羊藿 15克,熟地黃25克,秦艽15克等加減多味。原岐黃中醫論壇,包含養生保健、中醫學術、中醫中藥、醫案、醫書下載等內容,是中國第一中醫中藥論壇。. p: M" R# b% ^5 @- H功效:搜風活血通絡,補腎壯骨。主治:關節變形嚴重,手足趾呈梭形,疼痛如錐刺,嚴重者運動功能喪失;。或肌肉萎縮,皮膚枯燥,舌質暗,有瘀斑,或瘀點,脈沉細或沉澀。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證絕招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全身小關節或大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凡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和滑膜、軟骨、韌帶、肌腱和相連的骨骼都可發生病變。病變還可出現於心、肺、血管等器官和組織,故有人又稱之為類風濕病。80%患者發病在25~45歲,以青壯年為多,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病因和臨床表現

本病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專家認為其發病和自身免疫有關,多部位病變是這種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機體所產生的損害。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尤其是潮濕和寒冷,常成為本病的重要誘因。有人曾對本病誘發因素作過調查,在統計分析的335例中,受潮濕、寒冷者有186人,過勞和產後者91例。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緩慢,經幾周到幾個月的前驅癥狀之後出現四肢小關節走游性疼痛,活動不靈活,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近側指間關節最先發病,呈梭形腫大,以後逐漸影響及其它較大關節。有時還影響到心、沛、眼等。其癥狀物征是晨起關節僵硬,肌肉酸痛,必待適當活動後方可減輕。關節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在關節隆突部位出現的皮下小結節,可以作為結病變活動性估價的指征。本病常反覆發作,約20%病例,經過短期活動之後,可不留任何後遺症而緩解;另有25%只留少許後遺症;約45%的病例病變持續活動,最後發展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只有不到10%的病例為重症,最後可使關節固定在異常位置而形成畸形,喪失勞動力。

臨證絕招

西醫藥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一般多主張應內服藥、理療和外科手術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我國著名藥理學家徐叔雲教授最近提出,本病單純抗炎治療弊多利少,應採取抗炎葯、免疫調節葯(這類藥物廣泛存在於中草藥中)、中草藥、體療、理療等綜合治療方法。一味使用抗炎葯、激素,只會貽誤病情。

一般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範疇,與「歷節風」、「鶴膝風」、「頑痹」等相類似。認為本病外因是風、寒、濕等邪之侵入,內因是機體氣血虛弱,肌表腠理不固,勞倦內傷。多數學者認為肝腎虧損,氣血虧虛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內因。故臨床上多以補益肝腎為主,佐以祛寒化濕散風、養肝榮筋、壯骨補節、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一般而言,本病早期和中期以寒濕型居多,晚期則以陽虛型多見。有人對178例患者舌象觀察發現,本病中晚期舌象反映有傷陰、化熱、成瘀、痰積等現象,故不可一概取溫經散寒、燥濕通絡的方法,而應注意陰陽偏衰,氣血虧損對本病的影響。

本病的臨床分型尚不統一,有根據六淫病因分型的,如分寒型、熱型;偏熱型用除蒸理頑湯:青蒿、桑寄生各30克,地骨皮20克,生黃芪、防已、烏梢蛇、鉤藤、地風皮各15克,防風、羌活、獨活、白朮、地龍、當歸各12克,紅花8克,雷公藤10~15克。隨證加減。偏寒型用驅寒理頑湯:制川草烏各12~15克,桂枝、雷公藤各10~15克,麻黃、全蠍、白花蛇各6克,黃芪、防已、杜仲、補骨脂各15克,防風、羌獨活、當歸各12克,細辛4克。寒熱錯雜型用錯雜理痹湯:羌活、獨活、防風各12克,丹參、狗脊、桑枝、生石膏各20克,細辛5克,桂枝、當歸各10克,白芥子3克,穿山甲6克,露蜂房15克。部分病人兼服雷公藤片40~80毫克,日3次,飲後服。治療100例,臨床控制41例,顯效35例,好轉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有根據陰陽氣血虛實分型者,如臟腑氣血辨證:① 肝腎虧損:淫羊藿、牛膝、川斷、黃精、鹿角霜、秦艽、白花蛇各15克,雞血藤、苡仁各30克,熟附片、雷公藤各10克,細辛6克;② 氣血虧虛:黃芪45克,黃精、鹿角膠、牛膝、杜仲、白花蛇各15克,丹參、雞血藤、苡仁各30克,細辛、川芎各6克;③ 脾胃虛弱:党參、茯苓、白朮、淫羊藿、黃芪、元胡、淮山各15克,苡仁、丹參各30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④ 濕熱阻絡:黃柏、蒼朮、桑枝、牛膝、七葉一枝花、白花蛇、防已、滑石各15克,苡仁、海風藤各30克,雷公藤20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18例,結果臨床緩解16例,顯效58例,好轉3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6%。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痼疾,經久不愈,故應用相對固定的經驗方和一些驗之有效的單味葯,隨證加減進行較長時間的治療,是當前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重用細辛治療,用細辛30~160克,制附子10~30克,希薟草30~100克。指間關節腫脹變形疼痛者加川芎3~6克;趾踝關節腫脹變形加懷牛膝3~9 克;指趾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者加防風、羌活、獨活各3~9克;關節腫 明顯加苡仁9~15克;腰痛明顯加狗脊3~9克,川斷3~6克;頸胸椎增生變形疼痛顯著者加白芍、木瓜各3~9克。共治療100例,痊癒76例,顯效14 例,有效10例。治療愈平均時間30~60天。

較多地使用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的川烏、草烏;用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獨活各10克,鑽地風、川牛膝、生地各15克,防已、黃芪、當歸各30克。其中二烏切成蠶豆大顆粒,先煎半小時。每日1劑,早晚分服。如疼痛劇烈可加全蠍、蜈蚣。本方治頑痹有較好療效,如服用10劑不效,則改用它法治療(心、肝、胃病及孕婦忌服)。用生黃芪15~30克,白朮、桂枝、制川烏、制草烏、防已各15克,桑枝30克,莪術、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熱盛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寒盛加細辛3~6克,桂枝用到20克;氣血虧虛者加党參20~30克,首烏15克。日1劑,連服3個月後改隔日1劑,再服3個月。繼以上方制丸劑,連服6個月,以鞏固療效。共治療45例,緩解11例,顯效15例,好轉16例,無效3例。

以制馬錢子為主治療:《本草綱目》盛讚馬錢子能治120種病。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用制馬錢子200克,尋骨風、鹿角、黃芪、鹿銜草、乳沒、丹參、制川烏各300克,白朮、防風、甘草、知母、白芍、桂枝各200克,麻黃、懷牛膝各150克。共研細末,成人每晚睡前服1次,5~12克,用熟蜜調,酒送服。從小劑量逐漸加大,以手腳稍有抽動感為準,無抽動感第2日仍加量,但每天加量不超過0.6~0.8克。治療34例,結果臨床痊癒9例,顯效 16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

重用蟲類葯:類風濕關節炎經久不愈,以蟲類葯搜風通絡,常可收到較好療效,已被臨床廣泛使用。蠲痹六蟲湯:炙全蠍、炙蜈蚣各研細吞服1~1.5克,炙蜣螂蟲、炙蘄蛇、甘草各4.5克,炙蠻蟲6克,鹿銜草、尋骨風、鑽地風、露蜂房各9克,當歸15克。隨證加減。治療157例,痊癒141例,顯效12例,有效 3例,無效1例。螞蟻為近幾年發現的對本病有明顯療效的藥物。螞蟻丸:螞蟻50克,人蔘1克,當歸4克,黃芪、雞血藤、丹參各7.5克,淫羊藿、巴戟、苡仁、威靈仙各5克,蜈蚣25克,制川烏、牛膝各2.5克。研細,蜜丸,每重12克,每日1丸,與核桃仁1個,大棗1枚共研極細,盛入盆中,加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空腹送服。急性發作配合口服西藥或中藥湯劑,3個月1療程。治療112例,經1~3個療程後,完全治癒34例,基本治癒46例,好轉2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也有用廣西產大黑螞蟻乾燥粉末,加蜂蜜為丸,每次服5克,日3次,白開水送服,30天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治療51例,顯效率75%,總有效率100%。又如以螞蟻為君葯,佔50~70%的中藥散劑--玄駒類風濕靈1號散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0000例,經6個月治療,臨床治癒1100例,顯效5000例,有效3900例。

雷公藤祛風除濕,消腫止痛,通經活絡,是當前公認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效藥物。藥理實驗表明其全根煎劑具有抗炎、抗癌、殺蟲等作用。用雷公藤提取物製片劑 (每片含總萜20毫克)口服,每服2片,日3次,治療3個月,155例中近期控制37例,顯效46例,好轉60例,無效12例。其鎮痛、消除關節腫脹效果好,且能使半數患者血沉恢復正常,類風濕因子轉陰。用雷公藤合劑: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當歸、生黃芪各180克,水煎 3次,得汁1000毫升,待冷加入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裝瓶存放1年。服藥時500毫升溶入白糖100克。15歲以上患者每次服 20~50毫升,兒童減半,日服3次,飯後服,3~6個月為1療程。共治療92例,關節疼痛、腫脹或積液等癥狀改善者達85.9~97.8%。有人總結綜合了國內1478例報告,其顯效率從9.1~77.4%不等,總有效率86.7~98.4%,和其它療法相比,效果近似。但因是單味藥物,且採用了新劑型及提取物,臨床使用有一定優越之處。目前有些患者服用本品療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用藥時間太短或堅持連續服用。本葯取效緩慢,越效時間2~7天,最佳療效在2~3月之間,用藥需半年~2年,才能使病情基本穩定。其副作用在停葯後可自行消失。

青風藤能去風濕,通經絡止痛。藥理試驗證明有顯著的鎮痛、鎮靜和抗炎抗過敏作用。用青風藤生葯94克或加麻黃6克(後下),水煎或濃縮成片,早晚分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30例,總有效率93.6%。用青風藤湯:青風藤30~50克,秦艽、尋骨風各15克,何首烏30克。隨證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80 例,結果基本控制24例,顯效72例,有效66例,無效18例。因青風藤量大,可有皮疹、眩暈、嘔吐等副反應,與甘草同煎或用量由小漸大可減輕。用雷公藤和青風藤組成的抗風濕酒,寒型用1號酒:雷公藤250克,青風藤150克,川烏、桂枝、川牛膝、海風藤、秦艽各60克,黃芪80克,當歸、防已各40克,紅花30克,甘草20克;熱型用2號酒:雷公藤250克,青風藤150克,生地100克,黃精、秦艽、丹參各80克,海風藤、忍冬藤、懷牛膝各60克,白木耳、石斛各40克。隨證加減。用水5000克,煎至1000克去渣,加冰糖250克溶後待冷,加白酒1000克裝瓶密封。20~30毫升/日3次,鈑後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55例,其中見效較慢之40例外貼祖師麻膏(花生油2500克,熬50~60分鐘,冷後逐漸加樟丹900克,再熬到滴水成珠,冷後加祖師粉750克,攤成膏藥)。結果顯效94例,有效52例,無效9例。以上病例中有116例曾用激素治療無效,服用藥酒後短時間內可撤除激素而獲療效。

近年來,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某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療效的中藥進行了實驗研究,其結果可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① 具抗炎作用的中藥:木瓜、青風藤、秦艽、川烏、草烏、漢防已、刺五加、蛇類、苡仁、懷牛膝、杜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② 抗變態反應的中藥:秦艽、漢防已、細辛、桂枝、青風藤;③ 鎮靜、鎮痛作用的:杜仲、桑寄生、烏頭、苡仁等。在用15種中藥對實驗性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水煎劑中地黃、路路通、人蔘葉總甙、天麻能明顯促進關節腫脹的消退;酒浸劑中,地黃作用最強,白花蛇次之。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難治之症,必須堅持治療,堅持綜合治療。西藥和中藥,內治和外治,休息和運動,心理治療和體育療法,物理療法等相互配合,不可偏廢。當前治療上存在的問題是:① 病人休息過久,過多或只注意藥物治療而忽視其它方面的綜合治療;② 重視關節癥狀而對關節外癥狀注意不夠;③ 服藥療程過短。一般情況下服藥應半年到1年。特別是中藥因服用時間過短,不能發揮療效。服藥至顯效後,處方應相對固定。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注意調攝,慎寒保暖,勿過勞逸,避免感冒,及時治療感染病灶,適當參加醫療體育鍛煉,對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十分有益。

用方絕招

1、辨證治療:① 濕熱阻絡型:靈仙、忍冬藤、桑枝、絡石藤、萆解、黃芪、地龍、連翹、雞血藤、秦艽各20克,蒼朮、黃柏、川牛膝各10克;② 寒熱錯雜型: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紅花、皂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③ 肝腎兩虛:生地、熟地、熟附片、川斷、骨碎補、桑寄生、威靈仙、狗脊、白芍、雞血藤、紅花、皂刺、生黃芪各10克。氣滯血瘀痰阻加乳香、沒藥、薑黃、制香附、制川烏各10克,細辛3克,地龍、伸筋草、土鱉蟲各15克,蜈蚣1條,青風藤30克,生地20克,貧血或汗出惡風者加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480 例,結果治癒182例,顯效33例,好轉234例,無效31例。

2、萬節通痹方:湯劑:蜈蚣2克,炙烏梢蛇9克,全蠍3克,僵蠶9克,地龍10克,蜣螂蟲6克,炙豹骨6克(可用狗骨代),露蜂房9克,老鸛草10克,制川烏 2克、細辛3克,牛膝10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日1劑,文火久煎,分3次飯後溫服。膠囊:上方加麝香0.3克,羊肝15克,海狗腎3 克,生黃芪15克,共研細,裝膠囊。每次由1克逐日遞增為6克,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膏劑:蜈蚣5克,炙烏梢蛇10克,全蠍5克,僵蠶10 克,地龍10克,蜣螂蟲10克,炙豹骨10克,露蜂房(炒黃)10克,麝香0.5克,蟾酥2克,冰片3克,細辛10克,牛膝10克,乳沒各10克,馬錢子 10克,白芨20克,陳醋適量調糊,外敷患病關節,1日1次。穩定期,藥粉加生薑30克,鮮蔥白帶須30克共搗為泥,加適量黃酒外敷。3日換藥1次。疾病的早期,活動期使用湯劑、膏劑;穩定期三種劑型合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30例,基本痊癒42例,顯效54例,進步2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5%。

3、蠲痹通絡湯:生芪30~60克,制乳沒、桂枝、天南星各12克,當歸、白芍、地龍各15克,制川烏12~15克,生甘草10克(與川烏先煎40分鐘),土茯苓30~60克。水煎日服1劑,隨證加味。風寒濕痹、痰凝血瘀痹兩型配合使用十味散(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麻黃、肉桂、乾薑各30克,生南星、生乳沒、細辛各20克。研細末)適量,用白酒調濕,紗布包敷患病關節,每晚睡前敷,次晨取下。治療103例,近期緩解42例,顯效35例,好轉21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95.15%。

4、清熱解毒法:① 陰虛內熱型:雙花、蒲公英各24克,丹皮、石斛、青蒿、威靈仙、獨活各15克,生地30克,白薇、秦艽各12克;② 濕熱型:雙花、苡仁各24克,蒲公英20克,黃柏12克,土茯苓30克,車前草、澤瀉、蒼朮各15克,川牛膝18克;③ 瘀血發熱型:雙花、土茯苓各30克,貓眼草12克,生地、威靈仙、遠志、牛膝、赤芍各15克。1月1療程,治療活動性類風濕133例,臨床治癒32例,顯效46例,好轉4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4.7%。

5、身痛逐瘀湯:桃仁、牛膝各15克,紅花、川芎、羌活、五靈脂、香附、秦艽各10克,地龍12克,沒藥、甘草各6克。1日1劑,水煎服。結合中藥外洗或離子透析:乳香、沒藥、劉寄奴、細辛、桃仁、紅花各15克,王不留行20克,丹參25克,黃柏10克,海風藤、絡石藤、伸筋草各30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5 例,治癒2例,顯效5例,好轉8例。

名老中醫絕招

焦樹德:

① 補腎祛濕治尫湯:適用於腎虛寒實證。藥用川斷12~15克,補骨脂6~12克,制附片6~12克,熟地12~15克,骨碎補9~12克,淫羊藿9~12 克,桂枝9~15克,獨活10克,赤白芍各9~12克,威靈仙12克,麻黃3~6克,防風6~10克,伸筋草20~30克,松節15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蒼朮6~10克,炙虎骨9~12克(可用自然銅9~12克,透骨草30克,尋骨風20克代),牛膝9~12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關節重去牛膝,加病毒9克,羌活9克;瘀血明顯加血竭0.7~0.9克(沖服),皂刺5~6克,乳沒各6克(或蘇木15~20克);骨質變形嚴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30克,尋骨風10~20克,自然銅(醋淬先煎)10克;筋攣肢體蜷縮者,去蒼朮、防風、松節、加入生苡仁30克,木瓜9~12克,白僵蠶 6~9克,並加重白芍、桂枝用量;脊柱僵直、關節不利者去牛膝、蒼朮,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膠9克,羌活6克。患者應堅持服藥50~100劑,見效後用上方4~5劑研末,每次3克,2~3次/日,長期服用,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② 加減補腎治尫湯:適用於腎虛標熱輕證。藥用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酒炒黃柏12,知母12克,骨碎補15克,川斷15克,威靈仙 12克,炙山甲9克,羌獨活各9克,白芍15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虎骨12克(另煎兌入)。熱多者可加秦艽20~30克;痛重者加蠶砂10~15克,海桐皮15克。

③ 補腎清熱治尫湯:適用於腎虛標熱重症。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炒黃柏12克,知母12克,骨碎補15克,川斷15克,威靈仙12 克,炙山甲9克,羌獨活各9克,赤芍15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 克(另煎兌入)。治療76例,痊癒4例,顯效23例,好轉42例,無效7例。

朱良春:

腎蠲痹湯:熟地15克,炙蜂房、炙烏梢蛇、炙土鱉、炙僵蠶、當歸、骨碎補、鹿銜草、仙靈脾各12克,炙蜣螂蟲8克,甘草3克,炙全蠍、炙蜈蚣各2克(研細,分2次沖服)。連服5~10劑。待癥狀改善後,用本方10倍量研細;另以老鸛草、蒼耳子、??薟草、徐長卿、虎杖各120克,煎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早晚各服6克(經期、孕期停服)。如肢節拘攣僵硬加炮山甲或皂刺;骨質增生加制海藻、昆布、生牡蠣;頸椎骨質增生加葛根。本方對寒濕型、痰瘀型療效較好。

婁多峰:

① 痹苦乃停:制川烏、制草烏、苡仁各100克,制乳沒各150克,制馬錢子50克,懷生地200克。制水丸。功能:祛風散寒除濕,溫通化陽,活血化瘀止痛。主治類風濕關節炎寒型。成人每服5克,1日4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初服宜從小量開始。孕婦、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忌用。

② 痹隆清安:萆解200克,懷生地200克,制馬錢子50克,制乳沒各150克,苡仁100克。功能:祛風除濕,清利濕熱、舒筋活絡,活血消腫止痛。主治類風濕關節炎熱型。孕婦、高熱、體質陰虛、癃閉患者用。本方為河南中醫學院婁多峰教授在其家傳秘方基礎上研製而成。曾榮獲1986年度全國重大科技成果獎。用上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00例,有效率分別為94.01%和95.41%。對盜汗、神疲、乏力、煩躁的緩解率為94.1%。

施今墨:川附片15克,烏梢蛇30克,全蠍5克,桂枝9克,地龍9克,細辛3克,石楠藤12克,杭芍9克,川芎5克,當歸12克,生熟地各9克,西紅花3克,元胡6克,炙草節9克。用於正虛邪盛型類風濕關節炎。

王為蘭:白芥子性味辛溫,散寒化濕,通經達絡,消腫止痛,為治類風濕關節關節腫脹的消腫必用要葯。寒勝者配麻黃,熱勝者配地龍、生大黃。

董長富:汗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麻黃100克,生石膏400克,生白朮60克,川烏15克,桂枝30克,威靈仙、生甘草各10克,紅花、防風各12克,鮮生薑50克。水煎,晚上徐徐溫服,服後就寢,蓋被入睡,0.5~1小時汗出。若不出汗,可熱飲少量糖水。葯後避風寒冷水數日。分型加減用藥:① 寒濕型:先行發汗,繼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② 風寒濕型:先發汗,繼用獨活寄生湯,麻黃加術湯加減;③ 濕熱型:先用宣痹湯、二妙散及小柴胡湯加減清熱除濕,爾後再發汗;④ 風濕熱型:先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或木防已湯加減,待熱除痛減,再行發汗;⑤ 肝腎虧虛型:用歸芍地黃湯、芍藥甘草湯合藤類葯加減。個別患者僅需微微發汗。

嵇書堯:生地黃60克,熟地黃30克,炒白朮60克,淡乾薑12克,制川烏6克,北細辛4.5克,蜈蚣3條(打),生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2次,分作3次服。病情好轉後,生地減量,加黃芪30克,療效明顯。

王世福:蜈蚣5條,全蠍15克,僵蠶30克,祁蛇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穿山甲20克。另以葛30克煎湯,以湯泛上藥粉為小丸,每服10克,日服2次 。

風寒濕痹論治

按:這是我80年代讀過的一篇文章,至今記憶猶新,並且一直在臨床上指導我治療中醫的痿證,很實用,故再錄出以饗讀者。 我早年曾診治洛江何某,初患腰背疼痛難以屈伸,諸醫皆以風寒濕痹論治,投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小續命湯之類,愈服愈劇,且日趨佝僂,身踡難伸,整日疼痛不休。初診時,亦認此證初起應屬寒痹,其所服諸方無效者,因寒痹不解,內著於骨,骨痹不解,復感於邪,已內舍於腎矣。《素問痹論》謂腎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頗似何某之證。乃取《類證治裁》安腎丸方意,以溫腎壯陽為主,加減調治。 時過月余,毫無效驗,癥狀有增無減,我乃問詢於太老師董樨菴先生,董老精於醫學,寡於言詞,善於啟發後學進行獨立思考。告我曰:「治痿者獨取陽明。」我始悟及《素問?痿論》中明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一段。其佝僂身踡,非腰脊不舉而何!此證是痿而非痹,是熱而非寒,熱以寒治,濫用溫燥,消爍精髓,使骨更枯而髓更減,安得不日益加重。 經董老指點,認證雖確,但對於腎熱骨枯之骨痿,何不取少陰而獨取陽明?仍惑然不解,乃再詢於董師,董老厲色以告日:「《內經》中早巳言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我退而再思,悟及陽明乃五臟六腑之大源,陽明得養,五臟六腑均得受益,筋骨關節自能榮潤之理。然處以何方?猶豫不定。再請教於董師,董老聲色俱厲曰:「良工只能示人以規矩,不能令人巧,學問之道,不思則枉矣!」我唯唯而退,清夜思之再三,恍然大悟。夫陽明者胃也,潤者滋養之義,腎氣熱骨枯髓減,與熱甚傷津同義。津虧液涸,不得用苦燥清熱,當以甘潤生津,主以益胃之劑,則宗筋得潤,筋骨關節自得通利矣。於是以大劑益胃湯為主方,加入葛根。山藥。不數劑而腰積脊疼痛大減,乃守服原方月余,患者疼痛雖除,但腰脊仍佝僂,難伸。我又反覆捉摸,認為此等筋骨痿廢之證,益胃固屬滋其本源,但總感源遠而效遲。肝主筋,腎主骨,如仿益胃湯意加入養育肝腎柔潤筋骨之品,標本兼治,當冀其取效稍速。乃於原方中加入女貞子、旱蓮草、玄參、白芍以養肝腎之陰而加強榮潤筋骨之力,並以黃柏堅陰撤熱,桑枝柔潤通利。不數劑即感腰脊部位有活動之勢,愈服愈感靈便,終致腰脊直伸,俯抑自如,欣然返回原籍。通過此一案例我認為「洽痿獨取陽明」之「獨」字應作主要解,即主以益胃,兼養肝腎,療效則更為顯著。 其後,我凡遇痿證,多以益胃而兼養肝腎之法常獲顯效。如診治一女病人,25歲,先發白淫過多,手足麻木,漸至腰脊不舉,下肢癱瘓,並伴有口苦,小便黃少等症,曾西醫診斷為「多發性周圍神經炎」。診其尺脈虛數,我認為,此必得之相火亢旺,入房太甚,故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和白淫。肝腎同源,腎火旺則肝氣熱,肝氣熱則膽泄口苦,肝熱傷筋,筋膜干則筋急而攣,故足痿不能任地也;且腎氣熱則骨枯髓減,腰脊不舉,故有骨痿之證。肝腎鬱熱故小便黃少。此種筋骨並痿,亦應本治痿獨取陽明之義,用益胃兼養肝腎之法。乃以生地、麥冬、天冬、石斛、淮葯、百合、菟絲子、枸杞、玉竹、白芍、牛膝、黃柏、甘草等調治,續服數十劑,終於恢復正常。 我不獨治痿取陽明而兼養肝腎,即素稟陰虧,筋脈失養,或熱甚傷筋,或因陰虧而過服香燥葯,以致筋脈強急者,亦常用此法取效。如廣漢黃某,女,30歲,患肩背疼痛,醫以風濕論治,漸至頸項強硬,不能反掉。患者自訴,口苦易怒,口中乏津,再查其舌,光紅而絳。我認為,此必素稟肝陰虧損,熱從內生,加之過服風燥藥物,以致筋失濡養 。乃檢視原服諸方,果為羌、獨、防風之類,,遂處以益胃二至加刺藜、丹皮、葛根、蠶砂、知母、白芍,2劑後諸證若失。 我子克淦在臨床中亦常遇此類證候,均本此治法增損獲效。如本市沈某,女,50歲。先感腰膝酸痛,求醫均以風寒論治,用麻、桂、細辛等葯,漸致腰膝彎屈,強硬難伸,扶杖行走均感困難。乃細審之,知其肝腎陰虧證狀俱在,且有不思飲食,小便黃少,舌苔黃膩等濕熱象徵。遂用益胃兼養肝腎之法調治,處方以益冑、二至、六味地黃丸,加入知母、蘆根、冬瓜仁,4劑後諸症消失。 陰虛筋脈失常,所致之肌肉關節強硬,與風寒濕痹證頗相類似,每易混淆,故當注意辨別,方不致誤。

推薦閱讀:

風濕科醫生日記(3)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啥區別
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應對策略(一)6種病機的辨證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用藥
益腎蠲痹,治風濕修骨損

TAG:中醫 | 關節炎 | 治療 | 類風濕 | 關節 | 風濕 | 風濕性關節炎 | 風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