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 我們需要既傳統又現代的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將在六月十八日(農曆五月初五)翩然而至。不知從何時起,端午節的種種傳統習俗漸行漸遠,這一節日留下的似乎僅僅是吃粽子這樣簡單的形式了,甚至有人乾脆將這一天稱之為『粽子節』。對於很多人特別是身處都市的年輕人來說,傳統節日像是被晒乾的鹹魚,缺少了文化韻味,只剩下乾枯的形式。這或許也是一些人覺得傳統節日乏味,更願意過氣氛歡快洋節的原因。但實際上,作為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自古以來便有著划龍舟、掛艾草菖蒲、食粽、沐蘭湯、放風箏、佩豆娘、拴五色絲線、制涼茶、戴香包等極其豐富多彩的習俗內容。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其一,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其二,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此觀點;其三,部分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其四,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或許,在今天根本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考證端午節的起源究竟為何,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有哪些部分是需要保留以及傳承的,更有哪些部分是需要今人立足傳統並對其進行活化的,以令其可以自然而然地、實實在在地存活在現代生活里並為其服務。在本期『特別策劃』中,在粽子的清香中,各位採訪對象一邊講述著他們記憶中那些充滿溫情的端午節,一邊也在與我們進行著相關問題的討論。

蕭放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在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屬端午節的民俗內涵最為豐富。雖然時至今日,隨著近代傳統文化的沉寂和西方文明的進入,傳統節日幾乎紛紛進入了日漸沒落、社會地位明顯下降的窘況,但端午節仍具有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飲食節物、競技娛樂與家庭人倫等多重要素,對於強調文化多樣性和推動傳統節日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表示,應從傳承民俗文化與建構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端午節,挖掘這一傳統節日與當今民眾精神需求與社會生活需要相契合的內涵。

這是我們的端午,也是先賢的端午

查閱史料可知,端午節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從最早起源於古代吳越地區(今江浙一帶)到今天已輻射擴散至全國各地,雖然因為地域和風土人情各異,在具體的節日習俗上可能不盡相同,但也因為特定的仲夏時節和文化起源影響,共性非常明顯,蕭放將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總結為以下5大要素:

全生避害。《荊楚歲時記》記載的端午節是「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即仲夏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這就是端午節最初的由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傳統節日處在濕熱的仲夏時節,疾病和蚊蟲容易滋生,各地的人們逐漸形成在端午節這天採取各種措施以示趨避毒害的習慣,祈禱健康平安。同時民間認為烈日之下的百草藥用價值最高,因此端午節也被看作是採藥的良日。

人神祭祀。同樣是因為人們在濕熱氣候中趨利避害的本能,除了採取上述方式「以禳毒氣」外,還會把這份期冀寄託於神靈,以祈得護佑。加上在節日傳承過程中不斷被充盈進來的先賢傳說,祭祀活動也漸漸成為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一些地方還堅持在這一天舉行「送瘟神」活動,這就是端午神靈祭祀的早期形態孑遺。

飲食節物。節日食品歷來是世界各地傳統節日的象徵之一,中國因為特殊的節氣文化,約定俗成的節日食品更是民眾通過味覺對歲時感知的表達。粽子是家喻戶曉的端午節美食,吃粽子是民間保留至今的風俗習慣。小小的多角粽子,其包制的方式與包含的內容都有特殊所指,因歷史原因,粽葉本象徵「陽」,內餡象徵「陰」,粽子則取「以陽包陰」之意,剝食粽子則意味著釋放陰陽二氣,表達了「順氣」之意。後來隨著傳說的演進,粽子更是賦予了祭祀和追悼的內涵。

競技娛樂。端午節的很多競技項目和粽子一樣流傳至今,為端午節增加了豐厚的人文活動色彩,這些競技遊戲在興起之初都側重於巫術與信仰意義。賽龍舟是當今社會中端午節日的「保留項目」,其原始意義在於順時令、助陰氣,實現陰陽的和諧,而在今天的端午競渡中則更多地體現出了民眾的娛樂與狂歡。

家庭人倫。強化家庭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要素之一,端午節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端午節對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的關注使其多了幾分與眾不同。

端午節洗艾草澡趨避濕邪是常見的民俗傳統

正是這5大要素共同構成了端午節在當今社會仍然佔據傳統文化一席之地的價值。此外因為文章篇幅所限,此處不便贅述,但是若仔細翻閱資料很輕易地會發現,這些傳統民俗中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內容與歷史人物有關。除了在後世流傳最廣的屈原外,還有吳越的伍子胥、勾踐與曹娥、廣西蒼梧的陳臨、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等。傳說的真實性已經難以考證。蕭放認為,端午節之所以會被附加如此之多的人文內涵,是因為人是文化動物,具有特定的族群和家國意識。屈原等歷史人物所代表的愛國情懷和忠孝之姿,一直是中華文明中強大而堅固的民族信仰。就以六朝時期的楚地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民俗為例,他們對端午食粽與馭舟競渡的習俗進行重新詮釋的做法並非異想天開,正如當地流傳的《粽子歌》所唱:「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煎熬。」將傳統節日與追思先賢相關聯,就好像賦予了民間習俗更高尚的意義,使這一看似平常的仲夏節日能夠升華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

活化節日需要創新,也請勿忘傳承

民國以來,傳統節日式微,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受到了嚴重損害,雖然國民政府後來恢復了端午節的地位並給予公假,但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假期又被取消,端午節再次迷失了價值,走向衰落。直到2008年,端午節隨部分重大傳統節日一起,被重申了意義,恢復了休假,但是幾廢幾興最終還是令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日益缺失。

端午節曾有多個別稱:「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龍舟節」「粽子節」「詩人節」等,這些名稱無一不彰顯著端午節豐富的內涵和活力。但在今天,只有「粽子節」被遺存了下來,甚至這個名字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端午節」這個叫法。這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現實,一方面可見這個仲夏節日有關飲食內涵的部分得到了認可和傳承,但另一方面卻意味著當代社會對於端午節的傳承態度值得重新思考。

蕭放認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終歸是抱有感情的,他說:「節日表達著中國人的情感與信仰,它與中國人的精神聯繫緊密而強烈。端午就是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節日,避瘟保健與追念先賢是端午節俗的兩大主題。自六朝後,兩大主題一直存在於端午節俗之中,服務於民眾的生活。」結合當代人的養生理念,可見端午節一系列避瘟保健的風俗習慣對生活仍然具有實際的輔助意義;而悼念先賢的民俗活動更是能夠增強民族意識與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延續和更新。蕭放強調,生活在當代社會的我們,需要既傳統又現代的端午節,「傳承」讓中華文明之樹得以萬古長青,「融合」令傳統民俗契合於當下民眾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繼續發揮應有的社會文化功能。

在當下,結合傳統節日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活動和文創產品,這與蕭放提到的「我們可以根據當代社會實際與民族文化建設的未來需要,對傳統節俗進行傳承與移易」不謀而合,對於傳統節日的當代活化,蕭放表示:把傳統節日變成一個人際交往的機會、一個精神表達的機會、一個物資交換的機會,這是傳統節日在當今社會中本來應該具有的含義,所以將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人類需要結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邏輯是否契合群眾的需要,是否遵循了傳統節日本來的文化內涵以及延伸是否妥當。傳統節日的活化邊界看似寬廣,但創新活動的商業化程度應該著重把握,畢竟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意義和節日時所集中體現的民俗文化是一個社會良性發展的必需。在談論傳統與現代時,只有把握好新舊更續的節奏,傳統節日才有真正的未來。

| 責任編輯:譙嬌|

|微信編輯:舟舟|


推薦閱讀:

端午節:歷史上真的有屈原這個人嗎?
【藍草】端午節主題特刊
端午節歷史悠久的運動節     錢江晚報
端午節,致我最在乎的人(4組)
端午節,讓我們做個小詩人

TAG:傳統 | 端午節 | 現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