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蒙元時期青花瓷器的分類[轉帖]
元青花瓷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繼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五大名窯之後,又一朵盛開的古代陶瓷藝術奇葩,它的崛起奠定了元、明、清三個時期中國在國際制瓷業上霸主的地位。前幾年倫敦佳士得進行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拍賣中,一款元鬼谷子下山青花人物罐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摺合人民幣2.3億多元,拍出了目前中國瓷器的最高價格,同時也創下了亞洲古典藝術品拍賣價格記錄,其可謂是價值連城,使元青花瓷一下躍上了亞洲古典藝術品的寶座。元代所產的青花瓷遠沒有明、清時代的規模大,產量及生產區域也很小。二十多年前,據當時國內權威專家估計:「元代青花傳世品總量大致在300件左右,國外約200件」,並判斷「無論從數量與質量上,國內的藏品遠遜色於國際上的元青花」,「元青花汽泡唯見大小二種」,正是由於國內專家當時的權威估計和判斷,二十多年來這一估計和判斷繹變成了結論並寫進了教材,這一結論又束縛了一批專家學者的思想,從而變成了思想枷鎖,使人們不敢大膽研究和認定已發現的元青花,所以國內元青花研究進展緩慢。如果在天有靈的話,我想:這絕對不是這位國內權威專家所希望看到的。我認為:「元青花汽泡唯見大小二種」是至正形民窯青花的一個重要特證,但絕對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此作為鑒定各類元青花的唯一標準;國內元代青花傳世品總量可達千件以上(特別是小件元青花日用瓷有一定數量,大件元青花相對較少,但也有一定的數量),無論從質量、數量和器形大小等方面來比較,國內元青花藏品都不會遜色於國際上的元青花,只是由於我們對元青花的認識尚不全面,加上思想又禁錮,所以只能說:這部分元青花只是沒有被發現,或者是藏家目前還不願公開現世而已。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人們還不認識元青花瓷的真正面貌,常把它視為明青花。到50年代,美國一位學者波普以珍藏於英國達維特基金會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題記的青花雲紋象耳瓶為藍本,對比中東一帶其收藏的青花,把與此相同風格的器物定為「至正型」,從而揭開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80年代,隨著國內元青花的被發現,才逐漸有了元青花的研究與認識。本世紀初,元代浮梁磁局皇慶形青花、元代浮梁磁局青花疊彩被筆者相繼發現,元代浮梁磁局官窯青花瓷在無名隱匿七百年後被撩開神秘面紗,終於初步露出了真實面目。
一、 按燒造窯口分類:官窯瓷、民窯瓷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民窯是對官窯而言。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中國瓷在封建體制的大背景下,自宋元以來一直有官窯、民窯之分,反映了古代陶瓷的經濟屬性。官窯器體現了封建經濟的非商品性質特徵,由官窯生產或少量向民窯訂製。民窯器則走市場化道路,經過流通渠道進入消費者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官窯器具有非商品性質,民窯器具有商品性質。元代官辦浮梁瓷局設立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泰定年間(1324-1328年)撤消。元代官窯青花以皇慶形青花為代表,青花使用進口純蘇泥勃青,其繪畫藝術特點是氣勢磅礴,筆勢飛動,整體講究大效果,而不拘泥於細微末節。即使是雲紋、海水、松石、古竹等圖案紋飾,也只是大體規整而已。其用筆純熟,所繪出圖案,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呈現出一種渾厚而又妖嬈雅緻的神韻。元代民窯青花以延祐形民窯青花、至正形民窯青花和元末青花為代表,民窯青花一般普遍使用國產青料和平等青料(國產進口青料),偶爾也使用進口純蘇泥勃青。二、按歷史時期分類:皇慶形官窯青花、延祐形民窯青花、至正形民窯青花、元末民窯青花元代青花瓷在自身成長發展過程中工藝不斷變換,依照器物的銷售對象採用過不同的原料。按時間順序可分為皇慶形青花、延祐形民窯青花、至正形民窯青花和元末民窯青花四個階段。
(一)皇慶形官窯青花《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記載:「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燒造磁器。」「畫局,秩從八品,掌描造諸色樣制。」浮梁磁局窯址設在「浮梁城西」。元代浮梁磁局皇慶形青花已完全成熟。 元代浮梁磁局皇慶形青花有以下特點 :1、皇慶形青花小器清秀、圓潤、靈巧,類似於永樂青花器,但口沿圓滑;大器其繪畫藝術特點是氣勢磅礴,筆勢飛動,整體講究大效果,而不拘泥於細微末節,已現世的元青花人物瓶、罐,我認為均屬於此類,原不合適的分類,應該得到糾正;2、梅瓶、算頭瓶、執壺胎體輕簿適中,碗胎體輕簿適中,釉胎結合嚴密;3、部分使用透明白釉,釉層相對較薄,釉面細膩滋潤;4、部分使用透明青白釉,釉面肥沃滋潤,同至正形民窯青花;5、青料使用進口純蘇麻離青繪製,青料呈寶石籃;6、青料少鐵鏽斑痕,少暈散,非常適合人物山水繪畫;7、釉下汽泡透明,釉層較薄的,汽泡小而密,釉層厚的,有大小汽泡,同至正形民窯青花;8、胎土淘煉精細,底足無釉,有一梅瓶內壁無釉,部分底足有釉斑,釉斑自然,砂底細膩;9、瓶類底有內牆外撇式淺圈足和平足二種,內牆外撇式淺圈足底上有一突出乳釘,平足底有較明顯的圓狐形下陷;10、碗類底有大小圈足二種,小圈足碗口沿外翻,大圈足碗口沿為直口;11、底足無釉處有的呈淡淡的鐵紅,有的無鐵紅;12、梅瓶口沿外翻,瓶徑積釉處呈湖綠色;13、梅瓶口直徑較至正形民窯青花大;14、繪畫風格特徵和至正形民窯青花類同,但較至正形民窯青花精細;15、繪畫層數較至正形民窯青花減少,最多有七層,梅瓶口沿及瓶徑沒有繪畫,碗內留有空白;但也有例外,執壺繪畫層數達十一層;16、梅瓶三段連接,上段介面在梅瓶徑下肩部,用手能摸到,下部接痕不明顯;(二)延祐形民窯青花青花瓷在整個元代的早中期緩慢發展著,從元初(1271年)到元後期至元(1335-1340年)間的六七十年間,工藝粗糙的青花瓷斷斷續續地被生產出來,是成熟民窯元青花的準備階段。 延祐形民窯青花處於元代民窯青花瓷的成熟過程中,尚具許多工藝上的初創性和原始性,特徵可以歸納為: 1、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濁,青白色或灰黃色。 2、採用國產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則是青料淺淡處青灰,青料厚重處青褐。 此外,延祐形民窯青花除用青花線描裝飾外,還採用堆塑刻畫等輔助手段。這時期青花紋飾僅見牡丹、靈芝、纏枝菊、蓮紋、如意紋等花卉圖案紋,不見人物紋和動物紋,構圖簡單,畫面疏朗。 延祐形民窯青花在工藝上的基本特徵是施青白釉和採用國產青料。延祐六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瓶集中反映了元代前期青花的工藝和裝飾特徵,是這一階段青花瓷的代表。1276年元前至元丙子紀年墓出土的青花觀音像已具備延祐形民窯青花的基本特徵,是元青花延祐形的開始。1348年元至正戊子青花罐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仍屬延祐形民窯青花範圍。 目前已知有紀年款或紀年墓出土的元延祐形民窯青花,都屬特殊訂燒的器物或隨葬器。同時,在海外出土、發現的元青花藏品中,都未發現過符合延祐形特徵的器物。因此延祐形民窯青花的性質有兩點是可以認定的:一是僅限於國內使用,還未作外貿商品;二是僅限於少量燒制,還未作大宗商品進行規模生產。(三)至正形民窯青花 元代民窯青花瓷成熟於14世紀中期的至正年間,其直接原因是由於外貿需求的激發。至正形民窯青花反映了元民窯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民窯青花瓷的主體和代表。 至正形民窯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紀年款或紀年墓出土的,僅一對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連座三足爐兩例。此二例至正形青花也同樣都屬特殊訂燒的器物和隨葬器,是典型的民窯器,絕對不可能是元代浮梁磁局官窯器。 作為工藝上完全成熟的至正形民窯青花,從原料、製作、繪畫、燒成都達到完美的程度。不僅有大型的所謂"至正型青花",也有和至正型青花工藝上相同,裝飾風格上相似的小型青花器。 至正形民窯青花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 1、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於晶瑩厚潤的青白釉,又區別於乳濁失透的卵白釉。另見用青白釉的小件器。2、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翠麗鮮艷,略含紫,線條邊緣有流散暈化,積青處見藍褐斑。3、用混合平等青料,其發色接近純蘇麻離青,筆鋒轉折處藍黑點特別突出青花發色呈藍灰帶淺紫,接近純蘇麻離青色乃上品青料。4、「元青花汽泡唯見大小二種」是至正形民窯青花的一個重要特證。主要原因是民窯青花其釉胎結合不嚴密所至,我們絕對不能由此以偏概全推斷元代青花瓷器汽泡只有大小二種,更不能推斷元代官窯青花瓷器汽泡也只有大小二種。這是誘使我們元青花研究走入誤區的又一重要因素。 另外,至正形民窯青花裝飾上以線描青花紋飾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畫等輔助手段。採用模印方法的,僅限於直徑40厘米以上的大盤。紋飾多樣,有花卉、人物、動物幾類。構圖繁密,盤自內向外,瓶頸自上而下有數層甚至十幾層紋樣。 因此,至正形民窯青花的特徵是施含青的透明釉(個別青白釉),用進口青料,後者尤為基本特徵。必須強調的是,至正形民窯青花不僅包括以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為代表的大型青花器即所謂至正型青花,還應包括這一時期生產的工藝上和至正型青花相同的中、小型青花器。20世紀後半期在國內陸續發現的元青花器中,就有相當數量的這類中、小型青花器。 至正形民窯青花的上限目前尚難精確界定。據至正初的一些青花器仍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燒制是又欠精的情況來看,成熟的至正形民窯青花應開始於至正初或稍後,即14世紀40年代。至正形民窯青花的下限大約結束於14世紀50年代,即至正十二年或稍後的一段時期。從至正十二年起,景德鎮地區戰爭不斷,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政權實際已控制了景德鎮,連年兵火不僅影響了以外貿為主要目的的青花器生產,也切斷了進口青料的來源,致使至正形民窯青花過早終結。 與延祐形民窯青花不同的是,至正形民窯青花的商品屬性更加明確。(四) 元末民窯青花 元末因戰事導致生產條件的變化,青花製作中採用了多種原料製作不同的器物以適應不同的銷售對象的方法,從青料看有進口鈷料和國產鈷料兩種,從釉面看有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種,其中進口鈷料基本用於白釉青花,國產鈷料基本用於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這樣元末就有進口青料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五爪龍紋青花器和內暗花外青花器)、國產鈷料卵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東南亞出土的小型青花器)和國產鈷料青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國內出土的一些小型青花器)三大類。至於其他青料和釉面的組合情況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 從青料看,元末民窯青花有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兩種。進口青料用於大型器或製作精緻的中小型器,國產青料均見於大、中、小型器。 從釉色看,元末有含青的透明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種,透明白釉青花基本用進口青料,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基本上用國產青料。用於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濃重深黑,有鐵鏽斑。 從紋飾看,透明白釉進口青料器沿襲至正形民窯青花的裝飾風格,但基本不用模印塗青的方法,畫面較至正形民窯青花稍疏朗。卵白釉國產青料器紋樣以白描性質的簡筆花卉紋為主,青白釉國產青料紋樣稍複雜,採用勾勒點染或簡筆白描畫法。由於元末民窯青花用料和需求的多樣性,使產品的特徵呈現複雜化,這樣,當我們從抽象概念向具體推移,對某一件元末青花進行判斷時,會出現和上述三類標準器有異的第四類、第五類甚至更多的歸納,這正是元末民窯青花瓷特徵的多元化和不確定性。三、按青花瓷的裝飾技法分類: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疊彩大家都知道,元明特別是明代以後彩繪瓷器進入多了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除釉下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傳世作品外,還有素三彩、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以及鬥彩等。現簡單比較一下元明以後各類似的主要彩繪瓷器裝飾技法的特點。(一)青花青花是指一種白地藍花的瓷器,其製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繪各種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由於它具有藍白對比,色彩鮮明而典雅大方的特點,因此從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關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從其釉下彩繪的工藝和所有青花鈷料來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二)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種。俗稱「青花加紫」。在青花間用銅紅加繪紋飾。以色彩絢美著稱。始於元代。由於燒成難度大,青花釉里紅器,被視為古瓷珍品。青花釉里紅是元代結合以上青花、釉里紅二種裝飾技法創燒的一個品種,由於釉里紅有嚴格的煅燒條件,燒成範圍狹窄,比起青花來要嬌氣的多,所以其品種、產量及所產生的影響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單一青花不備的那種紅寶石般的富麗感,加上難於燒成而導致的「物以稀為貴」的原因,歷來又顯得特別名貴。(三)青花疊彩青花疊彩瓷器裝飾技法和青花五彩、鬥彩相比是基本相同的,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它先在胎上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主題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在瓷器上用褐彩疊繪輔助題材,再入烘爐中低溫烘烤,即成青花疊彩。青花疊彩採用了釉下青花和釉上褐彩,釉下青花是構成整個疊彩畫面的主色,釉上褐彩只是略加點綴而已,和青花五彩、鬥彩有所不同的是:青花疊彩一般用了二種色彩,繪製了釉下和釉上二幅畫,其表現的是二個題材,更具有立體感、層次感,由於釉上青花、釉下褐彩,相映成趣,給人以豐富的、鮮明的層次感,二幅畫、二種色彩都有很好的藝術效果。而青花五彩和鬥彩則採用了多種色彩,在釉下和釉上繪製了同一幅畫,表現了同一主題。青花疊彩瓷器它是以釉下青花為主色調,圖案中的藍色主題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繪,上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用褐彩繪其輔助題材部分,最後入爐低溫烘燒而成。主輔題材疊繪在一起,很具有立體感、層次感。就其裝飾效果來說,用褐色所繪的老樹藤將青花瓷器緊緊地包裹起來,就象給瓷器增加了一層保護外套,別有一番藝術效果。青花疊彩瓷器青料使用進口純蘇麻離青繪製,青料呈寶石籃;青料少鐵鏽斑痕,少暈散,非常適合人物山水繪畫。青花疊彩瓷器使用透明白釉,釉面細膩滋潤;胎體輕簿適中,釉胎結合嚴密;胎土淘煉精細,底足無釉,但有釉斑,釉斑自然,砂底細膩,底足無釉處有大片鐵石紅。四、按使用青料分類:進口青料、國產青料和平等青料青花是由鈷料繪畫而成。天然鈷料中除鈷外還有鐵、錳等成分。因各種元素的構成比例差別和燒成條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現變化。元代青花瓷用進口和國產兩種鈷料繪畫,進口青料用於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國產青花料僅用於中、小型器。 (一)進口青料 進口青料,又稱蘇泥勃青、蘇麻離青、無名異、撒卜泥等名稱。蘇泥勃青、蘇麻離青和英語中Smalt的發音相近,意為用鈷料、鉀鹼、硅石製成的藍玻璃或大青、花鉗青、藤紫色顏料。目前考證發現進口青料來自中東。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 蘇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徵: 1、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2、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二)國產青料 鈷礦在我國江西、浙江、雲南、甘肅等處都有發現。元青花所用國產青料成分為高錳、高鋁,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國產青料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三)平等青料元代平等青(蘇麻離青加陂塘青)接近純蘇麻離青,筆鋒轉折處藍黑點特別突出青花發色呈藍灰帶淺紫,接近純蘇麻離青色乃上品青料,這種青花料主要用於達官貴人用瓷,景德鎮湖田窯在元至正年前後基本都用此料,含錳量較高,穩定性較差,純陂塘青料色呈藍灰微藍,這是上品次青花料,青花濃厚中有綠色斑點,亦有黑褐色斑浮於表面,元中早期官民窯都用此料,暈散同以上青料相差很小其他呈色黑綠灰等的青花料,均為雜窯所用。五、按釉面特徵分類影青釉、卵白釉和透明白釉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一)、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民窯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國產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亞光木訥,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 (二)、透明白釉從皇慶形青花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積釉處水綠色,具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從傳世藏品來看,透明白釉應該創燒於元代浮梁磁局皇慶形青花,元中期以後逐步被推廣使用。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六、按銷售對象分類:內銷瓷、外銷瓷和宮廷用瓷按銷售對象來分,元代青花瓷一種運往西亞、東南亞等地的外貿瓷;另一種以國內市場為銷售方向的內銷瓷,以小型器為主。按型器大小來分,元代青花瓷一種以大型器為主,用進口青料且製作精美;另一種以小型器為主,用國產青料且製作較粗。這兩種分類是交叉的,大型器主要作外銷瓷,但也有內銷;外銷瓷中有運往西亞的大型器,也有運往東南亞的小型器。 但上述元代青花瓷無論是大型青花、小型青花,還是外銷青花、內銷青花,其非官窯瓷的商品屬性是非常明確的。將精美的大型青花歸為官窯,將粗糙的小型青花歸為民窯,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元代青花瓷,無論是上述哪一種類型,都具有商品性質,都是經過流通而進入消費的商品。除此之外,另一種元代青花瓷,則是宮廷用瓷。元代青花宮廷用瓷元代浮梁磁局皇慶形青花為代表。皇慶形青花小器清秀、圓潤、靈巧,類似於永樂青花器,但口沿圓滑;大器其繪畫藝術特點是氣勢磅礴,筆勢飛動,整體講究大效果,而不拘泥於細微末節,已現世的元青花人物瓶、罐,均屬於此類。將元代青花瓷歸納分類是一個相對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術經驗性特點所決定,器物之間的個性差異非常明顯,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論上的假設。因此必須以全面的觀點和綜合的方法來認識,隨著元青花研究的深入,不久的將來,或許還會有更多特證的元青花現世,人們對其認識也必將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由於國內外元代青花瓷的研究正在起步階段,許多問題正在被逐步發現和認識。以上是本人對元代青花瓷的認識,並參考了前人的有關論述,嘗試對元代青花瓷進行歸納分類。一家之言,難免有誤,歡迎交流探討。
推薦閱讀:
※淺析萬曆朝青花瓷器
※建盞登上《紅旗文摘》
※歷代青花瓷器特點圖文詳解,極其珍貴,看完果斷收藏了
※民國瓷:闖入瓷器收藏領域的黑馬
※清道光 釉里紅瓷器拍行300萬以上成交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