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全球貿易戰
戰爭最像貿易,戰爭中的會戰,等於貿易中的現金支付。在和平時期,貿易反過來亦像戰爭,貿易摩擦不過是試探性交鋒。
很多人都遠離貿易戰場,沒有親身體驗。從根本上來說,貿易戰的起源本就是貨幣匯率,而其核心便是本幣低估之爭。在貿易市場上,哪國都喜歡自己的本幣貶值。在出口企業呆過的人都知道,本幣貶值哪怕只有一點,出口優勢馬上傾斜,本國的出口立馬增加,見效非常快。如果本幣升值,出口企業的利潤馬上受擠壓,員工大量失業,出口減少。
如果爆發大規模的貿易戰,那麼對戰勝國和戰輸國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80年代末期的日本經濟極度膨脹,在當時不少日本人看來,日本趕超美國只是遲早的事,甚至已經趕超美國。那時候的日本在西方所有尖端工業部門佔據核心位置,似乎沒有一個領域它不超過它的西方對手的,甚至美國的導彈都要受日本技術的牽制。
面對這樣的情況,世界各國紛紛爆發對日本的貿易戰,先是美日的半導體晶元戰,華盛頓對日本某些電子產品採取100%的懲罰性關稅,其嚴厲程度是戰後所從未有過的。接著英國政府也對日本接連發動了強大攻勢,要日本向英國開放市場,否則英國將拒發或吊銷設在倫敦的日本金融機構的營業執照。歐洲共同體也調查日本在歐洲「不公正地」傾銷某些半導體晶元的情況。日本大有處於四面楚歌之勢。那場貿易戰以《廣場協議》的簽訂為結束標誌,日元匯率一夜之間甚至升值一倍。那場貿易戰歐美完勝,日本慘敗。此後20年的日本出口嚴重受損,經濟一蹶不振。
從這個例子上,我們有沒有看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影子呢?我們也正在趕超美國,我們的貨幣超發以及人民幣匯率低估問題也正在受到國外的詬病,各種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有人說我們中國有軍事實力做保障,不會陷入當時日本的困境,這不盡然。
在中國,近代史同樣由一場著名的貿易戰打開——鴉片戰爭成為近代中國經歷過的最為屈辱同樣也是最刻骨銘心的貿易戰。戰爭以西方國家自由「傾銷」鴉片為終結,順帶捎走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這場貿易戰的結束,同樣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的鴉片交易恢復到「正常」的局面中。
可笑的是,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各國需求的是所謂「自由」銷售鴉片的權利。然而當時間從近代史之初回到21世紀,西方的紳士們不再崇尚絕對的自由貿易。國家間的貿易由「自由」變為了「限制」。中國在世界貿易平台上,可謂是受到限制最多的國家。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加入了WTO,中國也需要忍受極長的商品禁售名單。而又因為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絕少掌握商品定價權,在忍受商品禁售的同時,中國常年在貿易中充當著非常被動的角色。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中國的鐵礦石困局——中國缺少鐵礦石定價權,而又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因此鋼鐵行業盈利的絕大部分不得不作為原料的購入費用白白奉送給國際壟斷巨頭。不僅僅是鐵礦石貿易存在問題,中國在很多領域都是國際貿易規則的受限制一方。
中國為什麼是國際貿易的受限制一方呢?原因非常簡單。中國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國家,這樣的出口定位,因為其可替代性強,所以從嚴格來說,並不存在貿易國雙方雙贏的局面,總有一方的市場將被另外一國所搶佔。而中國常年的製造業路線,又是以要素價格扭曲並承擔相應成本而取得的成本優勢。這讓中國在過去十數年的對外貿易中罕逢敵手,又備受排斥。也就是說,30多年來,中國長期處於低要素價格的狀態之中,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資金成本以及低人力成本等,這恰是其他國家不曾擁有的。中國成為了對於外資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場,跨國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成為了中國常年巨額順差中的主要部分。
這並不是好事,從全球貿易戰的演進來看,順差國從來都是替罪羊。最大的順差國,必然是最大的那隻羊。
中國作為最顯眼的順差國家,就很可能成為貿易戰中的眾矢之的。最近日本公然將貿易保護搬上檯面,貿易戰的範圍越來越大。全球貿易戰的進一步升級,必然是伴隨著以各種借口設置的貿易壁壘的林立,以歐盟為樣本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極大地蠶食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生存空間。最近西方國家以競爭性寬鬆為基礎的貨幣貶值,這極容易推高人民幣匯率,進而抑制中國商品出口,甚至是反向爭奪中國市場。而缺少出口對於國內產能的消化,中國經濟很可能就此落入通縮的惡性循環之中,進而產生劇烈的社會動蕩和經濟衰退。從這個角度來看,新一輪的貿易戰已經展開了。
新中國以來,中國鮮有經歷過真正具有大規模的貿易戰爭,僅有的經歷不妨稱之為摩擦。真正貿易戰的爆發,將是非常致命的。相似的例子我們不妨看看廣場協議後一下子失去了二十年的日本,以及石油禁運之後即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金融危機的伊朗。新中國還遠沒有經歷過這種真正規模的貿易戰,而一旦真的開打,鹿死誰手還真需要觀察。
不過發動貿易戰真的就能夠解決美國,乃至於西方國家的就業問題嗎?答案也並不那麼肯定,畢竟在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製造業遷徙之後,中國的產能出口與西方國家國內的製造業重合度已經相當低了。然而,這並不能停下西方國家發動貿易戰的熱情。當下的世界格局,貿易戰已經成為了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當下的貿易戰是完全服務於政治的。當西方國內民眾不滿情緒達到峰值時,以咱們中國為主的順差國的替罪羊效應便要以貿易戰的形式逐漸展開。儘管我們說貿易戰的展開是一場兩敗俱傷的爛賬,然而,為了贏得選票,這又成為了西方政客的不二選擇。所以,即使中國有超凡的軍事實力做保障,並不一定能避免大規模貿易戰爆發的可能性。
長年以來,隱忍和睿智的對外政治態度,為中國營造了非常穩定的發展空間,然而,急速膨脹起來的中國經濟卻同樣缺少真正風雨的歷練。中國經濟缺少對於危機的真正認識,和對於衰退的足夠的思想和物質上的準備。而虛高的國內經濟和積弱的國內消費和民間財富,也將成為危機到來時推波助瀾的導火索。
中國必須為將來的貿易戰爭做好準備,除了匯率上的堅守,中國更需要產業上的升級,因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是無力抵抗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大潮的。中國需要培養自身的消費能力,只有如此,中國才能擺脫出口依賴和投資依賴的困局,讓中國經濟真正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推薦閱讀:
※西方都懵了:特朗普打響「貿易戰」,中槍的不是中國而是……
※德媒:這五大理由使得中國不怕與美國發生貿易戰
※伊朗自信將贏得歐美對其原油貿易的制裁之戰
※進出口貿易介紹
※山東:大力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文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