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話會不會相互擠壓
江蘇方言分布
「普通話」,是法定的「全國通用語」。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學習、推廣普通話和使用規範漢字,對於實現各民族各地區的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普及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說方言的同時,學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我國已推廣普通話60年,這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了不同方言地區間更好的對話與交往。為什麼今天方言這個話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呢?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理念變得更前衛、包容,懂得好的語言文化要保護,追求語言多樣化以及語言背後文化多樣化的現代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有些地方,如上海、杭州、蘇州、廈門、福州等地,方言傳承上發生了一些問題,有許多孩子和年輕人不會說本地方言了。方言出現衰弱之勢,地方文化也漸趨衰弱。這對中國語言的豐富和中華文化的繁榮只有害處。該怎樣看待方言的價值呢?發動「白話文運動」的胡適在1925年說:「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於古文,但終不如方言的能表現說話的人的神情口氣」,「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當代著名學者章培恆在2007年《中國文學史新著》里引用小說《海上花列傳》中一段蘇州話對白後寫道:「如此真切、生動,這一切是無法用普通話來表現的。雖然才氣如張愛玲也辦不到」,「這不是張愛玲譯得不好,而是根本無法譯。」這兩人的話都說明了方言鮮活與自然的特性。人們喜愛觀看趙本山、周立波演出的方言文藝,也是這個原因。今天人們常說的「忽悠」、「套牢」等,就是來自生動活潑的方言口語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方言,必定積累了豐富的語詞,有深層的文化底蘊。除在民族語言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外,方言的價值還在於它是地方文化的基礎。方言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各有差異的事物行為和人情風貌。方言背後還有鄉情,它們和各地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方言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的民俗文化。中華文化的多元和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徵。方言越土、越純、越地道,就越能體現其音韻美、鄉土美、風格美。越是植根於本地沃土的文化,越能在世界上走得遠。這是因為,文化越本土,就越擁有細緻入微的鄉情民俗異彩,就越貼近本真,其語言和文化形態中便蘊含著人性中共同部分的精髓。讓方言和普通話互補雙贏,而不要出於人為的因素造成兩者的互相擠壓,是可以實現的。首先,普通話的辭彙比以前更加豐富了,語言也總是在群眾的使用中而不斷吐故納新的。在21世紀這個社會生活空前活躍的時代,普通話吸收新詞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積極吸收從國外傳來的大量外來語,一是積極吸收從群眾口中產生流傳開來的生動口語方言。可見,在推廣普通話以後,方言的紛繁不是壞事,反而更顯現出中華民族語言資源的豐富,它們都是使普通話常變常新的活水源泉。其次,保留方言學習和傳承的適當空間。在21世紀,強大的電視媒體、紙質媒體、網路和人口的流動,使人們很容易學會普通話。在現代社會,在不同場合自由選擇自己所用的語言也應得到尊重,地方廣播和電視節目應有適當的方言空間。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而文化多元並存發展的新世紀,尊重和保護而不是統一個人或少數人的母語、風俗、習慣、文化也是一種現代文明的標誌。此外,從小會兩種語言的人過去多見,且往往更聰明。方言是只要跟著母親說不需學習就會的母語,只需在幼兒園、中小學裡注意別擠壓說方言的時間便可。從根本上看,方言是否流失,不在於是否推廣普通話,而在於是否重視和保護方言及其背後的文化價值。不注重保護,方言弄不好會衰弱或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歐洲工業化進程中,有許多語言或方言消失了,留下了不可彌補的過失,就足以引以為訓。當然,也有保護得很好的,值得我們學習。上海要建設好國際大都市,構建一個和諧的「多言多語」社會,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上海話和普通話會交替使用的「雙語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當然會更適應自如,相處更自由愉快。通用語和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各種外語,在現代社會中各自使用在不同的社會交際和文化場合,都有其獨自的功用,應該讓它們順其自然地各安其位、各得其用、各展其長。(錢乃榮上海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歷朝歷代都有哪些「普通話」
※《紅樓夢》編劇之一周嶺:見證陳曉旭畢彥君最後通話 最後6集一生之憾
※如何練好普通話
※第26天: 舌尖後音【r】/ 普通話 百日訓練
※「普通話」之稱謂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