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解讀弟子規20親仁

解讀弟子規20親仁   同期聲:解讀《弟子規》第二十集「親仁」。「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而《弟子規》作為儒家啟蒙教育讀本,更是將這一思想貫穿其中,把「親仁」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進行編排。從今天開始錢文忠老師將為我們講述《弟子規 親仁》篇。「親仁」顧名思義就是親近仁者,也就是說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要選擇有仁愛之心的人來做朋友,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現實生活中要怎樣分辨好朋友與壞朋友呢?    敬請收看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二十集「親仁」。    錢文忠:最一般通行的劃分是把《弟子規》劃成八個大部分,那麼從今天開始《弟子規》就進入了第七個部分叫「親仁」,要親近仁義道德、要親近講仁義的人。這個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從篇幅上看,這一部分非常簡短,簡短到什麼地步呢?一共只有16句,48個字。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親仁」這個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這個部分儘管簡短,但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仁」是儒家傳統一個核心的觀念,或者我們說是最核心的價值。不過通常認為《弟子規》在「親仁」的部分講的這個「仁」字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體的人。什麼樣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在品德方面具備了「仁」這樣一個核心價值的人物。    《弟子規》認為,我們應該親近這樣的人,特別要為孩子從小有意識地營造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的一個成長環境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要注意孩子從小的交朋友的情況,小朋友從小跟哪些長輩玩、和哪些同輩交往、遊戲,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規》認為應該和那些有人的人來交往。所以,《弟子規》在「親仁」部分首先講「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類不齊,也就是說大家都是人,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人和人之間差距太大了。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也經常被人引用,我說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豬還大。人和豬有共同點吧?當然有了,都是動物,都是哺乳類動物,那麼人和豬之間當然共同點就很少了。但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共同點恐怕比人和豬還少,所以我講人和人的差別有時候比人和豬還大,豬大不了就是比較懶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豬不會搞陰謀詭計的,沒有聽說過豬會去折騰另外一頭豬的,或者豬挖個坑把另外一頭豬埋下來,沒聽說過。但是有的人會幹,這就是叫「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什麼叫流俗啊?隨大溜的,很一般的人,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混日子的人很多。仁者稀,對啊,在孔子裡面仁者才三個嘛,哪三個呢?    同期聲:在這個世界上,符合仁人標準的人很少,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志士仁人?至聖先師孔子他眼中的三個仁人又會是誰呢?    錢文忠:一個是微子,一個是箕子,一個是比干。這三個人還都是商代的人,這三個人在孔子眼裡符合仁的標準。微子是殷商時期的貴族,他有個弟弟很有名,誰呢?紂王,紂王是一個非常淫亂的人,紂王很暴虐,到了周王這個時候,商朝已經露出滅亡相,這個國要亡了,所以微子就對他這個弟弟屢次進諫,但是紂王聽不進去,聽不進去怎麼辦呢?微子出走,他就離開了當時的國都,武王克商,我們知道周武王后來發兵,把商朝攻滅了。而這個時候一般人會怎麼樣?逃掉了,我的國家被攻滅了,我原來勸我的弟弟他不聽,現在國家被滅亡了,我逃掉算了,浪跡天涯,苟延性命於亂世,而微子不是,肉袒面縛乞降,古人投降不像今天的投降儀式都比較簡單,鞠個躬、哈個腰、我投降,拿個白毛巾揮揮我投降,古人沒那麼簡單,上身脫光,赤膊,綁起來,自己綁起來,過去講究還得要嘴裡含點東西的,嘴裡要含一把草,你殺了我算了吧,把我草一樣埋掉,所以他脫光了上身,把自己綁起來,主動前來投降。這裡面就體現了他的品格,什麼品格我們會想?一個投降的人,第一認罪,認為商朝,我這個弟弟的確暴虐,不講仁義,所以你武王攻滅了我們,我們認為武王是代表了比較善良的力量,是代表了仁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願地來投降。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他這個舉動的後果,他這麼一投降以後,周朝開國的君王一看,你紂王那麼壞的一個王,過去的規矩是什麼?一個朝代攻滅前一個朝代,往往不是全部,但基本都是,要把你前一個朝代的血脈給你斬斷了,那我不會放心,讓你的子孫在,那你子孫將來造反怎麼辦?一般都要把商朝的皇室的血脈給斬斷,但是因為微子這樣的情況,主動地在滅國以後來投降,所以讓他繼承殷室,什麼意思?把他這一支留下來,不把你趕盡殺絕,並且允許他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微子就被封在哪裡呢?封在了商朝的發祥地,哪裡?商丘。那麼這個國號就是宋,允許他用天子的禮樂來祭祀自己的祖先,這個在古人看來是天大的事情啊,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天大的事情了,你把祖宗的血脈保留下來了。    孔子眼裡的第二個人是箕子,箕子比微子高一輩,他是紂王的叔叔,當時有人看到紂王那麼壞,你的侄子那麼壞,就勸他算了,你離開殷商,不要在你侄子的國家裡。而這個箕子怎麼說?他說:「如果我離開了,就變成了彰君之惡,把國君的惡暴露給大家。」他是國君的叔叔,如果連自己的叔叔都不願意在自己家裡待了,你想想你這個侄子是怎麼回事?所以他說我不能走,一來會彰君之惡,二來會自說於民。那好像就顯得我去討好百姓,我故意要賣個好給百姓,所以我不走。他的選擇是獨自一個人隱居在箕山,隱私在他封地的山裡面,並且假裝自己瘋了,被紂王發現了以後還把他囚禁起來。把這個叔叔關起來,關在哪裡?今天河南的西華縣這一帶,把他關在那裡。而就在這個地方,箕子構想出一個偉大思想,什麼思想?洪範九疇,洪範九疇這個思想我們在這裡不能詳細介紹了,這是非常了不起、中國古代寶貴的思想資源,包括了對自然世界、對人生、對人的行為、對治國安民、對天文、對歷術、對氣候、對禍福等等的哲理思考。箕子是儒家的先驅之一,他不是那麼簡單的,他是儒家的先驅,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上面繼承了大禹,下面開啟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孔子的仁的學說要往上追溯,還追溯到箕子。    第三個人,也就是孔子眼裡的第三個仁人,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比干。比干是中國古代最最著名的忠臣,忠臣的第一人,有的時候被稱為亘古第一忠臣,有的時候被稱為國神,一個國家的神。也就是在紂王的時候,他去勸諫,勸諫這個非常暴虐荒淫的商紂王。比干說:「主過不諫非忠也」我看見自己的國王有過失,我不去進諫,那我就不是忠,我不夠忠。「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為怕死不說話,那我就稱不上勇敢。「過則諫不用則死」我發現國君有過,我就進諫,如果國王聽不進,我就死。這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話,所以這個被我們古人看為忠之至也,忠的最高的典範。他曾經強諫三日不去,他去勸這個紂王,紂王也聽不進去,比干就在那兒嘮嘮叨叨,提意見提了三天,也挺厲害的。那麼紂王被他搞得煩死了,就問他:「你這樣跟我搞,你憑的是什麼啊?誰給你那麼大的膽子啊?連續給我提三天的意見。」比干說:「是善心仁義所以自恃」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義。紂王就非常荒唐的一個王,非常壞的一個王,就放火了,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那你是把自己當聖人,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還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一般人的心有幾竅?四竅,這我們應該都知道,心房、心室各兩個,我們有四竅。那麼過去中國傳說聖人的心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有七竅。所以紂王就下令剖開比乾的心看一看,實際上把比干給殺掉了,終年63歲。這一幕感動天地、亘古流傳,這就是比干。    同期聲:微子、箕子、比干,這是孔子眼中的三個仁人,是真正品德高尚之人,當然我們也希望在生活中能夠與這樣的人交朋友。但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很難辨明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弟子規》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錢文忠:《弟子規》接著講「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麼大家都會對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麼是仁者呢?「言不諱,色不媚」他說話的時候非常地正直,他不會是花言巧語,不會是嘴上一套說得很好聽,口蜜腹劍,不會,這不是仁者,仁者應該是實事求是說話,非常直率地說話。色不媚,也就是他的舉止、他的行為不會很獻媚。換句話說,仁者不會拍馬屁的,他不會溜須拍馬。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樣的人才叫是有仁德的人呢?第一、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有博愛的情懷,仁愛愛人也,首先要有愛心。第二、這個人應該是能夠剋制自己的私慾,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來要求和約束自己,這是什麼呢?克己復禮,你不能由著自己的喜好,由著自己個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會的秩序、不管社會的道德,這是不行的。第三、應該具備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養。第四、應該智、勇、言兼備,並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識。勇,你要有勇氣、要有擔當、要有責任感;言,你要會表述、會表達,按照聖人之言來表述、來弘揚這種仁義的思想、來推廣這種仁義的道德。必須智、勇、言兼備,同時還不夠,你還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極端,你必須中庸之道來強調一種和諧、平穩、雍容的這樣一種境界。最後一點更重要,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備了品德的人,要有具體的行動和行為,你不能自己關在門裡大講仁義道德,或者就在課堂上講仁義道德,或者說就把它作為書面上的一些教條,不行,你要有行為,要努力建立偉大的功業,這就是後來講的修齊治平,這是仁者的要求。    《晏子春秋》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弟子規》里這段話,什麼故事呢?晏子出使晉國,到了一個地方叫中牟,一個地名,他看見路邊有一個人很奇怪,什麼樣一個人呢?戴著非常破舊的帽子,翻穿著破舊的皮衣,背著一捆柴火,正好在路邊休息,看見這樣一個穿得很破爛的,明顯是干苦力活的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古人是有辦法的,古人非常重視「望氣觀人」,我看你這個人的樣子,我就判斷你是什麼樣的人,晏子是很擅長這個,晏子就判斷這個人是個君子,他就看了一眼路邊有這麼一個人,晏子認為他是君子,就走過去問他:「您是誰啊?您是幹什麼的呢?」那個人就回答說:「我叫越石父」,他的名字叫越石父。晏子問:「那你怎麼打扮成這個樣子?穿得那麼破,還扛著一個柴火在路邊呢?」越石父說:「我是中牟這個地方的,我是這個地方一家人家的奴僕。我之所以在路邊蹲著,是因為我如果見到了齊國的使者,我就準備回齊國去。」    那麼晏子不正是齊國使者出使晉國嘛,晏子說這有意思,你算碰見我了。那麼晏子就問他:「你怎麼會給別人做奴僕的呢?好好的人怎麼會給別人做奴僕呢?」越石父就說:「因為我不能避免自己的饑寒」換句話說,他大概是不大會去照應的自己的生活,也不大會在這個社會上我們講淘漿糊,混口飯吃,他不會。「所以我也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只能做了別人的奴僕。」晏子又問:「那你做奴僕做了多長時間了?」越石父回答:「三年」。晏子接下來就問越石父:「我可以花錢把你贖回去嗎?」過去是人口可以買賣的,今天這是違法的。那麼就問我可以把你贖回去嗎?越石父說可以。晏子就解下了自己馬車左邊的這匹馬,因為我們知道古人的馬車有兩匹馬拉的,有四匹馬拉的,也有一匹馬拉的。所以,他原來這個馬車大概是兩匹馬,算是中等轎車,就解了一匹馬贖回了越石父,請越石父上自己的車,那這個車上只剩一匹馬了,一路回到齊國。    後面的故事就太說明問題了,這個馬車到了齊國,到了晏子的家裡,馬車到了晏子就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晏子就自己跑到裡面去了,晏子回家了,他忘了和越石父打招呼了,他忘了車上還有一個人,他帶回來的。我們一般想人會怎麼樣?你剛剛是個奴僕,剛剛被人家贖出來,主人不跟你打招呼很正常,你應該千恩萬謝才對,你把我帶回齊國了。誰知道這個越石父很生氣,非常生氣,生氣到什麼地步呢?在院子里大叫,強烈要是和晏子斷交。我不理你了,你居然下車不跟我打招呼。那麼晏子也很生氣,說你這什麼人,我給你贖回來,我跟你素不相識,你居然要跟我斷交。晏子就派人來問越石父說:「我跟您可沒什麼交往啊,你做了三年的奴僕,我前不久路邊見到你,我好心好意把你贖了出來,我這麼對你還不行啊?我還要怎麼對你呢?你為什麼突然要和我絕交?你把道理說給我聽聽。」越石父的回答是,我聽說,古人都這樣,古人都把自己要說的話,都說我聽說,都說我從別人那裡聽說。說我聽說賢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蒙受委屈,然後呢,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心情舒暢。    因此,這就是君子奉行的一種原則,什麼原則呢?你不因為對別人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因為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貶低自己。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對別人有功,你就輕視人家。假如你晏子是君子的話,你是一個仁者,你不能因為你幫了我的忙,你就瞧不起我。同樣的一個仁者也不會因為我受了你的恩,我就瞧不起我自己,我就貶低自己。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僕,那個家裡沒有人了解我,所以我也無所謂,我穿得破破的,扛著一捆柴火在路邊蹲著,我也無所謂,因為他們不了解我。您把我贖出來了,您為什麼贖我啊?因為您是了解我的,您看出我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你才贖我。那你贖了我以後,你剛才坐車的時候不向我打招呼。    這個越石父記仇記得很厲害的,他都記著的,說剛才你請我上車的時候你也沒有說請你先上車,你自己先上車的,我當時就有點不爽。但是我當時認為你大概是一下子忘記禮節了,你馬虎了,現在到了你家了,你又不跟我說句告別的話,你就直接進屋子去了,你這不是還是把我當奴僕看嘛,你沒有把我當和你平等的人看嘛。這樣吧,你也別煩了,我看了,我還是回去做奴僕為好,您還是把我給賣了吧。他就跟晏子來這個,晏子聽到這個話以後,晏子不是派人出來跟他說的嘛。晏子從裡屋跑出來,恭恭敬敬地和越石父相見說:「剛才我只見到了您的外貌,發現你氣宇軒昂,相貌堂堂,雖然穿得很破,但我認為你不是一般人。您的這番話讓我看到了您的內心。」晏子就開始自我檢討,也是一個仁者,了不起的,雖然救了別人先自我檢討。他怎麼檢討呢?反省言行的人,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先反省自己的言行。體察實情的人,不會在乎別人的言辭,我不會覺得你冒犯我了,因為你講的實際情況。我會不會因為言辭不當而被您嫌棄呢?他跟越石父這麼說,我真心誠意地改正錯誤,請求您的原諒。晏子先說這麼一段話,接著晏子派人洒掃廳堂,把這個客廳打掃一遍,重新安排座位,請越石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敬酒,非常禮貌地對待越石父。越石父說:「哎呀,對您我這才是以禮相待,我真不敢當啊。」這兩個人成為莫逆之交,在史籍上留下了這一段記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叫言不諱、色不媚。越石父和晏子就是最好的一對例子,這就是真正的仁者。    同期聲:《弟子規 親仁》篇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始終告誡孩子們,內心一定要以仁義道德作為衡量標準,要明辨善惡、親近仁者、結交君子,接下來《弟子規》又用了24個字為我們進一步指出與君子交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與小人交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壞處,我們在交朋友時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錢文忠:《弟子規》接著用正反兩方面的闡述來結束這個仁的部分,哪兩方面呢?「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如果你能夠親近仁者,那麼無限好,是最好最好的事情,你就會過日少,你的過錯會每天比每天少一點,因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都是行為很好的人,那麼你參照他,你會每天都意識到自己哪個地方做得還不夠好,哪個地方做得要改正。所以,你的過錯就會越來越少,而你的德日進,你的品德就會與日俱增,你的品德修養會一天比一天高,這叫德日進。我們知道德日進這三個字過去是很有名的,現在不大講了,在民國年間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外國學者起漢名就起成叫德日進,甚至有人把這個做自己名字的,這是講能親仁,反過來不親仁者怎麼辦?「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你如果不親近仁者,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壞處,有壞處,什麼壞處?小人近,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總歸是要和別人交往的,如果你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接觸的不是仁者,那麼什麼呢?往往接觸的就是小人,小人就會乘虛而入,會進到你的社交圈子裡,這樣的話小人就會影響你,你就會被小人的這種不良的言行、不良的行為給污染,結果是什麼?百事壞,你一百樣的事情都會壞掉。    為什麼《弟子規》講百事壞?我們現在寫信給別人、寫賀年片給別人,都會講恭祝您萬事如意,我們現在都這麼講,大家要知道古人沒有這個話的。你現在如果給古人發個賀年片,說我祝您萬事如意,古人一個跟頭翻下去暈,他沒見過,古代人講的都是百事如意。現在人比較喜歡翻跟斗,一翻翻了一百倍,翻成萬事如意,所以它講百事壞,這個百事等於咱們今天講的萬事壞,但是古人講百事壞。這裡的意思是非常非常清楚的,沒有什麼費解的地方,我們只要牢牢記住古人講的一段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拿它來解釋這個《弟子規》就夠了。什麼話呢?「與君子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小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什麼意思?你跟 君子交往就好比進入了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裡面全是芝蘭、蘭花、靈芝等等芳香的、非常聖潔的、非常高雅的植物,你在這樣一個房間待久了,你就不會覺得這個房間特別香,因為你天天待在這個房間裡面,你不會覺得它香,那麼結果什麼?結果你就會身上帶有非常自然的香味,不像說臨時出門要撲點香水、很刺鼻。我們知道古人的香都是什麼?都是熏香,古人的衣服都是要熏香放到衣箱里,熏香要花比較長的時間的,慢慢熏,所以古人身上的香味比較悠揚和自然,不像咱們今天出去噴噴這邊,這是突然加上去的香味。    所以,你跟君子交就好比進入了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那麼你出去的行為、言談舉止就會非常地自然,不是很做作的,好像我剛學習一個好榜樣,出門先喊三句口號我再去做事情,這個就不對了,境界不夠。古人講的是已經浸潤到自己的肌膚裡面了,這是跟君子交,要交好朋友、要親仁就有這樣的效果。    「與小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什麼意思?我們今天看到的鮑魚都是干鮑魚,那沒有什麼味道的。古人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發明做干鮑魚的辦法。這個鮑魚是特別容易發臭的,鮑魚上來放到這個店裡面臭得不得了。那麼你跟小人交往就好比你天天待在一家鮑魚店裡面臭的不得了,但是你待久了,你也不覺得它臭,也覺得這個味道很正常啊。這就是古人講的與君子交、與小人交。再簡單一點一句話,什麼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弟子規》在親仁的這個部分高度強調要為孩子從小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友的環境,使他有機會親近仁者,親近道德高尚的人,使他盡量地避免與這種不良的這種性格的人,或者不良品德的人、不良品行的人交往。使孩子能夠像在一個芝蘭之室裡面,充滿芳香的環境裡面成長,這個孩子長大以後當然也是一個仁者,或者說是一個一直喜歡很仁者交往的人。這樣的孩子當然他的品德、他的學養會與日俱增,他的過錯會與日俱減。    這就是《弟子規》的第七部分,非常簡短的親仁部分的要義。我想這部分對於我們今天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培養孩子來講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弟子規》在第七部分結束以後就進入了它最後的一個部分,最後的一個部分講的是餘力學文。為什麼《弟子規》講有餘力才學文呢?這裡邊到底蘊含著多少個深意呢?請大家聽下一講。
推薦閱讀:

解讀<都天寶照經>中的挨星法
房市解讀(26):恆基賣麵包買麵粉│脫苦海
娛樂圈也「抱團兒」? 簡單解讀京圈關係網
中醫為你解讀7類地黃丸的治病功效
李守力解讀易經:履卦2

TAG:弟子規 | 解讀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