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學會拒絕

不知從何時起,乖順的性格總會讓我在一切不樂意的事情面前違拗自己的個性說:「好」,雖然打心底是並不想去做的,但是出於維護好人情世故,我一般都會順從。而這種事情的一般結果就是:我去做了,可是我並沒有很享受這個過程,反而,在配合的過程中,我會顯得焦躁不安,甚至並不配合。那麼問題來了:對於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要不要試著拒絕?在很多次的「陪練」之後,對於「人情」和「心性」兩難齊全的問題,我覺得還是要自己試著去拒絕。我要說的拒絕,不是因為拒絕而拒絕,而是自己確實不想違拗自己的個性去配合的東西,因為自己確實也配合不來。更重要的是,我想讓自己學會說不。從小到大,我們對於父母、長輩的安排總是言聽計從,小到該穿什麼衣服,該留什麼頭型兒,基本都是出於父母的意願,我們很少有能夠表達自己意見的場合和機會。即使有,也會被當成小兒胡言,被隨便應付過去。一旦,當我們明確的表達出不樂意的意思時,便會被冠上「沒有禮貌,沒有遠見」之類的名號,被加以打壓。於是,即便發表了意見也不會有人重視和採納,何必又再發表呢?所以,中國孩子在表達自己意願的慾望方面也越來越弱,跟著前輩的建議走,只要自己沒有反感到極致便也一直隱忍。於是,不滿的情緒也會一直醞釀,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渠道加以泄出的話,很容易積壓不滿而導致最終的崩潰和爆發。很多人會說,很多情況下的拒絕是「沒有禮貌的,甚至是情商巨低的表現。」拒絕並不是無禮的,其中必須要講究拒絕的藝術,如何有禮貌的拒絕,委婉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這才是人際交往的中的重要一課。但是,基本就是如何得體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拒絕之意,同時又能顧忌到對方的情緒,這正是一門技術活兒。可能是從小過於乖順,連「不」我都很少會說出口,從覺得一旦拒絕便會影響到雙方關係,不能夠再做好朋友。另一方面,拒絕是弱勢的我,也從小受到了苦頭,不得不去做很多自己其實並不樂意或者並不擅長的事物。在經過很多次的教訓以後,我開始反思,如何才能夠教自己學會說「不」?如何才能夠得體的拒絕對方?拒絕對方,總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有時理由是正當成立的,有的理由則是自己為了拒絕別人而刻意偽造的。對於一個並不善於或者懶得說謊的人來說,假借借口對於我,會顯得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情。於是乎,對於我而言能迴避則盡量迴避,譬如:盡量會不接這種要求的來電,或者刻意避開這種有整機意願的場合。因為不敢於直接拒絕對方,或者沒有好的辦法可以委婉的拒絕他人,於是老是採用迴避的辦法。因為不想面對這種場合,所以盡量躲開,就好像消失了一樣。其實,這種辦法是拒絕當中最最低端的,因為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害怕直接拒絕別人的不良後果,比如影響到上下級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而刻意迴避別人的訴求,反而會給別人「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形象。相反,如果能夠從雙方的利益角度出發,客觀溫和的陳述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可能最後的拒絕也可以取得對方的諒解,從而也實現了自己「禮貌地拒絕他人」的目的。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到的是,表達拒絕的願望是,能夠真誠懇切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即是對方沒有立即在心理上取得諒解,在以後的交往過程中也不會造成「沒有禮數」的不良印象。其次,如果過於在乎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也很容易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的失衡。儘管在當下,我們必須特別注重別人的感受,但人際交往畢竟還是一件以「我」為主的事情,如果自己因為太過於重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很容易就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甚至被牽著鼻子走,在不觸及原則的前提之下,首先「以我為主」,其次能夠採納別人好的建議和想法,這才是穩定健全型人格應該具有的氣質:理性、客觀、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積極包容吸取,「以我為主」,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的開放性。當然,這說來都是比較輕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有賴於自身不斷的調整和琢磨。但是總體的原則基本還是要「以我為主」,這也是保留自己個性和獨立性的一種方式。拒絕,其實在我看來,就是如何平衡好做自己和遷就他人的微妙關係。如果,在交往當中發現自己也能夠接受,那麼可以試著去適應別人。相反,如果因為不會拒絕,而導致自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那麼就要學著試著拒絕。畢竟,我相信做自己始終才是一件最舒服的事情。
推薦閱讀:

椰子遺精了
享受人生,珍惜人生
人生集錦 (14—25)
哲理句子:人生的48個辭彙

TAG:人生 | 拒絕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