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6個民族,56支花】赫哲族(下)

文化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赫哲語屬通古斯語系-滿語族那乃分支,沒有形成文字,建國前通用滿文,建國後大多數通用漢文。赫哲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神話、傳說、民間歌謠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赫哲族神話,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傳說》、《虎的傳說》等,具有民族特色。「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種說唱文學形式。常在獵場、網灘或漁村土築茅屋裡說唱。它以講唱古史和英雄故事為特色。「伊瑪堪」說一段唱一段,不用樂器伴奏。

  大部頭的「伊瑪堪」要說唱很多天,小部頭也得唱幾天,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形式自由。「伊瑪堪」的內容,有的歌頌英雄事迹,有的講述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據調查赫哲族民間保存的「伊瑪堪」作品有40餘部,已採錄的有《希爾達魯莫日根》、《滿斗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安圖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餘部。此外,還有「說胡力」和「特倫固」等形式在民間也很盛行。「說胡力」是以講述故事為主的文學。內容包括寓言、童話、神話等各種體裁,形式活潑,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給兒童們講述,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特倫固」內容多為傳說,如《天鵝姑娘的傳說》、《金鹿的傳說》等。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製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緻。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繡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緻,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繡、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俗習慣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晒乾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麵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宗教信仰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圖騰

  圖騰柱和鳥圖騰崇拜(海東青)是通古斯民族共同的圖騰特徵。圖騰崇拜觀念認為,原始社會的部落或民族同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某種超自然的親族關係。把它們加以解化用來崇拜。在赫哲圖騰柱上刻畫了好多種動物。有熊、虎、鹿、鷹等,赫哲族的圖騰崇拜和其它民族不同,他是根據姓氏不同崇拜圖騰也不一樣。一個姓氏或者幾個姓氏合起來崇拜一種動物。「尤」氏家庭崇拜黑熊,他們認為尤氏家庭的祖先和黑熊有著某種血緣關係,在很多赫哲族的傳說里有很多人變熊,熊變人的故事情節。「付」氏家庭崇拜虎、姓孫的崇拜獨角龍。姓畢、姓何崇拜梅花鹿。赫哲族中曾經廣泛流傳的人與自然界的某類物種,尤其是動物的某些種類具有特殊的親族關係的神話和傳說。正是來源於這種超自然的認同感,它是產生於人類尚未把自己完全同自然界分開的遠古時代。

傳統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麵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婚後第一天做媳婦的還要早起拜見公婆,敬茶以及做些家務,赫哲族人一般通過製作的食物來衡量娶回家的媳婦是否聰明能幹。另外,赫哲族人還可以通過換親、搶婚、養童養媳、人贊為婿等結束自己的單身生活。對於寡婦來說,為前夫守過孝就可以再嫁。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習俗就漸漸的被淡忘了,赫哲族人與漢人的結婚習俗已無大異。

  赫哲族還有一個是一直都有流傳的手勢。如果一名男子背對著一個女子舉起右手的食指,那就代表著這名男子對這女子,在這輩子,非她不娶。

赫哲舞蹈

  天鵝舞:赫哲人的家鄉,有不少沼澤地帶,每年春暖花開季節,一群群潔白的天鵝競相飛來。在民間曾流傳過優美抒情的天鵝舞,可惜現已基本失傳。據打獵能手葛長勝老人回憶,他幼年時在富錦縣的嗄爾當看過婦女跳天鵝舞的情景。她們身穿鑲有彩色花邊的長袍,隨著歌聲舒展雙臂翩翩起舞,舞中時而還有模仿天鵝鳴叫的聲音。過去常在年節時,在家中和院里柵欄內載歌載舞。老人記憶的動作有,開始雙腿交叉半蹲,雙臂伸向兩側上下緩緩揮動,接著雙腳向前移動,猶如天鵝在江中自由蕩漾,速度變快時,雙腿立起前後交錯跳動,兩臂向上飛舞,好似天鵝相互追逐嬉戲。

  哈康布力:過去在赫哲族民間還流傳一種集體舞,赫哲語稱「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早年在萬里霍通、蘇蘇屯、富錦嘎爾當一帶的年節時,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此種跳舞,男女雙方同意後,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觀。由於年代久遠,會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其舞蹈動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轉身等。

  庇里西勒:又稱「庇里沁」,此名是外來語音譯。據會跳此舞的人說就是「踢踏舞」,基本動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數不限,動作統一,舞技熟練者,可以用腳踢打出各種複雜的快速節奏,令人歡快興奮。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傳來,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風格,成為赫哲族的一種民間舞形式。

民歌民樂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種,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漁歌、獵歌、禮俗歌、情歌、搖籃歌、敘事歌、新民歌等。婦女愛唱「嫁令闊」(類似於民間小調)老頭愛唱「伊瑪堪」。「伊瑪堪」是種民間說唱文藝形式,類似於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詩的特點。皓月當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滿了歡樂氣氛。

  赫哲族的小調優美動聽,無論是曲調和節奏,都會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漁船划行中的輕搖微擺。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觸景生情,唱幾曲即興的調子。主要曲調有赫尼納調、嫁令闊調、薩滿調、伊瑪坎調、白本出調、喜調、悲調、老頭調、少女調等。「赫尼納」是一種民間小調,多是婦女們在勞動中哼唱的明朗輕快的曲調,它婉轉清麗,悠揚嘹亮,旋律優美。

  著名的赫尼娜調有《烏蘇里船歌》、《春季生產歌》;「嫁令闊」是一種情感純樸、輕柔悠揚、流傳很廣的抒情歌曲,用來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家鄉的山河、風光、沃土、曠野的無限熱愛之情。嫁令調中著名的有《松花江相會情歌》;薩滿調的代表有《跳鹿神鳩神歌》、《跳神歸來歌》、《家祭神歌》等,主要在薩滿進行跳神活動時唱;朗朗上口,深受群眾歡迎的伊瑪堪調素經《西爾達魯莫日根》為代表作品;白本出調,多是老太太給孩子唱的故事歌的曲調,調緩音長,娓娓動聽,如《長蟲兄妹》、等喜調唱歡樂之情,如歡樂的《解放後的生活》;悲調傷感憂愁,有《過去痛苦的日子》唱得令人落淚;老頭調和少女調,是模仿老頭和少女的聲調,藉以表達人物性格、特徵和心理活動的曲調。

  赫哲族古代流傳下來的樂器有「突木含給」和「口銜琴」。「空木含給」現已失傳;「口銜琴」有鐵絲折成外殼,中間有細長的鋼片,含在口裡吹奏。

  口弦琴:赫哲人將口弦琴稱作「空康吉」。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魚,有中指那麼長,都是用鋼片彎曲而成,放在唇齒間吹奏,同時用手指撥弦。用它既能吹出歡快的曲調,又能吹出悲哀的調子。姑娘小夥子常常用口弦琴來傳遞心聲。

文化禁忌

  捕魚者若家有喪事,到捕魚場後,須在網灘上架起一堆火,從火上跨過,以熏晦氣。捕魚期間忌說怪話、謊話,否則觸犯神靈,空網而歸。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該族篤信「萬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觀念,對山神、河神、樹神等自然之神處處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災禍。忌捕殺飛投住室的雀鳥,信其為亡單之魂所變,有飛來投室者是其靈魂要「轉世」。若捕殺之,則有不育之禍。忌以皮革物陪葬,認為如是則死者亡靈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轉生為人。

  赫哲族忌食狗肉,這是北方通古斯民族共同的習俗,需要格外要注意。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的內容豐富多彩,除了各種民族體育競技活動,還有最熱鬧的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

赫哲族春節

  春節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歡樂的節日。除夕,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熱情好客的赫哲族人擺下"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 "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味道十分鮮美。令人尊敬的民間詩人(依瑪堪)在新春佳節,用詩歌把美好的祝願獻給大家。老人們向他敬酒,聽他講故事,盡興而歸。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迷戀的是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項比賽。到處是歡歌笑語。

民族禮儀

  赫哲族人注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愛幼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待客禮

  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祈子禮

  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後,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願、求神賜子。於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並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製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並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後,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祭靈禮

  人死了以後,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後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並放一碗灰驗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鴨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迹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

衣食住行

民族服飾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魚獸皮衣為主,夏季戴樺皮帽,形如斗笠,長項大檐,可遮陽蔽雨,帽上有各種雲卷和花紋,常戴帽分帽頭、帽耳、帽罩三部分。帽頭呈西瓜皮形,無帽疙瘩,冬季在帽內縫上皮了保溫。狩獵時一般戴狍皮偽裝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袍皮襪,魚獸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婦女早年以穿魚獸皮為主,今穿棉布也較普遍。獸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魚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高起的立領。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狍皮襪、魚獸皮靰鞡。過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條辮子,已婚姻婦女和寡婦梳兩條。年紀大的戴耳環,年輕的戴耳鉗,並都帶鐲子。

  魚皮服飾: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此外赫哲人還曾用魚皮做裹腿、圍裙、手套等。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藝術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飲食習慣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從魚皮、魚籽到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剎生魚、炒魚片、烤"塔拉哈"、炒魚毛、鋼刨花魚片,成為食魚的傳統習俗。客人光臨,漁民們為考驗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從活蹦亂跳的魚身上割下一塊肉,用刀挑起遞給你,如果客人從刀上咬下魚片吃下,那就會得到熱情的款待;否則,就別想登家門。

  赫哲族招待親友和客人常以"剎生魚"表示尊敬。"剎生魚"的製作,是用鯉、鯇、鱘、鰉、鱅等魚先將肉從魚骨上剔下兩整塊,切成相互連接的魚條,再將魚肉從魚皮上片下,切成魚絲,然後拌上用開水燙過的土豆絲、綠豆芽、楊皮、韭菜、辣椒油、醋、鹽等,吃起來清香鮮嫩。這種生食習俗,在許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著。

  剎生魚:赫哲族人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赫哲人叫「塔拉卡」,是將剛從江中打上來的鯉魚、鱒魚從脊背部剖開,去頭、去皮、剔骨,切成細絲,用好米醋浸泡,待魚肉變白,加上鹽、姜、蔥和野辣椒、土豆絲、菠菜、香菜、豆芽,拌勻即可。吃起來鮮而不腥、涼滑爽口,味美異常。生魚片,既是赫哲族人平時經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

  炒魚毛:炒魚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風味佳肴,它是將各種鮮嫩的肥魚切成魚絲,再加白糖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魚毛)。炒魚毛是最好的下酒菜,吃起來可口味美。如果用它加韭菜包餃子,其味道非常鮮美可口。炒魚毛還便於貯藏,將它放入壇中,存入地窖,隨取隨吃,非常方便。

  蘇拉卡:赫哲族人的傳統食品。漢語稱「刨花」,是赫哲人冬季吃生魚的一種方法。先將凍魚的皮用刀削掉,漁民們將凍魚削成薄如刨花的魚片,拌上土豆絲、綠豆、粉絲,再加上調料食用,又香又脆。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居住習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出行習慣

  歷史上,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關注我們! 關注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微信號:mzydh10通過我們分享你的文字、圖片…請直接回復內容、鏈接

期待你的參與!


推薦閱讀: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彝族
宗教在民族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史系列〕《壯侗源流史》〖長篇連載〗(12)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排名,中國都排不上號
真的進入中原的民族都會被漢化嗎?

TAG: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