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08/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38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還有很多的問題上次沒有解答,今天又有不少的問題,我們抓緊時間簡要的來討論。問:這位同修說到,我兒子今年二十二周歲,明年大學畢業,明年初開始實習。我想他從實習時就拜您為師,學習聖賢文化。答:末學道德學問都很淺薄,不敢為人師,我建議最好是拜孔子、拜釋迦牟尼佛這些古聖先賢作老師,我們一起來學習,互相之間可以進行討論。您的兒子很想學習聖賢文化,這是很好的事情,年輕人是很需要補上這門德行的課,這也是我們現在學校正規教育制度裡面比較忽略的。真正有德行,人生才能有所成就。問:第二個問題。從報紙上得到消息,四川廣元等地的柑橘被曝光發現蛆蟲之後,重慶、江蘇、河南等地,陸續有媒體報導,稱當地有人發現了蛆柑,遭此影響,一些消費者談橘色變,信心受到重創。自十月二十日,四川廣元蛆柑事件發生後,湖北省蜜柑外銷全面停滯,如果事態繼續發展下去,全省橘農損失將達十五億元。今年是柑橘豐收年,沒想到卻碰到柑橘蛆蟲事件。請教鍾教授,我國農業經濟會繼續受到影響嗎?如何從佛法、因果來看待此問題?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在中國最近很多個省分發現柑橘裡邊有蛆蟲,而且今年又是大豐收的年頭,真的是好年頭裡面偏偏遇到這些不如意的事,這個當然會對我國農業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追究其根源,還是佛法里講的,這是眾生業力所致,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我們過去,宿世乃至今生造作不善,這個業產生的。這些說法對一般世間人講,他們都不信,反而說了之後,他們會覺得很難過,很難接受,因此對世間人,我們都不會這麼說。但是根本原因確實在此地,佛法講的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絕對沒有任何一樁事情是偶然發生,它必然有它的業力的根源。像現在人在農業上面有很多扭曲自然生態的行為,譬如說用農藥、用化肥,用我們人為的手段,急功近利的來製造高產量的假象,毒害真是不淺。對於人生理帶來的疾病,對於自然生態的破壞,這些都是我們現在要面對的嚴重的後果。現在自然界也會對人類有報復,這些生物,有情生命,它們都會報復人類。像現在這些蛆蟲就是來破壞人類的豐收。因為我們人類沒有給動物,給這些自然界的小生物好日子過,它們也不會給我們好日子過。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這種現象?學佛的人就懂,一定要懺悔,懺悔破壞自然、運用農藥殺生的這些罪業。同時對待這些小生命,不可以用濫殺的手段,不可以說看見有蛆蟲了就把它銷毀,一網打盡,這是在罪業上面又增加罪業,將來災害比現在會更加嚴重。不信你就試試看,這一年比一年的災害要更加嚴重。所以對於自然,我們不能夠抗逆,不能我們自己人為的、從自私自利的角度來做這些決定。對於柑桔的蛆蟲,最好是把它放在一個地方,你可以不吃它,讓它自己自生自滅。因為根據報紙上稱,這些蛆蟲對人類沒有什麼害處,所以讓它們自生自滅,也讓它過一生的好日子。那麼你明年的產量,光柑橘必定也會沒有這些問題出現。總是要有「慈心於物」,不可以用殺生。問:下面這個提問是說,冤親債主與冤家債主有什麼區別?答:在名字上已經顯示了,「冤親債主」,有個親字,「冤家債主」沒有親字,所以區別就在於這裡。實在講,人與人之間,乃至所有眾生之間的關係,都不外乎四種:討債的、還債的、報恩的、報怨的。這都是過去生中緣分,這生遇到了,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不可以用對立,不能夠用報復,應該以報恩的心、大慈悲的心、真誠的愛心,去對待這些有緣的眾生。所以,你看我們這個道場,實際禪寺做三時繫念法會,這個牌位原來是寫冤親債主,現在改成有緣眾生,為什麼要這麼改?它有它的道理,因為你說冤親債主,這個名號本身好像帶有點對立的色彩,他是我的冤家,他是我的債主,這念頭一起來,好像就對立。我們師父常常勸導我們,要化解內心的對立、矛盾、衝突,那我們把這名號改一改,他是跟我有緣的眾生,什麼緣都是緣,既然有緣,我們就應該誠心誠意的去幫助他、關懷他、照顧他,這內心中就沒有對立。問:第二個問題。三皈依的詞句,有的書中是「紹隆佛種」,而有的則是「體解大道」,有何區別?答:三皈依裡面,「皈依佛」確實有的是講「紹隆佛種」,譬如說在《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裡面,到末後,中峰國師就用「紹隆佛種」,來做為「皈依佛」的詞句,這句經文是出自於《華嚴經.凈行品》。這個詞句有它的深刻的含義,我們師父在講《三時繫念全集》的時候,講到這一條還特別提到,說中峰國師,他看到佛法需要振興,所以,他非常希望學佛的人能夠發起大心,弘揚正法,這個「紹隆佛種」,紹就是繼承,隆是興隆,就是繼承佛法,興盛佛法,因為佛法是眾生在生死黑夜當中的明燈,唯有靠佛法,眾生才能夠真正得離三界。所以佛法對於眾生真的是寶,我們每個學佛弟子,都有這分責任、這分使命去繼承,去發揚光大,這是紹隆佛種。「體解大道」也有它的深刻含義,體解大道是講要體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大道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佛,他是覺者,代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真正做到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這是體解大道。體解大道偏重於自覺,自覺之後才能覺他。所以在含義上有這點區別,兩個說法都非常好。問:第三個問題。有不少的同修親朋有病,如何判斷是生理,還是冤親債主,或是業障病?如果自己無法判斷,請誰判斷為好?如果是冤親債主的病,請誰判斷為好?答:這個病症其實廣泛的來說都屬於業障,因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生病,生病也是前定,什麼定?業力定,所以統統可以稱為是業力病。怎麼樣去判斷?其實也不必要去細細的判斷,一有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就要消業障。沒有病,沒有病也要消業障,是預防有病。所以,黃念祖老居士當年在生的時候,他教他的這些弟子們,一有病,不用吃藥,不用看醫生,要怎麼辦?讀《無量壽經》,這個真好。你讀《無量壽經》,如果是生理病,你把你心清凈,你心清凈就身清凈,生理病也就沒有了;如果是冤親債主的病,你讀經,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他們得到利益,他們就會離開,被超度了;如果是業障病,那讀《無量壽經》就消業障。你看讀經念佛,包治三種病,不用再去判斷了。末學從菲律賓回來之後,有點上火,咽喉一開始有點痛,後來好了,還有點咳嗽,這個其實也不是病。可是回來以後就有很多的同修非常關懷我,讓我吃這個吃那個,吃什麼菊花泡甘草,或者什麼蜜糖泡蘿蔔,或者是什麼葛粉,還有什麼山藥粉等等。給了我一大堆,結果我這些東西都停下來,然後我好好的念《地藏經》,前天念了一遍,昨天晚上念了一遍,發現讀經真的比吃什麼都管用。所以,有病不看醫生,不用吃藥,只要你有信心,你就讀經,你把業障消除,自然病就能好。況且,我們這身體不是自己的,不要有這個觀念,說這身體是我的,要去執著它。第一個、身體不是我,第二個、身體也不是我的,是誰的?要把它布施出去,是佛菩薩的,是眾生的,它有一天存在,就用這個工具,我們是沒有所有權的,只有使用權的,可以使用這個身體來為眾生工作,紹隆佛種,弘法利生,我們要學古聖先賢干這個。如果是這個工具不行了,不行就不要了,留下來做什麼?就像師父最近在講經裡面講到,別人問他,你喜歡在哪裡養老?師父說什麼?我養什麼老,講經講不動就走了,還在哪裡養老?你看老人家這種心行,真的是不僅說已經沒有身見,就是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而且也不執著身是我的,我、我所統統都給它放下,這樣怎麼?自在!身體不舒服什麼的,由它去好了,這佛菩薩管的,咱們不用管,咱們管了,佛菩薩不給你管。所以,咱們把它布施出去的話,就會有人管,這樣多自在。有一天的光陰,就好好的在自覺覺他這上面用功,心裡不想病,不念病,其實病就很容易好;老是想病、念病,病很難好。像我們師父上人,他身體哪裡不舒服,我們在旁邊也看到,這次從菲律賓回來,他也是咽喉有痛,因為那個地方比較熱,上火了,也是咳嗽,他不說。不說,大家也就不覺得有什麼特別,調理一下也就好了。這病要是給人家知道的話,那麻煩了,大家都緊張,本來沒病,大家都把它想成病,一切法由心想生。雖然我們師父上人他的心很清凈,但是如果大家都想他有病,完了,眾生的力量也很不得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力量可以跟佛力相抗衡,眾生老想他有病,完了,他真有病。所以我這段時間,我自己就很慚愧,有點什麼不舒服給人家知道,給人家知道了,別人真的把我當作有病,那就把我這個病往後拖,這個還是怪自己。有病,有什麼不舒服,不要去理會它,沒事。當然大家的這種關懷照顧,末學是非常感恩,但是確實是沒有什麼必要。問:我們下面看另外一位同修,他講到,對於病痛纏身的人,如何能夠專心的念佛或者聽經,而不被病痛折磨而轉移專註力,或者被病痛牽著鼻子走?答:如果真的得病了,首先我們心裡不要老想著它,你想著它,就加重它的力量,這個念力不可思議,你老念病,它就真有病。想著自己就沒病,病真的也就沒有了,就輕了。在讀經的時候,怎麼樣專註?你可以用些方法,譬如說,你在讀經的時候,你恭恭敬敬的把手洗一洗,上個香,自己身上穿著海青,先禮佛,再讀經。甚至讀的時候,如果身體條件能夠支撐,可以跪著讀。用這些方式把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引發出來,能夠至誠恭敬的讀經,專註力就強。讀經的時候,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文上,不要念錯,讀得清清楚楚,不必求快,要清楚,這樣的話,你的心很快就能夠定下來。假如說念佛或者聽經不能夠專心,這也是因為妄想很多,心不夠清凈。在《地藏經》裡面教導我們一種方法,你可以至誠的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念經之前,你可以供上一杯清水在地藏菩薩像前,然後很恭敬的把《地藏經》讀下來,然後你把供過的清水倒在自己杯子裡面,至誠回首向南,經上講向著南方,南方是什麼?表法,代表智慧,也是地藏菩薩來的方向,至誠恭敬的把這水喝下去。如是做七天,甚至做三七二十一天,天天都是這樣至誠的、很懇切的來讀經,來求聖水,希望地藏菩薩加持,讓我這些業障消除。念佛妄念多也是業障,經過一七日至三七日之後,你明顯感到你的心會清凈,這個時候你念佛聽經,你的妄念就少,就是你聽經很容易聽明白,念佛很容易得力。這些都是方法,可以去試試看。問:還有下面一位同修他講到,最近聽鍾教授專題講座,感觸很深,也很慚愧末學的修行。在此想問老師兩個問題,一、末學在讀《地藏經》時妄念繁多,還容易念錯字。請問能否默念,是否如法?答:《地藏經》也可以默念,如果是氣力不夠,或者是條件不允許,怕影響到周圍的人,可以用默念。如果是經里的字很多不認識,最好先查查字典,或者可以請一片帶讀的光碟(就是CD),你邊聽邊跟著念,跟念到大概二十遍左右,我想你這些錯別字、不認識的字,統統讀音都能夠糾正。問:第二個問題。末學在聽經時,好像很容易伏住煩惱和瞋恨,但是聽完以後,把《弟子規》完全落實在當下就好像很難。末學今年二十六歲,工作也很忙,請問老師,末學應該怎麼做?答:聽經的時候能夠容易伏住煩惱,這是肯定。因為聽經的時候,你的心是定的、清凈的,你對講經的人有恭敬心,這個很重要,這樣幫助你的心能夠定下來。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一切善法都要從恭敬心中求來。把這恭敬心在聽經的時候養成,然後把它運用到平時的生活,那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講什麼?就是講恭敬、孝敬。所以,平時落實《弟子規》,不妨可以用《弟子規》的經文做為自己功過格,每天進行對照反省,每天讀一遍。如果能夠早上讀一遍,和晚上再讀一遍最好。早上讀一遍,你這是提醒,今天要注意,不要犯這些《弟子規》講的不能做的事情。晚上讀一遍,是檢點自己的過失,看看《弟子規》裡面哪一條我犯了,犯了之後懺悔,不要第二天再犯。這樣認認真真的做,能夠做上一個月,我相信你會覺得有很大的得利。除此之外,可以加一點日常的功課,主要是念佛和念經,那是修定。因為當我們明白道理之後,卻常常犯過失,心裡不願意犯,卻是老犯,這是習氣使然。這個習氣要怎麼樣去伏住?要用定力,當過失剛剛現行的時候,你馬上能夠覺察到。心清凈你才能觀察到,念頭起來了,還沒等它發作,馬上要用正理把它觀照住,不讓它繼續。這要修清凈心的功夫,那麼用念佛的方式最好,讀經也是修清凈心。問:下面一位同學他說,我是一個北京的小居士,今年十歲,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我聽您在今年六月二十日講的《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中講到,整個《華嚴經》都是講「父母呼,應勿緩」,我有點不明白,《華嚴經》不就變成世間法了嗎?這個問題我也問了媽媽,但我還是想聽您的解釋,請您在百忙之中給我回信好嗎?謝謝您!另外八月底,媽媽帶我去了實際禪寺,我們請回這張「父母呼,應勿緩」的光碟,可是非常不清楚,幾乎沒法看。您那裡如果有清楚的光碟,能否給我媽媽寄一張?我媽媽想流通。答:這位小朋友十歲,難得,就開始認真的學習《弟子規》,而且認真的聽講。末學在「父母呼,應勿緩」這個講演當中是有提到,「父母呼,應勿緩」可以說是涵蓋了整個佛法。這個演講,我記得是前幾個月,在我們實際禪寺念佛堂給大家分享的。為什麼說「父母呼,應勿緩」可以說涵蓋整個佛法?這個「父母」,我們要了解它表法的意義,父母不僅是我們自己現前親生父母,親生父母當然應該應勿緩,這個父母也代表一切諸佛菩薩,他們的呼求,他們呼什麼?他們希望我們早日成佛,這是諸佛菩薩的心愿,我們也要應勿緩。換句話說,假如我們不成佛,就是沒有做到諸佛呼、應勿緩。諸佛的恩德過於父母,我們在前天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二十八集裡面,我們就看到周安士先生註解,就談到諸佛對我們的恩遠遠超於父母,因為父母之恩對我們是一世的,而諸佛之恩是生生世世的,是盡無量劫的,所以這個恩怎能不報?還有,父母也代表一切眾生,《梵網經》裡面有講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我父母。這在理上講得通,因為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是投胎轉世無量次,每一次都有父母,所以跟無量眾生都結了緣,因此說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這個不為過。我們要以孝心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他們的呼聲,也就是他們的需要,我們也要應勿緩,要對一切眾生盡心儘力的關懷、照顧、幫助。什麼人才能真正做到眾生呼、應勿緩?我們看到《法華經》里講的觀世音菩薩,這是古佛再來,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無量壽經》這是中本華嚴,裡面也提到,「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隨機感赴,這是真正做到眾生呼、應勿緩。所以《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誰能圓滿做到?成佛。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示現等覺菩薩,他這句話真正做到了。換句話說,還沒有成佛,這句話還有一分欠缺。那你想一想,是不是可以說整個《華嚴經》都是講這句「父母呼,應勿緩」?《華嚴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教我們作佛的,教我們作佛也就是教我們真正圓滿做到「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也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師父上人說的,他在講《華嚴》里多次就提到,這個《華嚴經》真的就是講的孝道,講「父母呼,應勿緩」,《弟子規》它就是佛法。這是什麼?「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真正圓解佛法,哪一句不是佛法?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所以《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也涵蓋三藏十二部。這就是《華嚴》講的一多相容,這是華嚴十玄門裡面講的「一多相容不同門」,一能含容多,多能含容一,所謂「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芥子像芝麻,小芝麻粒,它能夠含容須彌山,小能含大。當然「父母呼,應勿緩」這句也能含整部《大藏經》,那能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有什麼覺得難以接受?這樣說法是為了讓我們注重《弟子規》的修學,不能把《弟子規》看成世間法,把它看輕了。要知道《弟子規》沒做到,不可能入華嚴,學佛也不能成就,《弟子規》是根基。雖是根基,可是它又通一乘了義,這叫淺深相即,淺能夠跟深相通。所以,《華嚴經》跟《弟子規》可以說不二。不能把佛法和世間法分成二,像六祖說的,如果說世法、佛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你就曉得了,真正什麼叫佛法?覺悟之法,覺悟了,哪一法不是佛法?當然《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也是佛法。不覺悟,《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也成了世間法。至於說光碟不清楚,可以來信、來電,向我們實際禪寺客堂去索請,這裡也請客堂給他們去寄一張母盤。一般來講,具體的事情,末學都沒有去太多的插入,這個事情可以直接跟有關單位去聯繫。如果當時是現場錄的不太清楚,沒辦法修正,不妨也可以聽聽末學去年二月份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講的《弟子規》,那個《弟子規》是聯繫佛法,裡面講到,我記得在第一講兩個小時裡面,就用《華嚴經》十門開啟來解釋《弟子規》的大意,在佛法裡面稱玄義。這個是什麼?嘗試用《華嚴》的套路來講解《弟子規》,目的我們不是搞談玄說妙,而是讓大家重視《弟子規》的修學。特別現在想要學《華嚴》的同修,聽我們師父講《華嚴》,我們更加註重這個基礎的修學,是這個用意。問:下面這位同修提問,弟子學佛有七、八年頭了,從開始接觸到師長講的「凈業三福」開始,參加過網上聽經,專學《無量壽經》,後面又回頭來扎三個根。最近弟子參加一場佛七,一位學長向我問了幾個問題,我都很難答圓滿,譬如說:什麼是自性?於是他推薦我看了一本《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我看了覺得確實感覺很好,從內容看是佛專為末法時期初發心學佛的四眾弟子講的,我感覺很對機緣。但是最近看到網上有人說,這部經論是偽經,心裡很不踏實,我看到本寺好像也有此書,敬請您查實,開示指點。答:這位同修也把這個書交給末學,這是《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這本書末學確實也查了《乾隆大藏經》,查了《大正藏》,查了《卍續藏》,裡面都沒有這部經,《大藏經》裡面沒有這本經。具體是不是偽經,末學在此不敢去斷定,但是只能說在這三種《大藏經》裡面沒有找到。末學對這個內容也沒有仔細的去閱讀,因為我是初學,跟我們師父上人學經教,就要遵守師承這個規矩。師父上人他在過去求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就是給他定了三個規矩:第一個,過去學的都不算數,現在從零學起;第二個,其他人講什麼經,講什麼佛法,沒有經過老師同意,不準聽;第三個,沒有經過老師認同、同意的這些經典,我們不可以去涉獵,即使是再好的經典,再多人推薦,老師沒有說讓我們看,我們就不能去這麼廣泛的閱讀。為什麼?這是要專精。《三字經》里講的,「學之道,貴以專」,想要學業上有成,道業上有成,最重要是專。我們現在跟師父上人學習,就是堅持紮根三年、專修十年這樣的一個原則。在這三年當中,我們好好的扎倫理道德的根、因果的根。所以,學習的這些經典、典籍,統統都是師父上人提倡的,甚至都是講過的,我們來認真學習。其他的這些經典,即使是再好,我們都沒有去涉獵,因為現在學的都沒有落實,都沒學完,搞這麼多,搞雜了,搞亂了。等到三年扎好根,再專修十年,那更要專,那隻能選一部,不能搞兩部。所以其他的經論,末學也就不能再看,所以也不敢去評論這本經到底是正法,還是不是正法。希望有善知識他們有正法眼藏,他們去判斷。問:下面這位同修他提到說,我是一名湖北荊州居士,專依凈土,學佛多年,非常喜歡做三時繫念法事,因為冥陽二利。但是每次做完繫念,當晚都不能入睡。請鍾老師給予開示。答:這個問題可能原因有多種,我們自己要看看是什麼原因。一般來講,做三時繫念,這是超度鬼神、超度亡靈。如果是我們做法會,做完了覺得不舒服,或者是心不歡喜,這樣往往是有不太如法的地方。什麼叫不如法?當我們做這個法會的時候,心不真誠不清凈,不是真正發出慈悲救度一切眾生的這個心,這就往往會有些問題出現。所以,做法會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不要打妄念,自然能夠感得諸佛護念,這些跟我們有緣的眾生他們真能得度,他們很歡喜,不會找你麻煩。就怕我們在做法會的時候妄念紛飛,甚至起惡念,平時又不能夠斷惡修善,不能夠真修真干,往往會讓眾生看到了瞧不起,瞧不起了,他們也可能就會找麻煩。凡是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能怨天尤人,首先反求諸己,檢點自己的過失毛病,改正過來,常生慚愧心、懺悔心,對自己的這些有緣眾生,我們要深深懺悔,向他們懺悔自己往昔的罪業,希望他們原諒我們,希望他們真正念佛求生凈土。有這樣的一種誠意,就能感動眾生。這可能是,您晚上不能入睡,會不會是有這些有緣眾生來找麻煩。如果不是這個問題,那就檢點一下自己的作息,一般來講,如果晚上睡覺之前太興奮,或者是你看書看到很晚,或者是你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或者你說話很多,這都會影響你很好入睡,這個就要做調整。問:下面這位同修他說,母親今年八十二歲,一生勤勞、善良、賢慧,養育了八個子女。在最近這三到五年時間裡,已經中風過三次,因治療及時,每次康復較快,生活還能自理。我和三哥學佛已有兩年,知道送母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世間最大的孝順,我們勸母親念佛求生凈土,母親也能相信我們說的話。雖然每天在家念佛,但是她老人家總擔心去不了極樂世界,因年歲大,有時聽經念佛昏沉打瞌睡,沒能生起無限嚮往西方凈土的悲切心愿。我們做子女的業障深重,障深慧淺,沒有智慧勸說母親發菩提心,精進念佛,勸過母親一次,母親能精進一段時間念佛,但是不能持之以恆、精進不懈。這樣散心念佛,我們有幾種擔心,第一,擔心母親臨終時發生中風情況,而不知如何送母親往生。答:這個擔心可以理解,但是,我們自己首先要生起至誠的孝心,真正發願幫助母親念佛求生凈土,這是大孝。你至誠的孝心,自然能夠感得阿彌陀佛的加持,你的願愈真,加持力就愈強。然後你要多勸你母親放下,多給她以信心,告訴她,「你自己本來是佛,所以你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有這個大願接引眾生,他一定做到」,這麼勸她,要生真切的信心。另外勸她放下,年紀這麼大了,身體有病很苦,多活一年是多受罪一年,所以要勸她放下,這些財產、兒女,儘快交代,交代完了就不要再想,放下。常常這麼勸,對她是很好的。這種擔心就沒有必要,因為這種擔心,對你幫助母親往生沒有什麼幫助。如果你擔心,她就能往生,那可以去擔心,可是你擔心沒有用。要怎麼樣?要去做,盡心儘力去做,就不要有顧慮,要信佛,相信佛能夠幫助我們圓滿這個孝心。問:第二個問題,母親一直是我們姐妹兄弟爭著贍養,我擔心母親在農村老家臨終時,大哥大嫂不能遵照《臨終關懷》的指導去做,因為大哥大嫂沒有學佛,我們平時和大哥大嫂講過關於母親臨終時應注意的事項,大嫂好像不大相信。答:首先,你們家裡兄弟之間能夠爭著贍養母親,這個很難得,值得我們讚歎。現在是爭著讓自己兄弟去養,財產他去爭,養父母他不爭,現在有很多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爭著贍養母親,這個很難得,確實是當代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但是要知道,盡孝,就像安士先生講的,有能夠善用其孝,有不善用其孝。什麼叫善用其孝?你有這個孝心,而且你真正懂得這些宇宙人生真相,知道三世輪迴可怕,勸導母親求生凈土,真正幫助她老人家往生,使她能夠永遠離苦得樂,這是善用其孝,那你的孝心真能落實。不善用其孝的,雖然有這個孝心,但是沒有智慧,不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雖有孝心,也對父母幫助不大,那父母是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怎麼輪迴,該受苦還受苦。所以,我們應該儘力的幫助家人去認識佛法,自己要做好樣子,拿出真心,讓自己的兄弟看到了對我們有信任感。如果你能發心在母親臨終的時候護持,這樣可能就會比較保險。你用你的真誠心對母親盡孝,感動母親,感動哥哥嫂嫂,他們能夠理解,也會隨順你的願心。問:第三個問題。如果母親在我和三哥身邊臨終時,擔心單位領導、樓上樓下的鄰居,能否理解我們念佛,送母親往生?答:你這個擔心沒有必要。我們現在送母親往生要擺在第一位,想方設法,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母親往生最容易、最方便、最保險,就想這個方法。這麼多兄弟姐妹,才只有自己學佛,或者自己最懂佛法,那就要直下承當,父母臨終,要我自己擔當起來,我來護持。這叫當仁不讓,這是盡孝。那麼還考慮很多,擔心很多問題,這裡頭就不純了,這個孝心、願心裡頭有夾雜,就像《十善業道經》里講的,有「不善間雜」,不能有毫分不善間雜。在臨終的時候,要知道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會有很殊勝的因緣,讓你的母親能夠安詳往生,不要有這個顧慮。這個事情阿彌陀佛是主角,他來安排,我們呢,我們是做打工的,阿彌陀佛怎麼安排我,我們怎麼干,一切就聽佛的安排。拿出這個心,要相信,到時候這些單位領導、鄰居,他們就不會來搗亂,你得有這個心。他真的來搗亂,搗亂也不要害怕,你是做的好事,害怕什麼?你這是為母親盡孝。如果是他不理解,甚至單位領導炒我魷魚,把我解僱了,我也無怨無悔,可以為母親做出這個犧牲奉獻,母親生我養我,恩德如山,報都報不完的恩德,我為我母親做這個送終的事情,有什麼不能犧牲?想到這裡,什麼顧慮都沒有,直下做去,相信至誠感通,必得三寶加被,一切會圓滿的。問:第四個,母親往生後,農村的兄長想按農村習俗,請道士看母親下葬地方的風水,不知是否如法?答:如果母親往生以後,自己的兒女要怎麼做,這實際上問題不是很大,你現在最關鍵的是考慮如何保證母親往生,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至於說身後之事,只要不是犯了原則上的問題,可以隨俗,自己的兄長想要找個風水寶地安葬母親,這也無可厚非,他有他的盡孝的方式。問:下面一個問題說,我的母親十幾年前,沒學佛之前,晚上總覺得有眾生在床上亂動,心裡總是著急不好受,白天不喜歡見人,看到人總覺得害怕,心裡一直很難受。現在學佛了,也學了六、七年,這種現象還一直存在,不過沒有以前嚴重,有時候晚上還有眾生在床上動,她覺得眾生在她的腳、頭跳動,有時候覺得有人一下子就坐到床邊,她說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心裡會驚恐。想問一下鍾老師,我母親經常頭暈、頭痛,到醫院一查,醫生說頭上有個腦瘤,今年七月份做了手術,可是現在頭還是不舒服。請問鍾老師,我母親是哪一類的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好好幫助她?答:從這個說法,你的介紹來看,估計是一種冤親債主的病,她這些眾生來找麻煩,所以才出現腦瘤手術以後沒有根治的問題。可以說,你把這一個腦瘤切了,還會有第二個,為什麼?因為根本原因沒有消除。應該怎麼做?最好讓你母親看看「山西小院」的光碟,看看那些絕症的病人,怎麼樣用讀《地藏經》把冤業病化解。您最好也能夠陪你的母親一起讀《地藏經》,跟這些眾生溝通,至誠懇切的溝通,發願為他們讀誦兩百部《地藏經》。試試看,誠心誠意把《地藏經》兩百部讀下來,迴向給他們,看看他們能不能夠離開。如果還是不能離開,就繼續讀,發起至誠懇切的心,只要你的心愈真誠,你的修行愈精進,效果愈明顯。另外,要勸導母親求生凈土,要放下身心世界,這是根本性解決問題。如果不往生,哪怕是這些冤親債主這一世放過了,還有來世,來世又有另外一批冤親債主,這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所以,要勸母親要至誠懇切求生凈土。問:下面這位同修有十個問題。第一個,姥姥今年七十三歲,一九九八年開始接觸上凈下空法師光碟,法師的各種講經都聽過一、二遍。近幾年好像不是很主動聽經,喜歡講話,講別人過失。但給她念一、二段對治她煩惱習氣的講經文字,她也很愛聽,每天念佛也不少。但總覺得她只是口念,念的時候心裡還想著很多事。這種情況,是先學凈土五經,增加信願,還是先從基本的《弟子規》學起,還是只念一句佛號,其他經都不聽了?答:這個情況是屬於功夫沒有得力。為什麼功夫沒得力?因為信願不切,信不深,願不切。為什麼信不深、願不切?因為理未明,還沒明理。所以要多聽經,聽經之後明理,明理了,她信自然深,願自然切,行也自然專了。至於她有這些愛講是非的過失,可以讓她兼學《弟子規》和《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這三個根是幫我們對治煩惱習氣,斷惡修善。經上講得很明確,往生極樂世界是善男子、善女人。假如我們不善,心裡還裝著別人的過失,還常常生煩惱,那就要多在三個根上面下功夫。這功夫下去,根基打穩了,這樣念佛就容易得力。可是年紀這麼大,如果是專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又怕來不及,所以末學想到應該兼學,建議最好是直接從《太上感應篇》,我們老法師講的,一九九九年講的一百二十七個小時,那一部先聽。因為那一部我們師父講的,處處結合凈土,而且針對我們學佛人的習氣毛病,可以先在這《太上感應篇》上讓她多聽。佛號還是要念,功課還是要做,加多聽經的時間,這個應該是有好處。問:第二個問題。姥姥去長春百國興隆寺,曾無意的把公用衛生紙帶回家,且和母親在念佛期間講話,被法師很嚴厲的教育。回家之後,連續幾年不是得病,就是跌傷、拉傷,每年都有事情發生。請問這些是否與在長春造業有關,應如何懺悔?答:這個應該是有關係,如果是拿走常住的東西,在《戒經》里講得很嚴重,叫盜常住物,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不可以造作這些罪業,那應該怎麼辦?最好是趕緊歸還,然後向常住懺悔。懺悔,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那就是真正要把貪便宜的心要斷掉。斷貪便宜的心不容易,孔子所謂三戒,老人家要戒什麼?戒貪,戒得,人到老了,這個毛病可能會嚴重一些。少年之戒,戒之在色,壯年之戒,戒之在斗,老年之戒,戒之在得。這個還是要從心地上去改,還是用《太上感應篇》會比較有效。問:第三個問題。姥爺每天只是固定念幾千聲佛號,但念佛時口念,心想事,甚至與人說話,喜歡看無聊電視,沒有求往生之心。我們做晚輩的應如何提升他求往生的信願?答:還是要他明理,所以您就想方設法讓他聽經,想盡方法讓他去接受凈土的教理。方法,你可以結合他的習慣、興趣愛好,去善巧方便的做。譬如說跟他一起聽經,聽完經之後一起討論問題,陪他出去外邊散步的時候,可以跟他聊這些佛法。或者有修凈宗的同修,真正修學比較好的,可以請求他們來家裡面坐一坐,隨緣的來給自己的姥爺說法勸化,或者帶他也參加一些共修的活動等等。就是變著法子讓他進入凈土的修學。我相信你把真誠的孝心發出來,這個智慧就會有,你有很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問:第四個問題。路上見人打架、爭吵,甚至動刀。不勸架,好像不對,勸他們,他們不認識我,好像起不了太大作用,反而造成我起煩惱,我們該如何做?答:如果能夠勸止他們爭鬥,那就應該勸止,假如你一看這個勢頭,自己沒有辦法勸止,那最好是離開,遠離鬥爭的場所。在《戒經》裡面有講到這個問題,就是你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幫他們解決矛盾,趕緊離開。也可以,如果是一看到這個問題嚴重,甚至會動刀子的,應該報當地派出所,請當地公安部門出面解決。問:第五個問題。路上乞討之人真假難辨,應如何對待他們?假的,怕助長他貪心,真的,又怕錯失積福之機。答:不要有害怕,要是修善裡面夾雜著很多顧慮,善就不圓滿。看到乞討之人,你如果看到他可憐,你就幫助他,不要顧慮。想著他會不會是假的,他是不是來行騙,有這些顧慮,善心就不真誠。佛法里有句話講,「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布施貧窮是一念善心,善有善報;他如果是假的,來行騙的,那他惡有惡報,他不會妨害你的善因善果,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所以,我們見了好事要用這第一念,第一念是不要去分別執著,圓滿我們的善意,這就好;假如你真知道他是假的,他來行騙的,那你也可以不用做。所以只用第一念,不用去思惟考慮太多,這種顧慮又怕是真的,自己又錯失了修福的機會;又怕是假的,被人騙了。統統,你的善心還沒做,已經增加了很多分別執著,這何苦來!所以佛法講,要用直心,直心是道場。問:第六個問題。一位十六歲男孩總是去各個寺院向居士要錢。給他,怕助長他貪心,不給他,好像又障礙他聞法,怎麼辦?答:那就要看看這個男孩子他是不是真的有這個需要,你可以去問問他,你用這個錢做什麼。如果是他不需要,就可以不用給,他真是需要,譬如家裡真的有困難,或者父母有病,還要去奉養父母,那麼你也可以去周濟他。這是用智慧,而不是用顧慮,用顧慮解決不了問題,要用智慧。問:第七個問題。單位發的野生的雞蛋,拒絕不收,好像與眾不同,不隨緣,收下又怕殺生,我該怎麼辦?答:如果是雞蛋裡面有生命,把這個蛋拿來吃了,這是屬於殺生,這屬於葷食,吃葷腥。像這種情況,如果你已經吃素,你不殺生,可以把這雞蛋退回給單位,而且跟單位的領導說明你的緣由,為什麼我不需要這個蛋。可以老老實實的跟他講,說我不願意殺生,這個雞蛋裡面,我懷疑可能有生命,我是個愛護動物的人,我不願意做這些事情,你這個蛋最好可以少定我這一份,單位也不花錢,你也不要浪費。我想單位何樂而不為?我們這樣堅持正法,自己要有自信心,要有勇氣,把這個道理跟他說清楚,這就是度他。如果他不理解,不理解也不要緊,你這麼跟他說,他這個印象就種下去了,他就知道世界上還有不殺生的人,他在殺生的時候,也可能會有這種印象浮現起來,這會給他抑制,可以幫助他生起慈悲心。所以不必太過的顧慮。問:第八個問題是,單位里辦公請客接待,我一點都不想沾酒,我還沒受五戒,但不喝好像又對人不熱情,不知如何是好?答:飲酒,如果是世間人做為應酬,喝一點,做為熱情接待,我們也無可厚非。但是學佛的人,甚至是持五戒的,那就不能夠飲酒。在這樣的一個場面當中,如果你不想飲,我覺得你可以誠誠懇懇的把你的意思跟客人說明白。說我這個人就不能喝酒,請您原諒,我是很熱情招待您,但是在陪您喝酒這方面,我實在無能為力,請您諒解我,多多海涵。跟他說道歉的話,我想客人也應該會理解你,他不會強你所難。你態度很真誠,一看你是很嚴肅、很真誠的樣子,對方他也就不會太過無禮,因為既然是客人,肯定都會有個禮節。這些末學在過去常常遇到,因為末學在這個世間也會跟世間人打交道,特別是回到國內來,以前在大學教書,在海外,在學術上小有一點知名度,回到大陸各個大學來講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廈門大學,這些國內比較好的金融領域的大學,都有請過我去講課。請你外國學者回來,肯定要好好接待接待,擺上美酒,擺上很好的佳肴,我事先都跟他們先說好,我說,我是學佛的,我不吃肉,也不飲酒,你給我準備兩盤青菜就行了。他們當然也不會只準備兩盤青菜,他們有的很合作,全桌都是素菜;那有的人,他真的想吃肉的,他就自己點肉,給你點素菜,都會很合作。我想,你只要用真誠心跟人交往,這些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往往別人勸酒的時候,我就以茶代酒,或者用飲料作酒,誠意是一樣。問:第九個問題。爸爸有時買來一些活魚,勸他,他也不聽,怎麼辦?答:這個時候你可以落實《弟子規》裡面講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這個問題,殺生,要勸,給他講因果,給他講殺生報應,最好多講故事。這個要平時下功夫,不能臨急抱佛腳。他已經把活魚買來了,放到砧板上了,這個時候你再給他講個故事,他沒功夫聽你的。你就得平時,散步的時候跟他聊,吃飯的時候跟他聊,讓他有意無意就把因果報應的印象深植在心中,他的行為就會有收斂,這肯定的。你說沒有作用,不可能,肯定有作用。聽什麼話,只要聽一句,他都會有印象,更何況你常常跟他嘮叨,常常跟他說,他會有動心的時候。在已經買了活魚回來,當下怎麼救?「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如果他沒有買活魚之前,你知道他想買,你要多勸他不要買。他要是實在不聽,買回來了,你怎麼辦?可以號泣隨,你可以試試看,就在他旁邊哇哇大哭,使勁掉眼淚。或者在佛前磕響頭,咚咚咚咚磕響頭,說代自己父親懺悔罪業,替這個眾生去祈福,希望三寶加被它免於死難。真正死了,它被宰了以後,你要表演得很像,吃不下飯,甚至哭得死去活來。「號泣隨,撻無怨」,父親真的生氣打你,你心裡不能有怨恨,你就被他打,跪在地上讓他打,不還口,不還手,一天下來不吃飯,我想做父親的心會軟。我想他來一次還不能收斂,第二次、第三次,他會收斂。但平時你要對他很孝順,不可以平時對他就針尖對麥芒,老是針鋒相對的講話,讓他心裡生氣,要用這個功夫也很難得力。平時對他是百依百順,非常孝順,讓他知道你是世間最好的兒子,但是到這樣的一個原則性問題,你是堅持原則,你說一定要為父親好,不可以讓他殺生,他就理解你。因為他平時就知道你對他好,所以在這個事情上,他也知道你會對他好。我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有說打動不了人心的,特別是父母,最容易打動,就怕自己精誠不夠。問:第十個問題。經商之人可以在經商場所流通法寶嗎?答:這個當然是好事,法寶可以多流通,給這些商人多看看。而且佛法裡面也講到生財有大道,教你布施,你得財布施,這是財富的果報。這些道理,佛法講得透徹,我想,讓這些商人們看了之後,他們也會很歡喜。問:這位同修他提到了兩個問題。第一,有居士在集體放生時,單獨買物,是否合理?答:這個沒有什麼不合理,可以你自己買,自己發心要放生的這些生物,跟這些集體一起來放。如果出於禮貌,可以向集體負責人打個招呼。問:第二個問題。放生時,這邊放生,那邊有很多打漁人在打撈生物,放生居士在心裡有障礙,該用什麼心態面對這個問題?答: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最好不要在那裡放生。你這邊放,他那邊打漁,等於你放了都給他撈去了,那你沒有真正放生。所以換個地方放,找那個沒有人打漁的地方放也好。問:下面這個提問。研習經教,必須有老師、師長、善知識指導,講經說法,必須有祖師承傳和驗證。末學在家裡閉門造車,想請鍾老師給予指點,末學想研習下面的幾個事情,請鍾老師指點驗證。第一,人類是怎樣形成的?第二,人類的統一思想是什麼?第三,什麼是人,真正的人、高尚的人、有利於人民的人、成就人的人、不生不滅的人?第四個問題,人是從何而來,往何處而去?答:這些問題,確實要多多的聽經教的講席,這些問題實際上在佛法里都有很明確的答案。如果在家修學,要多聽經,就防止像您自己說的閉門造車,自己想出很多的問題出來,實際上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如果要解答這幾個問題,如果你要聽師父講《華嚴經》,都會有答案。簡單的來說,人類是怎麼形成的?佛法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是宇宙萬有的現象,包括人類,怎麼形成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人類是屬於有情生命,有情無情都是心識變現的。第二個問題,人類統一思想是什麼?思和想就是分別執著,你看看中國古文字,意思講得是已經很明了,思字是心上有個田,田是劃格格,一格一格的,這是分別,想是心上有個相,心裡著了相,就執著。心有分別叫思,心有執著叫想,所以思想思想,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嗎?這就是人類統一的思想,就是統統都有妄想分別執著,叫人道。六道裡面的人是屬於凡夫,凡夫就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超越六道,你放下執著,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成菩薩,放下妄想,你成佛了。什麼是人,真正的人?這些定義很多。如果用世間法定義,什麼是真正的人?至少要有五倫八德,有倫理道德,這人才是真正的人。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人,雖然形體上像個人樣,但是他的心已不是人,我們講這叫衣冠禽獸,這就不是真正的人,他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資格。那麼高尚的人,等級有不同,世間法講的正人君子,有倫理道德,這種人就是高尚的人。但是出世法講的高尚的人,那是聖人,出世間聖人,阿羅漢、菩薩、佛,他們是聖人,佛是最高尚,「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所以佛是九界特尊,這是最高尚的。為什麼最高尚?因為他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能夠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度化一切眾生,這是最高尚的,就是有利於人民的。不僅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眾生,成就眾生,而且要幫助眾生圓滿成佛,這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最高尚,我們要仰慕,要學習。實在講,每一個人本來皆是佛,但因我們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是佛。不生不滅的人,其實人本來就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講到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本無生滅。我們看到的生滅是假相,是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層東西擋住了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假相,像一層墨鏡把外面的境界給扭曲、變色了,所以我們看到好像有生有滅,實際上本來不生不滅。人從何來,又向何而去?這些事情,佛經里都講得很多,有事上講的,有理上講。總的來說,從何而來,往何而去,都是業力做主,看一個人善惡的業力,善的力量強,他就往善道去,惡的力量強,就往惡道去。如果你能夠念佛求生凈土,一心念佛,一切放下,那你往到極樂世界去。統統都是自己造作,所謂「一切唯心造」。問:下面這位同修提問。一個修行人應把家庭搞成佛化家庭,家和萬事興。但菩薩戒里寫到,「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佛不度無緣之人,佛不能替眾生背因果、轉業力,何況我是凡夫。所以家裡還不是理想的家庭,算不算是以身謗法?答:你提的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問題,如果是家裡不太理想,也不能夠說是以身謗法。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業因果報,你就跟這些人成為了家人。我們要生起慈悲心,要自己提升,轉化家人,這樣就真正做菩薩。如果是家裡人都一起學佛,佛化家庭,這個好;但是如果是自己學佛,家人不學佛,這個確實不容易,就是《優婆塞戒經》裡面講的,「多惡因緣所纏繞故」,那麼你在這個因緣裡面更要提起精進,認真斷惡修善,改造自我,感化別人。相信你有至誠心,能感化。問:第二個問題。修行人業障現前,生理病、冤親債主病、還有業障病同時出現,一般世人都以佛保佑的眼光看待修行人,這算不算以身謗法?答:這個也不能這麼說,說得有點太嚴重。如果是有病,這都是前生過去造的業力。當然從現在算起,過去那一秒鐘都屬於過去。有病,這當然是有業障,我們是應該生起慚愧心、懺悔心,但是我們自己不能夠動搖對佛法的信心,對於因果要深信不疑。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情,我們只管自己,不管人家。假如因為我自己有病,影響了別人的信心,這是自己要懺悔、要慚愧,祈求三寶加被,能夠讓我消除業障,不要影響到別人。如果這個病好不了,怎麼辦?好不了,趕緊求往生,少留一天,這樣就少產生一天的問題,這很好。所以,有這麼一種發心,有病不是壞事,反而是,對我們自己來講,助道的因緣。問:第三個問題。修行人年老體衰,不能做飯打食,出來靜修一段等身體恢復,通過學習,凈化身心,再回家以身表法,這樣做對不對?答:這樣做也可以,只要你能夠找到一個這樣的道場,願意收留你、護持你,你在那裡面靜修一段時間,等調養好了,功夫提升了,再回家去度家人,這個也行。不過在離開之前,最好先跟家裡人說明白,說我這次為什麼要離開家裡一段時間,取得家人的同情和理解,自己也心安,家人也不生煩惱。問:下面一個問題。墮胎嬰靈怎樣超度最好?答:最好要用念佛,至誠懇切念佛,為他超度。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婆羅門女和光目女,以這種至誠心來念佛,就能夠把自己的親人超度,從惡道里超度到天上。自己也要斷惡修善,用自己的善福也為眾生迴向。像三時繫念法會,這是專門超度亡靈的法會,也可以認認真真的來做。問:下面說,念佛多年,在臨終時無緣助念,能否往生?答:有功夫就可以,有功夫,自己預知時至,清清楚楚的走,不需要靠別人,這個很好,可以往生。問:第三個問題。我在本地寺廟已受過菩薩戒,能否重新皈依?答:如果已經做了皈依的儀式,可以不必做第二次,儀式你搞再多都是個形式,關鍵是要有實質,就是你真正做到皈依。受戒也是,真正你要做到,這叫受戒。菩薩戒是很高的戒,什麼人才真正受菩薩戒?菩薩,他真正做到,他能受持,最低果位的菩薩,《華嚴經》講的初信位菩薩。也就是至少你能夠斷見惑,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你統統放下,這種人來受菩薩戒,才真受得了,才能真受持。那我們要老老實實先從三個根下手,三個根都能夠百分之百落實,你五戒就自然落實,你菩薩戒也就能夠做到。問:第四個問題。我在本寺無意中踩死一隻貓,請問怎樣超度才能消這個罪業?答:如果是無意踩死的,這是有過失,但是罪不算很重。可以立即跟它念佛,打三皈,可以給它立個牌位,誠心的給它念佛迴向。問:第五,凈土宗是否包括地藏法門?答:可以這麼說,實際上地藏法門是一切大乘修學的基礎。凈土宗是大乘,當然它也是以地藏法門為基礎。地藏法門講什麼?實在講,就是講凈業三福,所以你看,這不是凈土宗的基礎?問:第六問題。已修凈土多年念佛,能否轉入地藏法門?答:你是從高轉到基礎,就不必了。但是你應該是先從基礎入手,凈業三福很重要,即使是修行凈土多年了,還要常常用這個基礎來檢點。你這裡想轉入地藏法門,我不知道你怎麼轉法。如果你放下念佛,放下凈土的經典,來專門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聖號,如果你用一年到三年時間來去做,也是可以,認認真真的把這三個根落實。《地藏經》其實也是講孝親尊師,這凈業三福,你從這裡認認真真的落實一年到三年,你的念佛功夫也能夠很容易得力。但是最終求生凈土,還是要用念佛法門。問:最後一個問題。《山西小院》弘揚的地藏法門,是否凈空法師批准為凈土法門?答:地藏法門和凈土法門,不要這樣去分,分門派沒有什麼必要。地藏法門和凈土法門是一不是二,凈土是以地藏為基,地藏是凈土法門的根基,孝親尊師。所以,你能夠好好的在《地藏經》里下功夫,你心清凈,你孝親尊師的根扎穩了,你修學凈土會很快。這裡面不要去太過的分別執著,應該在基礎上多下工夫。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跟大家彙報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原文:http://edu.hwadzan.com/play/52/213/0/9928http://www.foz.cn/article-141-1.html下載:http://pan.baidu.com/s/1jGxfdzC
推薦閱讀:

龜殼上的文字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九三集(文字版)
【圖片素材】桃花吟+文字播放器(桃花美桃花開)
「紀錄片」為什麼不用「記錄」的「記」?

TAG:生活 | 博士 | 修行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