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剔的父母,是生命中最難取悅的人

幾日前,一則由papi醬發布的吐槽母親太過挑剔的視頻,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贊和轉發,視頻的評論區更是變成了大型吐槽現場。

網友們紛紛表示,視頻里那個對孩子的成績、穿著、消費行為過於挑剔的母親,正是「我媽本人」。

說起來,父母對孩子的挑剔似乎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從小到大沒有被家長挑剔過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在上大學以前,父母對我們學習成績的挑剔,應該是很多人心中不可說的痛。

就連周六周日我們不想上興趣班,都會被父母數落為不上進;但如果報了個作文班,卻沒有寫出值得被張貼在班級牆上的範文,我們又會被說是「浪費錢」。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對我們的挑剔之處,會變得越來越多。

在南京工作的小彭,就被爸媽「逼婚」逼到麻木了。

她每次回家,爸媽總是要給她安排相親,這讓她感到很苦惱。其實她也不是沒有談過對象,只是父母都對男方不滿意,還動員家中親戚,要為小彭找一個更好的,結果鬧到小彭和男朋友分手了。這讓小彭很心累。

很多年輕人就是害怕被父母和三姑六婆挑剔,而選擇留守在大城市裡,不回家過年。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便有了「恐歸族」一詞。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挑剔還都情有可原,那麼下面這個新聞中母親的挑剔,實在是讓人「無語凝噎」。

美國德克薩斯州34歲的媽媽凱勒妮·鮑恩,一度宣稱兒子有癌症晚期,需要肺移植等,在8年內讓兒子上醫院超過323次,做了13次大手術。然而,據美國兒童保護機構和檢察官稱,8歲的克里斯托弗根本就沒有病,他接受的大多數治療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母親凱勒妮和兒子克里斯托弗

調查顯示,媽媽凱勒妮很可能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

該病指的是,照料者為獲取他人關注,捏造被照顧者(通常為老人、孩子或殘疾人)有病的情況,甚至直接造成被照料人真的受傷或患上疾病。

這種「你媽覺得你有病」的挑剔,本身就是一種可怕的病。

挑剔的父母會把「愛」變成「害」

其實,挑剔的父母,更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與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不同,父母挑剔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無微不至的照顧。

父母通過挑剔孩子的種種,達到告知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目的,但這就等於直接扼殺了孩子嘗試的可能性。

明明每個孩子都有自主地做「人生選擇題」的權利,可有人卻偏偏因為挑剔的父母,還沒「做題」,就已經被告知哪些選項的答案是錯誤的。

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主判斷的能力,凡事都依賴於父母的意見,「巨嬰」、「媽寶男」、「媽寶女」就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身邊有「媽寶男」的受訪者高達61.0%,而有57.5%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女」。

此外,有71.0%的受訪者,建議家長要學會適時放手,不要過分干預孩子的人生。

「巨嬰」現象泛濫,的確與父母過多地給予意見有關。

在2017年12月8日播出的婚戀節目《愛情找對門》中,主選男嘉賓無視掉大數據的客觀推薦,堅持相信媽媽的選擇,連他對理想的另一半的選擇標準都非常符合媽媽的審美:女方要懂事乖巧。

在與女嘉賓交流的同時,男嘉賓可謂是對他的母親言聽計從,不稱母親心意的女嘉賓,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

的確,小時候,我們的三觀尚未健全,需要父母的提點,方能不走上歪路。

而如今,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能夠通過自己的經歷,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價值觀念,足夠去判斷一件事的對錯,一個人的好壞,而非事事都要依據父母的意見。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見於年齡的虛增,而是體現在自我意識和價值判斷體系的完善。父母過多地指摘,很有可能扼殺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完全有違初衷。

電影《黑天鵝》中的女主角妮娜,是一個完全聽從母親意見的乖乖女。妮娜的母親埃里卡,總是把妮娜的房間布置得充滿粉紅色,連吃的早餐都是粉嫩的西柚,她甚至還幫妮娜剪指甲。

但妮娜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她並不需要母親這樣過度的關懷。

在努力靠近黑天鵝形象的過程中,妮娜內心壓抑已久的叛逆,漸漸爆發,甚至分裂出了另一個自我。

在電影的結局裡,妮娜追求的光明和黑暗共存的「完美」,最終毀掉了她。面對這悲哀的結局,母親埃里卡事事都要監管的培養方式,實在難辭其咎。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挑剔的父母有時候是能夠教育出優秀的人才的。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名,是因為他們有著與之相稱的才華和能力。他們極佳的先天條件,能夠讓他們承受住父母的期待和挑剔。

而普通人則不然。在遭遇父母持續的挑剔之後,心理較為脆弱的孩子,可能會承受不住,繼而引發嚴重的後果。

2016年夏天,成都達州市渠縣中學18歲的學生小斯,在高考過後的幾天里自殺了。

他的個人QQ空間里,有長達2800多字的留言,他試圖通過文字來「控訴」父親經常打自己的行為,並稱自己感受不到家人的愛。

小斯的媽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孩子回到渠縣上初中後,她答應過孩子,如果他考好了就獎勵他一台筆記本電腦,結果是孩子考得不錯,但家裡並沒有應允買電腦的承諾。

原因是夫妻倆害怕買了電腦之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想要等到他考上大學後再考慮買電腦的事。同時,他們也承認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

小斯自殺的悲劇源於,在他的角度,確實很難感受到父母嚴厲和挑剔的背後,隱藏的是寄予他的深深厚望。

作為一個孩子,他覺得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得不到重視,就會漸漸地對父母失望,進而對自身也產生了懷疑。

挑剔的父母,未必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是卻很有可能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低自尊的人格的形成,會使人不容易快樂,不敢輕易相信自己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美國日前一項研究顯示,12歲至13歲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那些從未或很少被家長視為「驕傲」的孩子,產生自殺想法的概率會高出常人5倍,嘗試自殺的概率則高出常人7倍。

那些口口聲聲說「嚴厲都是愛」的家長,很有可能把「愛」變為對孩子的「害」。

父母都不覺得這是挑剔

其實,父母不是真的想挑剔孩子,他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挑剔。

首先,父母的挑剔,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們的心理預設。當我們偏離他們期待的時候,挑剔也就越來越多。

這也是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還小的時候,覺得他可愛得像個天使,恨不得天天將他捧在手心上,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又覺得越來越看他不順眼,哪哪都不對的原因。

主持人陶晶瑩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里談到母親對自己的挑剔,因為她的母親曾經是播音員,所以出於職業習慣,她的母親總愛糾正她的發音,尤其是後鼻音發音。儘管陶晶瑩已經是知名的主持人了。

其次,父輩的價值觀念往往不同於晚輩的價值觀念,他們依仗著固有的審美、判斷對後輩進行提點,便成為了挑剔。

比如,「你媽覺得你冷」這個梗。年輕人追求新潮時髦,覺得秋冬穿個破洞牛仔褲出門也沒什麼的,好看就行了,大不了偷偷地多貼幾個「暖寶寶」。

然而,這種穿法,多會受到父母的挑剔,他們覺得大冷天出門,不穿秋褲就是不科學的,然後必定要苦口婆心地教育年輕人,不穿秋褲容易得老寒腿,要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養成養生意識。

又比如,前些年「空氣劉海」流行的時候,愛美的女生們,怕是也沒少因為這個受父母的嫌棄。「空氣劉海」像「被狗啃的一樣」是父母的審美所不能接受的。

再比如,現在大家都會稱自己喜愛的明星為「老公」、「老婆」,上了年紀、思想較為保守的老一輩也是無法接受的,他們覺得以如此親密、唯一的稱謂來稱呼一個可能從未面對面接觸過的人,是不應當的。

當然,他們當年沉迷於他們的偶像的盛世美顏時,也沒少遭到他們父母的挑剔。

再次,父母老是挑剔,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太愛,就想他們事事都好,便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發表意見,希望孩子少走彎路。

他們覺得自己當年掉進的坑、吃過的虧,沒必要再讓自己的孩子經歷一次。

電視劇《親愛的她們》當中,宋丹丹飾演的單身媽媽馬衛華就是一個典型的虎媽,女兒顧嘉一快三十歲了,她還要對女兒嚴加管教,從女兒的工作到擇偶都要干涉。這讓顧嘉一大感不適,認為媽媽馬衛華已經過分地干預她的生活了。而馬衛華面對女兒要私人空間的「控訴」,卻覺得女兒是「白眼狼」。

挑剔的父母,從來意識不到自己的挑剔。

別讓父母的挑剔毀了你的人生

正如上一個部分講到的那樣,挑剔的父母總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挑剔,因此,想要改善這個兩方皆心累的現狀,作為子女的一方,有必要先邁出一步。

為人子女,理應明白父母的挑剔,不是他們的本意,既然父母挑剔的出發點是好的,就不要下意識地把父母和自己對立起來。父母也曾年少過,他們也承受過上一輩的挑剔。

當他們開始挑剔你的時候,你不妨說清楚自己行為的合理性,溝通的作用遠遠大於沉默。

就算經過交流之後,父母依然不認同自己的做法,他們起碼也能夠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你的舉動。

美國女演員「石頭姐」艾瑪·斯通,從小就熱愛表演,11歲就已經正式登台演出,在她15歲的時候,她決定要以表演為終生職業。

於是,她當即做了一份長達30頁的PPT,並邀請父母觀看。通過PPT的放映,她向父母表達了自己想要輟學去好萊塢闖蕩的決心。

幸運的是,艾瑪·斯通的父母同意了她大膽的想法。

雖然「石頭姐」剛開始在好萊塢的經歷並不是十分順遂,但是她憑藉著自己的實力和強大的信念,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如今更是憑藉《愛樂之城》里的驚艷演繹,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演員。

如果「石頭姐」在15歲那一年,不敢向父母提出輟學的請求,她的人生很有可能就要被改寫了。

當然,子女主動地溝通後,父母也要有相應的自覺:因為害怕過度表揚孩子會導致他驕傲自滿,而常打擊他,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掌握適當表揚的語言藝術,是每個家長都需要具備的技能。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叫我第一名》,講述的是主人公布萊德因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而屢遭打擊,卻依舊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默默努力,最終實現夢想成為出色的教師的故事。

先天的疾病,使布萊德會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奇怪的聲音,這使他在小學時期,飽受老師和同學的冷眼,但是他的母親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他,而是一直鼓勵他,告訴他會成功的。

當聽到布萊德求職失敗後在電話中向自己抱怨,那些校長只能看到他的缺點,卻忽略他的教學能力時,媽媽會安慰他說,錯過像他這樣優秀的老師,不是布萊德的損失,是學校的損失。

這位母親用愛心、耐心和鼓勵的藝術造就了偉大。如果她一路以來都對布萊德多加挑剔,這世界上就要少一個傳奇了。

此外,比起挑剔,父母首先要承認自身的不足,不要把奢望當成合理的要求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單一地以世俗的「優秀」來限制孩子。

用愛去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養出自尊自重自愛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所期盼的,勿讓挑剔傷了孩子的心。

推薦閱讀:

哪個瞬間你理解了父母的某個思想或行為?
窮逼的我,不配有孩子!
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所傳《八關齋戒儀規》
呼喚父母成熟
父母家暴對下一代的婚姻觀影響有多大?如何杜絕家暴行為?

TAG:生命 | 父母 | 挑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