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易經》第二十四卦:復
打造給力的文化經典微學習平台,用優秀文化滋養您的生命。
文章分類:文化經典微學習
作者:李守力 編輯:凌城
《易經》第二十四卦
復——地雷復 震下坤上
小編導讀
《序卦傳》說「物不可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剝卦是陰氣剝蝕陽氣,剝卦走到極點,陽氣必回到地下重新開始,於是大地重現生機。剝卦就如秋天的果實需要剝落,而種子果核又可以重新從地下孕育新的生機。復卦是震卦的大象,為靜極生動,「潛龍勿用」,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震卦有「為反生」,復卦其為「剛反,動而以順行」。由陰剝落後復轉為陽生的周期,「七日來複」者,周期之謂。我們現在是七天為一個星期,正是以「七日來複」的節律設置的。很多道理都是我們百姓日用而卻渾然不知的啊。
周易古經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李守力微學通解
【24.1】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白話】
復卦,亨通。外出和進入沒有疾患,朋友前來沒有咎害;返轉回復運行在軌道上,七天回歸重新開始,適宜有所前往。
【解讀】
○復卦下震上坤,地雷復卦。《序卦傳》:「物不可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剝卦是陰氣剝蝕陽氣,剝卦走到極點,陽氣必回到地下重新開始,於是大地重現生機,故而亨通。復卦為剝卦的覆卦。
○出入無疾:震為動,故言出,剛爻在下,故言入。疾,害也。
○朋來無咎:王弼以「朋為陽」,然《周易》經文之「朋」皆有坤象(見《周易密鑰》:釋《周易》中的「朋」),「出入」言初九之主,「朋來」當為客,即上五爻群陰為坤象也。
○七日來複:兩千多年來先儒對於《周易》「七日來複」本義的探源是倒果為因,穿鑿附會,並沒有破譯文王周公孔子的本義。筆者在《周易密鑰·「七日來複」本義探源》一文中試圖還原「七日來複」的本義。
探源的論據——最晚必須是孔子時期的文獻知識。採信的文獻有《尚書》《周易》《易傳》《周禮》,採信的考古文物必須是先秦時期的,如周朝的四象銅鏡,商朝的甲骨文,甚至是伏羲時期的星圖。
探源的思路——是上古時期天文學,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以及古人對回歸年冬至的認識。
該文論證,先民起初最崇拜的數字是七,這來源於對北斗七星和日月五星七政的崇拜。甲骨文與金文「七」字的寫法見證了「七」表示某種周期和最後期限的意思。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北斗曆法,二十八星宿和西周初年之月相四分即是其遺存。復卦「七日來複」是北斗運行之象,又是冬至年首回歸之象,從《易傳》的理論完全可以論證出來。干支是最早成熟的天文紀日文字(或是《連山易》系統),干支理論可以互證「七日來複」。六十四卦由六個爻組成,是古聖先賢發現的「彌綸天地之道」,說明七日節律普遍存在。
該文並有以下收穫:「北斗位於北方,按先天八卦為坤為北,按《說卦傳》,坤為釜,坤為大輿,坤為柄。而北斗的斗魁似釜,似大輿,連接上斗柄(坤為柄)就是帝車(輿)了。坤卦之象與北斗形象如此若合符節,似乎見證了坤在北的先天八卦確實在古代使用過,我們也許從這裡旁證了『坤為柄』等諸象的源頭。」
具體論證,詳見《「七日來複」本義探源》,百度搜索標題即是。
【24.2】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白話】
彖傳說:「復卦亨通」,是由於剛爻(自剝卦上九)返回(於初爻),震動而以坤順運行,因此「外出和進入沒有疾患,朋友前來沒有咎害」。「返轉回復運行在軌道上,七天回歸重新開始」,這是天體的運行法則。「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剛爻在增長。復卦,從它豈不看到天地之核心嗎?
【解讀】
○彖傳是對卦辭的解釋。「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是「復亨」的具體表現,「剛反,動而以順行」是「復亨」的原因(釋讀不同,標點符號也不同)。剛反,指上一卦剝卦上九剛爻返回初爻,這就是復卦。復卦初九為卦主。復卦下震為動,上坤為順,故曰「動而以順行」,因「動」故言「出入」、「來」,因「順」故言「無疾」、「無咎」。
剝卦剛上柔下,類於否卦,上下閉塞;復卦剛下柔上,類於泰卦,上下交通。故《雜卦傳》:「剝爛也,復反也。」
《彖傳》「剛反」與《序卦傳》「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緊密相關聯,說明《周易》的卦辭、彖傳是建立在序卦基礎上的,卦序效法了天地人三才運行之道,因此《周易》的卦序必然蘊藏著深邃的宇宙人生哲理。
○「利有攸往」,剛長也:剛指主爻初九,震卦《說卦傳》「其於稼也為反生」,剛爻增長,故「利有攸往」。對比其覆卦剝卦:「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天地之心:心為根本,亦即能量源泉。震為龍,龍即陽,《易》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復卦陽在下故初九為潛龍,邵雍稱復卦為「天根」。潛者藏,謂其性也;而震者動,謂其相也、用也。
《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此言復卦之性也,王弼從之曰「復者,反本之謂也…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孔穎達從之曰「天地以本為心者,本謂靜也。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
歐陽修曰:「天地之心見乎動。一陽初動於下,天地生育萬物者本於此,故曰天地之心。天地以生物為心也。」此言復卦之相也。程頤反對「以靜為天地之心」的看法:「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復卦下震動上坤順「動而以順行」,不妄動也。故復卦以寂靜為本性,以動順為起用耳,主爻初九爻辭曰「不遠復」,走不遠即返回,此微動耳,體靜用動也。以下《大象傳》言「先王」效法復卦「率天下靜」,是以靜為本也。程頤不識而執著於相用,豈「知道者」哉?
【24.3】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白話】
象傳說:雷在地中,是復卦的象;先王由此領悟在冬至之日關閉城門,商人旅客不得通行,君王也不去四方視察。
【解讀】
○復卦上坤為地,下震為雷,故曰「雷在地中」。至日,冬至日。後,王也。《爾雅·釋詁》「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冬至一陽生,正是復卦之象。先儒將陰陽學與易學結合創立卦氣說十二消息卦以復卦為冬至,實源於復卦《大象傳》「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周易》本身並無消息卦之說,唯有復卦與冬至相應也。
○《白虎通·誅伐》:「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讖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閉關」成為以後佛道各家剋期證道的名詞,其源頭即在復卦《大象傳》。「先王以至日閉關」,體現了明君對天地之道的一種敬順態度。通過外息諸緣,閉關內省,使身心一如,以合於天地之心。故《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朱震《漢上易·叢說》:
考之《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則「至日閉關,後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於北嶽矣。以是知系《大象》之辭,非周公作也。
按:「至日閉關,後不省方」為夏之制,非周之制。夏之君主稱「後」,周則稱「王」。故《大象傳》為《連山易》明矣。
○【復字古文與《大象傳》的關係】:
復,《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段玉裁說「往來也」即「往而仍來」。
甲骨文「復」字上部的「
」形為上古先人居住地穴之象形,即{穴/復}字初型。復,帛書《繆和》作「覆」,覆通{穴/復},覆字上部「襾」象半「
」形。《說文·穴部》{穴/復}:「地室也。從穴,復聲。」《廣雅·釋宮》曰:「{穴/復},窟也。」《集韻·屋韻》曰:「{穴/復},穴地以居。」
甲骨文「復」字下部「夊」為倒止,是腳趾背向復穴居所,如何有往而返之義?可見「復」字甲骨文是前往別人的居所而後返回之會意。根據古人畫圖的體例,是按後天八卦上南下北,「復」字甲骨文正符合冬至節太陽南至而北返的情形。金文「復」字將復穴改作「日」形正是源於這個緣故。可見,看似古樸的象形字實則蘊含著豐富的天文學元素。
由於地穴居所後來被城邑所取代,所以西周金文「復」字從郭。
復字金文上部原是郭字古文的變體,殷商時期的這個復字甲骨文上部所以保留了「
」形,可能另有原因,就是它像蘊含八卦八節元素的方尊禮器,金文「復」字則更像圭表測日、冬至太陽南至而北返的情形,反映了復卦《大象傳》(《連山易》)對古文字演變的影響。復字下部為夊,夊為倒止。復卦上坤下震,坤為邑,故上部有城郭形,艮為止,震反艮,故震為夊(倒止)。可見復卦卦名與其卦象有密切的關係。
《大象傳》所謂「閉關」、「不行」正是冬至日商旅回歸城郭之義,古代禮制在「復」字古文里得到了印證。復卦的回家、回城本義保留在了《大象傳》里,這說明《大象傳》成書早於卦辭、《彖傳》。卦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尚存復卦回歸家居的影子,爻辭、《彖傳》、《小象傳》就全無「復」的回歸家居的古義了。
詳見《周易密鑰·《周易》復卦與周公確立二十四節氣》:
周朝以冬至日為一年的開始,復卦正好是《周易》的第二十四卦,這是否意味著周朝已有了二十四節氣呢?
詳細內容請看《周易密鑰》之「《周易》復卦與周公確立二十四節氣」。該文從古文字演化、歷史文獻資料、陶寺觀象台遺址的天文功能、天文數學計算等多角度論證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同時論述了《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部分奧秘,並介紹了二十八宿體系形成於公元前5670年前後的最新科研成果。
【24.4】
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白話】
初九:走不遠就回復,沒有大的悔恨,最為吉祥。
象傳說:走不遠就回復,是因為修正身心。
【解讀】
○祇(qí),《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帛書《易》「祇」作「提」。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
孔穎達《周易正義》引韓康伯云:「『祇,大也。』既能速復,是無大悔。」
○初九為復之始,又為復之主爻,陽剛得位,上有應與,能知其不善而速改之,故既沒有大的悔恨,又能獲最大吉祥。
○《繫辭傳》「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佛家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孔子贊顏回的德行亦然,「有不善未嘗不知」,此不善念頭產生而及時覺察之,「知之未嘗復行也」,此「不遠復」提起正念而止惡也。這就是儒家的「慎獨」功夫。《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可見,復之初九,即是道,須臾不可離也,天地之心也。
【24.5】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白話】
六二:美善的回復,吉祥。
象傳說:美善的回復吉祥,因為下親於仁。
【解讀】
○先儒對「休復」解讀似覺牽強。
王弼曰「得位處中,最比於初。上無陽爻以疑其親,陽為仁行,在初之上而附順之,下仁之謂也。既處中位,親仁善鄰,復之休也。」
按:六二雖得位居中,但乘剛敵五,爻象吉凶各半而略吉,說「無咎」尚可,何以言「吉」乎?如:水雷屯卦六二《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火雷噬嗑卦六二《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震卦六二《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蘇東坡曰:「以陰居陰,不爭之至也,退而『休』之,使復者得信,謂之『休復』。」
按:東坡說六二「不爭之至」,「退休」讓初九陽氣伸張,六二乘剛豈不爭乎?
筆者認為六二「休復之吉」是指本爻變卦。《繫辭傳》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復卦六二變卦為兌。兌為巫,為羊,為少女,為悅。因此可引申為美妙祥善,美善從羊,妙從少(少女),祥既從羊又從示(神示,巫也)。羞,從羊,本義為美味。「休」與「羞」音近義通。
休,美善也,慶也。如《尚書·太甲》「實萬世無疆之休」(萬世無疆之美善),又《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指不費心機,反而越來越美好),《詩經·商頌》「何天之休」(承蒙老天賜福祥),三千年前的中方鼎銘文有「對王休令」(報答昭王賞賜之福)。
故兌為休。
兌反象為巽,巽為高,反象取反義,故兌為低,低,下也。(詳見《周易密鑰》:《周易》「反象說」辨證,坎離互為反象,故坎為水,離為火;乾坤互為反象,故乾為天,坤為地;震艮互為反象,震為動,艮為止。)
復卦初九為天地之心,在人為仁。《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墨子《墨經》:「仁,體愛也。」郭店楚簡中「仁」字共出現67次,55處寫作上身下心(身/心),有6處寫作(千/心)或(人/心),「千」乃從「身」之簡化,人與身同。可見,仁的中古字是(身/心),在復卦即初九也。
「以下仁也」,兌為休美,二爻得中,兌為下,必下臨親近初九之仁也,故曰「休復之吉」。
按:初九「無祇悔」,或為「無悔於祇」,祇,地神。復卦是剛爻交於坤初,為乾天之一陽入於地根,故初九為地祇。六二「休復」仍與祭神有關,於此可見復卦「閉關」「修道」「修身」「下仁」之濫觴。
【24.6】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白話】
六三:皺著眉頭回復,雖有危險,但沒有咎害。
象傳說:皺著眉頭回復,雖有危險,理應沒有咎害。
【解讀】
○頻,程頤、朱熹均釋為「屢」,然與卦象爻象皆無關聯。頻當作「顰」(pín),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之尤詳:
「《易》頻復,本又作嚬。王弼,虞翻,侯果皆以頻蹙釋之。鄭(鄭玄)作卑。陸(陸德明)雲音同。按諸家作頻,省下卑。鄭作卑,省上頻。古字同音假借。則鄭作卑為是。諸家作頻,非。顰本在支韻,不在真韻也。自各書省為頻。又或作嚬。又《莊子》及《通俗文》假為顰。而古音不可復知。乃又考《易音義》雲鄭作顰。幸晁氏(晁說之)《錄古周易》,呂氏伯恭(呂祖謙)《古易音訓》所據音義皆作卑。晁雲。卑,古文也。今文作顰。考古音者得此,真一字千金矣。」
可見,頻,當作「顰」(pín),皺眉頭。顰又通矉(pín)(《正字通》)。矉,《說文》「恨張目也。」《詩》:「國步斯矉。」今詩作頻。《莊子·天運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顰為皺眉頭,矉為恨張目,皆與目有關。而復卦六三爻變卦為離,離為目,故釋頻為顰為矉於卦象亦符合。
王弼曰:「頻,頻蹙之貌也。處下體之終,雖愈於上六之迷,已失復遠矣,是以蹙也。蹙而求復,未至於迷,故雖危無咎也。」六三陰柔失正,上無應與,也無承比,《繫辭傳》「三多凶」,故復仁之道艱危,然則處于震卦之終,坤順之下,動順之間無咎害也。「義無咎」,是指不離復卦整體旨義,即使危險,仍然復仁,故無咎。
李士鉁曰:「改過向善,雖危無咎。《禮記·中庸》曰『或安而行之』,初之象也;『或利而行之』,二之象也;『或勉強而行之』,三之象也。』」
《禮記·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知,即智,本真;行,性起用也,即本善。復卦下三爻正是回複本真本善之仁道的三個層次:復卦初九因處於天地之心的本位,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六二親近仁者,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六三皺著眉頭回復仁道,是「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
古聖制器尚象,將復卦凝縮於方尊,「復」或「復」的古文字都有「方尊」的形象,《周易》復卦初至三的爻辭與商周方尊的足部、腹部、頸部所代表的地、人、天三才相對應: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祇」字皆不知其所以然,實際初九對應方鼎的足部,足部代表地,祇為地神;六二「休復,吉」,「休」字古來難解,休從人,對應方鼎的腹部代表人;六三「頻復,厲,無咎」,「頻」字眾說不一,頻從頁(頭),對應方鼎頸部(頭部)代表天。
《周易·繫辭下》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聖人製作禮器將「道」與「器」統一於一體,「器以載道」,「道由器傳」,這就是《周易·繫辭傳》所說的「易有聖人之道……以制器者尚其象」的見證。聖人製作禮器時把天地人之道融入其中,以此教化天子、公卿、諸侯、大夫、士這些管理天下國家的貴族君子。禮器因其圖案形象直觀,比竹簡上的《尚書》《禮記》文字更容易起到熏陶作用。但是後來由於「禮崩樂壞」,禮器成為貴族財富的象徵,逐漸失去了其禮教性質。故孔子嘆息:「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gū),韓嬰《詩說》雲「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觚器上圓下方,中部下部與方尊相似有扉棱凸出(有角有棱即是講規矩),後人製作觚器時不僅把稜角去掉,而且增大了觚器的容量,於是觚器教化的作用就喪失了,孔子藉此感嘆整個禮法的崩壞。
方尊禮器的含義是要遵守天地人之道,「復」或「復」字古文本義即是要人遵照方尊蘊藏的含義而行,尊,遵守也。聖人制《禮記》之書契,「文以載道」也,聖人制禮器,「器以載道」也。故《禮記·中庸》與商周方尊都蘊含了復卦的真義。
【24.7】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白話】
六四:走在行列中間獨自回復。
象傳說:走在行列中間獨自回復,因為追隨仁道。
【解讀】
○中行:《周易》之「中」多指二五之中,此處乃是指二至上五個柔爻之中也。
○獨復:群陰之中,唯獨六四與初九應與,故曰「獨復」,(此與剝卦六三類似,「失上下也」也是「獨」),初九為仁道,故曰「以從道也」。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六四歸根即是復命,命即初九之天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復命即率性,率性即道,故曰「以從道也」。
【24.8】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白話】
六五:敦厚的回復,沒有悔恨。
象傳說:敦厚的回復沒有悔恨,守中以自我反省。
【解讀】
○敦,厚也,坤之德也。六五柔居尊位,居坤之中,故敦厚守中自我反省,以復歸仁道,故雖其失位無應,亦無所悔恨。自考,謂自我省察。
○敦,楚簡《周易》作上亯下羊(亯/羊),讀chún或dūn,亯xiǎng,古同享。(亯/羊)讀chún通淳、純,純樸、淳樸之義。「敦」字的金文、篆體左為上亯下羊(亯/羊)右為攴,楷書簡化為左享右攵。楷體中「攴」部的字,大多數以「攵」部呈現。
【24.9】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白話】
上六:回復迷失,有兇險,有外憂內患;要是用於行軍作戰,最終會大敗;要是用於治理國家,君主有凶禍;以至於十年之內不能再振興。
象傳說:回復迷失有兇險,是因為違反了君主之道。
【解讀】
○災眚:災,外來的傷害。眚(shěng),眼睛生翳,引申為自作的過失。
○上六爻辭共四句,表面上很像卜辭的大雜燴,實為周公依次以爻象、卦象、象數而「觀象繫辭」,字裡行間完全是秩序井然,世之大儒多誤解矣!
1.迷復,凶,有災眚:此爻象也。上六陰爻居復卦之極,下無所應,上無所承,故迷入歧途,背離復仁之道,下無所應故內憂為眚,上無所承故外患為災。
2.用行師,終有大敗:此上六爻變卦之大象。上六動,復之頤也,頤為大離,離為戈兵,用坤為眾,《序卦傳》「師者,眾也」,故為師,故曰「行師」,「終有大敗」仍由爻象得出。
3.以其國,君凶:此本卦之象與反象。坤為國為邑,故曰「其國」。坤反乾,乾為君,坤取反義為「反君道也」,故曰「君凶」。
4.至於十年,不克征:四至上為坤卦。於省吾釋「坤為十」,坤十乃是音訓,甲骨文「十」作「丨」,丨(gǔn),《說文》「上下通也」,《集韻》「古本切,讀若袞。象數之縱也。」丨與昆,上古音都是文部見母;坤,上古音文部溪母,二者音近義通,故「坤為十」。
《周易》卦爻辭之「十」皆是坤象,如:
水雷屯卦六二「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二至四坤卦。
山雷頤卦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二至四坤卦。
山澤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三至五坤卦。
風雷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二至四坤卦。
○迷復之凶,反君道也:復卦為冬至一陽復始之象,如前引《白虎通·誅伐》:「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帛書《周易·繆和》篇「『不克征,義不達也。」其意義相近。
○【游吉解讀復卦上六】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時孔子七歲)鄭簡公派游吉(子大叔)出使楚國,楚康王恃大國霸主位尊,拒不接見,要鄭簡公親赴聘問。游吉只好回國復命,他跟上卿子展說:「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言楚子必死,君往當送其葬。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
這是晉楚鄢陵之戰以後的事。(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向戌弭兵會盟,向戌弭兵的結果是晉楚平分霸權,楚康王與晉定公一起輕鬆地當上了夢寐以求的中原霸主。會盟次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竟然想叫鄭國的國君到楚國聘問拜見楚王,這完全違背《周禮》和復卦的歸仁之道,而復卦自《歸藏》到《周易》都是楚王忌諱的卦。因此游吉大膽預言「楚子將死矣」,他認為「迷復凶」是針對楚王:「其楚子之謂乎!」,游吉似乎知曉復卦上六《小象傳》「迷復之凶,反君道也」,並解釋「迷復之凶」說:「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棄其本,復歸無所」是指上六遠離初九,又無應與。因此游吉當知曉《彖傳》《象傳》的體例。這一年孔子七虛歲,可見《彖傳》《象傳》早已有之,孔子晚年僅是做了編輯整理而已。
《周易》復卦上六爻云:「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是《易》有十年之語,故游吉期之以十年。公元前538年楚靈王會諸侯於申,欲為霸主,而另一霸主晉國沒有參加,魯國、衛國也沒來,楚國冷了場,這時距公元前546年會盟有八年,故曰「不幾十年」(不到十年,《爾雅》「幾,近也」),是謂「十年不克征」也。
當時鄭國大夫裨灶以天文星佔得出與游吉相同的預言:「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果然在這一年(前545年)周靈王與楚康王都去世了。
復卦總結與古筮例
【復卦總結】
陳夢雷曰:全彖以陽剛來反,理勢必亨。又震動坤順,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一陽初動,猶人善念之萌,聖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為主,故凡有得於初陽者吉,無則否。二比初曰下仁,四應初曰從道,此皆得於陽者也。餘三皆無得於陽者。獨五以得中而無悔。三不中則頻失頻復而厲。上則去初最遠,居卦之窮,迷而不復,宜其凶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左傳》晉敗楚鄢陵筮例與秦簡《歸藏》復卦的關係】
《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及戰,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以一矢復命。
【大意】
六月,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晉厲公占筮。史官說:「吉祥。筮得《復》卦,卦辭說:『南方的國家局促,射它的國王,箭頭中目。』國家局促,國王受傷,不失敗,還等待什麼?」晉厲公聽從了。……呂錡夢見自己射月亮,射中,自己卻退進了泥塘里。占卜,說:「姬姓,是太陽;異姓,是月亮,這一定是楚共王了。射中了他,自己又退進泥里,就一定會戰死。」等到作戰時,呂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王召喚養由基,給他兩支箭,讓他射呂錡。結果射中呂錡的脖子,伏在弓套上死了。養由基拿了剩下的一支向楚共王復命。
【集注】
杜預註:『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此卜者辭也。復,陽長之卦。陽氣起子,南行推陰,故曰南國蹙也。南國勢蹙,離受其咎。離為諸侯,又為目,陽氣激南,飛矢之象。故曰:「射其元王,中厥目。」
孔穎達[疏]正義曰:此實筮也,而言卜者,卜筮通言耳。此既不用《周易》,而別為之辭,蓋卜筮之書,更有此類,筮者據而言耳。服虔以為陽氣觸地射出,為射之象,杜以陽氣激南,為飛矢之象,二者無所依憑,各以意說,得失終於無驗,是非無以可明。今以杜言離為諸侯者,案《禮器》云:「大明生於東,君西酌犧象。」鄭玄云:「象日出東方而西行也。」《詩·邶·柏舟》鄭箋云:「日,君象也。」《說卦》:「離為日。」故為諸侯。
【解讀】
解卦上六爻辭「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小過卦六五爻辭「公弋取彼在穴」,弋,繳射也。上卦為震,震為射也。
復卦上坤,按《連山》《易本命》取象,乾為日,坤為月。復卦上坤為月,下震為射,故呂錡夢射月。乾為日為君,周天子姬姓,晉國亦姬姓。坤為月,必異姓楚王也。
離得坤中爻,故可借用離象(坤為腹,離為大腹,此借象之證),此處使用借象要結合復卦冬至這一天太陽南至而返北的背景。離為南為目,故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那為什麼呂錡夢到「射而中之」,又自己「退入於泥,亦必死矣」?蓋復卦有反覆之義也。卜筮乃「感而遂通」,呂錡之夢亦「感而遂通」,故象如一。
這段卦辭不見於《周易》,取象兼用古卦象,可能出自當時流傳的《連山》《歸藏》或其它筮書,而與《歸藏》歌謠式繇辭非常接近。
秦簡《歸藏》:
復曰:昔者陼王卜復白雉……
陼(zhǔ)王,陼與楚音近(陼魚部章紐,楚魚部初紐),故陼王或指楚王。屈原(前340—前278)在《天問》中說「昭後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白雉。」,意思是楚庄襄王要獻白雉給周昭王,周昭王帶兵到了楚國,回來時死了,對國家沒有一點利益可言,所以屈原諷刺說:「你遇到了白野雞嗎?」
陼王即南國楚王,而且「雉」、「南國」、「目」、「射」都是離卦的象,《說卦傳》離為日、為目、為南方、為雉、為戈兵。秦簡《歸藏》復卦「昔者陼王卜復白雉……」與「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關係密切。
《周易》復卦上六爻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顯然與古《易》有繼承關係。眚,本義為眼睛生翳,似與「中厥目」有關,「以其國,君凶」似與「南國蹙,射其元王」有關。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時孔子七歲)游吉引用復卦上六(復之頤)爻辭推斷楚康王十年內將死(實際是八年後死去),游吉在推理中暗引了《彖傳》《象傳》,說明孔子作《易傳》是「述而不作」。游吉引用復卦推斷楚國命運,很可能是基於《連山》《歸藏》復卦以南國為主題的傳統。
提示:本課完,回復「易經+卦序」(如「易經01」)或卦名(如「乾卦」)給文化傳統,獲得該卦課程。
· · ·文 化 是 生 命 的 最 好 滋 養· · ·
文化經典 | 藝術生活 | 健康養生 | 思想新知
訂閱公號:wenhuact ; 聯繫主編:wenhuact001
推薦閱讀:
※這樣可以輕鬆預防骨質疏鬆
※7分鐘演講:樂嘉教你輕鬆擺平婆媳矛盾!
※教你輕鬆吃掉"三高症"(組圖)
※學會這三招讓你吃著輕鬆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