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孩子照鏡子的秘密
為什麼孩子最近愛照鏡子?孩子把精力花在打扮上,而你又擔心孩子耽誤了學習,怎麼辦呢?家長們,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這些行為的呢?
最近發現女兒有一個問題,以前都是我給她買衣服,但在她進入初中二年級以後,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麼什麼樣的衣服,而且總是說「同學們也有這樣的服飾,所以我也要穿」。她每天早晨起來,待在洗漱間里半天都不出來,一開始我們很擔心,以為她在裡面是不是有什麼事,後來有一次當我們推開門的時候,發現她一直在鏡子前面對著鏡子微笑,做各種表情,給自己梳各種各樣的髮型。早上上學的時間非常緊張,她在鏡子前面還這麼浪費時間,我非常生氣,當時就訓了她。
可是並沒有奏效,一個月以後,她在書房裡看書,我推門進去給她送牛奶,發現她正對著鏡子咧著嘴笑,不知道她在幹什麼。
我非常擔心,是不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這樣?我做些什麼能讓她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上呢?
照鏡子有很強的心理學意義,是尋求主體(心)與客體(身)的對應。一個孩子接納自己是從接納自己身體外形、面部特徵開始的。對著鏡子笑,扮可愛的人是成功地接納自己或正在努力接納自己的人。對鏡子愁眉苦臉或拒絕照鏡子的人,同樣是拒絕自己和不接納自己。照鏡子的象徵意義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誰」,這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意義覺醒。這個女孩從鏡子里找自己可愛的樣子,是在喜歡和接納自己。有時候,年輕女孩開始照鏡子也代表性意識的覺醒,意識到自己需要一些美的東西。
這個媽媽談到孩子總是擺出各種姿勢、髮型、微笑,還對著鏡子笑,其實對著鏡子笑就是對著自己笑,這需要一定的勇氣。我們看到很多人不敢對著鏡子笑,那是他是不喜歡自己,不敢認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鏡子,因為他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會很難過。太愛照鏡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自戀,自戀是青少年必需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是從自戀發展到去愛別人。如果她愛照鏡子,就說明她喜歡自己,這也是一件好事。
這位母親把照鏡子和學習對立起來了,其實這是兩件事,儘管在時間上它們可能有衝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並沒有矛盾。喜歡自己的人會更追求完美,學習上也要求比別人強。不喜歡自己的人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的可能性會更大。這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女兒這樣做,一是考慮該給她買漂亮的衣服,考慮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學著真正開始欣賞女兒,嘴上說出來對女兒的喜歡。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喜歡女兒,女兒就不會太依靠鏡子找自我好感。
因此,要讓她知道不一定照鏡子,通過別人的眼睛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完美。
當然,在鏡子面前停留的多,關注自己的形象太多,導致注意力從學習上游移的情況並不是沒有,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照鏡子就說孩子一定怎麼樣,很多事情是並存的,並不直接存在相互矛盾的關係。同樣,照鏡子也是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象徵階段,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
事實上媽媽的擔心來源於她太在意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沒有什麼想法的好女孩。但這不可能,因為現在的社會很豐富,一個十四五歲,已經上初二的女孩,正是聯想很豐富的時候,每天她大腦里都會有很多豐富的想像。這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沒有想像的人是很糟糕的,不可能學習好。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邏輯思維,一種是感性的形象思維,兩種思維都好的人才可能是優秀學生,如果只有一種思維好,就有可能成為書獃子。一個女孩,十三四歲到十五歲的時候,會發展她對自我的想像,對社會的幻想,對人際的敏感,實際上就是在發展她的心理能力,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在孩子沒照鏡子以前,家長的語言和眼睛就是鏡子,家長應該很好地使用這面鏡子,經常把孩子的優點投射出來,缺點隱藏起來。多提孩子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會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優點的話,會變得很優秀。如果總誇獎他是一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於好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標定為壞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於坏孩子,這是語言的雕塑功能。實際上這個媽媽應該感到高興,女孩做作業時,對著鏡子笑一笑,取悅自己,可以達成對緊張的緩衝。
家長需要跟孩子講的就是要協調好時間,比如說早上起來,梳妝的時候對著鏡子笑一笑,睡覺以前照一照,平時在她的房間里不要放鏡子,尤其是不要在書桌上放鏡子。因為鏡子有很多神秘體驗,很容易把孩子的眼睛抓過去,與其預防,不如把鏡子拿走。但可以在客廳里放一面大鏡子,讓孩子能夠觀察到自己的舉止、面容和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著放大鏡找孩子的缺點,希望孩子把缺點都屏蔽掉,變得越來越好。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是家長為孩子著想,實際上家長是在「剝削孩子」。為什麼叫「剝削孩子」呢?因為家長在利用孩子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包括他們的社會壓力、人際壓力、對自己的不滿意、對事業的不滿意。
如果家長的很多憤怒沒有安全的途徑去發泄,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找發泄點,通過孩子所謂的「缺點」把自己的憤怒發泄出來。那是家長需要依賴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
如果家長用成熟的眼睛來看孩子,孩子會是幼稚的,總有很多問題,就像拿大樹和小樹比,總覺得小樹長得不直或者長的位置不對。其實,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天生就很成熟或者很完美。而且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家長不能用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國對小孩的教育總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但歐美國家從孩子小時候起就鼓勵他們驕傲,一定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
前一段時間,我的哥哥帶著他的孩子從加拿大回來,小孩來到我家唱的兒歌是「我比你棒,我跑的比你快,做事比你好……」我聽了之後感覺文化的差異太大了,國內一定不會這樣唱,不會說「我比你好」,只能說「你比我好」,都是大的東西送給別人,小的留給自己。所以我覺得,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鼓勵他們信任自己,喜歡自己,認為自己很棒,這會使孩子更容易度過日後的心理困境,不容易發展成自我矛盾、自我衝突的人格。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到大都明白他的優點在哪兒,長處在哪兒,讓他明白,不管他怎麼表現家長都喜歡他,愛他,他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至於他有缺點也好,有弱點也好,學習不努力也好,只是某個時間段,某個年齡的問題,不是一輩子的問題。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比如說孩子做了一件錯事或者跟別人吵架了,一定不要用「總是……」、「你就是這樣……」、「你從來就怎麼怎麼……」這麼絕對的詞去評價他,否則會帶有全盤否定的意味,意味著「你從來不是一個好東西」。
家長要說「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不能老做這樣的事」。強調他是一個好孩子,在這個定義下批評他,他會比較容易接受。家長也可以說:「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在學習上有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哦?」孩子聽起來就不會引發逆反,心理上也不容易受到挫傷。如果家長用全面否定的話「你從來都不好好學習」,或「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就容易挫敗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
心理知識:鏡子的秘密
心理學一直把照鏡子看成是人類體驗自我的重要時刻,連猩猩照鏡子都會出現很驚訝的樣子,因為它看到自己了。人類在照鏡子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尤其重要,他能通過照鏡子發現自我。雖然空談自我時並不知道自我在哪,但如果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形體,以後對自我的想像就是以自己的形象為代表的,自我人格的發展也以身體為邊界。
心理醫生在治療當事人時,如果當事人不能夠認同自我,比如認為自己不聰明、不可愛,挑剔自己眼睛小了、個子矮了,臉不是瓜子形等,醫生處理當事人的這些自我憤怒時,可以鼓勵他去照鏡子,學習對鏡子微笑。但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會對鏡子笑,他看鏡子的時候滿臉陰沉,眼裡充滿挑剔的目光,他討厭自己。這時候就要讓他走到鏡子面前,試著露出微笑來看自己。
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弱,如果家長經常用語言來挫傷他,就等於在靈魂上傷害他,靈魂就像杯子一樣要盛滿愛,盛滿關心,盛滿信賴。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老是拿話去傷害他,就等於給孩子心靈的杯子戳了一個洞,杯子永遠盛不滿,
孩子的心永遠饑渴,沒有自我滿足,他的生活也就會永遠焦躁不安。家長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保護他,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還很弱,很希望父母能夠在語言上注意到他們的感覺,少提他們的缺點,少說過頭的話,儘可能多地表揚他們的優點和好品質。其實給自己一個微笑,就是在討好自己,安撫自己。上面個案里的女孩天天對著鏡子微笑,應該是一個自我認同不錯的可愛的孩子。
推薦閱讀:
※從眼睛就能判斷出你患了什麼病, 對照鏡子自測, 儘早預防
※照鏡子別只顧美不美 看看臉上的「健康密碼」
※哪些面相註定有二婚命?趕緊照照鏡子
※照鏡子(作者:馬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