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上帝粒子」:新發現背後的謎團

7月初,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粒子,其特徵與號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高度吻合,引起了學界的轟動和社會的關注。但在新聞背後,感興趣的讀者或許會還冒出了不少問號:「上帝粒子」真是物理學家都夢寐以求的「聖杯」嗎?它是否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為什麼物理學大師霍金不相信它的存在?這次會不會又是一個類似「中微子超光速」的烏龍……帶著這些疑問,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參與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歐核中心CMS項目中國組成員陳國明。科技日報:希格斯粒子為什麼讓物理學家如此關注?陳國明:希格斯玻色子又稱希格斯粒子,將它稱為「上帝粒子」,是因為它是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我們知道,物體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由質子、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和繞核旋轉的電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都由夸克和膠子組成,夸克、膠子和電子等至今為止沒有發現有更深層次的結構,因此被稱為基本粒子。簡單地講,有了希格斯粒子,基本粒子才有質量,有了質量才產生引力,才會有宇宙中的元素、恆星、行星和生命。科技日報:今天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質量是否都來自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的稱號是否名副其實?陳國明:「上帝粒子」只是個通俗說法,不能說希格斯粒子給一切物質賦予了質量。按照物理學標準模型,物質的質量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夸克、電子等基本粒子的質量;另一部分則是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產生的結合能,這部分佔的比重其實還要更大。另外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的62種基本粒子中,其他61種都已被實驗證實了存在,只有希格斯粒子這關鍵一環仍然懸而未決,它的難以捉摸也讓研究者多了幾分敬畏。科技日報:希格斯粒子為什麼這樣難找?如果它們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話,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捕獲不到它們的蹤跡?陳國明:根據物理學標準模型和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起始於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剛發生時,無數的正反粒子同時產生,輕子和夸克通過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獲得了質量。這些粒子凝聚成物質,通過長時間的演化形成了星系。而希格斯粒子的使命,在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初始就已經完成了。現在物理學家要再次尋獲希格斯粒子的蹤跡,就只有建造能量強大的對撞機,在裡面給兩束高能粒子進行加速、對撞,來模擬宇宙開始的時刻,在實驗室里重新「復活」希格斯粒子。然而每1012次的質子對撞,才可能產生一次希格斯粒子。就好比在一大堆沙子中,有一顆是金沙,需要找出來。更麻煩的是,這種粒子一旦產生就轉瞬即逝,十億分之一秒後就會衰變成光子和強子等其他粒子。科學家只能通過觀測這些粒子,反推它們會不會是希格斯粒子產生後又衰變出來的。雖然時間倉促,但此次實驗結果可信度足夠高,而要確認「上帝粒子」現身可能還需繼續投入巨資科技日報:作為迄今最大、最昂貴的物理科研裝置,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就是為了尋找希格斯粒子嗎?為什麼要造這麼大的對撞機?陳國明:LHC 位於瑞士與法國交界處,加速器軌道總長27公里,投資30.68億瑞士法郎,設計能量達14萬億電子伏(14TeV)。LHC設有4個對撞點—— ATLAS、ALICE、CMS和LHCb,均有中國資金和學者的參與。其中兩個主要實驗ATLAS(超環面儀器)和CMS(緊湊繆子線圈)的目標,就是 尋找希格斯粒子和其他新的物理現象。對撞機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消耗大量能源給粒子加 速,再讓兩束具有巨大動能的粒子對撞。能量越高,粒子相互轟擊時發生的作用就越大,越容易產生希格斯粒子。此前費米實驗室的Tevatron(萬億電子伏 特加速器)和歐洲的電子對撞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運行,一直沒找到希格斯粒子,後來發現就是因為能量太低。因此LHC從一開始就寄託著尋找希格斯粒子的 最後希望。科技日報:去年CERN格蘭薩索實驗室過早公布未經驗證的「中微子超光速」錯誤結論,引起了學界的一些批評。這次CERN和費米實驗室如此「高調」地公布發現新粒子,是否也有追求轟動效應,甚至說在歐債危機下爭取公眾支持、爭取科研經費的考慮?陳國明:此次所用的數據截止到今年6月中旬,而6月底就要完成數據處理,得出結論。這次公布結果,可以說在時間上確實很趕,很緊張,主要原因是為了在7月7日在澳大利亞開幕的世界物理學大會之前發布,在會上迎接全球同行的審議。另一方面恐怕也有爭取公眾支持的因素。但與無心得出「中微子超光速」結論的OPERA項目不同,LHC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希格斯粒子,自從2010年3月開始運轉以來也取得了這一階段所需的數據,而數據積累越多,實驗靈敏度就越高,越有可能做出發現。應該說今年收穫結果不算晚也不能算早,在預期時間之內。此 外,每個實驗都從兩個獨立衰變到找到這個新粒子,而每個衰變道都有多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得到一致的結果、CMS和ATLAS兩個實驗都取得了一致的研究結 果,2012年的結果也與2011年的一致,加上確定性水平達到5西格瑪(在統計學上為「真」的比率是99.99994%),出現「烏龍」的可能性應該說 還是很小的。至於美國費米實驗室公布的結果,在靈敏度和價值上要低於LHC,而且他們的Teratron加速器去年底已經關閉了,這次是對以前數據重新分析。科技日報:目前CERN也尚未確認這次發現的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您認為要真正確認「上帝粒子」已經找到,還需要做哪些工作?陳國明:雖然這次發現新粒子的一些特徵,比如產率(出現幾率)、衰變模型等與之前預言的希格斯粒子相吻合,但現在統計性太少,還不能確定這個新粒子的各種特性,因此這次也可能發現的是另一種新粒子。以目前取得的數據,要最終確認希格斯粒子的存在恐怕還遠遠不夠,仍然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積累。可能還需要再建一個高能量的直線正負電子對撞機,才能更仔細、準確地驗證這個結果。不過要建這個對撞機,耗資會相當於數百億人民幣,跟LHC差不多,需要國際合作來實現。並非所有物質理論模型都給「上帝粒子」留了位置,為了物理學的未來,必須搞清楚它的存在與否科技日報:既然希格斯粒子被稱為物理學家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聖杯」,為什麼霍金此前堅持認為希格斯粒子不存在?為什麼前幾年尋找希格斯粒子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懷疑之聲?陳國明: 其實在物理學界,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希格斯粒子必定存在。像我是做實驗物理的,此前也確實不完全相信它的存在。但畢竟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與否,事關物理學標 准模型的根基。無論相信、反對還是懷疑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大家都希望儘快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因此才會投入這麼大的項目進行研究。在 理論物理學領域,標準模型並不是唯一的金科玉律。其他還有像超對稱理論,認為存在多種希格斯粒子,且與標準模型當中的希格斯粒子有很大不同;而霍金等一些 科學家則支持超弦理論,這種理論能把包括引力在內的自然界全部4種基本作用力統一起來,這是標準模型和超對稱理論做不到的;但超弦理論中並沒有希格斯粒子 的位置。正因為這個,霍金才會出100美元跟人打賭說希格斯粒子並不存在,不過他打輸了。科技日報:如果這次能夠確認發現了希格斯粒子,將對物理學有哪些意義?陳國明:如果能證實這次發現的就是希格斯粒子,將是里程碑式的成就,使物理學邁出一大步。粒 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之所以能被廣泛接受,就是因為這個體系中的其他粒子都已經找到,和宇宙大爆炸也不衝突,證據基礎非常紮實。而像超對稱理論中預言每種已知 的粒子都有一種伴子,但至今一種伴子都沒有找到;超弦理論同樣也沒有證據。如果能確認希格斯粒子確實存在,物理學標準模型作為理論基礎將更加堅實,從而推 動物理學家探索其他前沿問題。科技日報:當確認發現希格斯粒子之後,粒子物理學還要解釋哪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陳國明: 即使這次終於發現了希格斯粒子,仍遠遠不意味著粒子物理學即將畫上圓滿句號。物理學標準模型不是萬能的,像暗物質、暗能量、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等問題,它 都不能解釋。而根據現有理論,我們的宇宙組成中有73%是暗能量,23%是暗物質,只有4%是目前理論所能解釋的物質。此外,目前人們認為夸克和輕子是最基本的粒子,它們是否還由更小的粒子組成,是否能組成不同於質子、中子的其他形態,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科技日報:如果證明希格斯粒子不存在,或者這次發現了一種不符合現有理論的新粒子,是否會像19世紀末催生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經典物理學「兩朵烏雲」(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那樣,給現代物理學體系帶來革命性的衝擊?陳國明:這次發現的結果,並不能完全排除發現的是超對稱希格斯粒子或其他的粒子。如果是這樣,可能確實會給物理學理論體系造成不亞於類似「兩朵烏雲」的重大衝擊,像媒體說的那樣「大廈將傾」。不過,這次發現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概率還是很高的。專家簡介陳國明1958年生,浙江天台人,現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粒子物理實驗,目前參與國際空間站阿爾法磁譜儀(AMS)的反物質和暗物質研究、歐核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緊湊繆子線圈(CMS)項目。文/科技日報
推薦閱讀:

「被滿意」的背後,有人真滿意
毛澤東上井岡山背後的一封密信
派出所獲贈「救我狗命」錦旗背後:失主本想寫「救我汪命」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
《沙家浜》背後的傳奇

TAG:發現 | 背後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