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祖——兼談正月初二上墳的鄉俗

2018/2/18(戊戌正月初三)

昨天晚上,有微信群轉發關於榆次「正月初二上墳」的傳說,引起了我的思考,並特意將我這樣一位花甲之人的親歷記錄下來,以供後人參考,權當一己之見。

垂髫之際的我,覺得過大年,不僅是一件十分快樂的盛事,而且是一件極有神秘感的事情。

在哪物質生活極為貧乏的年代裡,孩子們能夠在春節的時候穿新衣、放爆竹、吃糖果,還有壓歲錢,當然是一件極為快樂而幸福的世界。但是,對於祭祖、跪拜等事宜又是一件即感神秘,又感約束的事情。

記得,每年的除夕,祖父就要把家藏的「祖宗圖」,即家譜,懸掛在一眼比較寬敞的窯洞里,前面的供桌上還要擺上爺爺新寫就的、他的近四代已故的祖先的牌位,諸如:「高祖父和高祖母」、「 曾祖父和曾祖母」、「祖父和祖母」、「父親母親」以及「伯父伯母和叔父嬸母」等。格式之一如左。

牌位的製作,主要是黃色紙張扎疊而成的。上端還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形狀的冒頂。底部留有一定的距離,便於紮成近直角的,相當於底座。長方形的長寬比例近如A4紙對扎。

在這樣的牌位上,用楷書或者行書字體(便於人們認識),按照如上的格式,用毛筆寫上祖先的姓名等規定的文字,我們叫「號壽」

為了把牌位豎起擺放,有時需要用細細的木條或枝條撐。現在可以用紙片支撐的。供桌前的地上鋪就布袋之類,以便下跪叩頭。

之後,要擺上各種供品、香、紙(黃紙,紮成一定的樣式)、酒等;另外還要從除夕晚飯開始,到正月初二的午飯,每頓飯都需要首先取出一份,供獻在這個供桌上。供獻時我們要畢恭畢敬,默念 「各位祖宗,請用吧」。然後,跪下叩響頭三下,拱手而起,倒走出供室。之後一家人才能夠用餐。從小我就隨著爺爺、父親、叔父、兄長參與這項活動。起初,覺得很神秘,甚至於害怕。長大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幸福不忘祖先,要追思祖先,啟迪來人。屬於一種敬畏祖宗的孝道文化。直至今天,我們弟兄仍然保持這樣的鄉俗家規。

春節的早上,雞鳴第一次,全家人就要起床,收拾整理罷房間,梳洗完畢,第一件事是先到供室跪拜祖宗,小到走動的,都要隨年長者而依次叩頭,每人三個,拱手下跪,拱手而起。

正月初二午飯畢,每家每戶的男丁就隨著長輩,祭奠儀式完成後,將祖宗圖卷好,存放在一定的高處。把紙質牌位和供品請到祖墳和同族總祖墳地,再做祭奠後,把紙質牌位隨祭品燒去。最後,一族之最年長者和威望最高者講述祖先的故事,族史,以及確認祖墳各個墳頭的譜系。

另外,剛剛故去的人的家屬,在三年之內,每年的正月初二,都要祭奠死者的,叫做「做初二」,以第一年和第三年為甚。

我的家鄉包括晉中市、太原市的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祭祖活動。由此,正月初二,媳婦們是不回娘家的。

推薦閱讀:

《大公報》專訪凈空法師:孝道要紮根於教育 祭祖助實現中國夢
楊氏祭祖歌,1
泉州清凈寺阿訇百奇回族祭祖活動演講
清明 寒食已隨雲影杳 祭祖無妨踏青游(節氣·民俗)
春節——大禁忌殺生供品,拜佛及祭祖

TAG:春節 | 祭祖 | 鄉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