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皇帝傳略》之宣統帝溥儀

《清代皇帝傳略》之宣統帝溥儀

孫思源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1908年12月24日,在紫禁城太和殿內,文武百官三跪九叩,朝賀坐在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小皇帝溥儀。這裡正在舉行新皇帝的登極大典,剛剛年滿三歲的小皇帝哭喊著要回家;其父攝政王載灃急得汗滴淋漓,雙手扶穩他哄著說:「別哭,快完了。」

典禮匆忙結束,文武百官憂心忡忡,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的確,這不是一次留名青史的隆盛帝業的開端,而是統治中國長達200多年的愛新覺羅氏王朝帝位更替的最後一幕。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後海北岸的醇王府。醇親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兄奕詝即咸豐帝。奕譞的第二子載湉是光緒帝。載灃是奕譞的第五子。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因而,慈禧是奕譞的姻姊,光緒帝和載灃的姨母,也就是溥儀的姨奶奶。

奕譞最初封郡王,在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的「祺祥政變」中,他在半壁店拿下護送梓官返京的肅順,也算立了一功。以後平步青雲,接連升遷。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正式晉封親王。光緒帝即位後,加封親王「世襲罔替」。死後謚法「賢」,稱醇賢親王。載灃襲了王爵,溥儀便是第二代醇王的長子。

溥儀的外祖父榮祿,在「戊戌政變」中為慈禧通風報信,以此深得眷顧。他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北洋三軍,權傾舉朝,是慈禧的寵臣。經慈禧指婚,榮祿的女兒嫁給載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崩,慈禧同時病篤,決定立溥儀為嗣皇帝,承繼同治帝載淳,兼祧光緒。消息傳來,醇王府頓時發生一場大亂。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奕 次妻)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的懿旨就錯闕過去。未來的皇帝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內監抱走。溥儀的乳母王焦氏用奶水止住了三歲孩子的哭叫,並由她抱著一起進宮,再交內監去見太后。溥儀被陰森森的幃帳和慈禧的那張病臉嚇得直打哆嗦,掩面大哭。慈禧吩咐拿串糖葫蘆來哄哄,卻被溥儀一把摔在地上,嚷著要乳母,使重病在身的慈禧很不痛快。

溥儀入宮第三天,慈禧去世。一個月後,溥儀登基,做了清皇朝入關後第10位皇帝,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監國攝政。

懵懵懂懂當了末代皇帝

宣統年號的意思,是要宣揚光大列祖列宗的文治武功,使清朝得以萬世一系,長治久安。但是,進入20世紀,要求改革、鼓吹革命的呼聲響徹中國大地,腐朽的清王朝再也不可能安寧了。

早在溥儀出生前12年,即1894年,孫中山便組織興中會,倡言反滿。1905年又成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接連發動武裝起義,屢敗屢起,奮鬥不止。溥儀登基後,全國革命潮流更加高漲。宣統元年1909年各地群眾反抗鬥爭149次,宣統二年躍升到 266次。這年4月,湖南長沙饑民風潮,數萬人焚燒撫署和洋行。5月,山東萊陽農民抗捐,五、六萬人圍困縣城。震動全國的收回利權運動,逐漸發展為粵、湘、鄂、川四省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前夕,清四川總督屠殺請願民眾,造成血案。全川人民組織保路同志軍發動起義,二十萬人圍攻成都。清廷從湖北調兵入川鎮壓,造成武昌空虛,革命呈一觸即發之勢。

面對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清廷在慈禧去世前,從光緒三十二年起便下詔「預備立憲」,其目的是為了消弭革命,應付輿論,以達到「皇位永固」。清廷借改革官制之機把政權集中在滿族貴族手中。溥儀即位後,載灃繼續加強親貴集權,罷斥了北洋軍統帥袁世凱,理由是讓他回河南彰德治腳病。載灃自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其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軍諮大臣相當於參謀總長,弟兄三人總攬軍政大權。立憲派先後發動三次請願,要求速開國會,遭到清廷鎮壓。1911年5月,清廷頒布內閣官制並公布內閣成員名單。內閣只對皇帝負責,議院無權監督內閣。包括總理奕劻在內的閣員13人中,滿蒙貴族佔9人,其中皇族又佔5人,實際上是皇族內閣。漢族官僚、軍閥和立憲派強烈不滿。清朝親貴統治集團完全孤立了。

溥儀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就爆發了。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成立軍政府,由軍協統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各省紛紛宣告獨一個月後,除直隸、河南、山東、東三省尚能由清政府控制外,民軍已「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各省咨議局的立憲黨人包括一些舊官僚,也都捲入了革命浪潮。

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但蔭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在「養病」的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同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著聯繫,對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帝國主義的仇視,各國公使一致促請清廷起用袁世凱。清廷不得已任命袁為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袁以腳病未好為借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並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蔭昌回京,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袁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11月2日攻下漢口後,即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著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

這時,光復各省代表經過多次磋商,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臨時政府,以這年為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和頒布了二系列政令和措施,要求全國統一,反對民族壓迫與民族分裂,掃除專制弊病和發展資本主義等等。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但是,由於立憲黨人、舊官僚的加入,南京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極不鞏固。

英國害怕戰火危及它在長江流域的利益,便由英駐華公使出面與袁世凱商定,利用革命軍暫時受挫,誘迫革命黨人向袁妥協。英駐漢口領事建議雙方停戰。接著,南北雙方代表伍廷芳和唐紹儀在漢口舉行「和議」後移上海。

南北和議前夕,英、美、日、俄、德、法六國公使舉行會議,決定一致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促其向袁世凱妥協。革命黨人在和議過程中一味退讓。孫中山雖曾力主北伐,反對和議,但在帝國主義和袁世凱的威脅下,抵不住革命營壘內部的妥協壓力。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表示:如清帝退位,即宣布辭職,推袁為總統。

狡猾的袁世凱左右逢源,一面用清朝的武力要挾革命黨人議和妥協,一面又借革命勢力逼迫清帝退位。在連續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只是抱著溥儀大哭。與會者意見紛紜,戰和不定。不久,堅決反對議和、頑固維護帝位的宗社黨總頭目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皇室親貴為之喪膽。主戰最力的恭親王溥偉、肅親王善耆噤若寒蟬,離開北京。袁世凱在得到革命黨人交出保證後,便掉轉頭來對清廷進行逼官。在這以前,駐外公使聯合致電清廷,要求清帝退位。1月26日,2月6日,又指使段祺瑞等47名前敵將領,一反以前共和的腔調,突然從前線發來電報,要求清帝退位,「立定共和政體」,並聲言要率軍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和議代表先後舉行了五次會議。除討論軍隊停戰和政權體制問題,還議定了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帶著六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儀,正式宣告退位。退位詔書是狀元公張謇的手筆,內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溥儀懵懵懂懂地當了三年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他的退位,結束了統治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月13日,孫中山宣布辭職,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並請他在南京就職。袁口頭上應諾南下就職,暗中卻唆使曹錕等於2月29日發動兵變,以此為借口實現遷都北京的目的。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組成北洋軍閥政府,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溥儀和他的皇室按清室優待條件,開始了小朝廷的生活。這時,紫禁城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已劃歸民國。掛著皇帝空名的溥儀,只能把他的小朝廷設在養心殿了。

一中一西兩位教師課讀

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為六歲的溥儀請了師傅,開始讀書。

書房先設在中南海瀛台補桐書屋。這裡三面環水,風景秀麗,曾是慈禧軟禁光緒皇帝的地方。後來將書房移到紫禁城齋宮右側的毓慶官。毓慶宮最早是乾隆帝的皇子顒琰嘉慶帝的寢宮,後來是光緒帝小時念書的地方。這兩間書房和宮裡其他房子比較,顯得安靜、簡潔。

眾多的師傅中,陸潤庠、徐坊、陳寶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後教漢文,伊克坦教滿文。在讀書的六、七年里,溥儀學的主要是十三經、古詩、古文以及《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鑒輯覽》之類,沒有學過算術,也沒有學過地理、歷史。從14歲開始向庄士敦學習英文。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緻。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餵養這些昆蟲。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后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后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著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

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著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對溥儀影響最深的老師是陳寶琛和庄士敦。

陳寶琛,福建閩縣人,有「福建才子」之稱。同治朝進士,20歲點翰林,清末曾任內閣學士和禮部侍郎。入閣後以敢於向太后進諫出名,與張之洞等人同被稱為清流黨。光緒十七年被借口沒有辦好南洋事務連降五級,從此回家賦閑。辛亥革命前夕才被起用,原放山西巡撫,未到任,就留下做溥儀的啟蒙老師。他為人穩健謹慎,反對太監們給溥儀講「怪力亂神」故事,對溥儀學習比較盡心。每天除教讀書、念聖訓外,還給溥儀講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要他自幼立志讀書,奮發有為。他敵視民國和革命,終不忘遺臣之志,夢囈「人心思清,終必天與人歸」,也很相信卜卦。他為溥儀求籤,卜測清室和溥儀的未來命運。

陳寶琛教溥儀的時間最長,所以溥儀很信任他,事無巨細都要問一問這位智囊。皇室給陳寶琛待遇優厚,每月有1000圓折銀720兩酬金,還經常賞賜古董字畫、御筆聯匾。

庄士敦,是英國蘇格蘭人,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到亞洲20多年,曾任香港總督府秘書、威海衛行政長官等職。走遍中國內地各省,通曉中國歷史,對儒、墨、釋、老都有研究,特別欣賞中國古詩。庄士敦經洋務派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推薦,由徐世昌代向英國公使交涉,正式被清室聘為溥儀的英文老師。1919年3月,庄士敦到養性齋開始教授英文。

庄士敦教溥儀英文,同時也注意向他灌輸西方文明,使他潛移默化,培養其紳士的氣質。庄士敦給溥儀起了一個英國人的名子叫亨利。他常常帶外國畫報給溥儀閱看,給他講坦克、飛機,給他品嘗帶水果香味的外國糖果,同時給他解釋如何用化學方法製造香精,如何用機器生產漂亮包裝的糖果。也講如何穿著西服、注意儀錶,參加茶會等等。這些,溥儀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不能不說是已經成功地滲入他的心田。

隨著時間的推移,庄士敦在溥儀心目中佔有更重要的位置。庄士敦和溥儀經常談論各國政體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列強實力,世界各地風光,英國王室生活,中國內戰局勢,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和西方文明的關係,甚至還談到復辟的可能性和不可靠的軍閥態度,等等。經庄士敦介紹,溥儀在紫禁城裡接見過英國海軍司令、香港總督。

受庄士敦的影響,溥儀醉心於生活歐化,不惜違反祖宗家法,剪去曾經象徵清王朝統治的長辮,轟動了整個宮內。他像庄士敦一樣穿西服,吃西餐,騎自行車,打網球,戴眼鏡,安電話,甚至在和伴讀生交談時還模仿庄士敦那種中英文夾雜著說的方式。庄士敦的薰陶,也使溥儀產生了赴英留學的念頭和逃離紫禁城去西方漫遊的幻想。

庄士敦對溥儀談到過胡適和他提倡的白話文。庄士敦不無嘲笑之意地品評胡適的半中半洋的「匹克尼克來江邊』,的詩句,又頗為讚許地說:「不妨看看他寫的東西,也算一種知識」。溥儀抱著好奇心,打電話給胡適。在電話里,一個稱呼「胡博士」,一個連忙叫「皇上」。溥儀約胡適到官中來玩。不久,胡適果然進官晉見溥儀。事後,胡適寫信給庄士敦,毫不掩飾地流露了一種近乎遺老的莫名其妙的心理。信中說:「我不得不承認,我很為這次召見所感動。我當時竟能在我國最末一代皇帝——歷代最偉大的君主的最後一位代表面前,佔一席位!」他確實有些受寵若驚了。

「皇額娘」、生母、乳母

溥儀入官過繼給同治帝和光緒帝為子,同治帝的妃子和光緒帝的后妃自然都成了他的母親。隆裕太后在世時把同治帝的瑜、殉、曙三妃打入冷宮,光緒帝的瑾妃也得不到庶母的待遇。直到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才明確了同治帝的三個妃和瑾妃的太妃身份,溥儀叫她們為「皇額娘」。

溥儀雖然有那麼多母親,並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母愛,他們只是每餐給溥儀送菜,聽太監稟報皇上「進得香」。溥儀每天早上向太妃們請安,生病時太妃們來探望,照例都是說幾句枯燥無味的禮節話。溥儀三歲時離開生母瓜爾佳氏,到11歲,清室恢復「會親」, 才見到生母和祖母。但大學士府千金小姐出身的生母,只會揮霍金錢盡情享受,對兒子溥儀卻少有母子之情,她總是冷冰冰的板著臉說一些官話。瑾妃是珍妃的姐姐,晉封為端康皇貴妃後,成了溥儀的首席母親。她對溥儀管教很嚴。在陳寶琛師傅授意下,溥儀借口太醫范一梅被瑾妃辭退,跑到永和宮與她大吵大鬧。瑾妃召溥儀生母和祖母入官,逼溥儀認錯。溥儀生母自幼嬌慣,個性極強,受不了刺激,兩天後,吞鴉片自殺身死。

宮中只有乳母王焦氏給溥儀一點溫暖。是她婉轉地告訴溥儀,別人和他一樣是人,也要吃飯,也有感覺,被打以後也會疼,勸阻少年不懂事的溥儀,不要干惡作劇的事情。王焦氏出生在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一戶貧農焦家,災荒年間投靠親戚來到北京。16歲時,半嫁半賣給王姓差役為妻。剛生一女,丈夫便故去。為養活公婆和女兒,到醇王府應選乳母,以體貌端正、乳汁稠厚而中選。她忍痛接受不許回家看望孩子的條件,換取每月二兩銀子的血汗工錢。在微笑、凝視、沉默中度過九載,出官後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已在六年前因營養不良死去了。

乳母純樸的語言雖使溥儀有過一點人性的復甦,可惜這一點人性也隨著乳母被太妃們趕出官去而消失殆盡。與世隔絕的深宮內廷,呆板乏味的遜帝生活,無時不在改變著溥儀的童年天性。這裡沒有父母的骨肉之愛,沒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只有「君臣」而無天倫。眼裡看到的,只有皇帝專用的明黃色,文武百官一律給他下跪磕頭;耳中聽到的,只有應答響亮的一片「嗻」聲。這一切使他確認自己是至高無上、應該統治和佔有一切的天子。儘管有儒學仁愛的說教和歐洲文明的薰染,這個愚頑無知的少年,卻仍然變成冷酷無情、喜怒無常、孤僻任性、疑心重重。他的一喜一怒,太監們都要遭殃。他可以逼太監們互相毆打,可以命令一名太監把一堆髒東西吃下去,可以用救火龍頭向一名老太監噴射冷水激死。他喜歡看狗打架,更喜歡看狗撲咬太監宮女。溥儀養成了拿別人的痛苦取樂的惡習。

溥儀也有高興的時候,這便是在「會親」的日子,和弟弟妹妹們一起玩耍,捉迷藏、學唱戲和猜謎語,彼此不分君上臣下、主子奴才。他們在玩耍中也會發生爭吵,自然是溥儀取勝,但也有膽大的孩子偷偷寫字條罵溥儀「臭狗是萬歲爺!」

袁世凱動了「鳩佔鵲巢」之心

小朝廷對外的聯繫,主要還是同袁世凱。袁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對清室也極盡安撫手段。民國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凱派禮官朱啟鈐給溥儀拜年。臨到溥儀生日,2月7日這天,袁世凱又派禮官祝賀如儀。2月15日隆裕太后壽日,袁世凱派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入宮致賀,呈上寫著「大中華民國大總統致書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的國書,國務總理趙秉鈞率領全體國務員進宮行禮。2月22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通電弔唁,稱為「國喪」,要全國下半旗一天誌哀,文武官員服喪27天,並派全體國務員到紫禁城致祭。接著,在太和殿舉行國民哀悼大會,由參議院議長吳景濂主祭;軍界也舉行全國陸軍哀悼大會,由陸軍部總長段祺瑞主持。但是所有這一切並沒有引起溥儀對袁世凱的任何好感。在這位末代皇帝的腦海中,沒有一天停止過復辟幻想,起初是被大人們指導著,後來便是憑著自己的階級本能去活動。

然而,圖謀復辟帝制的還另有人在。皇帝廢除了,留下的封建軍閥就成為權勢顯赫的人物。他們覬覦著皇帝的寶座。辛亥革命後的中國,袁世凱正是這樣的野心家。在竊奪了臨時大總統職位後,他便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向帝國主義借款,用於強化獨裁統治,擴軍備戰,企圖復辟稱帝。他擊敗了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把北洋軍閥勢力伸向長江流域各省後,於1913年10月,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為此,袁世凱還向溥儀呈上一個報告,恭稱「大清皇帝陛下」,說自己「經國民公舉為正式大總統」,「此皆仰荷大清隆裕皇太后暨大清皇帝天下為公,唐虞揖讓之盛軌,乃克臻此。」光緒卅四年十月,光緒帝去世後,清廷在河北易縣梁格庄修建崇陵。到溥儀退位時,工程尚未及半,民國政府允諾提供經費修完。袁世凱特派趙秉鈞與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等協商,立即撥款趕修。內務府提出工程費用需實銀7224842兩,袁世凱照撥不誤,至1915年崇陵善後工程竣工。對此,紫禁城裡的議論是:「袁世凱究竟是不是曹操?」

1914年5月,袁世凱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設立政事堂,修改總統選舉法,定終身連任制,並可指定繼承人。通令全國恢復祭孔,並像歷代皇帝一樣到天壇祭天。採用三卿士大夫官秩,設立清史館,擢用前清舊臣。恢復帝制的活動越來越明顯。

袁世凱復辟的野心早為日本政府識破,1915年1月,通過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向袁提出作為支持他復辟的交換條件「二十一條」。袁世凱喪權辱國,於5月9日接受了日本的要求。8月,袁的顧問向美國人古德諾F、J、Goodnow發表鼓吹帝制的文章,楊度、孫毓筠等發起「籌安會」,偽造民意,策動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要求改共和製為帝制。接著又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舉行「國體投票」,最後由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上「推戴書」,擁袁為「中華帝國大皇帝」。12月12日,袁世凱發布接受帝位申令,成立帝制「大典籌備處」,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改元「洪憲」。一切就緒,就等1916年元旦舉行「登極」大典。那些天,溥儀站在養心殿的台階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三大殿正在進行油繕工程。老太監告訴他,那是為袁世凱登極做準備。在「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老話中,溥儀不能不悲涼地估計自己日後的命運,他十分害怕「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的歷史重演。

一個為了保住小朝廷的優待條件,一個為了換取清室表示擁護袁皇帝,小朝廷同袁世凱之間秘密進行了交易。小朝廷內務府給袁世凱的正式公文說:「現由全國國民代表決定君主立憲國體,並推戴大總統為中華帝國大皇帝,為除舊更新之計,作長治久安之謀,凡我皇室極表贊成。」袁世凱親筆所寫的保證是:「先朝政權,未能保全,僅留尊號,至今耿耿。所有優待條件各節,無論何時斷乎不許變更,容當列入憲法。」袁世凱還讓步兵統領江朝宗向載灃和內務府大臣世續提出,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當皇后娘娘,小朝廷也欣然答應。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2月25日,由中華革命黨、歐事研究會、進步黨人和西南軍閥聯合發動了護國戰爭。蔡鍔在雲南起義討袁,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政府。兩廣、貴州相繼宣布獨立。這時,帝國主義停止對袁世凱的支持,北洋軍閥內部矛盾加深,迫使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要求停戰議和。反袁運動進一步高漲。5月8日,滇、黔、桂、粵四省在廣東肇慶舉行聯席會議,組成中華民國軍務院,統一指揮南方護國運動。袁的心腹控制的四川、湖南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氣急敗壞,一病不起。6月6日在絕望中死去。結果,小朝廷的優待條件既沒有列入憲法,溥儀同袁世凱女兒的婚事也沒有辦成。

不過,袁世凱的死在紫禁城裡也成了喜事一樁,太監們奔走相告,太妃們竟在神前燒香,溥儀也停了一天課。孤臣孽子們的結論是,袁世凱的失敗在於動了鳩佔鵲巢之念,帝制非不可為,百姓要的卻是舊主。

黎元洪接著繼任總統,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小朝廷派了溥倫前去祝賀,黎也派了代表答謝,並把袁世凱要去的皇帝儀仗送回紫禁城。1917年元旦和溥儀生日,黎元洪也象袁世凱那樣,照例派禮官進宮祝賀,載灃也向黎元洪和段祺瑞贈送肴饌。小朝廷似乎更有了生氣,競也開始敢於偷偷地收留優待條件中所禁止的新太監。

袁世凱死後,全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分為北洋軍閥集團和西南軍閥集團。在北洋軍閥內部,又分裂為由日本支持的把持著北京政府的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由英美支持的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土匪出身的張作霖得到日本支持,控制東北三省,形成奉系。此外,還有割據山西的閻錫山和盤踞徐州的張勳等,他們都和北洋嫡系有一定的聯繫。西南六省最大的軍閥有滇系唐繼堯,桂系陸榮廷,為,英、美所支持,因而都與直系有交往。大小軍閥依靠著支持自己的帝國主義,為爭權奪利連連發動內戰。

張勳復辟又當了十二天皇帝

1917年春,南北兩方軍閥矛盾稍有緩和,但北京政府內部矛盾開始尖銳,黎元洪和段祺瑞各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支柱,明爭暗鬥,圍繞著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鬥爭越來越激烈。段祺瑞暗中派人鼓動張勳用武力驅逐黎元洪,解散國會。張勳則於同年5月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乘機行復辟清朝之實。

張勳在清末多次充當慈禧和光緒帝扈從,官至署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他以清朝忠臣自命。他和他的定武軍都留著髮辮,人們稱他為「辮帥」,稱他的隊伍為「辮子軍」。1913年,他任長江巡閱使,駐紮徐州,把辮子軍擴充到二萬餘人。張勳一貫幻想清室復辟,認為黎、段矛盾是他進行復辟的良機。他一面和舊保皇黨人康有為聯絡,一面借加強團結,鞏固中央名義,邀清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河南、山西、安徽等省督軍到徐州會商,決定由與會各省督軍宣布與北京政府脫離關係,由張勳出面調解黎、段衝突,以達到復辟目的。

1917年6月7日,張勳帶領辮子軍2000餘人由徐州啟程,次日到達天津,即向黎元洪提出「調停」條件,限令三天之內解散國會。黎被迫於12日下令解散國會,14日張勳帶兵進京。

張勳進京後,一面向黎元洪表示支持李經羲組織責任內閣,並通知各省,取消獨立;另一面卻和秘密進京的康有為等人策劃復辟。6月30日晚,張勳偕其同黨潛入清官,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當晚發動復辟政變。深夜,辮子軍佔領車站、郵局等要地。同時派梁鼎芬為代表赴總統府勸黎元洪「奉還大權」,遭黎拒絕。1917年7月1日晨,張勳身穿清代朝服,帶領文武官員300餘人,進入紫禁城。溥儀在養心殿召見他,張勳呈上奏摺,跪請「聖安」,奏稱「代表」22個省軍民真意,恭請皇上收回政權。於是,12歲的溥儀再次「登極」, 接受了文武官員的朝拜,然後發出第一道上諭「即位詔」,宣布自宣統九年五月十三1917年7月1日,「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接著連下諭旨,授官封爵,恢復前清舊制,易五色旗為黃龍旗。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勳則另自封為議政大臣,掌握軍政大權。一時北京街頭巷尾出現了紙糊的黃龍旗,遺老遺少都穿起清朝的服裝。紫禁城裡到處是蟒袍補褂、紅頂花翎,有些人腦後還拖著一條用馬尾做的辮子,一派復辟景象。

封建頑固派的復辟活動,在溥儀退位以後其實不止一次。早在1913年和1916年6月就發生過兩次復辟活動。在溥儀和他的皇室看來都是「恢復祖業」的希望,自然感到極大興趣。

1911年,曾以碩學通儒指派為資政院議員,並任京師大學堂總監、學部代理大臣的勞乃宣寫了《共和正解》,1914年又寫了《續共和正解》,合印成《正續共和解》,反對共和,主張還政清室。他還寫信給既是清室太傅又在民國政府任國務卿的徐世昌,請他勸說袁世凱。前京師大學堂的劉廷琛,寫了一篇《復禮制館書》;國史館協修宋育仁,發表了「還政於清」的演說。一時復辟的流言傳遍各地。

1916年。躲在天津租界的鐵良,(滿洲鑲白旗人,曾任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住在日本租借地旅順和大連的善耆、溥偉、升允等宗社黨人,通過日本浪人穿針引線,依靠日本軍閥和財閥,從事復辟活動。善耆得到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給的100萬日圓,便在內蒙一帶招募土匪,編練軍隊數千人。6月,袁世凱一死,他們就鬧起來。其中蒙古貴族巴布扎布率領的一支隊伍,一度逼近張家口。

這些復辟行徑,逆歷史潮流而動,都一無例外的失敗了。

張勳復辟的開頭幾天,紫禁城裡的幾位太妃高興得每天都去神佛面前燒香。溥儀每天在毓慶宮裡,在一批孤臣孽子的包圍下,書也不念了,看看待發的「上諭」和「內閣官報」,有時溜出去到牆根底下欣賞螞蟻倒窩,或是叫上駟院的太監把駱駝牽出來玩耍一陣。1917年7月4日,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 段祺瑞見到用張勳推翻黎元洪的目的已達,即借全國人民反對復辟之機在日本支持下組成「討逆軍」,自任總司令,在天津馬廠誓師討伐張勳。討逆軍於12日進逼北京,張勳逃往荷蘭使館,康有為逃往美國使館。討逆軍從飛機上投下的炸彈,落在紫禁城內,嚇得宮中上下人等亂成一團。第二天,載灃和陳寶琛面見溥儀,遞上擬好的退位詔書。溥儀這一次僅做了12天皇帝,又慎僂惶惶以「張勳盤踞,沖人莫可如何」的內務府聲明

宣告結束。

19 19年下半年,小朝廷開始同北洋系外的軍閥有較密切的交往,第一個便是奉系首領張作霖。起初,紫禁城收到奉天匯來的一筆代售皇莊的款子,小朝廷為此以載灃的名義饋贈兩件古物給張作霖,派專差直送奉天。張又派奉軍副總司令張景惠隨專差到京答謝,從此來往頻繁。張景惠和奉軍的師長張宗昌被賜紫禁城騎馬。19 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張作霖迅速率軍掩入關中,助直倒皖。皖系大敗。直奉共同把持北京政府,徐世昌成了傀儡。直奉合作期間,北京奉天會館不僅是奉系將領聚會的場所,也是某些王公們奔走的地方。醇王府的總管張文治是這裡的常客,並和張景惠拜了把兄弟。於是在溥儀的耳邊又聽到了許多關於張作霖活動復辟的傳說,一直傳播到1922年張作霖敗回東北為止。

軍閥混戰的局面給小朝廷帶來新的惶恐和不安。1922年6月,曹錕、吳佩孚以恢復舊國會和由黎元洪復任總統為名,逼徐世昌下台。王公大臣們請求庄士敦帶溥儀到英國使館避難。溥儀則認為還不如索興帶他出洋。這位英國師傅卻怔住了,幾乎不加思索地對溥儀說:「這是不合時宜的,陛下要冷靜考慮,徐世昌總理剛逃出北京,皇帝陛下立刻從紫禁城失蹤,這會引起聯想,說『徐世昌和清室有什麼陰謀』。」時局慢慢地又穩定下來,小朝廷也逐漸恢復平靜,一切出逃計議才不再提。

「大婚」後行為乖張的生活

1922年12月1日,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

「皇后」叫郭布羅·婉容,字慕鴻,年方17,與溥儀同年。是出身高貴的大家閨秀,旗人中有名的美女。其父榮源。其母愛新覺羅一陌馨,是皇族貝勒毓朗的次女。早在1921年,溥儀16歲,大臣們就聚議說「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官」,在取得溥儀和太妃的同意後進行選後活動。各方玉照雪片似飛來,經過幾番淘汰,最後只剩榮源和端恭兩家。榮源的女兒婉容得到載濤的推薦和端康太妃的支持,端恭的12歲的女兒文繡得到載洵的推薦和敬懿太后的支持,雙方勢均力敵,明爭暗鬥,各不相讓。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無法再拖,只好請溥儀「聖裁」。其中曲折奧秘,萬難弄得清楚,折衷的辦法便是立婉容為後,文綉為妃。

於是榮宅便升格為「榮公府」,榮源被封為「承恩公」,婉容的兩個兄弟潤良和潤麒得賞護軍參領。

當溥儀穿著龍袍,仍按皇帝身份舉行「大婚』,典禮時,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及外省大吏都遣使送禮致賀,各國駐華使節也都進宮慶賀,盛況仍自可觀,好象大清帝國猶存一般。北京城裡熱鬧了好一陣,報紙雜誌天天都有新聞花絮。

對於溥儀的婚禮,黎元洪不但親自送了8件禮物,紅帖子上寫了「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贈宣統大皇帝」,還讓財政部特意從關稅款內撥出10萬元以助大婚,其中兩萬元算作民國賀禮。民國政府派出大批軍、憲、警為之護衛。溥儀小朝廷對此著實喜出望外。

婉容入宮不久便延聘英國人教授英文,後來不但能用英語講話,還能用英文寫信,同每天相見的溥儀互通音問,落款是用溥儀給她取的與英國女王相同的名字伊麗莎白。在婉容的薰陶下,溥儀也學會了吃西餐,當時被稱作「洋飯」。

然而新婚生活並沒有消除溥儀早已形成的對宮中狹隘生活環境的厭倦情緒。溥儀雖然用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消磨時間,但更吸引他的是走出紫禁城,接觸高牆外邊的天地。溥儀想,結婚已是成人的標誌,別人再不能把他當作孩子那樣管束。不久,他終於找到一個「探問師病」的理由,嘗到了坐汽車逛大街的滋味。從此便一步步擴大訪問範圍,今天看父親,明天看叔叔,甚至到頤和園、玉泉山等地避玩。每次出門,一列小汽車隊,浩浩蕩蕩,威風十足,支出的費用自然驚人。這時,溥儀的生活既古怪又荒唐。他有時還能認真讀書,也記一點日記,但更多的是在宮中捏泥人、玩石頭、騎馬、養狗、養鹿。單是中外各種名狗就有100多條,請專門醫生給狗看病,每月花狗食費就達300多元。為了養鹿,在御花園中單辟了鹿苑。他還經常頒賜巨額犒賞。小朝廷揮霍無度,1915年開支279萬餘兩,1918年後逐年減少,最低數仍達189萬多兩。1924年溥儀用1200 0多元在北京亨茂洋行買了三輛最新式的小轎車,未及使用,他便被驅逐出官。

溥儀的心中,鬱積著一股出洋的衝動。庄士敦認為時機不相宜,他就捺下性子等待時機,暗中進行私逃的準備。忠心幫助他的是弟弟溥傑。他們的第一步行動是籌措經費,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把官里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一批批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原為溥儀萬一必要時準備安身的一所房子里去。盜運活動連續幹了半年多。第二步計劃是秘密逃出紫禁城,進入外國公使館。庄士敦叫溥儀先和公使團的首席公使荷蘭的歐登科聯繫,使其事先有所準備。溥儀通過電話並讓溥傑前往聯絡.同歐登科約定了具體行動日期1923年2月25日和方法。後來由於走漏消息,沒有走成。1923年春夏之間,在曹錕操縱下,直系軍閥、政客通過策動內閣辭職、軍警索餉請願,圍困黎元洪住宅、斷水斷電等手段,把二次當上總統的黎元洪逼下台。接著,曹錕又以每人5000元賄買議員的骯髒辦法,於10月5日當選為「總統」。

小朝廷對曹錕的恐懼感消失了,並開始對聲望日高的直系首領吳佩孚發生興趣。陳寶琛的同鄉,並為陳寶琛和

庄士敦所推崇的鄭孝胥,來到溥儀身邊不久便向溥儀獻策說,吳佩孚素以關羽自居,且心存大清社稷,最有希望,大可前去遊說。經溥儀允許,鄭孝胥帶了一份厚禮,給在洛陽做50壽誕的吳佩孚拜壽。吳的態度若即若離。

溥儀因見時局不靖,特意訂了上海、廣州、京內外文言白話報十餘種,逐日按次閱讀。不過,他興趣最濃的還是那些野史、小說等,諸如《清朝野史大觀》、《西太后全史》、《蕩寇志》、《男女新笑話》、「美人千態圖》、《中外戲法大觀》、《玉生香傳》之類,擺滿了養心殿後面稱作燕喜堂的小書房。

不守祖制,行為乖張的溥儀,越來越使王公大臣們惴惴不安。私逃不成,接受庄士敦「勵精圖治」的建議,溥儀下令整頓小朝廷內部,清查財務。這一舉動,尤其使臣下心驚肉跳。

整頓小朝廷內部

宮內表面平靜,內里腐敗不堪。總管太監阮進壽招搖納賄,吸食鴉片,每月膳費竟多至3000元。上行下效,宮中盜竊、賭博、放火,乃至行兇殺人,接踵而起。明清兩代帝王數百年收集的珍寶文物,被宮中上下人等大批盜走。庄士敦告訴溥儀,地安門街頭新開幾處古玩鋪,店主多是太監、內務府官員或其親戚。大婚剛過,婉容鳳冠上的珠寶全被換成贗品,溥儀價值3萬元的一粒鑽石也不翼而飛。清點古玩開始不久,宮中突發大火,燒毀珍寶無數,縱火者為的是焚庫滅跡。火災過後,又發生太監行兇刺傷告發人的案件。溥儀嚇得讓婉容坐在床邊為他守夜。

溥儀感到太監偷盜、殺人行兇的可惡,更感到這些被他任意打罵凌辱的奴隸對他有人身威脅,不顧太妃們反對,主張驅逐太監出官。1923年7月16日,溥儀下令除留175名太監在太妃等處侍候以外,其餘太監全部遣散。那天正值大雨泥濘,被逐太監被內務府大臣紹英帶領軍隊押在神武門外,其狀十分凄慘。

清帝退位以後,小朝廷官內執事人員照舊不變。皇室經費有限,入不敷出,開支困難;且內務府官員貪污中飽,營私舞弊,內外盡知,於是溥儀在1914年7月9日下了一道「諭旨」,決定裁減內務府的官員。任命貝子溥倫等負責裁減事宜,首先將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裁餅內務府堂管理,圓明園裁餅頤和園管理。這次共裁272人,實留709人。因小朝廷生活揮霍,民國政府又逐年減少供給經費,溥儀不得不在1922年7月再次下令將內務府官員裁減一半。

積弊既深,整頓並非易事。1923年夏,鄭孝胥任「懋勤殿行走」後,屢次向溥儀建議:要成大業,必先整頓內務府。次年3月,溥儀破格授鄭為總理內務府大臣,全權整頓內務府。鄭的計劃是開源節流,為復辟取得財政保證。開源的辦法是把清官《四庫全書》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但被北洋政府扣留。在內外掣肘和非議之下,鄭孝胥上任三月,一事無成,於6月間辭去內務府大臣職務,回到「懋勤殿行走」。溥儀的「勵精圖治」,只好偃旗息鼓,匆匆收場。

溥儀為了維持他的小朝廷,不惜大肆拍賣和抵押宮藏珍貴古物。1922年曾公開用投標的辦法拍賣古物。1923年清室向銀行借款,一次就抵押80件金器製品,最後無力贖回,只好估價賣給滙豐銀行。

溥儀雖然幾次裁減官員,但是機構仍然臃腫,官員照拿俸餉。1924年7月溥儀決定將內務府七司三院裁為總務、

文書、會計、採辦四個科,然而改革不久,溥儀便被驅逐出官。

1924年9月,張作霖在日本支持下,重整旗鼓,再次揮師入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接曹錕急電,由洛陽馳返北京,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以彭壽莘、王懷慶、馮玉祥分任一、二、三軍總司令,分三路阻擊奉軍。吳親到山海關督戰。戰鬥正酣,馮玉祥由熱河回兵,於10月23日突然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成立國民軍,反戈討吳。吳佩孚因此大敗而逃。

被趕出宮

政變消息傳到宮裡,在御花園用望遠鏡觀察景山駐軍動靜的溥儀,立刻覺出情況異常。接著,紫禁城守衛士兵的被繳械並調出北京,國民軍的接管營地和佔領神武門崗哨,都使溥儀產生了不祥的預感。「國中之國」的狀況既然不正常,必然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11月5日,馮玉祥派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帶著20人的手槍隊,闖進宮內,要溥儀在「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的修改了的優待條件上簽字,並限三小時內全部搬出紫禁城。

溥儀一行喪魂落魄地被國民軍趕出官後,到了後海醇王府,發現載灃的驚慌比他更甚。庄士敦在傍晚時分帶來的消息,稍稍緩和了緊張氣氛。庄士敦說經他奔走,公使團首席公使荷蘭的歐科登、英國公使麻克類、日本公使芳澤已經向攝政內閣外交總長王正廷提出抗議,王向他們保證溥儀生命財產的安全。接著鄭孝胥和東交民巷的竹本多吉大佐定計,由竹本的副官中平常松大尉穿上便衣,帶一位醫生,假裝送溥儀進醫院,把他帶出醇王府,送進日本兵營。因為太冒險,被載灃等人禁止。在挨過惶恐不寧的日夜後,由庄士敦、陳寶琛和溥儀商定了一個脫逃之計。12月10日,溥儀由陳寶琛、庄士敦陪同,出醇王府到東交民巷烏利文洋行購物,借口有病避進德國醫院。隨後,在鄭孝胥與日本使館安排下,由醫院逃入日本使館。1925年2月23日,在羅振玉和日本使館策划下,由池田書記官和幾名日本便衣警察護送,溥儀秘密地轉移到了天津張園。

原來打算出洋的溥儀,結果在天津一住七年。在遺老們的包圍下,夢想復辟的溥儀,與日本帝國主義者相勾結而越陷越深,終於被日本侵略者玩弄於股掌之中,平添了一段罪惡史。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划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1日改稱滿洲帝國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退位,16日被蘇聯軍隊俘獲,轉入伯力監獄。1950年8月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被監禁於撫順。1959年12月特赦釋放。1963年起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lO月17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l歲。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有英、德等文字譯本。

編者按:溥儀出宮後的經歷,已超出本書的範圍,因此只簡要介紹,不詳述。

主要參考書目:

清廢帝溥儀檔案資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

溥儀:《我的前半生》。

溥傑:《醇王府的生活》。

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回憶:《溥儀離開紫禁城以後》。

李玉琴、李淑賢、王慶祥:《末代皇后和皇妃》。

秦國經:《遜清皇室軼事》。

趙爾巽等:《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

李約翰:《清帝遜位與列強》。

作者孫思源,1942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那些生前給自己大修墓地的皇帝,浪費金錢億萬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這個皇帝摳門成性,皇后實在忍無可忍,氣死了!
靠兒子登上皇位的兩個皇帝
慈禧為何寧願垂簾聽政也不登基當皇帝?
此人當皇帝後,指著小媽罵:「你不過是梁王小妻也」,被剁成肉泥

TAG:溥儀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