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受北大(二)未名湖

在我國難以數計的大小湖泊中,北京大學內的未名湖無論從面積或是風景方面都不能列入佼佼者的行列,但因為它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身處北大,所以便成就了她獨有的名聲。

我認識北大便是從未名湖開始的。在沒有身臨其境之前,眾多名人軼事中所提及的「未名湖」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中。印象特深的是「未名」二字,我覺得正體現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寬容無爭。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校園中北部。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學的標誌景觀之一。該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帶在清朝屬於皇家園林淑春園的一部分,乾隆將該園賜給他的寵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營建,一共建造樓台64座、游廊亭閣357間、房宇上千,極盡奢侈。和珅後來被查抄之後,淑春園又幾易其主。在清朝是圓明園附屬的和珅花園淑春園中人工湖。20世紀20年代成為燕京大學的一部分,校方請設計師亨利·墨菲規劃校園布局,該湖由北大著名教授錢穆命名為未名湖。1952年,燕京大學被行政撤銷,北京大學從市中心遷至燕大舊址。從此,未名湖成為北大校園的一部分。

2001年,「未名湖燕園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北大師生將未名湖、博雅塔、圖書館這三處北大最經典的景觀叫做「一塔湖圖」。「一塔湖圖」也成為了遊覽北大時必游之地。

未名湖的環湖景色。未名湖是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礎上規劃整理而成。據知情者說,它的名稱是出自錢穆教授的靈感。它能以「未名」而揚名天下,卻是因為那些曾在湖邊散步、凝神的大師們,是他們自由、深邃而悠遠的思想熏陶,讓這湖水、這園林生出了一種獨特的靈氣。

漫步湖邊,你也許會注意到與擱淺石舫基座相鄰的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翻尾石魚,它原本是圓明園西洋樓前的遺物,1930年,燕大的畢業生們把它買了回來作為敬獻給母校的禮物,從此圓明園中的石魚便暢遊到未名湖中,騰躍於水面,曲盡其美態。

在未名湖東南岸邊,有一座十三級密檐寶塔倒映在碧波之中,這是1924年7月燕京大學為了解決生活用水,掘的一口水井。它的水源豐沛,外形則仿照通州燃燈古塔的樣子,用遼代密檐磚建成。塔共13級,高達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鋼筋水泥建成。因為此塔主要是由當時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資興建,所以又曾命名「博雅塔」。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卻也是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推敲的選擇,它高高的塔身,能讓校園內外時時出現它不同角度的美麗身影。塔本身可以說是點石成金之作。作為校園供水不可缺少的構築物,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大煞風景,而這個水塔則利用制高地形,在風景區內用一種特殊處理方式,對構築物採取巧妙的建築造型,化不利為有利,成為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環境協調三方面高度統一的傑作。如果順螺旋梯向上還可直達塔頂,在那極目遠望,北京西山秀色便可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向下觀又可見澄湖如鏡,塔影畢現,隨清波則能蕩漾出無窮的詩意,難怪北大人稱這裡的景觀為「湖光塔影」。

湖心島南端的這個石舫按照頤和園的石舫修建,但後來上部結構被焚毀,今僅存石質基座。

湖南岸的這個亭子原名叫「花神廟」,但自改名為「重修慈濟寺」後,學生們就不敢再在此前留影了,因為怕學業「重修」!呵呵,看來,即使是「天子驕子」也心存忌諱。
推薦閱讀:

你夢想中的電影院是怎麼樣的?
日刊:日本須顧及東盟感受 不讓中日關係惡化
禪修的種種感受
行走文字間,感受生存的樂趣
感受微幸福,發現自己的小幸福

TAG: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