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歷史沿革
07-23
天台宗始創於南北朝的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
推薦閱讀:
智者大師
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後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慧思將「禪」與「觀」融和並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據天台宗系譜,初祖為印度龍樹,二祖為北齊慧文,三祖為慧思,而實際創始人則是陳隋之際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該宗為天台宗,又因該宗奉《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故也稱法華宗。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台山,立名為天台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台大師,並以他為天台宗的初祖。 關於慧文禪師的事迹,見於唐代: 天台宗慧聞禪師年譜考 (慧禪居士) 天台九祖者,一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也。 龍樹生於印度,吾師慧聞依其中觀論而證一心三觀之妙旨,故奉其為第一祖。然亦有稱吾師慧聞為天台初祖者,蓋以龍樹為印度人,未予計入耳。 吾師慧聞禪師,又作慧文。北齊僧,渤海(山東)人,俗姓高。 唐慧仁《健康報恩寺》曰:「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論》、《中論》,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所入法門,非 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樑為放生池,佛法廣播於江北。建德六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 健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 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此報恩寺實為今金陵大報恩寺之先身也。 南宋志盤《佛祖統記》稱師為東魏孝靜、北齊文宣時(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齊(550—577)專業大乘之人。師幼歲入道,聰敏絕倫,苦學 深思,至於成年。一日,閱《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讀《中論》至 〈四諦品〉之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頓悟空有不二中道之義。遂承龍樹之教而建宗風,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後 以心觀傳南嶽慧思禪師,南嶽弘化南方,開天台教法宣說之基。因奉師為二祖(或謂初祖),世稱北齊尊者。 又據慧思《立誓願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所載,南嶽慧思生於515年,寂於577年,二十至三十八歲(535-553年)遍歷齊國,學習摩訶衍及親近諸 大禪師,此時師乃齊地「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師之生年當在515年之前。《釋氏稽古略》載慧思依慧聞開悟為梁承聖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應在553年之前。《佛祖統記》亦曰師「道化行於北齊(550-577)受禪(550)之後」。建德六年(577年),齊地禁佛,師「率僧眾四 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遇難蒙神龜相救,陳宣帝聞之敕建金陵報恩寺。師達健康之時,慧思圓寂(577年)於南嶽,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 無緣相聚,惜哉! 海曲憫寺者,海曲(今山東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憫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為證: 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後復興。 先是,沙門慧深者,山下視餓殍而不見。殍曰:憫者,佛也。深大驚,知為佛祖點化。遂堆碎石為冢掩殍屍,化善緣建寺於冢側,曰天台憫寺。後殍冢每顯佛光,憫 寺大興。北魏肇始,佛門不幸,殃及憫寺,深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毀寺塔,逐沙門,憫寺敗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羅僧智隱重建寺院,曰新羅 寺,佛門再興。然建文年間山火驟起,經書寺院毀於一旦,此三劫也。 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門,世代相傳。及至東海而海曲,回歸贏氏故里,重續先祖香火,乃至子孫滿堂,家業興旺,實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產, 重建寺院,再請高僧,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役始於仲春,畢於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鳳寺。又值我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成道聖日,立碑 為證, 乃記。 嘉靖乙丑孟夏望日 海曲天台山又奇。《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 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竹書紀年》亦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 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 故師之佛緣當自北魏(386-534年)始。幼歲入天台憫寺,苦學深思,天真獨悟,遂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東魏(534-550)北齊 (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心觀口授南嶽慧思,南 岳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師。建德六年(577年),師赴金陵,宣帝敕建報恩寺,其後無考。 智者大師三十八歲時上天台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後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台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傑出。智者圓寂後,灌頂致力於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台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後,先後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門下的湛然,著有《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確立天台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 湛然之後,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台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由於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後世被視為天台宗的正統。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採用了唯識、凈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台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閑大師再度復興天台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虛大師於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閑大師付法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