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匯率戰

作為與黃金脫鉤的世界貨幣,美國依仗美元霸權絕對的融資優勢,可以輕鬆地收購世界各國經濟的關鍵部門,支撐為維護帝國而花費的龐大軍事開支。在當前美國和西方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狀態之際,國際金融資本的下一步目標直指中國。美國針對中國的所有經濟戰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取得對中國經濟制高點的控制權,取得對中國資產的控制權,從而既可以消除中國經濟增長對美國霸權地位的威脅,又可以竊取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美國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步驟是要中國放棄金融主權,進一步推動金融自由化。這才是當下美國對中國發動匯率戰的真實背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資本的進攻,作者據此提出了中國應該採取包括回購外資企業等一系列措施的具體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元霸權 經濟制高點 資產 金融自由化 主權信貸

作者邁克爾·赫德森,美國長期經濟趨勢研究所所長,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

一、美元霸權與國際金融資本的統治地位

政府不會破產,他們總可以印錢,但政府不能印它欠其他國家的外匯。可美國與眾不同,它擁有一個獨特地位,因為有兩套規則,一個是只適用於美國的寬鬆規則,還有一個是對所有其他國家的。這種雙重規則來自華盛頓共識,又被稱之為美元霸權。沒人能強迫美國還錢,因為美元就是所有國家使用的硬通貨。美國想花多少就花多少,美國政府、美國投資者和消費者拚命花錢,想貶值就貶值,想降低利率就降低利率,一直降到現在的0.25%。雖然全世界不喜歡美國的軍事基地,不喜歡美國公司收購他國企業,不喜歡美國人享受免費午餐,但美國都無所謂。

任何一個經濟體,如果花得多,掙得少,其貨幣就會變弱。可這麼多外國政府手裡已經攥著大量美元,他們如果不把這些多餘美元回收返還給美國的話,就肯定會蒙受損失。美國業已成為如此重要的需求來源,以至於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崩潰註定會破壞他國的出口,禍害他國的企業。

美聯儲和財政部在壓力下出資13萬億美元救助華爾街。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威脅說,如果不救他們,金融業就徹底完蛋。政府只好認輸。他們的戰略可以追朔到20世紀70年代我的老闆赫爾曼?坎恩(Herman Kahn)敦促尼克松總統實施的政策。這主意就是:如果全世界都覺得,假如美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麼尼克松總統就會瘋狂到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用核武器毀了地球,則美國就能在與蘇聯和任何潛在對手的對抗中一遂所願。

今天,美國不會用武器毀了世界,但金融體系成了最脆弱的領域。可以說,金融今天起的作用和過去數百年中軍事的作用一樣。所以巴菲特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形容金融衍生產品。高盛與希臘政府的非平衡收支交易使後者的金融體系扭曲,從而在2010年2月幾乎使歐元區陷於瓦解的境地。歐洲國家政府的信用保險債務陡升,歐元相對美元在2010年前兩個月中已經貶值9%。時至今日,收支平衡和貨幣價值已經不是由產品的相對價格和生產成本決定,而是由美國銀行(還有日本銀行)隨意自由創造的金融流動性主宰,然後把它們注入全球金融體系。因此美國和日本的銀行信用成了他國銀行的金融債務——這些銀行得到的美元都到了本國央行手裡,等待美國的回收。

國際金融體系目前的運行機制是美國花的錢比它賺的錢多很多;美國把錢花在諸如環繞亞洲和歐洲的軍事基地上,還堅持要他國對美國出口商開放市場,讓美國資本購買他們的企業,美國卻不給他國如此待遇。

通常,美國的花費會讓美元貶值。其他國家面臨這一問題時,會提高利率來吸引外國貸款以平衡國際收支。高利率會延緩經濟發展。但美國不在意它向世界亂撒美元、紙幣或電子信用。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銀行,把利率降低到0.25%,以促使借款人大肆貸款刺激房地產、炒作股票和證券,還可以借錢給利率高的國家。套利投資商在美國以0.25%的利率借錢,然後以3.5%的利率貸給澳大利亞,凈賺中間的差價。他們現在就干這個,還美其名曰:「套利交易」(carry trade)。美國銀行和套利投資商大吃他國買單的免費午餐。而美國公司大筆花錢收購沒有保護的外國企業,同時美國消費者以紙幣購買他國勞動力生產的產品。

因此,人們會問:中國為什麼不開動印鈔機,然後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幹嗎要讓自己的人民在工廠里辛苦地幹活掙錢呢?答案的一部分在於中國沒有美國的軍事實力,中國的銀行也不想發動貨幣襲擊。最後,美國控制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世貿組織,並下大本錢在學術上支持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反對任何政府保護自己免受華爾街、倫敦金融街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控制的努力。其目的是防止其他國家按美國的方式富起來——實施保護性關稅、農業和工業補貼、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以提供最低成本的基本服務並徵收累進稅。

二、國際金融資本的下一個目標直指中國

地球上的其他國家被國際貨幣基金和其他世界組織、包括完全新自由主義化的歐盟操控,它們為了追求自由貿易,把自己的市場對外國進口開放(「走向深淵」),金融市場也開放,讓外國金融機構長驅直入,享受其自由創造信用、然後坐收漁利的特權,同時讓東道國國內經濟承擔債務負擔。他國會把基礎設施建設交給關係戶私有化,後者便把高利率、債務費、保險費、管理層高工資和壟斷租金都打入工程價格。所有這些都會損害他國經濟,其目的就是破壞他國與美國廠家及其海外企業競爭的能力。在理論上,至少美國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通過榨取收入的這種方式最後使美國財政上能夠清償債務。

美元霸權如何運作呢?美聯儲把錢給美國公司,這些公司拿著錢來到中國,收購中國的企業,一年有25%的利潤。中國的個體和公司把手裡的美元拿到中國央行,問題就來了:中國央行拿這些美元怎麼辦呢?如果他們不把這些美元送回美國,購買美國債券,只掙1%的利息的話,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就會升值,也就是美元會貶值。中國就會因自己的貨幣相對於美元而升值,造成巨額外匯儲備的損失。中國貨幣在過去數月中相對於歐元和英鎊——僅次於美元的兩種重要貨幣——已經迅速升值。因此,人民幣已經升值。美國現在已經購買中國的眾多產業,他們想讓中國重蹈日本的覆轍。他們想破壞中國經濟,造成債務膨脹,象日本一樣產生泡沫,使中國不再成為美國的對手。中國當然正在進行抵制。

最近高盛在全球宣傳說,中國的經濟在全球最好,歐洲、日本甚至美國都不行,它發現中國經濟還沒有出現嚴重的金融化和泡沫化,它們想推動中國經濟的金融化和泡沫化,並將它們控制的全球資金投入中國,最後就像他們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已經做過的那樣,在金融化和泡沫化中控制中國經濟的股份,並榨取地產、自然資源以及壟斷行業的租金。當今全球金融資本攫取暴利的最主要途經是通過獲得公共壟斷、原材料和不動產,尋求得到資源租金(包括壟斷利潤),而不是投資於生產領域以贏得工業利潤。這是我們需要高度警惕的。

最近,美國的資金加速外流,主要流向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美國的資金管理者得出結論說,美國和其他西方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債務纏身並且增速永久緩慢下來的經濟時期。所以他們都盯著中國,希望通過購買中國的銀行和產業,分得中國增長盈餘的一杯羹。

美國的戰略是大肆收購中國資產以獲取每年超過20% 以上的紅利,而中國又會把這些美元以僅僅1% 的利率迴流給華盛頓和華爾街,並且為美國承擔私人投資的損失 (這一戰略1985 年後曾在日本實施,「效果」不錯)。當美國看到一個國家富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從別人的經濟盈餘里分一杯羹。所以美國優先考慮的是進入中國的領先部門,主要方法就是收購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因此,美國銀行和其他外國銀行,如滙豐銀行已開始買入中國的銀行。而銀行可以像美國財政部那樣,在鍵盤上創造無中生有的信用。現在銀行可以像政府一樣創造信用。外國銀行說,我們要把信用延伸到中國人中,從而中國土地上的所有租金都可以採取利率的形式付給放貸的債主。我們要掌控他們的工業,以便他們的所有勞動利潤和交換所得都讓美國和歐洲的股東分享。為了增加可以送回美國的利潤,美國的官方政策是,推行華盛頓共識、向銀行收稅、製造信用,是美國政府自己製造信用,然後把錢貸出去,卻讓中國政府為這些信用買單,即把中國政府綁在美國政府的信用上。

美國政府的美元霸權在於:我們得讓中國政府給我們交稅,無論什麼形式都行。美國金融政策的成功在於:我們讓中國政府給我們的軍事支出買單,而我們再用這些軍費,製造核武器包圍中國。美國每年要花億萬美元在全球建立18個軍事基地,主要在亞洲來威脅中國,還通過財政赤字讓中國為這一切買單。美國購買中國的出口再賣給國內消費者,中國廠家拿到一堆美元交給中國央行,然後中國央行把它們借給美國財政部。中國借給美國財政部的錢,就是美國用來在中國周邊建立軍事基地的錢。美國對中國說,我不允許你太強大,如果你不聽話,你想搞金融獨立,我們就消滅了你。我們會在新疆、西藏資助「革命」,顛覆你,正如我們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使俄羅斯無法再成為我們的強大對手那樣。俄羅斯走到今天,已十分氣餒。如果不按我們想要的去做,我們就顛覆你的政府。前車之鑒放在那兒,1973年智利的阿連德,1964年的瓜地馬拉和伊朗,1991年的蘇聯,1960年後的古巴,過去數十年的海地等等,這就是我們美國的哲學。

美國將來針對中國的所有經濟戰爭都必須在這個背景下來理解,這些經濟戰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取得對中國經濟制高點的控制權,取得對中國資產的控制權,從而既可以消除中國經濟增長對美國霸權地位的威脅,又可以享有中國經濟增長的好處。而要達到上述目標,美國最重要的步驟是要中國放棄金融主權,進一步推動金融自由化。

三、國際金融資本的近期攻勢:匯率戰

(一)中國過多的外匯儲備會導致(以人民幣計算的)兌換損失

所有國家都要有外匯儲備以規避貨幣攻擊,正如1997年亞洲危機之鑒所警示的。這種攻擊通常會使貨幣貶值。投機者看準一家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央行,然後借更大一筆錢,將該貨幣低價賣出以使其貶值,從而掏空該央行外匯儲備。索羅斯當年狙擊英鎊,弄跨英格蘭銀行時,最早玩過這一手。

馬來西亞的反制措施是不準國際玩家通過購買本國貨幣來贏得賭注。馬來西亞的反危機成功事例表明貨幣控制使投機者無法把他們的兌換賭注「換成現金」,打破了他們將本幣貶值的企圖。

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投資者想提高人民幣兌換率。外國熱錢流入中國的銀行,尤其是美、英以及其他外國公司的貨幣在華泛濫。中國央行發現自己要麼把美元循環回外國央行;要麼讓人民幣升值,當本幣相對於自己儲備的美元、英鎊和歐元升值的時候,最終承受(以人民幣計算的)損失。與此同時,投機者和持有中國財產的外國人將享有免費大餐(資產升值)。

這在中國經濟內部造成的影響是:中國要面臨流動性過剩而抬高房地產和其它資產價格的危險,負債率相對於土地、房地產和商品價格升高。同時不得不購買以美元結算的不斷貶值的外國債券。問題是中國應對外國貨幣流入自己經濟系統的最佳方式何在?

中國的重要反應一直是在礦物資源和其他對其長遠發展必需的進口品生產領域進行投資。但這一選擇受到兩個限制,一是外國保護主義對境外資產投資東道國資源和農業土地的限制,二是來自國際投機者用白來的錢(比如美國政府給美國公司或投機商的貸款——來自中國的免費午餐)收購這些資源的競爭。所以中國的過多外匯儲備還在增加。

傳統上,央行用余錢買入「世界貨幣」——黃金。黃金的優勢是其貯藏價值,原則上可以讓央行避免持有美元而蒙受損失。國際收支中以黃金支付逆差還可以限制他國實施長期赤字政策的能力,尤其是在戰爭開銷上。此乃美國外交官拒絕回歸金本位的原因。

在20世紀60 年代,外國政府請求美國財政提供黃金擔保。美國在東南亞和歐洲的海外軍事支出造成的過多美元都流入了法國(控制了印度支那的銀行業) 、德國(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基地的出口商和主人) 以及日本 (美國的休閑基地) 的中央銀行。法國和德國將手裡的美元換成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消耗殆盡而黃金價格升高(美元相應貶值),因而承受巨大壓力。為遏制戴高樂治下的法國央行以及德國和其他國家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財政給出了黃金擔保——如果美元貶值,這些外國央行不會蒙受損失。

今天,美國不可能以黃金做擔保,也別指望國會會通過類似協議。過去,常常是總統或行政部門與他國簽了貿易或金融協議而國會不予承認。美國財政部可以擔保中國的官方美元儲備相對於一籃子貨幣的安全,或對於任何中國政府想保有其外匯儲備的貨幣是安全的,包括從歐元到後葉卡特琳堡[①]的多種貨幣混合。但目前沒有一種貨幣是穩定的。所有西方貨幣都在無法支付的大量負債的重壓下掙扎。美國財政部欠外國央行四萬億美元,而美國對如何支付這些欠款一籌莫展,因為美國面臨如下長期結構性赤字:海外軍事開支、進口依賴和資金外流。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把美元當成「燙手山芋」而盡量減持。但保有歐元和英鎊的前景也不美妙多少。

今天,大多數央行通過把美元流回去購買美國財政部國債的循環來壓低匯率。這種迴流使得美國可以為其海外軍事開銷以及其國內預算赤字(大多也是軍事用途)融資,自20世紀50 年代以來一直如此。結果是,歐洲和亞洲以自己的外匯血汗錢構築了美國一家獨大的軍事基地鏈來包圍自己。

這種局面本質上不穩定並且是自我戕害。國際貨幣儲備僅僅依賴某一政府無法償付的高額欠債的時代開始結束,尤其是這種負債大多用于軍備用途。理所當然,由於美國長期預算赤字,美元不再適合承擔這一角色。 自1951年以來,美國的海外軍事開銷(大多在亞洲) 佔了其債務的大頭。並且,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斷增長(除了農業、娛樂和販賣軍火方面有順差外)。這種關係太一廂情願,一邊倒,不可能長久。問題是,解決的最佳途徑何在?只要這種外匯增加是以中國向美國和歐洲政府提供免費貸款的形式持有的話,那麼,任何解決方案就必須包含中國不能再積聚外匯儲備。

(二)重新估價人民幣會加劇中國的金融問題而無助於穩定中國貿易

美國經濟界和外交界叫喊提高人民幣匯率會幫助中美之間的收支平衡。但美國的逆差是結構性條件造成的,對兌換價格的變化不會有什麼反應。如前所言,一項大宗資金外流就是海外軍事開銷。另一項是在金融領域,用來收購外國公司、股票和債券。美國投資者自己正在拋棄美國經濟,主要轉向中國以獲取更大收益,也等著投機匯率獲得大量收益。重新估價人民幣會讓美國對沖基金和投機者白撿便宜。預期中國人民幣升值已經正在刺激大量熱錢湧入中國。

通過迫使美國消費者(面對價格升高的商品) 付更多的錢,更高的人民幣匯率會導致更多美元在貿易中流出美國,流入亞洲。與眾多的「自由貿易」假設相反,事實上大多數貿易對貨幣價格的小範圍波動沒有反應 (經濟學術語稱之為「價格非彈性」)。20世紀80 年代日本提高了日元兌換率,而其貿易平衡卻沒有改變,便是前車之鑒。結果是美國消費者花了更多的錢來購買。這也就是為何近期人民幣已升值21%,而中國的貿易順差卻照樣增加而非減少。同樣,日元自2009 年秋以來已經大幅度升值,但其外匯儲備卻還在增加。

即便中國重新估價人民幣,其出口價格也不會按同等比例增加。這是因為進口的原材料,以及出口產品生產中所使用的機械和其它成分都有一個共同的世界價格(基本是按美元結算的)。因此,人民幣價格升高會降低這些進口貨的美元價格。出口品價格的大約一半與進口物資的世界價格直接掛鉤。如果人民幣相對美元升高10%, 則中國出口中包含的進口物資的價格(以人民幣計算) 會降低10%。出口價格的一半不受影響,結果中國出口的整體價格只會增加5%。

由於貿易格局積重難返,所以要大規模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對人民幣的重估需要有量子式的遷躍。小打小鬧的重估不能滿足美國外交家的要求。除非重估範圍巨大——差不多人民幣要升值40%左右——否則中國的貿易盈餘不會減少而可能還要增加。在道德上,如果美國的目的只是想真正改變出口格局,則根本無須美元貶值,除非原本就是為貶值而貶值(40%左右)。1933 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這麼乾的:他把美元相對於黃金貶值40%!法國努力為法郎保值,結果經濟崩潰。如果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但不升到瘋狂的地步,則中國的貿易順差還會增加,而不會象某些垃圾經濟學所說的那樣會減少。屆時,美國又會指責中國把事情弄得更糟了,而要求中國降低利率 (製造泡沫經濟),讓中國經濟垮掉。總之,要你左右為難,都是你的錯。其實,問題根本不在匯率上。

(三)以低利率創造更多國內信用會使中國經濟更不穩定

逼人民幣升值的下一步,可能會像1985年及其後來強迫日本簽定的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那樣行事。[②]人們被告知,國際收支盈餘的經濟體要「恢復平衡」,辦法是放鬆銀根,刺激資金外流。

結果就是製造出金融泡沫,顛覆產業競爭力並使銀行業因負債纍纍而一團糟。日本當年同意讓便宜的、過多的信用充斥其經濟,動搖其產業,讓房地產業背負債務,自20世紀1990 年泡沫破裂以來,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已經20 年了!中國理應全力避免重蹈這種政策的覆轍。

四、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匯率戰

正如上所述,美國針對中國的所有經濟戰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取得對中國經濟制高點的控制權,取得對中國資產的控制權。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美國最重要的是要推動中國金融自由化,使中國經濟金融化,也就是高度債務化,這樣具有巨大金融力量的國際金融資本就可以達到控制中國資產的目的。所以中國應對的第一個根本性辦法就是:為了避免現正扼殺西方經濟的那種不必要的債務重負,中國應該把債務槓桿率降到最低,並且限制銀行系統製造信用購買現成資產的能力。尤其要嚴格限制境外銀行分支機構,使其不能幫助母國在中國進行貨幣投機,或從中國經濟榨取金融收益。

價值萬億美元的信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五分鐘就可以在電腦上敲打出來,然後迅速淹沒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和外匯市場。這簡直是把貨幣市場變成了打群架——警察袖手旁觀或已經被某一方收買。

中國應對美國匯率戰的辦法之二,可以購買更多的外國資源和資產以平衡中國國際收支。中國已經尋求購買境外礦物、燃料和農業資源以備自己經濟增長之投入所需。但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中國還有很多外匯盈餘。多數國家用這些盈餘收購外國重要經濟部門的資產。英、美、法這樣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年美國國際收支盈餘時,它堅持要他國對美國敞開市場,以支付債款和貿易逆差;要求債務國出售其公共基礎設施、工業、礦物產權和主導行業,以便美國投資者「恢復收支平衡」。但美國不允許外國對美國如此作為。這種不對稱是造成美國私人部門的高收益和外國官方美元投資低收益之差別的主要原因。

美國政府拒絕行為對等和對稱,不許中國用美國公司購買中國企業的錢返回美國收購美國的重要企業,尤其

推薦閱讀:

中國玉雕令藏家著迷的五大因素
2010《社會藍皮書》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實錄)
紐約攝影學院中國學員班 -如何拍出漂亮的節日燈火-
印第安人起源之謎:他們是遠古時期遷徙到美洲去的中國人嗎?
劉夢溪開講: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

TAG:中國 | 美國 | 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