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疾病切記保養陽氣
防治疾病切記保養陽氣
核心提示:名醫華佗曾說:「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為何陽氣對健康至關重要?而保養陽氣在中醫層面的積極意義又在何處?
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也明確道出陰陽是人之根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陽主陰從」是健康標準
陰成形(人的機體)、陽成氣,陰陽與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古人從這種態度出發,開闢出一條治病養生的中庸和諧之路。
人體的陰陽狀態按健康情況分為三種形式:人體健康時陰陽平衡(陰平陽秘),人體生病時則陰陽失衡,而人死亡時的狀態體現為陰陽離決。在正常狀態下,陰陽平衡也不是半斤八兩的關係,只有「陽主陰從」才是健康的標準。
陽氣不是虛無縹緲之物,它有自己的來源。余蓉說,陽氣分先天和後天:先天性陽氣來自於父母,在人體內體現為腎氣;後天性的陽氣則主要由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氣轉化而來,在體內體現為脾胃之氣。
陽氣決定生老病死
余蓉介紹,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簡單而言,陽氣首先與萬物之源太陽緊密相關。從大自然宏觀層面看,太陽的存在對天文、地理、氣象、曆法以及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微觀方面,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性更加明顯:
其一,陽氣是人生長、發育和繁殖的根基。陽氣在人體內的先天表型就是腎氣:女子到七歲,腎氣已經充盛;至二十一歲,腎氣充滿,智齒長出,生長發育期結束;而到了三十五歲,身體開始衰老,首先是陽明脈衰退,面容開始枯焦,頭髮也會墮脫。男子到八歲,腎氣已經充盛,頭髮長出;二十四歲,腎氣充滿,筋肉骨骼強勁,智齒長出,生長發育期結束;到了四十歲,腎氣開始衰退,頭髮乾枯,牙齒脫落。
其二,陽氣推動人體一切生理功能的運作。陽主動、陰主靜,感覺器官的靈敏度、肢體運動能力、精力的好壞,都源於陽氣的推動;人體水谷的運化,精、血、津液的生化輸布及代謝產物的傳送排泄,也都需依賴陽氣得以實現。
其三,陽氣不足是人體生病的內在原因。陽氣是人體防禦疾病的重要因素:若陽氣虛於外,那麼機體將失去溫煦肌膚及抵抗外邪的能力;如果陽氣虛於內,機體臟腑的功能就會減弱,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輸布也就失常,機體會因虛弱而發病。
通過對古人唯物哲學觀和《黃帝內經》醫學思想的學習,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人體的正常生理是以陽為主導的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的結果;人體疾病的發生髮展,則源於以陽氣為主導的陰陽對立統一協調的正常關係被破壞。
誰傷害了我們的陽氣?
既然陽氣對於人體機能如此重要,那麼陽虛的主要表現在哪裡?引用清末著名傷寒學家的話給出答案:「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卧,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皆是陽虛的真面目。」余蓉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歸結成我們容易理解的癥狀,人如果出現四肢畏寒怕冷、疲乏無力、性慾低下或全無、虛汗不斷、說話聲音低弱、食慾差、食則腹脹、口中淡白無味、口不渴、喜食滾熱之品、面色萎黃或蒼白、眼光無神、口水多、小便清、大便稀、舌頭顏色淡而不紅以及舌體胖大有牙齒壓痕等癥狀,就要考慮是否陽氣不足了。由此可看出,生活中許多不適狀態都是陽虛的表現。
使人體陽氣受損,多數都是平日里的不良習慣和誤區造成的:
首先,作息沒有規律。不按天地陽氣的變化來作息,尤其有害的是熬夜無度和超過身體承受限度的運動。
其次,不適寒溫。天冷不增衣被,夏天對著空調猛吹。
第三,飲食不節制。喜吃肥甘厚味和冰凍生冷的食品,另一方面就是嗜酒貪杯。
第四,恣欲作勞。不分晝夜地工作、勞心耗神和房勞過度都是誘因。
最後,濫用中藥清熱葯、養陰葯以及濫用抗生素,都是傷害陽氣的重要原因。「人們總以為自己隨時都在上火,就無節制地服用清火藥,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是因為,養陰之品屬陰性,過用則加重陽氣運化的負擔,消耗陽氣,導致陰盛則陽病;清熱葯、抗生素味苦,中醫講苦寒敗胃,濫用日久必然損傷脾胃的陽氣,久而久之傷及腎陽。濫用清熱葯、抗生素後,病人往往出現食慾下降、疲乏無力、怕冷、出虛汗、面色蒼黃、腹脹、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夜尿頻數、舌淡苔白和脈無力等諸多不適,而這些恰恰是典型的陽氣不足的表現。
防病治病重在保護陽氣
重視保護陽氣包括兩方面內容:一者切忌傷害陽氣,二者需時刻注意扶助陽氣。
防病,即治未病,需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後調理。余蓉認為,防病「治未病」的思想離不開保護陽氣:陽氣強盛,才能使臟腑的功能強健,精、氣、血、津液才能充實,機體的抗病能力自然強大,邪氣才不可侵犯。《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虛邪風,避之有時」,就是這個道理。
而治病過程中,則更需全程保護陽氣,切忌傷害陽氣。《黃帝內經》上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治病的早期,重視陽氣的保護可以使很多疾病消除在萌芽狀態;陽氣能使臟腑之間功能協調、相互安和,阻止疾病的相互傳變;陽氣還能增強機體的康復能力,使已病之體早日康復;另外,充足的陽氣還可預防疾病複發。
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作息規律(晚上盡量減少活動,春夏可適當晚點入睡、早點起床,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適寒溫(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冷氣過低)、飲食節制(以素食為主,動物性食品要少,飲酒切忌過量過頻)、不妄作勞(慾望淡泊一點、思想簡單一點、工作少量一點、對己對人寬容一點)、合適運動(運動忌諱大汗淋淋,尤其在冬天,特別是身體陽氣不足之人,以不出汗為佳。運動後以舒適為度,不以運動量論英雄)。一言蔽之,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病期間,杜絕濫用中藥清熱葯和養陰葯;要時刻保護陽氣,儘早使用扶陽葯;同時杜絕濫用抗生素。按照中醫提倡的合理飲食方式做到飲食節制,要堅持「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通過健康的膳食結構,實現補精益氣的功效。
推薦閱讀:
※五個指尖疼痛,幫你自測疾病
※《助手》| 退化性疾病營養素補充療法——癌症篇(一)
※更年期是疾病高發期
※如何治療吞口水強迫症?
※【疾病調理】空腹血糖高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