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心修行(1-5)學誠法師
怎樣發心修行學誠法師[學修筆記·學誠法師]怎樣發心修行 1怎樣發心修行 2怎樣發心修行 3怎樣發心修行 4怎樣發心修行 5怎樣發心修行怎樣發心修行1——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8月10日 下)【要點導讀】:◎ 如何才是上上發心,下下行持?◎ 參訪善知識的訣竅在哪裡?◎ 經論怎樣才算學活了?一、發心成佛明宗旨·三士道次依教修1.欲求佛道先發心·初中後善利有情【立正知見】:——大家發心在修學佛法,發心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談發心,目的為了要成就圓滿佛道。——所有的佛菩薩,也是從最初的發心開始的。——如果沒有最初的開始發心,就成不了佛。【如理認識】:——那麼發了心以後呢?又要怎麼去學修呢?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常常我們也聽到集資糧,就是發心以後,集資糧又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集資糧,如果沒有集好,沒有足夠的資糧,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廣論》裡頭說:「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明確宗旨】:[宗]:發心也好,集資糧也好,現證圓滿的正覺也好,其目的,一切皆是為利有情,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主要的目的。——成佛,為了利益有情;佛說法,也是為了利益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惟為利有情。成佛、說法都是為了利益有情。——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佛的發心,為利益有情去成佛,為利益有情去弘法、去護法。2.現前究竟種正因·道總建立教理明【顯正祛邪】:——我們佛法裡面所談到的利益有情就是兩種:現前的跟(和)究竟的。——就是眼前怎麼去利益有情;最後怎麼樣利益有情。——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佛了。——利益有情是指這兩件事情:現前增上生、畢竟決定勝。——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談到的說:你沒水喝,給你一杯水;你沒有飯吃,給你一碗飯;你生病了,去看望你一下,給你一瓶葯。不是指這些內容。【知增上生】:——我們所有成就的增上生的事情,這些功德,「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是)能夠讓我們的修學佛法環境增上。——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含攝在下士道當中,或者共下士道的法類當中。——我剛才所談到的那些零零碎碎的,這些現實緣起下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這些具體的事情也都可以含攝在下士以及共下士道的這些法類當中。——反過來說,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身、語、意業所有的這些造作、修行是在共下士當中的哪一個法類,我們要清楚了知,「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的法類。」【如理認識】:——殊勝的下士,就是「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就是我們不以現世、眼前的利益安樂為重,而是希求後世的善趣的圓滿。——這裡的「善趣圓滿」,就是我們常常所談到的暇滿,各方面學修的因緣、條件都具足;[宗]:「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用功,利樂有情的這些善業,其目的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反過來說,如果資糧不具足的話,我們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為什麼呢?我們往善趣的因沒有,業不夠殷重。【如理辨析】:——反過來說,我們從初發心,以及中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在集資糧,其目的就是不斷累積能往善趣的因,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種因啦。——我們所講的種因,是有所指的,而不是混同於一般的因果的概念。——因為這裡所談到的「種因」,我們在理路上面要認識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這裡頭的發心種因。——「發心種因」,我們如果在教理上面認識不到,自己不知怎麼去認識和作意,那麼我們的這種行為、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間善法。【曉決定勝】:——決定勝當中,略有兩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也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這些法類,也是能夠讓我們證解脫,出離生死,到達一切種智的位。【如理辨析】:——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麼區別?——中士,它是出離心,厭患一切諸有為:自利、出三有、得解脫。以趣解脫方便,這些道路,這些戒定慧,是屬於中士道。——那麼如果是共中士的話,這些法類,這些所做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礎,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如果只以出離三有為目的,而不是為利有情為目的,這樣子的一種發心是不同的。——也就是,我們是從哪一方面去種因,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師父強調]【達上士道】:——上士道,大悲是一種「為盡有情一切苦,是從大悲出發」,為了盡除一切有情的苦,盡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學習六度,兩種次第等等。——所以,雖然說三士道,那麼在上士道當中,它能夠含攝其餘的兩道:共下士、共中士。——所以,我們應該從上士引導,然後修共下士、共中士,因為共中士、共下士兩個道是上士道發起的前行。——那麼這段是我們《廣論》裡邊所談到的:「…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也就是我們引導大家發心,發菩提心,這就是上士道的內容,上士道的內涵,主要部分。3.教證二法善抉擇·以見導行次第修【如理思維】:——但是,我們在修的時候,為何又要強調從共下士和共中士開始?那我要說明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我們常常講到說,學習《廣論》是不是我們一個法類、一個法類學,一頁一頁學?然後,學多少,我們就修多少、證多少。——或者說,就是我們剛才所談到的這樣子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我們引導跟實修有什麼區別?【如理認識】:——引導,比如說理論上面的認識,屬於修學的佛法;實修屬於修行的佛法。——理論的認識,屬於教;實修的部分,屬於證法。——那麼,佛正法有二,就是教法跟證法,教正法跟證正法。——那我們引導是從教正法方面去引導,實修是從證正法方面去實修。[宗]:我們所有的聞思就根據經教聞思,也就是我們所有的聞思是在教理的部分,我們教理的部分清楚了,才有辦法在證正法方面著力、用功、有收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師父強調]【如理抉擇】:——也就是我們從理論方面去學習,究竟先學大乘的理論?還是要先學二乘的理論?——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到底是從三士道裡邊的哪一道入門?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師父強調]『附錄·思考題』:1.發心的目的是什麼?發心為什麼非常重要?2.發心,集資糧,現證圓滿的正覺,其目的都是了為什麼呢?3.利益有情有哪兩層內涵呢?4.什麼是增上生?什麼是殊勝的下士?善趣圓滿的內涵是什麼?5.我們所談的「種因」內涵是什麼?為什麼不能混同於一般的因果概念?6. 中士與共中士有什麼區別呢?7. 上士道的內涵是什麼?10.教證二法的學修之間是何關係?該如何協調?◎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9652隨喜恭請本圖文轉載顯密文庫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阿里郎 攝
※修行六定法
※我師父說丨生氣很消福報,生氣不如爭氣
※拜懺過百萬師兄修行心得分享
※我師父說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