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麟:民樂人心繫民間
研究要深入 推廣要淺出劉毓麟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受喜愛音樂的父母影響,從小跟隨名師學習京胡的他,後被選送至上海音樂學院進修,跟隨指揮家夏飛雲學習指揮、作曲家何占豪學習作曲,求學期間的論文《張(君秋)派伴奏藝術初探》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作戲曲伴奏研究的範本之一。多年在湖南省木偶皮影團工作的經歷,讓他對皮影戲、木偶戲的音樂特點諳熟於心。各種民間音樂類型的相互浸染,影響著劉毓麟的指揮和創作,作品《醜小鴨》《背簍娃娃》《獵人海力布》均獲得過國內與國際獎項。他寫了很多合唱作品如《京韻合唱一一中華頌》,在湖南京劇團指揮配器過《菊石魂》《壽誕風波》等5出全本京劇,還創作了很多影視、合唱、戲曲作品。他說:「理論上對於民族音樂的研究,越深越好;推廣則要淺出,既要走專業路線,也要走群眾路線。」2015年9月25日,劉毓麟應邀帶領湖南民間音樂藝術家們赴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作系列演出、講學,當地專家評論其「帶來了不同色彩的音樂」,成為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2016年他又相繼受邀帶團赴澳大利亞「中華國際藝術節」和美國進行文化交流;今年11月,他將再次帶團重訪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民樂不僅可以與世界對話,民樂更要走向民間。」他思索著,這也是他一步一步從縣城的「小舞台」登上國際大舞台後,依然選擇了回歸百姓身邊,免費舉辦小型民樂推廣音樂會的原因。
劉毓麟積極策劃民樂的推廣活動,舉辦各類音樂會,如上世紀90年代初,他曾在海南省成功舉辦《海南省首屆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邀請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揚琴演奏家項祖華、琵琶演奏家楊靖等大家蒞臨演出。另一方面他又深入中小學推廣民樂,在看到湖南農村學校孩子因沒有樂器而無法享受音樂帶來美感的困境後,他突發奇想用當地多產的竹子做成了各種不同形狀的打擊樂器,讓孩子們從左右敲擊過渡到「咚咚咚」的節奏學習,再結構成打擊樂曲。當時有人驚嘆:「不花錢竟然還干成事兒,真不簡單。」就這樣,他把民族音樂教育的推廣從當地農村小學,做到了城鎮小學、中學到大學。在家鄉湖南,他不僅致力於專業音樂廳音樂會的指揮與演出,更到各個縣市去進行民樂演奏的推廣。2015年10月,他應邀來到湘陰縣進行民樂演奏,得到當地支持與歡迎。此後,他帶領的民樂團便把湘陰作為了全省民樂推廣的重點基地。「推廣民樂要在普及的過程中培養更多的聽眾。」他說。在基層普及活動上,他還在積極探索推廣民樂的載體和方式的創新,譬如與各種機構聯合推出小型的音樂會、將音樂演奏與藝術鑒賞相結合、增加觀眾耳熟能詳的曲目、開展民樂知識講座如「胡琴家族探微」「彈撥家族探微」……在他看來,民樂的根在民間,只有用群眾最喜聞樂見的音樂表達形式,才能讓民樂活起來、傳下去。
學習是對生命的拓展10年前,60歲的劉毓麟參加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舉辦的民樂指揮培訓班學習時,就有很多人欽佩他學習的勁頭,專家都認為他是學習型指揮,沒曾想10年後,70歲的他依然精神滿滿地出現在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舉辦於中央音樂學院的中國民樂指揮人才培養項目課堂上。每天清晨,他背著書包,與上班族人流一同乘坐並倒換兩次擁擠的地鐵來到中央音樂學院聽課,中午就在書店中看書短暫休息。這位早已獲得國家一級指揮作曲家稱號、在國內外諸多大型演出中都擔任過指揮的藝術家和一群年輕人一樣堅持著每天上下午兩段的學習,每節課還認真思考老師講課帶來的啟發。當記者問及他不斷學習的動力,他認真地說:「因為我在工作中總會碰到疑惑、不確定,學習會讓我找到答案。一個人要進入一個領域,要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幹事兒。」多年來,無論是音樂學院還是戲曲學院,只要是相關的培訓學習,他都會想辦法去「當學生」。在他看來,作為指揮不提高,樂隊就沒有辦法提高,學習——實幹——再學習,已然成為他這麼多年指揮、創作的成功秘訣。親朋好友都勸他不必勞累,多多享受生活,最了解他的妻子和女兒卻深知,對於他這樣一個連70歲生日都是在音樂會指揮台上過的人來說,這是他最大的愛好。
在堅持自己學習的同時,劉毓麟還非常願意把所學教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年,幾位湘西山裡的學生到他家裡去學習,不僅免交學費,他的妻子還給學生們做飯、安排住宿。現在,在他教導下的孩子已多達上百人,有人到了音樂學院去讀研究生,有人到了俄羅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去留學……他把學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前途、做人都要操心引導。在他看來,教學是自己的一種修為,教學相長,教的同時也是一種學習、自己也在進步。他感慨地說:「有人對於我這個年紀還在學習不能理解,在我看來,學習就是延長生命,學習可以拓展生命的長度、寬度、深度。」
城市民樂團「迎難而上」早年從上海音樂學院學成回到湖南後,劉毓麟返回湖南組建了省里一支民樂團。相對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民樂團的發展,二三線城市的民樂團近年更多面臨經費不多、堅持不易的局面。他有些無奈地說,為了節省經費,很多時候他在台上是禮服裹身的指揮家,走下指揮台就挽起袖子變成搬樂器的「搬運工」,甚至妻子都要加入幫忙。為了專心於樂團事務,他放棄了很多別人看來可以帶來可觀收入但會牽扯精力的小課教學,轉而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民樂團的樂隊建設、曲目建設上。隨著年紀漸長,他為了防止自己忘事兒,做了好幾本工作備忘錄,每次音樂會還會繪製細緻的指揮圖。有了微信後,他發現這種新方式不僅可以便捷地在「朋友圈」發表或轉發曲目介紹以宣傳音樂會,還可以利用語音錄製檢查團員對於演出曲目分聲部的練習情況並做出指導,著實是個提高解決樂團事務及藝術水準的好工具。
劉毓麟在湘陰縣的佰嘉麗景酒店設立了三個民族樂器陳列櫃,裡面依次陳列著由他提供的數十件樂器珍品。其中有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家燕守平贈送的葫蘆絲、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維良贈送的竹笛、北京京昆文化藝術團團長琴師趙羽贈送的京胡、美國神州中樂團團長陳濤贈送的竹笛和蕭,還有他的女兒、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劉青贈送的一把古琴。他細心地把每件樂器寫上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單純陳列樂器,這裡就和樂器店沒有了區別,我們要做的是讓這成為傳播民樂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定期帶著民樂團來到這裡,為市民免費演奏民樂作品。他希望民樂團的發展與民樂的普及始終聯繫在一起。「儘管城市民樂團有困難,但我還是想堅持。」他說道。田漢民樂團2004成立,十三年間傾注了他無數心血。
劉毓麟對民樂的執著付出影響了女兒劉青。她從小跟隨父親在木偶皮影團生活,5歲開始就每天看《火焰山》《哪吒鬧海》等劇目,受到大量戲曲、民間音樂的影響,她的創作將現代手法與傳統元素結合於一體。女兒是自己最大的「作品」,這令劉毓麟很自豪。但同時,這位70歲的老人也為目前民樂指揮有些「青黃不接」的現象感到憂慮。「民樂團需要綜合性強的指揮,而且民樂指揮始終要牢記的是,民樂根在民間。」在他看來,無論是民樂創作還是指揮,技法學習與深入民間,是必不可少的兩極。面對民樂弘揚與發展的困境,70歲高齡的劉毓麟仍以身作則、奮鬥在最前線。今年2月,年齡的增長和長期的身兼數職親力親為,讓他最終病倒。然而,休息不到2個月,他又於4月臨危受命,接受了新的挑戰和任務,為6月舉辦的湖南省第六屆京劇藝術節編配作品。在爭分奪秒的時間中,他出色完成了《貴妃醉酒》《婁山關》等劇目音樂的配器工作,自己抄寫全部分譜,並親自帶領田漢民樂團登台演出。
文 | 陳茴茴
推薦閱讀:
※性教育小電影:寓教於樂,更得人心
※如何打動女人心,讓她愛你入骨的七個細節
※聚千種緣,最貴不離不棄,遇萬般人,得一人心足矣
※經典讓人心痛的話
※激勵人心的豪言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