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吃透教材──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反思[東坡語文教學資源網]
07-23
教師要能根據課堂實際需要,巧妙地調整教學程序,合理地取捨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自已的引領下開展各種形式的相互學習協作幫助,共同提高,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綜合分析的探究學習。 如果打算不讓自己成為「照本宣科」的老師,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調整、補充或重新開發教材。調整教材是教師的權利,教師可以調整教材。不過,任何一份正式發行的教材往往經過了大量的設計和開發,這些教材可能遺留了一些缺憾,但總歸有一些可取的優勢。教師在調整和改換教材時,首先需要充分「吃透」、「利用」這些教材。 下面,我以自己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課文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小英子童年的幾件事。為了讓學生走進這些童年的回憶,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為我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落實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將訓練點定格於描寫這幾件事的段落當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畫面,從而進行落實。 文章中有一個細節,描寫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討論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幹什麼的,童年的浪漫與詩意,成人世界的現實與理性,在這樣的描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幹什麼的,你打算怎樣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設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警覺,孩子們表現了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在這節課上,有過多次這種真誠的師生對話。師生心靈的舒展,思想的靈動,又使課堂變得深刻而豐富。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聽了「如何吃透教材」的專題講座,沈老師運用了一系列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暢談了關於「吃透教材」的有效內容。我學習之後,有了深深的感受: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並明確了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及要求,對教師能更快地進入教學狀態起到了促進作用。 沈老師講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點是「細讀文本、詮釋文本」。我針對這點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文本細讀」正是語文教師積澱言語經驗、獲取言語感悟、啟迪言語智慧、砥礪言語人格的重要路徑和平台。 教師只有首先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而不是被教參、教學設計集萃之類的參考書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讀,才能實現自己的「在場」。文本細讀首先關乎的是教師自身做為一種專業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語,「我讀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細讀的終極意義不在於老師一定要讀出多少「人之未見,人之未發」。 那麼,教師如何真正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呢?我的感受和體會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戰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要實現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自身的「精神惰性」問題。
第二,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
第三,你有多種姿態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進入姿態。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姿態。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語之流中,你總是時不時加以打斷,你問:這樣言述究竟在言述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言述?為什麼只能這樣言述?用意何在?啟示何在?
第四,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 對於「吃透教材」,我切記著沈老師的友情提示:「教材內容豐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學思路清晰,貴在質樸自然;安排課堂練習,切實打好基礎;改革考試評價,準確把握難度」。
推薦閱讀:
※盧麒元刊文首談斯諾登事件:該深刻反思了
※淺談陶淵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
※年月日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語文軒—— 山水田園詩專題教學設想及反思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