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嫦娥四號:首個月球背面探測

  新華社北京6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喻菲)這裡既無風也無雨,除了不時飛落的大大小小的隕石,已經寂靜了40多億年。2018年,月球永遠背向地球的那一面將首次迎來人類的著陸探測器——嫦娥四號。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透露,中國計劃於2018年5月底或6月初將嫦娥四號的中繼衛星發射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軌道上,並在約半年後發射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對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開展著陸巡視探測。

  月球背面成為探測熱點

  「我們選擇月球背面接近南極的艾特肯盆地著陸,因為這裡是國際關注的熱點,被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劉彤傑在近日舉行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對新華社記者說。

  據介紹,月球背面獨特的環境條件和複雜的地質歷史,一直是學術界和工程界探測與研究的難點、熱點以及未來規劃開展探測的重點。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開展對月球背面的著陸與巡視探測越來越受到航天大國的重視。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等都已制定了未來月球背面探測計劃,特別是歐洲空間局提出了系統的月球背面探測任務建議書,並計劃於2025年實施該計劃的發射任務。

  劉彤傑介紹,由於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登陸,地面測控站無法直接測控著陸過程和月面就位和巡視探測,只能依靠中繼星。中繼星的傳輸鏈路通道資源有限,著陸的區域又是靠近南極,那裡地形崎嶇起伏,變化多樣,而且後續的遙科學、遙操作都是通過中繼星實施,這使得嫦娥四號比嫦娥三號任務更為複雜。

  嫦娥四號的「行囊」

  去旅行一定要帶上相機,去從未被踏足過的月球背面更不必說。

  劉彤傑介紹,嫦娥四號的著陸器上將帶有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月球車上將帶有全景相機。

  此外,嫦娥四號的月球車還將繼承「玉兔」用於探測月球淺表層結構的測月雷達,以及分析月壤元素和礦物類型的紅外成像光譜儀。

  針對月球背面如此獨特的地方,嫦娥四號還準備在著陸器上攜帶新研發的一個重要科學載荷:低頻射電頻譜儀。

  「它將利用月球背面沒有地球電磁波干擾、天然"潔凈』的環境,研究太陽爆發、著陸區上空的月球空間環境,還可以對來自太陽系行星的低頻射電場進行觀測,並"聆聽』來自宇宙更深處的"聲音』。」劉彤傑說。

  國際合作探索深空

  劉彤傑介紹,嫦娥四號還將開展國際合作,搭載三個以外方為主研製的探測器。

  「這是探月工程在中國國家航天局主導下,與國外開展的深度友好合作。可使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共享科學數據,共同開展科學研究,還可以擴大中國航天的影響力,是雙贏的合作。」劉彤傑說。

  這三個國際合作的載荷包括將搭載在中繼星上的荷蘭低頻射電頻譜儀。它將與位於地球上荷蘭境內的LOFAR低頻天文陣列等地面天文觀測設施聯合,首次開展43至46萬公里基線的地月空間VLBI射電干涉測量實驗,還將與著陸器上中方研製的低頻射電頻譜儀之間形成干涉測量。

  「中荷低頻射電頻譜儀有望對來自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時期的21厘米氫譜線輻射進行探測,研究在宇宙大爆炸後的幾千萬年到一兩億年間,宇宙如何擺脫黑暗,點亮了第一顆恆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說。

  此外,嫦娥四號的月球車上將攜帶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測儀。專家說,這一研究對於解決太陽風與月表相互作用機制、月表逃逸層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而將安裝在著陸器上的德國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能探測著陸區的輻射劑量,為未來的載人登月航天員的危險度進行前期評估,提供相應輻射防護的依據。

  中國公眾參與探月

  為激發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中國國家航天局於今年年初面向全國大、中學生和科技愛好者,徵集創新性突出、科普效果好,可在著陸器、巡視器和中繼衛星上用於探測活動、科學實驗或技術試驗的載荷創意。

  劉彤傑說,這一活動共收到投稿257份,初選了20項,通過網上投票和專家評選,從中評出了3個一等獎,7個二等獎和10個三等獎,預計在9月全國科普日公布。

  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上可以看到,入圍的20項作品中,月球微型循環生態系統、深層土壤溫度探測裝置、基於月壤的3D列印技術驗證以及「月宮八音盒」--月球背面的傳聲實驗設備等作品網路得票較高。

  「評選是根據創意,但最後能否真正上月球還要根據工程可行性,我們力爭最終選出一到兩個項目帶上月球。」劉彤傑說。

研究發現月球誕生於暴力衝撞 系地球「親妹」

2016年10月05日04:43 現代快報 原標題:月球誕生於暴力大衝撞,是地球「親妹」

這塊珍貴的月球隕石樣品由NASA提供 紫金山天文台供圖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身世一直都是人類想解開的謎團。它和地球有「血緣」關係嗎?科學家對月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台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安瑩

  月球,源於45億年前的一次碰撞

  月球是怎麼起源的?科學家給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猜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徐偉彪介紹,最流行的是「碰撞說」。依據「碰撞說」,太陽系剛剛形成時,天下大亂,天體之間大大小小的衝突頻發。就在45億年前,地球還是個「小胚胎」時,突然有一天,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到了地球。這一撞,地球的「小身體」根本無法承受,被撞出了一大堆物質,也就是無數的岩石被拋入太空,圍繞著地球旋轉。後來,這些岩石碎片互相吸引和凝聚形成月球的「原料」。

  徐偉彪介紹,撞擊理論的證據來自對阿波羅月球岩石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月岩中所含的氧同位素組成比例與地球的物質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地球和月球的「DNA」完全一樣。而化學成分「體檢」發現,月球岩石中揮發性元素(比如碳和氫元素)的含量要比地球低很多。由此推斷,在撞擊的過程中產生了極端高熱,這些揮發性元素被蒸發掉了。

  月球,誕生於「烈火」考驗

  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上述兩個證據來支撐「碰撞說」,他們試圖找出更多的月球隱藏的秘密。徐偉彪的團隊和合作者就從月球隕石中找到了月球起源於大碰撞的最新證據。「這也是一個關於月球鳳凰涅磐的故事。」徐偉彪說。

  在月球隕石中,徐偉彪團隊發現了氯同位素35和37的分餾現象,較輕的氯同位素35被高溫蒸發了不少,而較重的氯同位素37則保留較多。這一奇怪的「分餾現象」讓專家敏感地捕捉到了月球被碰撞時那「浴火重生」的瞬間,繼而抽絲剝繭進行了一系列分析。

  徐偉彪接著解釋,月球隕石的氯同位素分餾的現象,說明這些揮發性元素可能經歷了高溫蒸發過程。「如何才能讓一個物體上的化學元素消失呢?」徐偉彪回答,只有一個大規模高溫融化過程才能為氯的揮發提供足夠熱量,這也就證明那場災難性的大碰撞真的發生過。月亮就在「烈火」考驗中誕生了。

  這一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開了月球身世之謎,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明年,或將揭秘第一抔中國月壤

  「月球比我們想像的要神秘,這塊月球隕石看上去平淡無奇,切片中發現的每種礦物,每一個新的化學組成都隱藏著月亮的身世密碼。如果你能讀懂它,就會發現月球曾經經歷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徐偉彪說。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塊珍貴的月球隕石樣品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和蘇聯探月計劃從月球上採集了380多公斤的岩石樣品。2017年,我國的嫦娥5號將從月球上帶回第一抔中國月壤,目前紫金山天文台正在積極準備,引進了一整套研究月岩的先進儀器。科學家期待通過更多的月球樣品研究,給解答月球起源和演化之謎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月球如何誕生?科學家最新理論將顛覆傳統觀點2017年08月07日 08:19 新浪科技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一顆假設天體由岩石蒸汽構成,它可能孕育月球。

1973年12月13日,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在月球「寧靜海」區域行走至一塊岩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教科書中提及月球是形成於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碰撞地球時形成的,但是最新證據對該觀點提出置疑,研究人員認為月球以新的方式誕生。

  置疑「忒伊亞星球理論」

  1973年12月13日,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在月球「寧靜海」區域行走至一塊岩石,當時,他向指揮官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彙報稱,這塊岩石擁有較小的滑動軌跡,一直延伸至山丘,這塊岩石從山坡滾落留下了痕迹。隨後他在這塊岩石上採集了一些樣本。

  施密特從這塊岩石上鑿取部分樣本,之後他使用耙子刮掉岩石表面上的岩石粉末,鑿取一塊岩石樣本將其命名為「橄長石76536」,它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意義。

  這塊岩石及其它月球岩石樣本,將揭曉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在過去的40年里,教科書和科學博物館無數次地講解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普遍觀點認為,月球形成於胚胎地球和類似火星的岩石星球之間的災難性碰撞。這顆岩石星球被命名為「忒伊亞(Theia)」,其命名源自誕生「月之女神塞勒涅」的希臘女神忒伊亞。科學家猜測,忒伊亞星球猛烈撞擊地球,撞擊碰撞非常快,導致兩顆星球同時融化,最終,忒伊亞星球的殘骸冷卻凝固,形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月球。

  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火星岩石樣本進行測量,對「忒伊亞星球理論」提出了置疑。在過去5年時間裡,一系列研究暴露出一個問題:「忒伊亞星球理論」作為權威性理論,這種巨大碰撞假說無法與相關證據相匹配。如果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之後形成月球,那麼月球是由忒伊亞類型物質構成,但是月球並不像忒伊亞星球,也不像火星,就月球物質的原子結構而言,它幾乎和地球完全一樣。

  面對這一差異性,月球研究員尋求新的理論來理解月球是如何誕生的,最明顯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最簡單的,同時,最新理論也對理解早期太陽系提出了更多挑戰:第一種可能是或許忒伊亞星球形成月球,但是忒伊亞星球物質幾乎與地球物質相同;第二種可能是該碰撞過程徹底混合了任何事物,均質化全異團狀物質和液體,就像使用麵糊攤薄餅一樣,這可能發生在一個非常高能量的碰撞過程,或者產生多顆衛星的系列碰撞,之後多顆衛星結合在一起;第三種解釋將挑戰我們對行星的認識,有可能現今的地球和月球經歷了奇特的變形,瘋狂的軌道變化顯著改變了它們的旋轉,並影響了它們未來演變。

目前共有4種月球形成理論:大型碰撞;「索內斯蒂亞(Synestia)」;小衛星和雙碰撞過程。

  四種方式形成月球

  當前月球形成主流理論遭到置疑,科學家們提出了其它月球形成觀點,目前共有4種月球形成理論:大型碰撞;「索內斯蒂亞(Synestia)」;小衛星和雙碰撞過程。

  大型碰撞理論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是指一顆叫做「忒伊亞」的火星大小岩石星球與年輕地球發生碰撞。此次碰撞形成盤狀殘骸,最終合併形成月球。近期研究發現了該理論的矛盾性:大型碰撞事件表明,月球應當是由類似忒伊亞星球物質構成,然而月球地質化學研究顯示,月球是由類似地球的物質構成。

  「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是指原始地球擁有充足能量,可以蒸發兩個天體,形成一個叫做「索內斯蒂亞」的新宇宙天體結構,旋轉的熾熱殘骸雲徹底混合了忒伊亞和地球的物質,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完全相同地質化學成分的地球-月球系統。

  小衛星理論顯示,月球並非形成於一次大型撞擊事件,每次月球大小碰撞體形成殘骸盤,最終合併形成一顆小衛星。連續碰撞逐漸增加小衛星數量,所有小衛星最終結合形成月球。

  雙碰撞過程可能是最簡單的月球形成理論,該理論顯示忒伊亞與年輕地球構成物質相同,這種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挑戰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的認知。

  關於忒伊亞星球理論的壞消息

  為了理解地球最重要的日子發生何種變化,將有助於分析太陽系的早期階段,45億年前,太陽被熾熱、環形殘骸雲包圍,恆星形成元素盤繞在新生太陽周圍,並逐漸冷卻,歷時萬古時代,在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團狀物質,形成微行星,之後逐漸形成體積較大的行星。這些岩石天體猛烈頻繁碰撞,並且彼此汽化,這是一個難以形容殘酷的「撞球地獄」,地球和月球逐漸形成結構。

  為了形成當前的月球結構大小、旋轉和遠離地球的速度,我們最佳計算模型表明,任何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天體,都應當具有火星體積大小。任何更大或者更小的天體將產生比我們看到更大的角動量,同時,一個更大的拋射運動將拋出更多的鐵元素進入地球軌道,形成月球的鐵含量比現今更多。

  之前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岩石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進一步支持該理論,他們發現月球岩石可能源自月球岩漿海洋,這種環境僅形成於一次大型天體碰撞。橄長石可以漂浮在岩漿海洋之上,就像是冰山漂浮在南極洲海面。基於這些物理約束,科學家推測月球可能形成於忒伊亞星球殘骸,但這過程存在一個問題。

  追溯至早期太陽系,當岩石星球碰撞和蒸發,它們的成分混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不同區域。越接近太陽,其表面溫度越高,較輕元素很可能升溫和逃逸,最終殘留較重的同位素(具有額外中子的變種元素)。當逐漸遠離太陽,岩石星球可以保持較多的水分,並保持較輕的同位素。正因為如此,科學家能夠檢測天體的混合同位素,從而鑒定分析太陽系從何而來,這就像帶有一定口音的話語可透露出他的家鄉所在地。

  這些差異非常顯著,可用於分類行星和隕石類型,火星的化學成分完全不同於地球,例如:通過測量3種不同氧同位素比率,火星表面上的隕石可以很容易鑒別。2001年,瑞士研究人員使用先進質譜分析法重新測量了「橄長石76536」和其它30多個月球樣本,他們發現這些樣本的氧同位素與地球沒有區別,此後,地球化學家研究了地球和月球上的鈦、鎢、鉻、銣、鉀和其它很難識別的金屬元素,結果顯示這兩顆星球幾乎完全相同。

  這對於忒伊亞星球理論是個壞消息,如果火星與地球、忒伊亞存在顯著差異,那麼月球也和火星差異較大,如果它們是相同的,則意味著月球一定是由地球的熔化部分形成,阿波羅任務採集的岩石樣本與物理學所堅持原理存在直接衝突。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家薩拉·斯圖爾特(Sarah Stewart)說:「這一"規範模型』正處於危機之中,當前雖未被完全推翻,但是已遭到科學界的嚴重置疑。」

synestia理論認為,類似百吉餅的蒸汽岩石雲環繞著一顆岩石行星。

  美國芝加哥大學地質物理學家尼古拉斯?達普哈斯手中拿著一塊頑輝石,這是一種源自小行星的岩石,同時也存在於地球,右圖是地球上的頑輝石。

  月球源自蒸汽盤

  斯圖爾特曾試圖協調該問題的物理限制,即需要一定體積、保持一定速度的撞擊天體,並具有最新地質化學證據。2012年,她和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馬蒂亞·庫克(Matija ?uk)提出月球形成的最新物理模型。他們認為,當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時,早期地球處於「旋轉舞」狀態。這種碰撞將產生一個盤狀結構,盤旋在地球周圍,有點兒像土星環,但是它僅持續大約24小時。最終,這個盤狀結構會冷卻凝固成月球。

  如果超級計算機不夠強大,則無法完全模擬這一過程,但是計算模型表明,一顆天體拋射撞擊快速旋轉星球,將剝離大量地球質量,同時忒伊亞星球和地球的質量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顆星球,具有地球相同的同位素比率。

  然而,對於快速旋轉的地球解釋論而言,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然而,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減緩了地球自轉速度。在2012年的研究中,斯圖爾特和庫克認為,在某個特定軌道-共振相互作用下,地球可能將角動量轉移至太陽。之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傑克·威茲德姆(Jack Wisdom)提出了幾個不同方案,稱角動量可以從地球-月球系統中抽離出來。

  但是沒有一個解釋令人完全滿意。斯圖爾特稱,2012年進行的計算模型仍無法解釋月球的軌道或者月球的化學成分。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西蒙·洛克(Simon Lock)和斯圖爾特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升級模型,提出一個之前未識別的行星結構。

  在這個理論中,地球和忒伊亞的每一部分都汽化形成一個膨脹雲,其外形有點兒像一個厚百吉餅。膨脹雲旋轉速度非常快,達到「共轉極限」臨界點,膨脹雲外側邊緣汽化成岩石環,其旋轉速度非常快,逐漸使膨脹雲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這是一個「肥胖的盤狀結構」盤旋在內部區域。至關重要的是,圓盤並不像土星環那樣與中心區域分離開來,也不像之前的巨大碰撞月球形成理論模型。

  這種結構是難以描述的,它沒有表面結構,而是融化岩石雲,膨脹雲的每個區域形成融化岩石雨滴。洛克表示,月球在這種蒸汽環境中逐漸成長,最終蒸汽會降溫冷卻,形成地球-月球系統。

  考慮到膨脹雲不同尋常的特徵,洛克和斯圖爾特認為月球的原始體應當起一個新名字,他們嘗試了多次,最終命名為「索內斯蒂亞(Synestia)」,他們使用了希臘語前綴「syn-」,意思是同步,並且結合了女神赫斯蒂亞(Hestia)的名字,Synestia的意思是「共生連接結構」。

  斯圖爾特說:「這些天體並非你想像的那樣。」今年5月,斯圖爾特和洛克撰寫一篇關於Synestia物理學特徵的文章,他們指出,Synestia月球起源論仍需進一步驗證。他們將這一觀點發表在行星科學會議上,表示他們的同事對此非常好奇,但卻很難認同該觀點,這可能是因為Synestia理論仍是一個觀點,它不同於太陽系的環狀行星,同時,作為原行星盤,雖然普遍存在於宇宙,但迄今人們未觀測到它。洛克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觀點,可以解釋月球的特徵。」

  小衛星群

  在太陽系的天然衛星中,地球的衛星可能最獨特,因為僅存在一顆。水星和金星缺少天然衛星,部分原因是它們距離太陽太近,引力作用使它們的衛星軌道非常不穩定。火星有體積較小的火衛一和火衛二,有些人認為這是被俘獲的小行星,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火星撞擊形成的。同時,氣態巨行星被一些衛星盤旋,一些衛星是岩石結構,一些衛星存在水,一些衛星是存在水的岩石結構。

  與太陽系的其它衛星相比,地球衛星的體積和質量較大,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而其它外部行星的衛星總質量低於主行星質量的0.1%,更為重要的是,月球包含著地球-月球系統80%的角動量。也就是說,月球對地球-月球系統80%的運動密切相關,對於其它外部行星衛星而言,它們僅占該系統不足1%的角動量。

  然而,月球並非始終具有這些質量,月球的表面結構證實它終身遭受碰撞轟擊,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行星科學家拉盧卡·魯夫(Raluca Rufu)稱,很可能月球的形成經歷了多重碰撞。

  魯夫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地球的衛星並非「原始月球」,她進行模擬計算顯示,至少是十幾次碰撞事件,天體從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碰撞地球,形成一個盤狀結構,最終形成「小衛星群」,本質上講,這些小衛星體積小於現今的月球,小衛星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不同角度進行融合,最終形成現今看到的月球。

  行星科學家對魯夫2016年發表在的研究報告非常感興趣,美國西南研究所月球科學家羅賓·卡努普(Robin Canup)稱,這項研究報告值得深入思考,然而當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進行驗證。

  魯夫並不確定是否這些小衛星鎖定在它們的軌道位置,就像月球始終保持相同的方向朝向地球。如果是這樣的話,她並不確定這些小衛星是如何合併的,這將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專家認為另一種解釋可以揭曉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似性,這可能是非常簡單的答案。從synestia理論至小衛星理論,新的物理模型可能都沒有實際意義,很可能月球就僅是類似於地球而已,就像科學家假設的忒伊亞星球一樣。(葉傾城)

 嫦娥四號2018年底「探月」

  今天(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多場主題活動在全國展開。同時,「嫦娥四號」等多項航天任務的最新進展也在今天發布。

  今天,嫦娥四號中繼星及其搭載的兩顆小衛星也同時命名,分別為「鵲橋」和「龍江一號」「龍江二號」。

  「嫦娥四號」計劃於今年年底發射,並展開對月球背面的科學探測、由於月球背面無法與探測器進行通信,因此在「嫦娥四號」發射前,今年5月將先發射一顆月球中繼星,這也是世界首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專用中繼通信衛星。

  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共計選拔約17到18人,完成訓練後將參加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探索神秘又詭異的月球背面?  2018年7月10日 來源:SELF格致論道講壇

  原標題:嫦娥四號與詭異的月球背面 | 歐陽自遠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半個月亮,哪怕是幾億年以前的恐龍,它們看到的月亮也是這半個月亮。那麼,月球的另一面到底有什麼呢?「嫦娥」、「鵲橋」相繼上天,它們又能帶來怎樣的奇蹟呢?在中科院SELF講壇,「嫦娥之父」、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帶領我們走近月球,探索神秘又詭異的月球背面。

?歐陽自遠: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以下內容為歐陽自遠演講實錄:

  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嫦娥四號」和詭異的月球背面。

  大家都知道,習主席一再強調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迎接我們偉大的第一個100年的到來。緊接著,我們中國還要繼續努力兩個15年,我們要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為了迎接第一個100年的到來,中央批准了我們三次任務,今年我們中國將要降落到人類從來都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我們一個著陸器和一個月球車,將降落在那裡開展探測,這是今年的任務。

  2019年,我們中國將要在月球上打鑽、採樣,最後把樣品全部帶回地球,開展全面的研究。2020年,我們中國將實現一次去火星的探測,將有一個飛船繞過火星飛,同時還有個火星車,天地聯合起來探測火星。

  這就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月球,月亮上有很多塊黑斑,古人認為月亮既然在天上,一定是天上的宮殿,有廣寒宮、桂花樹、嫦娥、吳剛、玉兔等傳說,這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月亮。

  很奇怪的一點,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這半個月亮,哪怕是幾億年以前的恐龍,它們看到的月亮也是這半個月亮,我們從來都看不到那半邊。大家會問,月亮是有自轉的,它轉一圈我們在地球上不就可以看見它了嗎?就是看不到,為什麼?

  因為月亮是地球的一個衛星,它們相互的引力產生一種潮汐力,月亮是逆時針方向轉的,我們地球也是逆時針方向轉的,而潮汐的力量是順時針方向轉的,所以地球、月球在自轉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微弱的力量在這兒「剎車」。

  我們的地球剛誕生的時候,轉得飛快,一天只有6個小時,白天3小時,晚上3小時。經過46億年,我們的一天已經改為24小時了,越轉越慢。大家一定都知道,每隔幾年國際會通知大家,我們的時鐘要加1秒,這叫閏秒,表明幾年來我們的地球又慢了一秒。就這樣,我們的地球一直「拴住」我們的月球,經過整個的運轉情況,結果我們的月亮被地球「鎖住」了。

  月亮不是有自轉嗎?大家看這張圖,不管月亮怎麼繞著地球公轉,月亮自己反時針方向轉,就可以看到每轉90度,它的位置就會有變化,最後又回來了。另外,我們的月亮同時也繞著地球進行公轉,也是逆時針方向,而且公轉和自轉的時間相等,大約一個月左右。

  比如在第一個位置,轉了90度,月亮在第二個位置;再轉90度,月亮在第三個位置。月亮自己也轉,也繞過地球公轉,最後我們站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這就是「潮汐鎖定」,所以我們每天看到的月亮都是這半個月亮。

  現在盛傳我們看不見月亮的那一半全是外星人給佔據了,外星人可以監視我們地球人類的活動,而我們卻永遠看不到他們。後來經過很多探測,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我們都拍了很精細的圖象。

  左邊的圖片是月球的正面,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月亮,而右面的圖片是月亮的另一半,從來都沒有人見過。其實對於月球的背面,在1959年美國和蘇聯探測月球的時候,他們完全是為了冷戰,為了空間霸權的爭奪。

  蘇聯最早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這就是1959年他們公布的照片,人類才知道月亮的背面是這個樣子,跟我們看到的正面完全不一樣。

  我們的「嫦娥一號」也精細地探測到了整個的全月球,提供了一張當時最好的月球的地圖,正面、背面都看得非常清楚。

  左邊是月球的正面,大家能看到有很多塊陰影,有人說月球上有22個的海洋,其實這是錯的。月球上一滴水都沒有,這是因為火山噴發,流淌出來的熔岩是黑色的,它填了39億年以前在月亮上砸下來的一個個大盆地,所以月亮上一共有22個所謂的「海洋」,正面佔19個,背面基本上都是山地、高原,這就是絕不一樣的正面和背面。

  這就是我們「嫦娥」做的立體圖,中間那一段是正面,兩邊的是背面,我們可以看到正面和背面差別太大了。

  「嫦娥二號」飛得比較低,所以它可以做精細的探測,我們嫦娥二號做的這張圖,是現在全世界最好的、解析度最高的一張影像圖,有7米大小,現在全世界都在用「嫦娥二號」的這張圖。

  大家可以看到衛星在上面飛,我們可以親眼目睹當時它飛離月球的表面,每一個小坑我們都能看得見。前面有一個大坑,它的直徑9公里,我現在可以看到它對面的那個壁很陡,大概有3公里深,它的底上掉了很多粉塵,底上又挨了很多小天體的撞擊,又有很多小的坑。

  像這樣幾公里大小的坑,月亮上有33000多個,月亮表面幾乎全是坑坑窪窪的,它的壁上也被小天體砸了,也砸出來一個個洞,所以月球表面非常複雜。通過這段影片,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這是正面和背面立體圖的對比,正面比較平滑,是一塊一塊藍色的大平原;而背面高山崎嶇,南部有一個巨大的坑,這是42億年以前砸出來的,把月球最古老的東西都翻出來了。而我們「嫦娥四號」將要降落在月球背面的那個大坑裡頭,因為有很多新的問題,是我們在正面永遠找不到的。

  因為月球的內部在正面,「阿波羅」放了很多的地震儀,我們知道月球的內部是怎麼結構的。根據地震波的傳播,我們知道月球的密度比較大,大概直徑有700公里,月幔大約1000公里厚。還有一個薄薄的月殼,正面只有大概五六十公里,而背面卻有一百公里厚,像一個雞蛋。

  我們的地球也像一個雞蛋,因為它不是經過分異作用的。我們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對月球表面的各種成分都測出來了,最後我們甚至可以測出來月球上有一種特殊的能源,能夠提供人類未來核聚變的原料,至少可以為我們人類解決一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所以月球真的是地球的好「女兒」,將會給地球做出巨大的貢獻。

  我們的「嫦娥二號」完成了任務以後,飛到了太陽和地球的拉格朗日2點,離我們地球150萬公里,目的是監視太陽爆發,它待在那兒安靜、認真的探測到了太陽活動的235天。

  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我們還想給「嫦娥二號」派一點任務,剛好有一個小天體,我們在望遠鏡里看到只是一個光點朝地球飛來,我們算它的軌道,可能在2029年要撞我們的地球。它到底是多大?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都不知道。

  後來我們決定把「嫦娥二號」派過去跟那個小天體見面,我們要飛702萬公里,跟那個小行星見面,但不能隔得太遠,也不能撞上去,怎麼辦?我們要和它擦邊而過,距離不得大於1公里。最後「嫦娥二號」在860米跟那個小天體擦邊而過,拍到了這個小天體的全部形貌。

  其實這個小天體很大,長4.6公里,寬2.4公里,簡直就像幾座大山,如果砸到地球上,或許又會迎來一次新的恐龍滅絕事件。當然,我們現在的技術發展到可以完全規避這個事情的發生,引導它們偏離方向,不讓它們撞。

  這就是月球背面,據說月球背面有外星人,他們正在設計如何建設好月球的背面。還有很多人給我寫信,說咱們中國人別惹這個麻煩了,你們幹嘛要到月球背面去惹禍呢?別人都不敢去。還說月球是外星人造的,裡面是空心的,外星人都待在月球的裡邊等等很多謠傳。

  還有很多科普書,說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並建造了月球等等,這些到底是真是假呢?我們剛才已經講了,月球是實心的,絕對不是外星人造的,它的歷史有45億年,要待45億年去造這麼一個月球,哪有那麼多外星人?這是不可能的。

  美國最有名的一個雜誌叫《世界新聞周刊》,這個雜誌很有權威性,他們登載了一張照片。在二戰時期,美國的轟炸機群經過百慕大上空的時候,突然有一家轟炸機不知去向,這個轟炸機到底到哪兒去了?後來傳說它被外星人劫持,他們把飛機放在月球背面的一個坑裡頭,就是這張照片。

  我對於這個轟炸機不了解,但是這個坑我一看就知道,這是月球背面一個很有名的坑,它有93公里的直徑,有3公里深,但是這個坑裡卻沒有飛機。這個坑是93公里,照片上的飛機起碼有50公里長,飛機翅膀展開的寬度起碼有50到60公里寬,人能造那麼大的飛機嗎?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飛機不能在月球上飛,為什麼?月球是超高真空,飛機要靠空氣動力學的原理才能飛,在月球上飛機完全是個廢物。

  網友們給我發了一二百張照片,都是外星人在月球上的活動。比如這張照片,左邊的照片是「阿波羅16號」的宇航員在月球上採集月亮樣品,他叫杜克。而右邊的圖,網友說是外星人在月球上巡查,背後就是外星人的秘密武器製造工廠。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就是杜克,鞋印都是完全一樣的,右邊的照片完全是偽造的。

  有人說月球上有金字塔,其實是把埃及金字塔貼上去的。

  有人說月球上有巨石陣,其實是把英國的巨石陣放在了月球上。

  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城市,這是一張畫,根本不是月球上的外星人。

  還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照片。我量了一下,這個外星人的高度起碼有50米,哪有那麼高的人?這全是假的。

  我覺得月球背面沒有任何外星人活動的跡象,現在我們應該正本清源,月球是一個嚴酷的世界,白天100多度,晚上零下180度,溫差可以達到300度,沒有任何絲毫的空氣,月球的環境太嚴酷了,人是不能居住的。

  這次我們就要到月球的背面,有一個著陸器和月球車著陸在月球的背面,還有一條飛船叫中繼星,我們要飛到地球月球的拉格朗日2點,是在月球背面的後面,離月球大約是6.5萬公里,就是圖上最旁邊的L2這個點。我們的中繼星將要飛到那兒去,因為那裡面對的是月球的背面,同時也要看到地球。我們「嫦娥五號」的試驗,已經有一個中繼星飛過去了,飛到了L2點。

  這是它拍到的圖,正對著月球的背面,離月球背面只有6.5萬公里,離我們的地球有44萬公里,所以遠方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美麗星球,這樣它立即就可以跟地球和月球背面建立完全暢通的無線電通信,所以我們叫「中繼星」。

  中繼星將要待在L2點,而著陸器和月球車降落在月球的背面。假如我們沒有中繼星,它們降落在月球背面,第一,我看不見;第二,我不能跟它聯繫,它到底怎麼樣?我什麼都不知道。對月球背面,我們既是瞎子,也是聾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中繼星,這個中繼星取名為「鵲橋」,在5月21號清晨已經發射了。

  我們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將要降落在月面背面的巨大的艾肯盆地上,這裡面有很多新的科學信息。5月21號,我們的「鵲橋」發射了,它正在奔向拉格朗日2點的位置。到達了以後,它將直接聯繫地球和月球的背面,建立通暢的無線電聯絡,而且這個中繼星不僅可以跟地球聯繫,還可以跟月球上面的著陸器和月球車聯繫,這樣的話我們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完全可以直接聯繫它們。

  在月球背面還有一個特殊的優勢,是什麼優勢呢?在月球背面是一種長波無線電最乾淨的環境,因為我們在月球上有一段無線電是絕對收不到的,包括太陽的某一部分爆發,包括宇宙的各種信息,地球上都測不出來,為什麼?

  我們地球有一個電離層,全部干擾,我們啥都測不到,就是圖中最邊上的這部分,月球正面也測不出來,它被地球干擾。世界上最好選擇的地方就在月球背面,它非常乾淨,所有的雜音都被月球背面擋住了,所以它是一個最好的環境,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地方,它可以清晰地收到來自宇宙早期的很多信息。我們也發射了很多的小衛星,讓它們探測各種功能,得到我們在地球和月球正面永遠得不到的各種科學數據。

  現在「鵲橋」正在奔向它的位置,我們大約在年底要發射著陸器、月球車,構建完整的體系,這是明年的任務。後年,我們將要發射「嫦娥五號」,著陸在月球正面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很多複雜的科學問題。我們的落點跟「阿波羅」的6個著陸點距離非常遠,我們一定能夠得到很多樣品,大概要採樣2公斤到3公斤的樣品,供全國的科學家來進行研究。

  「嫦娥五號「即將著陸下去,它會有一個鏟子鏟樣品,還會在月球上打鑽取樣,把所有的樣品取下來後放在返回艙裡面。返回艙從月面起飛,但是回到地球我們算了一下,糟了,它會高速地撞擊地球的大氣層,就會一直在燃燒著高溫高壓,會把我們弄回來的東西全部燒掉。

  所以我們採取了一個辦法,當下降到一半的時候,就不能再下降了,讓它跳出大氣層,再下降。就像小孩兒在水面上用石頭打一個水漂,把石頭砸進去,再冒進來,再落下去,這樣石頭的速度就慢了。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用它降落下來,就比較安全了,我們要全部樣品著陸在內蒙古,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在楊利偉下降的地方。

  它一下來,降落傘打開,安全的軟著陸到四子王旗,它早就告訴了我們,它將降落在什麼經緯度。我們立即派人去,最後我們這個試驗很成功。假如我們的載人登月宇航員在裡面,他就會很安全。

  這樣我們中國既可以像「嫦娥一號」、「嫦娥二號」那樣到達月球,也像「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一樣著陸月球,再像「嫦娥五號」、「嫦娥六號」一樣,把東西帶回地球。我們既可以去,也可以落,還可以安全回來,我們中國的航天員一定能夠到達月球,我們甚至要建立月球基地,這是我們明年要完成的任務。

  後年,我們中國將去探測我們的鄰居——火星,火星非常像地球,國際上已經探測40多次了,但是我們要去探測火星,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26個月只有一次機會,就是兩年零兩個月,只有在2020年第二季度初有一次機會去火星。為什麼?

  我們地球繞太陽轉一圈365天,火星在外面繞太陽轉一圈687天,有時候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的這邊,火星在太陽的那邊,要在地球和火星相遇的巧合中發射上去,而且要飛就要飛將近8個月。

  最好的辦法,就像這張圖,地球上發射飛8個月到了一個位置,火星在外面轉過去,剛好那個時候它們兩個見面了,我就可以登陸火星了,就可以把飛船繞著火星飛了。

  我們將要探測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命?我們能不能改造火星,把火星變成第二個人類的棲息地?我們將有發射一個衛星繞火星飛起來,同時我們有著落器,有一個火星車走下來,它一邊走一邊探測,我們設置了很多新的儀器,我們將取得一大批新型的科學數據,火星車現在已經製作完成了。

  總之,我們中國一定要在100年以前完成這三項任務,以慶賀我們偉大的第一個100年的到來。過了100年,我們中國要飛得更遠,要飛上整個太陽系探測,我們要探測太陽系究竟還有沒有生命,太陽繫到底是怎麼起源的,所有的太陽系裡面,意外的很多天體有很多資源,能不能被人類所利用?我們能不能找到第二個棲息地,讓地球上的人類大量的移民過去?

  我們要探測小行星,讓人特別惱火的是,地球的外圍有好幾萬個小行星,它們不太規矩,搞不好就撞地球了。所以我們已經設置了一個計劃,要探明這些小行星,而且要規範和規避小行星撞我們地球,確保地球人類的安全。

  我們還要飛到火星上,我們要把樣品採回來,我們人類至今沒有得到任何一點點火星上的東西。當然,火星也有石頭掉下來,現在人類已經找到了20塊,找到了火星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證據,但是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把火星的樣品採回來。

  另外,我們要探測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木星有69個月亮,我們挑了2個月亮,一個是木衛四,上面可能有生命;一個是木衛二,它表面是冰,有很多水柱噴出來,證明裡面是海洋,海洋裡面有火山爆發。

  只要有水、能量、有機質,它就一定會形成生命,所以科學家期待可能會在木星的海底能找到生命,哪怕是最低等的細菌,它也是生命,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太陽系裡去找。

  根據我們的實力,中國完全能夠飛得更遠,我們飛到木星大概要8年,我們要在第一個15年飛到最遙遠的海王星,進行行星際的探測。

  我們中國有能力飛得更遠,我們中國也應該飛得更遠,我們中國的行星和月球的探測一定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我們的強國打好基礎,我們一定要做出實際的貢獻,一定要為我們國家的強盛好好的去完成我們的使命。???
推薦閱讀:

你好呀,月亮小姐
關於月亮的情詩,哪一首最打動你?
月球上有地震嗎?
早期的火星:溫暖的沙漠,偶爾還會下雨
月球起源再一說:40億年前,月球是慢慢離開冰凍地球的

TAG:月球 | 嫦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