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姜-百科

姜 - 概述

中文學名:姜 拉丁學名:Zingiberofficinale 二名法:Zingiberofficinal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 目:姜目Zingiberales 科:姜科Zingiberaceae 屬:姜屬Zingiber 種:姜Z.officinale 字音:姜jiāng 字義:字從羊從女。「羊」意為「馴順」。「羊」與「女」聯合起來表示「馴順的女子」。本義:馴順的女子。引申義:一種植物塊根,用作為腥膻味食物的馴順劑。 字意: 1、姜從造字本意來看,是指像羊一般溫順的女性,而非河流名稱。姜字最早用作為神農氏的姓。無論先秦文獻《國語》,還是東漢字書《說文》,均稱神農姜姓來源於其所居之地「姜水」。「姜水」是地名,屬名詞。國際辭典界對「名詞」的定義是:「不可解釋的詞」。古人這樣定義「姜」,是要為尊者諱。按古代造字慣例,凡水名都從水。「姜」字不從水,所以原初不是水名。神農與黃帝皆出自少典氏。古文獻指出:「伏羲生少典」。少典氏是伏羲的妻、妾之族,是伏羲時代有勢力的後宮集團。神農的姜姓來自於少典氏的一位「溫順女性」,黃帝的姬姓來源於少典氏的一位「美貌女性」(「姬」是美貌女子的意思)。這與周王室的姬姓來源於周族女性始祖本為帝嚳之姬的道理相同。所以,神農-黃帝集團的崛起,是託了伏羲的福,但該集團的崛起結果,是斷了伏羲之後。伏羲之後就是蚩尤。黃帝殺了蚩尤,就登上了天子位,開啟了非風姓王者統治天下的歷史。古代學者害怕姜姬集團的做法會被後人指為「不義」,故佯稱神農得姓自姜水,黃帝得姓自姬水,這樣就可以隱瞞住他們原本出自伏羲後宮集團的歷史真相了。 2、姜也可以指一種食品馴順劑,專門用來馴服原始食物的粗野味道,即腥膻味,使其味道順口。這個引申義是與其本義密切關聯的。 3、周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就把姜太公送回山東老家,目的顯然是要他在那裡發揮出生薑一樣的功能。因為周的最大對手是東夷集團,這個政治集團就像一塊腥膻的野味,不對周王的胃口,所以需要用生薑來馴順它。所以,姜太公的姓,雖然有可能如文獻所稱,來自其先祖神農,但也不排除是來自他的歷史使命的可能性。 姜屬姜科,為植物姜的乾燥根莖或鮮根莖,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國自古栽培,周朝已食用。姜供食用的部位為不規則的塊莖,呈灰白或黃色,具有辛辣味。姜按用途和收穫季節不同而有嫩姜和老薑之分。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纖維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調味品外,尚可炒食,做薑糖等;老薑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濃,主要用做調味。姜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調味品,同時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而且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它可將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滲入到菜肴中,使之鮮美可口,味道清香。

姜 - 常見品種

白姜:根莖較大,呈微黃色,外皮光滑,肉黃白色,水分較大,辣味淡,纖維少。新鮮白姜的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黃姜:根莖中等大小,皮呈淡黃色,節間縮短,根莖嫩芽呈黃白色,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鬆軟變結實,水分小,香氣比老薑還要重,是姜中上品。紅姜:根莖大,節間長,皮淡黃色,嫩芽淡紅色,肉色黃,纖維少,辣味強。嫩姜:又叫新姜、仔姜、子姜,是生薑還沒成熟的個體,尖部發紫,又叫紫薑,皮薄肉嫩,水分多,纖維少,味淡薄,除做調料,還可加工成絲炒、涼拌、做薑糖,如淮揚菜拌乾絲。老薑:俗稱薑母,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相比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主要用在調味,一般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主要是取其味,而熟後要棄去姜,它附有姜芽(澆姜),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醬腌,味道鮮美。生薑的種類有哪些沙姜:也叫砂姜、三奈,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氣香特異,味辛辣,主要產於中國南部廣西、雲南、廣東、台灣。在粵菜中使用較多。沙姜主要用燒、鹵、煨、烤等動物性菜肴,如砂姜雞,放一點味道更美味鮮嫩,除可作為五香料、湯料外,其干品所制的沙姜粉,還可調入精鹽成為沙姜鹽,用於佐餐。中國沙姜之鄉廣東南盛的沙姜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南姜:又稱山姜、高良姜,可分為大高良姜和小高良姜,從外形上像玉竹,黃精,味辛,性溫,南姜溫胃散寒,消食止痛。[1]

姜 - 藥品簡述

中文名:姜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別名 :生薑、乾薑、姜皮。科屬:姜科 性味:辛,微溫。 歸經:入肺經、脾經、胃經。 功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化痰止咳,解毒,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或搗汁服。 主產地:中國各省區廣為栽培,日本,印度,瓜地馬拉,牙買加。

【註解】姜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多年生草本植物,供食用的部分是肥大的根莖。姜原產於中國,可一種二收,早秋收嫩姜,深秋收老薑。姜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調味品,一般很少作為蔬菜單獨食用。它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有生髮作用,也是心血管系統的有益保健品。[2]

姜 - 禁忌

「姜素以葯食俱佳見稱,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但陰虛體質的人群是絕對不能吃。」萬物進食需有時,古代醫書中也有「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的警示,隨著夏天結束,天氣將慢慢變涼,然而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薑,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所以秋季不宜吃薑。此時吃薑也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併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癥狀。 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尤其是陰虛體質的人,絕對不能吃薑。陰虛就是燥熱體質,表現為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經常口乾、眼乾、鼻干、皮膚干、心煩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溫,陰虛的人吃薑會加重陰虛的癥狀。

姜 - 化學成份

生薑含揮髮油0.25%~3.0%,主要成分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檸檬醛(Citral)、芳樟醇(Linalo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壬醛(Nonylaldehyde)、d-龍腦(d-Borneol)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Gingerol),分解則變成油狀辣味成分姜烯酮(Shogaol)和結晶性辣味成分姜酮(Zingerone)、姜萜酮(Zingiberone)的混合物.又含天門冬素、哌啶酸-2(Pipecolicacid)以及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有樹脂狀物質及澱粉.

姜 - 營養功效 姜主要含有姜醇、姜油萜、姜烯、水芹烯、檸檬醛、芳香油等油性揮發物,還有姜辣素、維生素、姜油酚、樹脂、澱粉、纖維及少量的礦物質。中醫認為,姜性溫,味辣,具有發表散寒、溫肺止咳、溫胃止嘔、解毒止瀉、調味等功效。鮮生薑辛溫,發汗溫胃,逐寒邪;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除脾胃虛寒。姜能增強血液循環,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管、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在炎熱時節,姜有排汗、降溫、提神的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癥狀。姜還可用於風寒感冒、嘔吐泄瀉、痰飲喘咳等症,可用於魚蟹、禽獸肉等食物中毒。此外,姜還有助於預防暈船和暈車。[2] 姜 -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生薑是治療鹽酸-乙醇性潰瘍的有效藥物,其有效成分為姜烯,具有保護胃黏膜細胞的作用.在芳香健胃生葯中,特別是姜科植物中多含有姜烯等萜類精油成分,是健胃生葯的有效成分之一.生薑煎劑對犬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抑制與興奮的雙向作用,最初數小時內抑制,以後則繼以較長時間的興奮.生薑煎劑(10%)1.2mg/只給大鼠灌胃,可顯著抑製鹽酸性和應激性胃黏膜損傷,用消炎痛阻斷PG合成後,生薑的保護作用消失,說明其保護機制可能與促進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內源性PG有關. 生薑能使胃蛋白酶作用減弱,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增強.生薑可嚴重破壞胰酶中的澱粉酶,使胰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顯著下降.還可抑制澱粉酶中的β-澱粉酶,阻礙澱粉糖化. 生薑可作用於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系統,有抑制胃機能及直接興奮胃平滑肌的作用.利用大鼠小腸還流法對磺胺脒的吸收促進作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生薑的水提取物有顯著的吸收促進作用,增強其生物利用度,充分發揮療效. 生薑浸膏能抑制硫酸銅引起的狗的嘔吐.從生薑中分離出來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嘔效果,最小有效量為3mg,對中樞性催吐葯阿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及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均無效,故認為生薑有末梢性鎮吐作用. 家兔經消化道給予姜油酮可使腸管鬆弛,蠕動減退.生薑是驅風劑的一種,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有時繼之以降低,可用於因脹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絞痛. 實驗表明:生薑油對大鼠四氯化碳性肝損傷有治療作用,能使血清SGPT降低;對小鼠四氯化碳性肝損傷有預防作用,並能降低BSP瀦留量.生薑蜂蜜封存液5ml/kg給大鼠灌胃,對四氯化碳性肝損傷亦有治療作用,與對照組相比,血清SGPT和SGOT明顯降低,肝小葉破壞、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亦較輕;對60%乙醇所致之大鼠肝損傷同樣有效. 2、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作用 生薑醇提取物對麻醉貓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臟也有直接興奮作用.正常人口嚼生薑1g(不咽下),可使收縮壓平均升高1.489kPa(11.2mmHg),舒張壓上升1.862kPa(14mmHg).對脈率則無明顯影響. 生薑的水提取物能顯著減少人血小板標記花生四烯酸(AA)生成TXB2及PGS的量,降低PG內的過氧化物的形成,並有強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生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生薑油能明顯抑制小鼠自發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對抗戊四氮驚厥,鎮痛,並能降低酵母致熱大鼠體溫.對中樞神經的作用部位是脊髓以上水平,其機制可能與抑制興奮突觸的易化過程有某種聯繫. 生薑油0.4ml/kg給大鼠灌胃,對蛋清性足腫有顯著抑制作用,作用維持5小時,強度近似阿司匹林300mg/kg;0.25ml/kg給大鼠灌胃,可顯著抑制棉球肉芽腫,並使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提示其抗炎作用可能與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關.生薑油0.25~0.4ml/kg灌胃,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腫脹、組胺或醋酸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有顯著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鮮姜注射液5g/kg或10g/kg,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生薑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宋內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與濃度呈依賴關係.尤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強.生薑根提取物與HBsAg作用1~3小時可使HBsAg的P/N值顯著下降,但超過3小時後其下降率不再增加.生薑水浸劑在體外對傷寒桿菌及霍亂弧菌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在試管內對毛癬菌有抑制作用.姜根莖中的姜醇和姜酚具有殺滅軟體動物和殺滅血吸蟲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吸蟲病. 5、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生薑有抗氧化作用.在肥豬肉中加入5%~10%薑片煮沸1~4小時,可防止豬肉腐敗;用此法煮4小時的肥肉,其過氧化物值(POV)和硫巴比妥酸值(TBA)與鮮肥豬肉相似;加入20%或50%生薑煮沸4小時的肥豬肉,在30℃的溫度下放置90日,其POV和TBA幾乎沒有變化.姜的水、乙醇和醚提取物對亞油酸鉀酯的氧化作用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尚有報告指出,加入活性氧清除劑或姜提取物,能抑制脂質過氧化引起的DNA損傷;姜提取物亦能抑制活性氧的產生和亞油酸的氧化. 6、其他作用 生薑泥和生薑浸出液對創傷癒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生薑汁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細胞生長.在一些抗腫瘤藥物中加入生薑提取物能減輕腫瘤藥物的副作用.生薑在模擬胃液條件下對亞硝化反應有明顯阻斷作用,其抑制亞硝酸合成的有效成分對熱穩定,在沸水中加熱相當長時間後,仍保持相當強活性.生薑提取物具有抗過敏的藥效,能防止過敏性休克,預防某些魚類蛋白質引起的蕁麻疹。

姜 - 臨床應用

1、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等症。 生薑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薑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 2、 用於胃寒嘔吐。 生薑為止嘔要葯,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 3、解毒。 生薑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生薑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飲服,可用於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啞舌腫麻木等症。因此在炮製半夏、南星的時候,常用生薑同制,以減除它們的毒性。

姜 - 鮮姜冰糖三七茶

材料:鮮姜50克,三七10克,冰糖15克。製作步驟:先將鮮姜冼凈,切成碎末。放入碗內,加入冰糖與水,上籠蒸3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取汁。三七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煎2次,去渣取汁。把鮮薑汁與三七湯一起混合飲用。服食方法:每日1劑,分3次溫熱服用。功效:溫脾散寒,活血化瘀。適宜於冠心病偏於脾陽虛,陰寒盛,伴有血瘀者。

姜 - 附葯

1. 生薑汁:將生薑洗凈後打爛,絞取其汁入葯。性味辛微溫。有化痰、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噁心嘔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為三滴至十滴,沖服。 2. 生薑皮:即生薑的外皮。性味辛涼。有利尿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3. 煨姜:將原只鮮生薑洗凈,用草紙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濕,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紙焦黑,姜熟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溫,具有和中止嘔的功用。適用於脾胃不和、噁心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二、三片,煎服。

姜 - 防胃病

增加食慾防胃病 無論是蒸魚做菜,還是調味作料,生薑絕對是桌上一味,其辛辣滋味可去魚腥、除膻味,菜湯加姜還可以祛寒和中,味道清香。趙主任介紹,有民諺「飯不香,吃生薑」,就是說,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點姜,能夠改善食慾,增加飯量。胃潰瘍、虛寒性胃炎、腸炎以及風寒感冒也可服生薑以散寒發汗、溫胃止吐、殺菌鎮痛。 生薑還是傳統治療噁心、嘔吐的中藥,有「嘔家聖葯」之譽。在夏季,尤其是伏天內,細菌生長繁殖異常活躍,容易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腸胃炎,但是適當吃些生薑能起到防治作用,生薑還有殺滅口腔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夏季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對著吹,很容易受風寒,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所以此時經常出現頭昏、心悸及胸悶噁心的人,適當喝點生薑湯大有裨益。另外,生薑辛溫,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女性吃薑還能抗衰老、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姜 - 助陽

中醫認為,姜是助陽之品,於是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姜具有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通經絡等作用,因此,姜常被用於男性保健,可以起到助陽的作用,對腎虛陽痿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如果男性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經常含服鮮薑片,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乾薑溫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配合食用可以治療由於腎陽虛引起的陽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軟、倦怠等。

姜 - 產後

產後的女性坐月子時,餐餐以姜醋佐膳,有利體質復原及餵養嬰兒。另外,姜水洗浴還可以防風濕頭痛。尤其是產婦坐月子不洗頭洗澡的做法,是很不科學的,炎炎夏日一個月不洗頭,不但不衛生,還可能造成皮膚髮炎、長痱子。產婦可以試用薑片煲水洗頭洗澡,甚至洗臉洗手,因為薑片可以驅寒,用姜煲水進行洗浴,可以防風濕和偏頭痛。

姜 - 注意事項

古人云:「早上吃薑,勝過吃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姜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胃,促進消化,還有抗菌作用。早上吃一點姜,對健康有利. 但晚上吃,因為姜本來屬熱,會讓人上火,勞命傷身,所以不宜吃。 生薑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但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間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蘿蔔下床姜"一說,說明姜可吃,但不可多吃。特別是秋天,最好別吃,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看來,秋天不食或少食生薑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薑,益壽保安康」、「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早吃三片姜,勝過人蔘湯」……諸多民諺都反映了生薑的保健功效,而自古以來中醫也有「生薑治百病」的說法。中醫講究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癥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姜 - 致癌

腐爛生薑產生毒素可致癌,有的人認為「爛姜不爛味」,這種想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也很危險,因為腐爛的生薑會產生毒素,嚴重時會導致肝癌和食道癌的發生。 雖然夏吃薑對人體有益,但也應適度,因為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乾、煩渴、咽痛、汗多,而生薑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不宜多吃,只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薑即可。

姜 - 形態特徵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釷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花莖直立,被以覆瓦狀疏離的鱗片;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形,淡綠色;花稠密,長編印2.5厘米,先端銳尖;萼短筒狀;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下部兩面三刀側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放射狀。蒴果長圓形脹約2.5厘米。花期6~8月。

姜 - 生長環境

姜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不耐低溫霜凍,16℃以上開始萌芽,幼苗生長適溫20~25℃,莖葉生長適溫25~28℃,15℃以下停上生長。而泥槽、庄科、阿那黑等村委會終年氣溫基本在15℃以上,最低熱河谷區域,對生薑的生長非常適宜,產量也相對較高。 姜喜弱光,不耐強光,在強光下,葉片容易枯萎,農諺有「生薑曬了劍(新葉)等於要了命」。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 姜喜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土壤為好。對水分要求嚴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濕,受旱則莖葉枯萎,生長不良,高溫高濕,排水不良易致病害。對三要素的要求,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姜 - 品種

根據姜的外皮色分為白姜、紫薑、綠姜(又名水姜)、黃姜等。

姜 - 定價機制

2013年8月以來,生薑的價格突飛猛漲。從全國市場上看,生薑基本上從每公斤3.5元至4元上漲到了目前的每公斤8元左右,並且沒有呈現下降趨勢,「姜你軍」再次來襲,引發各方不同反應。

觀研天下行業分析師指出:生薑的價格一路飆升,收購價自年初的每斤4角錢漲至如今的每斤4元錢。因出售時間不同,姜農的收益也有很大差別,對於姜農來說,部分受益,部分卻後悔迭迭。而對於消費者來說,持續攀升的姜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常生活。2013年初時,大姜收購價每斤只有4毛錢,鑒於前兩年的大姜價格都不是太高,所以姜價漲到每斤8毛錢時,部分姜農選擇了出手。之後價格卻一路飆升,一直至今天的4元,這部分姜農如果選擇現在出手,將增收好幾倍。另一部分姜農則是沉住了氣,從年初的價格熬到姜價漲至每斤1.5元了,其他姜農按捺不住紛紛開始賣姜,他們卻因看到了姜市回暖的趨勢又遲遲不肯出售。時至今日,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贏家。

對於消費者來說,由於生薑是必備的調味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即使價格上漲也要買,但是持續的上漲已經增加了日常生活開支,影響了消費信心。生薑價格暴漲,暴露出的是產業定價機制的混亂和信息的不對稱。雖然市場需求旺盛,生薑供應量卻下滑,供不應求推高了生薑價格。但是生產環節缺乏調控手段,信息不對稱,農民安排生產盲目性、隨意性較大,容易造成農產品結構性短缺或者過量,才是引發價格失衡的主要原因。

觀研天下在《中國生薑行業運營格局與投資價值分析報告(2013-2017)》中提到: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是我國農業分散經營體系弊端的體現,只有提高集約化、組織化程度,才能更容易掌握生產和銷售環節。農產品生產經營模式也需要創新,政府應當建立綜合性農產品信息服務平台,建立產銷一體化的運營機制,實現市場上農產品供求的動態平衡。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知道和培訓,保證農產品市場的規範和健康發展。

姜 - 栽培技術 (一)栽培制度及季節:生薑可以凈種,也可間套種,一般在清明前後,蠶桑樹地里播種。間套種可利用高桿搭架作物如瓜、豆架下種植,也可以在包穀行間間作,起到遮陰作用。 (二)選地,整地及施肥:姜忌連作,愚好與水稻、蔥蒜類及瓜、豆類作物輪作,並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姜畏強光,應選適當陰蔽的地方栽種。姜生長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每畝農肥不少於3000千克,並施人硫酸鉀20千克或複合肥30千克作底肥,以充分滿足姜對營養的需求,畦面一般作成高畦。 (三)選種,播種:播種前要精選姜種,剔除霉變,腐爛,乾癟的病弱姜塊。種姜要選擇50—100克有1—2個壯芽的姜塊為好,太大的姜塊也可播種但需種量大,成本高,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開,但傷口應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後再播。播種前最好用藥劑浸種催芽,方法將種姜攤開晾曬1—2天然後用1:l:120的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然後將種姜撈出後,用潮砂子將其層層堆碼好用薄膜覆蓋,厚度約30—40厘米,使溫度保持在20—30℃,8—10天即可出芽,報據芽子的大小、強弱分級播種。每畝用種量300—500千克。行距35—40厘米,株距26—30厘米,溝深10—12厘米。 (四)田間管理:姜排好後如土壤濕潤不需澆水即可出苗,如果土壤乾燥應澆一次水,但不宜過多,出苗後視土壤墒情及植株長相適時澆灌,高溫期應提倡早澆,晚澆,雨季要注意排澇。 姜在生長期中要進行多次中耕鬆土及迫肥培土工作,當苗高15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追肥以人糞尿為主,培土3厘米。隨著分櫱的增加,每出一苗再迫一次肥培一次土,培土厚度以不埋沒苗尖為度,總汁培土3—4次,使原來的種植溝變成埂。培土可以抑制過多的分櫱,使姜塊肥大。 姜怕強光,可在行間套種包穀或上架豆類,也可搭蔭棚或插樹枝、蒿桿遮陰。 (五)病蟲防治:蟲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敗病即姜瘟,主要為害葉及根莖部,以高溫期發病重,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防治病田水流入灌溉,藥劑可用50%代森鋅800倍,7—10天一次。 姜 - 採收留種

姜生薑一季栽培,全年消費,從7—8月即可陸續採收,早采產量低,但產值高,在生產實踐中,菜農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分次採收。(一)收種姜,又叫「偷娘姜」,即當植株有5—6片葉時,採收老薑(即娘姜),方法用小鋤或鏟撬開土壤,輕輕拿下種姜,取出老薑後,馬上覆土井及時追肥。種姜不蝕本,所以農諺有「姜夠本」之說。(二)收嫩姜(子姜),立秋後可以採收新姜即子姜,新姜肥嫩,適於鮮食及加工,採收愈早,產量愈低,主要由市場價值規律決定。(三)收老薑:霜降前後,莖葉枯黃,即可採收,此時採收產量高,辣味重,耐貯藏,可作加工,食用及留種。南部無霜地區可割去地上莖葉,上蓋稻草等覆蓋物,可根據需要隨時採收或留種,但土壤濕度不宜太大。留種用的姜,應設採種田,生長期內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選晴天採收,選擇根莖粗壯.充實,無病蟲及損傷姜塊,單獨貯存,在貯藏期經常檢查,揀出病、壞姜。 姜 - 姓氏

姜子牙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中居於第60位。[3]

姜 - 養生妙用

薑絲催人早入眠其方法是:每日睡前取一大塊鮮姜,洗凈後切成細絲,將其放入不加蓋的小盒中,然後放在枕邊。躺下後,薑絲在

姜枕邊沁香撲鼻,漸漸會在大腦中轉化為一種安逸感,繃緊的心緒很快便會鬆弛下來,隨之便會安然入睡。第二天,可以把用過的薑絲風乾後積存起來,到時用熱水將其與紅棗一同沖泡,再加點蜂蜜飲用,不失為一種養生飲品。薑片幫我治便秘其方法是:將一塊完整的新磚頭洗凈風乾後,置於煤氣灶上,以文火將其慢慢加熱,然後把切好了的薑片放在磚的表面,鋪滿為止,再在薑片上蓋之一層清潔的紗布,閉火後,戴手套將其搬到坐便器蓋上,當然底部要有鋪墊物。隨後便坐在上面15~20分鐘,每日兩次。姜塊兒在口治咽炎由於鮮姜較之大蒜同樣具有較強的滅菌作用,不但可殺死許多病毒,還能殺滅某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長期口含,對咽部消炎大有裨益。

12大功效 1、抗氧化,抑制腫瘤  生薑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的結構均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腫瘤作用;吃薑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人斑」 。  2、防暑、降溫、提神  在炎熱的氣溫下吃一些生薑能起到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的作用。對於有一般暑熱表現,如頭昏、心悸、胸悶、噁心等情況的病人,適當喝點薑湯是大有裨益的。我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藥——人丹就含有生薑成分,其作用就是健胃、提神、醒腦。 3、開胃健脾,促進食慾  在炎熱的夏天,因為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食慾,如果飯前吃幾片生薑,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飯不香,吃生薑」的道理。-百草益壽養生  4、殺菌解毒,消腫止痛  科學研究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對沙門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熱的氣溫下,食品容易受到細菌的污染,而且生長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腸炎,適量吃些生薑可起到防治作用。生薑提取液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來頭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另外,可用生薑水含漱治療口臭和牙周炎。  5、防暈車  止噁心嘔吐吃生薑具有防止噁心、止嘔吐的作用,如果有由於某些運動而引起的「運動適應不良症」,吃點生薑就可以使其驪到緩解。有研究證明,生薑乾粉對因運動引起的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等癥狀的有效率達90%,且藥效可持續4小時以上。民間用吃生薑防暈車、暈船,或貼內關穴,有明顯的效果,因此而有「嘔家聖葯」之譽。-百草益壽養生 6、治療面部暗瘡  用溫熱姜水洗臉,每天早、晚各1次,持續約60天左右,暗瘡就會減輕或消失。此法對雀斑及乾燥性皮膚等亦有一定的治療效果。7、防感冒頭痛  將雙腳浸於熱姜水中,水以能浸到踝骨為宜。浸泡時可在熱姜水中加點鹽、醋,並不斷添加熱水,浸泡至腳面發紅為止。此法對風寒感冒、頭痛、咳嗽治療效果顯著。  8、緩解腰肩疼痛  在熱姜水裡加少許鹽和醋,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張變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緩解疼痛。 9、減輕偏頭痛  當偏頭痛發作時,可用熱姜水浸泡雙手。大約浸泡15分鐘左右,痛感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10、祛除腳臭  將腳浸於熱姜水中,浸泡時加點鹽和醋,浸泡15分鐘左右;抹乾,擦點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11、防齲齒  每日早、晚堅持用熱姜水漱口1次,並每日代茶飲用數次。此法對保護牙齒、預防和治療齲齒頗為有效。  12、祛頭皮屑  先用生薑輕輕擦洗頭髮,然後再用熱姜水清洗頭髮,可有效防治頭皮屑。
推薦閱讀: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搜狗百科
收藏百科---綠檀
洛陽百科
久咳「日輕夜重咳「中醫診斷治療大全 醫學百科
小檗科 百科

TAG: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