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的特點
安徽文化有一大特點,就是三條水系孕育了三種文化。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恰巧從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為皖南、江淮之間、淮北。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莊子、建安文學等;江淮之間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再有皖南山區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慶、桐城為中心,由安慶土著的古皖文化和來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從未中斷,源遠而流長。皖江文化湧現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綿延數代,名人輩出。由於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開放程度高、創新意識濃、文化輻射力強,在許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內容從區域文化範圍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的專家認為,皖江文化比較注重以文載道、以文救國、以文濟世、以文樂民,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比較系統地整合了文學、政治、宗教和藝術的精神力量,因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的專家認為,皖江文化特點鮮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現在以明代方氏學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學胸襟為代表的兼容並包的文化襟懷,以桐城宋學「士」的精神為代表的剛毅進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雜誌早期作者群為代表的變通開放的世界意識。從文化比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與皖江文化有著的不同特質: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體現出「山」一樣的凝重、厚實,文化遺存多,積澱厚;皖江文化則猶如「水」一般飄逸、空靈,感染力強,召喚性強,文學藝術成就尤為卓著。皖江文化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實用文化、藝術文化、思想文化三個維度,涉及宗教、文學、戲曲、書畫、政治、經濟、科技、旅遊、生態、民俗等眾多領域。(一)文學方面。桐城派的興起是皖江地區文學乃至清代文學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統,宗崇秦漢及八大家散文,別立門戶,自成一派。它以方苞倡導古文「義法」為標誌,始於康熙年間,中經劉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間姚鼐時逐步興盛。桐城派「清澄無滓」、「元氣順暢」的風格和形成與其深受禪宗的影響分不開。桐城派創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對中後期作家「經世致用」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桐城派歷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姚鼐在文學理論上集大成的貢獻,認為他合「義理」、「考據」、「文章」為一的文學主張不但是對桐城文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整個中國古代文論和文學創作經驗的總結。(二)戲劇方面。皖江人在戲劇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戲劇表演,它開創和豐富了幾個有影響的劇種,如儺戲、青陽腔、徽劇、京劇、黃梅戲等。貴池山民跳儺的文化心態,體現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態,但也契合了山民療治心靈痛楚的心理需要,折射出山民追求幸福的人生觀。黃梅戲的藝術特色,暗含深刻的中國戲曲韻味,唱腔清秀、細膩、深情、優美,音調特色濃郁,旋法豐富考究,結構陳述嚴謹有序,唱腔獨特。徽班進京歷時百年而最終奉為國粹,是因為「京劇之父」程長庚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鮮明的時代感、博採眾長、革新超越的藝術追求。(三)佛教方面。皖江地區最有影響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區也是佛教禪宗傳承的重要地區。九華山的佛教文化有其不同於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納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儒、釋兩家共同創立、發展九華山佛教文化,僧侶、鄉民、香客共同推進九華山佛教文化興盛。牛頭禪所創立的「天柱境」、「天柱家風」在上承達摩、下通慧能所起的重要作用。唐代池州南泉院普願的禪學特色及在禪宗史上的重大影響。二·淮河文化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區界定。分水嶺內,東至黃海;北至沂蒙山和黃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別山和皖山余脈,河兩岸和凡是流進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稱之為「淮河文化」。由於淮河流域面積廣袤,有著華夏「天中」的優越地位,域內與各方接壤的地區出現文化交融。其東北連齊魯、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荊楚、東南通吳越,因而融合了這些地區的文化精華,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豐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時代的東夷(包括淮夷)文化、渦淮兩岸產生的老莊文化、先秦時期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以及兩漢和北宋之後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際興起的淮揚文化。因此,淮河文化的定義應是以流域內自然地理環境為生存條件,在淮河主幹流地區,以楚、明文化的底蘊,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區域文化。淮河在我國東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區位,自然賦予了淮河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以淮為界,北稱「黃淮」,南稱「江淮」,淮河文化正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數千年融合的結果。它主要體現在淮河幹流兩岸空間範圍內,反映出南北過渡、兼容並包的特色。淮河雖然是居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南北界河,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卻是融而不阻的中間地帶。南方人說它是北方,北方人說它是南方。「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均反映淮河兩岸以淮為界,分出平原與丘陵的地貌;旱糧與水稻的農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習俗,南茶北酒的飲食習慣,寨與山村的居住群落;南舟北車的交通方式,南蠻北侉的方言區劃。北方人的豪放剛烈,南方人的柔宛秀麗,皆能融合於淮河兩岸人民的秉性之中。先秦時期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說法,自然地理上的分界,使淮河兩岸又成為地域文化融合過渡地帶。雜糅、融合,南北文化在這個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自然融會貫通。北方剛烈,雄渾、蒼勁的風格,南方寧靜、柔婉、輕盈。秀麗的風采,經過融合兼容,使淮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1)地方戲曲種類豐富。淮源山區流行著行走便捷的皮影戲;而廣闊的淮北大地,水陸交通兩便,分布著河南豫劇、淮海戲、泗州戲等十多個劇種。由於淮南地區屬於江淮方言區域,風格委婉細膩的廬劇、黃梅戲則在被淮河南岸流行。顯然,淮河在地方戲曲風格上也成為「南蠻北侉」的過渡帶。特別是在淮河岸邊形成的泗州戲、推子戲,今天已經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受到保護得到傳承。最為值得稱道的是,清代以經營淮鹽的徽商,在揚州組織四大徽班進京,誕生的影響我國近現代的京劇藝術。(2)獨具魅力的歌舞藝術。以花鼓燈為代表的民間歌舞,是我國至今保留較完整的漢民族的舞蹈藝術,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走出國門,名揚海外,成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明初鳳陽的雙條鼓,明清兩代流傳祖國南北,據最新研究考證,清代隨著鳳陽人闖關東而帶入雙條鼓,而後成「東北二人轉」的原型。(3)中原武術匯聚之地。淮河流域自古就是歷代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奴隸社會的軍旅武術走向民間後,民間武術與宗教、體育相結合,武術已經開始社會化。從春秋時期孔子設私學,傳授「射」術,到東漢華佗在亳州創五禽戲,五代後周時期陳摶創六合八法拳,都使武術在民間得到了發展。潁河之源的嵩山少林寺,因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拳名揚天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淮河中游蚌埠成為皖北大商埠後,河南、山東等的武術門派相續南下蚌埠,又在這裡形成了多種門派,使武術在現代城市開始傳播。今天,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區,尤其在渦淮一帶,各家以培養武術人才為宗旨的學校開始興辦,使武術流派得到傳承,習武之風歷久不衰。(4)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緣起於原始崇拜的淮陽泥人,已被專家們稱為現代「真圖騰」、「活化石」,在國內外享有聲譽;淮北地區的麵食塑藝術則是民間祭祀及生活習俗中不可缺少的情趣。鳳陽鳳畫,朱仙鎮的年畫,靈璧鍾馗畫都已經成為民間藝術的珍品。此外,還有制陶、仿古玉器、青銅器、編織、剪紙等工藝流傳至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情育一方文。一部數千年的淮河興衰史,民俗文化貫穿始終,影響較大的有秦始皇撈鼎、徐福買葯、水漫泗州、收伏巫支祁、小白龍探母、九牛二虎一隻雞等。特別是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流行於整個淮河流域,而其地域特色特別明顯。淮河中游鳳台峽山口、荊塗山峽、下游盱眙甘泉山與聖人山之間的聖山湖、禹王河,均有頗為典型的故事為印證。「臨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和歷代的政治變遷,造就了一大批傑出人物。除產生許多叱吒風雲的農民起義領袖外,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和文學藝術家。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劉邦、項羽、韓信、蔡文姬、曹操、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吳承恩、孔尚任……,特別是新中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也誕生於此,可謂群星燦爛,光照千秋。三·徽文化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文房四寶、徽菜等。是徽州(古稱新安郡)人,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徽州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有三大學問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寧)、胡適(績溪)。有汪華、朱升、程大位、鄭復光、程晉芳、陶行知、賽金花等等。黃山山麓一條小溪---九龍瀑,一溝三狀元、三丞相,是程元鳳、曹文植、曹振鏞,形成顯赫的文化溝。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生產力逐漸發達。徽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為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於北宋後期,「東南鄒魯、禮義之邦」於南宋,鼎盛於明清時期,已約800年之久。90年代後,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列為國學三大地方學科。徽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徽州人在文化領域裡建樹、創造了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幾乎涉及當時文化的各個領域,並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主要內容有:1、新安理學。這是程朱理學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從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間,在徽州維繫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新安理學核心是倫理綱常,同時也倡導"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的重學思想,"天理為義,人慾為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理不計其功"的思想和"修內政","攘夷狄"的節義思想;朱子提倡讀書,認為窮理之要,必在讀書,促進了徽州讀書好學風氣,縉紳之家往往自編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誦讀、理學家對理欲、心物、義理、天人等概念的意義、關係的追問和邏輯論證,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新安理學家格守朱熹的義利之辨,反覆頌揚「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思想,學子以之為書院學規、士夫以之為立身處世的教條,徽州商人「賈而好儒」,以「仁義禮智信」為商業倫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氣節,也與朱熹和新安理學分不開。但是,理學的核心是綱常倫理,新安理學講究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制禮服,修祠續譜,建坊樹碑。大批的「貞女烈女」、「孝子賢孫」為傳統禮教而殉身,這是理學在程朱桑梓之邦結出的惡果。[2、徽州樸學。也就是徽派考據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縣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為乾嘉學派中的皖派,直接繼承了漢古經學,把經學研究從純考據的藩籬中解救了出來;3、新安畫派: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有力地衝擊了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四王"畫派在中國畫壇的統治地位。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近代的黃賓虹,主張"先師古人,再師造化,而以自然為歸",豐富和發展了新安畫派;4、徽劇。徽州人善歌舞,東晉時新安歌舞就已蜚聲海內。明代徽州人對戲劇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儀禮、婚喪喜慶之際,聚眾演戲,甚至在訴訟之後也有罰戲的習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聲伎相隨,列歌舞、宴賓客。由於徽州戲劇活動較為普遍,觀眾主要是村鎮平民,藝人在演出時,對曲詞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戲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戲劇獨有的特徵。明嘉靖間,徽州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形成徽州腔,是為徽劇的先聲。徽州腔在寓意較深的曲詞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釋曲文,聯綴曲辭,發揮劇情的「滾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體曲文」。並注意增加便於理解曲詞的道白,如凈丑間的戲謔語,彼此的設問、對答等,給觀眾以更多的戲劇性,擴大和增強原作表現生活的能力。明萬曆間,徽州、旌陽戲班上演目連戲,把民間雜要融入劇中,蹬桌、翻梯、飛叉、滾打、走索、跑圈、竄火、竄劍等,成為表演武戲的特殊招式,並運用火彩、幻術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劇的特殊風格。明清時期徽州藝人在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併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當時活躍在城鄉的徽劇社班有47個,大的社班有藝員18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繁榮昌盛;清代後期,京劇興起後,徽劇藝人紛紛改學新腔(京劇),徽劇日漸衰落。但是,徽州部分農村仍然盛行徽劇,「夜不唱京」,凡廟會祭祀,都請徽班演出。5、徽州刻書。它始於中唐,盛於明,萬曆年間達到鼎盛。至崇禎年間,徽州刻書躍居全國之首。徽州刻書有坊刻、官刻、家刻和書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鮑寧耕讀書堂,於天順年間所刻的《天原發微》5卷,現存北京圖書館;著名有家刻有歙縣汪啟淑的飛鴻堂,刊有自撰的各種圖書12種,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縣都有;6、新安醫學。"肇自北宋,盛於明清,從宋代至清末,湧現著名醫家543人,撰、輯醫籍460多部,其中部分醫籍東傳朝鮮、日本"。(徽州地區簡志)著名的有宋代張杲撰寫的《醫說》10卷,這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史人物傳記和醫學史料的書籍,也是第一部較完整的新安醫學著作;祁門汪機撰《石山醫案》3卷,"學宗的丹溪之醫理,臨床不拘一格,精於望診、切脈;""歙縣江輯《名醫類案》12卷,搜集上自扁鵲、倉公、華佗,下迄元明諸名醫驗效醫案,內容十分豐富,是我國第一部彙集歷代名醫醫案之專蓍。"(徽州地區簡志);7、徽派建築。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8、徽菜。南宋年間發端於歙縣,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達的結果。徽菜重(講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選料精良,製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產地、季節、鮮度、部位、品種等,擅長炒、炸、燒、燉、溜、燜、,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風味更加鮮明。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清蒸石雞、虎皮毛豆腐、鳳燉牡丹、紅燒劃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調之鄉的績溪縣,到外地開飯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國、大中華、大富貴,武漢的大中華等皆是。9、徽州茶道。徽州茶道講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會友,以茶敬賓。注重環境、氣氛,以求湯清、氣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來黃山有關部門把古代飲茶的禮規編成一套程序,進行「茶道表演」,深得遊客的青睞。這種表演有四個或八個姑娘進行,大致分以下幾道程序:1、靜氣,即排除雜念,靜下心來,營造一種安詳的氣氛;2、烹湯,即取泉水(或河水)燒沸烹氣一般用瓦器、錫壺,要潔凈無異味,火須旺熾無煙,文武相宜;3、焚香,敬茶聖陸羽,4、滌器,洗滌茶盞,茶盞要用白瓷,潔凈無瑕,洗後用干布擦乾;5、燙盞,用開水湯一遍盞,以盪祛寒氣;6、賞茶,察茶色,觀察形,聞茶香;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盞中,一般每盞以3-5克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許浸潤茶葉,而後將頭湯倒去,使茶葉濕潤漲發;9、注湯,用三沸水,提壺急水下沖,但茶湯要均勻,水至七分,加蓋少頃;10、敬茶,舉案齊眉,以茶敬客,以茶會友;11、聞香,約三分鐘,將茶蓋輕輕揭開一縫,使香氣溢出,沁人心脾;12、觀色,綠茶已青翠為勝,觀之湯清葉綠為上品,渾黃者次之;13、品味,輕啜一口於齒頰間灌漱,再徐飲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樂表演,亦可親身試驗,必定會從中得到樂趣,以益身心健康。10、徽商。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後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徽州素稱「東南鄒魯」,生於斯、長於斯的徽商,一個顯明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徽商的本質是儒商。11、徽州方言。徽州方言,又名「徽州話」或「徽語」,與閩、粵、蘇、浙四大方言並列。這與中原地帶人類種群遷徙的聯繫十分密切,形成了以皖南為中心,包括浙之衢州,贛之饒州部分區域。徽州方言,跟閩、粵、蘇、浙諸方言一樣,都萌芽於中原古語。但由於歷史的環境差異,它與其它方言間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來愈大,且更多地保留了遠古的口頭語辭和形象表達習慣。這種方言,至今仍是「徽州一府六縣」的主要地方方言。徽州方言實際上是指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至於解放後曾劃歸徽州地區的旌德縣、太平縣、石台縣,其語多屬下江官話,一般不列入徽州方言。由於歷史上歙縣長期為州治、郡治,統轄休寧、績溪等地,所謂徽州方言當以歙縣話為代表。可是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及外地人紛紛遷入屯溪,於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稱。解放後屯溪又長期為地區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話就成了當代徽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徵州方言可分為屯溪話、歙縣話、績溪話、黟縣話、祁門話、休寧話、婺源話等七個次方言區。而在每一個次方言區內,又存在著「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情況。如績溪話,以徽嶺為界,又分為嶺南話與嶺北話兩大子區域。子區域中,又分若干土話圈。如嶺北有坦頭話、大源話、臨溪話、上庄話。土話圈中又有核心區、緩衝區、擴散區。尤其是徽州邊沿地界,方言交互重迭,錯綜複雜。方言的形成,有著複雜的政治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徽州方言,是以徽州人和徽州區域為主要對象的。這些當初生活在中原地帶的家族舉家南遷,最為明顯的信號是引起了語言的種屬分化。徽州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大的人口遷徙,先後有七十八個大姓落戶定居,並在此繁衍生息。當外來種姓反客為主,成為當地最大種姓時,外來語言就佔據了主導地位。而古老土著人的語言,退而求次。因此,徽州方言語種的主要來源,正是基於戰爭引起的人口集中遷徙。戰爭這種人為外力衝擊,打亂了當地山越人語言的平靜和純潔。生活社區重組,促進了人群的流散和語言交流的速度,導致了新的語言社區整合。另一方面,徽州東有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隘,是典型的封閉山區。隔山不便交流,隔河難以來往。相對獨立且偏僻的地理單元,半封閉的山居方式,阻止了居民與邊緣地界外來語言的同化,阻礙了語言自身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徽州方言特點的形成和定型。一些古語古詞並及其原始表達方式沒有被淘汰,語言環境的相對閉塞起了十分緊要的作用。徽州方言的頑固性,基於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習性。這種群居習俗,不僅在政治上形成了強大的宗法自治體系,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正是這樣的語言環境,造就了徽州語言的個性,使得中原地帶古語音古語言和土著山越語言的保存,成為客觀可能。區域語言自身的特點,使得這種方言很難溶入其它語系並發展。文化的同源性,語言的同一性,又使得區域語言自身產生了一定的膨脹作用。徽州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以挖掘出許許多多遠古文明的信息,更會給深層次地探索徽文化以全新的啟迪。從某種意義上說,徽州方言區域的界限,既是一種生活圈的界限,也是一種文化圈的界限,更是一種經濟圈的界限。隨著方言固有陣地的開放,方言群落的人為萎縮,方言自身也在發生著無法預料的變化。此外,還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編、文房四寶(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徽州民俗等,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文化的內涵,不僅體現了中國最正統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釋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釋家、道家文化的一個厚實的沉澱區。總攬安徽文化,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地跨江淮,北接中原,南聯吳越。中原文化與吳越文化在此碰撞、對接、融合,並滋生、發育、成長,我們權且定義其為江河文化。這種文化如江河之水,不擇細流,兼容並蓄,而成滔滔之勢;這種文化如江河之水,新潮疊涌,始終引領於時代的潮頭,倡一時之風氣,勇為天下先,立萬世之經典,效千秋之垂範。當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人類不同族群的遷徙和交流成為可能,文化的多元已成為必然,甚至融合誕生出新的文化現象,文化的消亡和沒落也不是個別現象,但是毋庸置疑,這種帶有地域特點積澱數千年的特色文化,依然影響並深深根植於這片神聖的土地,並賦予其勃發的生機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
推薦閱讀:
※安徽的妹子能有多好看?
※安徽:阜陽「協警向黑老大下跪」系另一黑老大構陷
※安徽蒙城縣歷史沿革
※安徽3月1日起施行「痛經假」 憑假條可休一兩天
※建國前的安徽,究竟有幾個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