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十年代「京劇熱」現象的傳播學解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背景下的歷史借鑒
一、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背景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在我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和國際文化影響力趨於低迷兩者並存的情況下山政府推動的國家重大文化戰略。先有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後有2012年2月15日發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及2012年5月7日文化部印發的《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作為指導文化系統「十二五」時期改革發展的總體規劃。山此,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探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方式、新辦法,不斷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就成為當下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個熱門話題。
在這種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本文回顧了現代史上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典型案例一一美國三十年代「京劇熱」現象並試圖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讀,以為當前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歷史借鑒。
二、美國三十年代的「京劇熱」現象
在當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遷中,堪稱我國國粹的京劇藝術日益變得小眾化和非主流化了,自當引起國人深思。同時,對比京劇藝術日漸萎縮甚至逐漸失去本土文化市場的現實狀況,我們不禁感慨那段曾經令人激動萬分的精彩歷史一一三十年代的京劇文化輸出及引發的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京劇藝術也曾經歷過世界範圍的大規模輸出。那是在中國的二三十年代,以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為首的京劇劇團曾經多次奔赴日、美、蘇等國進行京劇演出,其成功的國際出演使古老的京劇藝術走向了世界。尤其是在與中國文化迥異的美國地盤上演出成功,更讓我們驚訝這一跨越文化鴻溝的傳播魅力。梅蘭芳帶領的中國京劇劇團在無數熱心文化界人士的幫助下,利用各種能夠促進文化傳播和溝通的手段,不斷加強對中國古典京劇和戲劇大師梅蘭芳的傳播力度,通過各種積極主動的傳播措施,對美國文化界及美國廣大受眾展開了雙向互動式的信息傳播,最終促進了中國京劇藝術與美國藝術文化的有效溝通,尤其是改變了中國京劇在美國人心中的「刻板印象」。
梅蘭芳赴美演出之後,讓美國文化界和普通民眾充分體驗到了京劇作為中國國粹的無限魅力,不僅拉近了中美兩國的文化距離,更帶來了美國三十年代一股持續的京劇熱潮,尤其是紐約的很多當地人都開始愛上觀賞京劇甚至自學京劇,並展開了民間的自發京劇表演活動。這股「京劇熱」與當時京劇文化輸出的傳播技巧和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三、美國「京劇熱」的傳播學因素
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美國「京劇熱」現象背後的諸多傳播因素的作用。這些傳播元素的運用主要包括:對美國人的受眾調查研究、對美國人傳播心理的運用、美國大眾媒介的有效利用、多元傳播方式的有機組合等,而且我們發現當時國人對傳播技巧和策略的運用達到了十分嫻熟的程度。
1. 對美國人的受眾調查研究
梅蘭芳劇團赴美演出之前,對美國受眾進行了有的放矢的調查研究,其核心目標是充分了解美國受眾情況,從而針對其目標受眾精確設計赴美京劇演出。正是在此基礎上,梅蘭芳劇團對赴美京劇演出進行了強有力的大膽改編,並獲得了美國民眾的巨大反響,進而掀起了一股美國「京劇熱」。
當時的梅蘭芳劇團及其「智囊」團隊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中美文化的巨大鴻溝和中美受眾的巨大差異,如果不對美國受眾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而完全按照國內的模式美國人演出,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當時,梅蘭芳劇團赴美演出的主要組織者齊如山具體負責赴美演出前的美國受眾調查工作。當然那個時候國人不可能有完備的科學的現代調查研究方法,但已經有了現代調查研究方法的理念萌芽,如調查樣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等。凡是齊如山能認識和接觸到的美國人甚至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留學生,只要在可能的範圍內,就全面向他們詢問美國方面的情形、美國人的戲劇接受狀況以及他們對中國戲的意見。齊如山後來回憶說,「美國旅遊團或單人來中國,差不多都要來拜訪梅君,並且特別演戲,請他們聽,請他們批評。演出之後,總要設法問他們對於中國戲的真意見」。[1]劇團在赴美演出之前,只要遇到來自歐美的人士,就問他們梅蘭芳劇團演戲哪些地方最好,從中看出外國受眾的特徵和喜好,進而做好奔赴國外演戲的準備。在差不多六七年的時間裡,調查詢問過的外國人就有1000多人,當時多數外國人主張演《散花》、《別姬》、《洛神》、《上元夫人》等戲,這種通過雖然簡單但卻十分有效的受眾調查方法獲得的研究結論成為當時京劇文化輸出的關鍵指向標。
為了在美國能夠保持劇團良好的形象和聲譽,符合美國當地的日常生活習慣,劇團專門對當時美國人的生活習性等方方面面進行了調查研究,充分掌握了準確信息後,在出國前三四個月以前就開始對劇團成員進行排練,包括輪船上的規矩,街道、旅館的章程,吃飯穿衣等,單單吃飯一項,就排練了兒十次。劇團還請人來教大家英語,並詳細說明一些應對進退的小禮節,這樣的排練也用了大半年的工夫。京劇文化輸出的成功事實表明,通過調查研究準確掌握信息並進行有效行動對於傳播成功的重要意義。
2. 對美國人傳播心理的運用
梅蘭芳劇團針對美國人的京劇演出中,充分運用了傳播心理技巧,不僅充分利用美國本土人觀看戲劇的心理,還巧妙地利用了「求新求變」的傳播心理。
劇團通過調查研究後,充分掌握了美國人觀看戲劇的心理和習慣,於是決定改變在中國長時間連續演戲的狀況而採取縮短演戲時長的做法,每晚只演一場共四段,連說明、音樂、叫簾、休息等共用兩個小時,這是美國人觀看戲劇的最佳時間段。而且演四段也是按照美國人的觀戲心理設置的,因為只演一段,則戲劇情節不大容易明白,而且這樣台上一切動作全戲沒大變換,可能會使美國觀眾不耐煩。情節、動作、服裝等都要時常更換,以適宜美國人的觀劇心理。了解到美國戲劇的「象真」(即寫實)特點,一般需較大的活動舞台,因此戲台普遍寬大。[2]團為保證赴美演出的傳播效果,劇團特別製作了演戲用的桌椅,它們都是可以任意放大縮小的,而且尺寸普遍比中國戲台大一些。
美國人在聽中國戲時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語言不通,所以在劇目選擇的過程中,梅蘭芳劇團特別請精通中西戲劇差異又熟知西方觀眾心理的張彭春幫助準確選擇劇目。張彭春憑藉豐富的現代戲劇知識和西方戲劇的表演程式以及多年導演戲劇的經驗,根據他所熟知的美國文化和美國人,建議選擇了一些做、打多於唱、念的戲,如《刺虎》、《汾河灣》、《貴妃醉酒》、《打漁殺家》以及《霸王別姬》里的劍舞,果然大受美國人歡迎。而且考慮到兩國語言差異,張彭春在開演之前就用英文做總說明,說明中國劇的組織、特點、風格以及一切動作所代表的意義,然後山劇團邀請來的華僑翻譯楊秀女士用英文做劇情介紹、說明,這就跨越了語言障礙,向美國受眾心理上又靠近了一步。
對於劇場和舞台的布置,也充分考慮到美國受眾的心理。美國人非常熟悉西方戲劇模式,但是對中國戲劇卻非常陌生,因此可以利用他們的求新求變心理和好奇心,採取足夠吸引他們的模式。最終採取的充滿中國特色的舞台模式就切中了他們的心理,令美國觀眾大開眼界從而一炮打響。劇團設置的是中國故宮戲台模式:第一層是劇場的舊幕,第二層是中國紅緞幕,第三層是中國戲台式的外簾,第四層是天花板式的垂檐,第五層是舊式宮燈四對,第六層是舊式戲台隔扇,這樣層層餚加、變化無窮,產生了獨特的劇場效果。劇場的門口滿掛中國式宮燈、梅劇團特有的旗幟;劇場內也掛著許多中國式紗燈,上面綉有人物故事、花卉、翎毛;壁上掛著介紹中國戲劇的圖畫;所有劇場人員包括檢場、樂隊、服務人員都著統一的中國式服裝。這樣的「中國式」舞台劇場布置正是利用了受眾的強烈「反差」心理,使得美國觀眾耳目一新,有效吸引了美國人對京劇的好奇和持續關注。
3. 美國大眾媒介的有效利用
美國的大眾媒介當時已十分發達,這在梅蘭芳劇團看來是最具影響力的傳播渠道,必須進行有效利用,於是便與美國媒體進行了無數次的直接溝通,同時也積極聯繫其他相關人士間接影響美國媒體的議程設置向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劇團傾斜,從而充分利用美國的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梅蘭芳劇團一方面直接與美國的新聞界取得聯繫,爭取到美國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擴大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劇團在美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一方面也積極與其他各方面有關人員聯繫,如向各大戲院劇場寄去照片、劇照並配以文字說明,也時常給駐在各國的中國大使官』員通信,同時經常給熱心此事的留學生們寄去相關中國戲劇和梅蘭芳等的資料,以供他們給報館通信宣傳,通過他們間接影響並獲得更多媒體的報道。
梅蘭芳劇團為了儘可能取得媒體上的廣泛影響,甚至還專門聘請了兩位美國人,每月付給一定報酬,讓他們定期與美國各報館通信,每封信都附上梅蘭芳的一兩張照片,這樣的措施也非常有效,劇團在以後就常常接到美國通信員的來函索要中國戲劇以及梅蘭芳的材料和圖片,並告知他們的媒體誠意,樂意代為宣傳。這樣材料和圖片就時常直接寄給美國的一些新聞媒體。齊如山對此感慨道:「美國來信索要梅君相片的越發多了,每年只算相片費大約在四五千元以上。據朋友調查美國登過梅君消息的媒體,他見過的就有兒十種,寄到梅君家裡的有三十餘種。美國以個人名義要相片的信就有幾百封。」[3]由此可見,多種策略共同使用,盡量擴大美國大眾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媒體的傳播擴散效應非常顯著,美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梅蘭芳和中國戲劇了。
梅蘭芳劇團甚至有效使用了媒介輪番報道的信息集中刺激效應。在準備赴美的最後階段,劇團特意寫了100多篇臨時送各報館宣傳的文章,專門針對不同的報紙而寫成不同的樣式,此外,還專門把預備梅蘭芳沿途接待新聞記者時應該發表的談話也寫了兒十篇,然後都譯成英文,以備臨時在美國分送。這樣密集的媒體報道對美國受眾形成了信息的輪番「轟炸」,自然「培養」了美國受眾對中國戲劇和梅蘭芳劇團的進一步認知和強烈期待。
梅蘭芳劇團赴美演出成功和美國「京劇熱」的形成,諸多因素中美國大眾媒介可以說功不可沒,因此,有效利用美國大眾媒介的經驗仍然值得今天文化輸出實踐的學習和借鑒。
4. 多元傳播方式的有機組合
梅蘭芳劇團對傳播媒介的使用不僅限於大眾媒介,還充分使用了宣傳小冊子、廣場展覽、街頭傳單等諸多其他的傳播方式。這樣,因為不同的傳播方式有著不同的傳播範圍和傳播效果,它們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襯托,促成信息的餚加和強化,從而實現多元傳播方式的有機組合,這種「立體傳播」的餚加效應是任何強大的單一媒介都不可能匹敵的。
宣傳小冊子是梅蘭芳劇團系統採用的一種重要傳播方式。劇團赴美演出的主要組織者齊如山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力度和影響,專門組織力量臨時撰寫了多本宣傳小冊子,並譯成英文在美國當地廣為散發。這也是劇團投入很大財力和精力、做得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這些宣傳品中,有詳細介紹中國京劇知識的《中國劇之組織》;有專門介紹有關梅蘭芳家族的《蘭芳》傳記;有《梅蘭芳歌曲譜》;有對梅蘭芳準備演出的戲加以逐一說明的《說明書》,它不僅是簡單寫一齣戲的內容情節,還把一切動作、作工、唱工、應該注意什麼地方等等都清楚地寫出來,以便美國人能夠提前儘可能地理解和領會戲劇。這麼多種類的宣傳冊很好地起到了在美國民眾中普及京劇常識的效果。
劇團還集中力量精心繪製了200幅京劇圖畫,在各個街頭、劇場等公共場所懸掛起來,給予為數更多的美國民眾以直接的視覺刺激。這200幅圖涵蓋了劇場、行頭、古裝衣、冠巾、鬍鬚、扮相、臉譜、舞譜、樂器、鍾、宮譜、角色等巧類,都配以中英文的雙語說明。這種圖畫展覽的廣場傳播效果立竿見影,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往觀看,視覺傳播的直觀給美國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和對京劇深入淺出的理解。這自然構成了京劇文化傳播中獨具特色的有機環節。
四、美國「京劇熱」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中國京劇成功走向美國並引發美國「京劇熱」的傳播學分析,從中可以為當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若干啟示:
1. 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跨越巨大的文化鴻溝,這種文化鴻溝就橫亘在中外文化受眾之間,只有進行有效的和準確的他者文化的受眾調查,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才可能吸引他國受眾,讓他國受眾樂意接受我國的文化產品。中國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就必須告別不顧目標受眾的一廂情願的單向話語。
2.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在精確受眾調查的基礎上,需掌握他國受眾的接受心理,並恰當運用傳播心理技巧,打動他國受眾的內心世界,就如眾多美國好萊塢電影大片能夠緊緊抓住全球受眾的內心從而有效吸引全球電影觀眾那樣,讓觀眾自覺自愿地付費購買觀看,這種傳播心理技巧的運用是值得借鑒的。
3.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是靠我國媒介的一股腦宣傳和報道就能起作用的,他國大眾媒介的有效利用也十分關鍵。只有充分利用他國媒介對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進行集中關注和持續報道,才能影響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接受行為。
4. 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外大眾傳播媒介是一定要充分利用的平台,同時要將多元傳播方式進行有機組合,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網路社會,互聯網路提供了文化溝通和宣傳的最佳平台,利用好網路平台應成為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策略。總之,多種傳播方式的有機結合一定能帶來文化走出去戰略更順利地施行。
美國三十年代「京劇熱」現象背後的諸多傳播學因素提不我國現今的文化國際輸出必須重視傳播技巧與方法的運用,傳播在文化輸出過程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值得文化界和業界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討。
注
[1] 齊如山:《梅蘭芳游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第3頁。
[2]梅蘭芳:《梅蘭芳同憶錄:舞台生活四十年》,團結出版社,2006年,第214頁。
[3]齊如山:《梅蘭芳游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第13頁。
推薦閱讀:
※現代客廳電視背景牆壁紙貼圖 精美電視背景牆布置
※電視背景牆這樣裝,客廳逼格都高了!
※廣播電台常用的34首背景音樂!【典藏】
※張柏芝70歲乾爹陳玉書大起底 背景強悍身家豐厚(組圖)
※哥倫布的航海背景是什麼?
TAG:中國 | 歷史 | 美國 | 文化 | 傳播學 | 中國文化 | 京劇 | 戰略 | 傳播 | 現象 | 年代 | 十年 | 解讀 | 借鑒 | 背景 | 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