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人切記:這些端午習俗你一定要知道丨端午節不能互道快樂!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新的意思。《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我國古代農曆月份按干支排列,十一月為「子月」,輪到次年五月恰好是「午」,「午」與「五」同音,又是單數屬陽,所以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陽,或稱「重午」、「重五」。民間大都認為,屈原是這天投的汩羅江而死,為示紀念,沿襲成節,就成了端午節。
客家人還稱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節慶。五月初,人們就抽空上山採摘包粽子的竹葉,採集葛藤、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客家人除了包粽子、熬粽子外,還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同時還請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廟燒香,備牲禮祭祖,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客家諺語對"五月節"也有獨特的見解,例如"未食五月粽,襖袍毋入瓮",意思說在端午節還沒到、還沒吃粽子之前,天氣仍然有可能會變冷,要等端午節過後才能把冬天的衣服收起來。所以大家常說,在端午節過後,才是夏天真正地到來。
粽子,有的地方稱「角黍」、「裹粽」。端午吃粽子是我國民間長久盛行的習俗。早在《續齊諧記》里就有如此記載:「屈原5月5日投汩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相傳在漢朝,汩羅江何俊在江邊行走,忽見屈原迎面而來,面黃肌瘦,愁眉苦臉,何俊問:「三閭大夫,您怎麼變成了這個模樣?」屈原說:「你們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飯和菜肴都給蛟龍吃了,我無法吃到,所以餓成這個樣子。請你告訴人們,以後飯菜可用蘆竹葉包裹,用五色線捆緊,蛟龍就不敢吃了。」後來,人們據此做成了粽子。
五色絲中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合道家五行陰陽之說,所以蛟龍懼怕五色絲。這種五色驅邪做法,完全出於滿足信仰上的需要,沒有科學根據。現在五色絲線扎粽子的習俗已經消失,為了方便客家人改用棕絲或棉線扎粽子。
如今,客家人做的粽子花樣百出五花八門,讓人大飽眼福和口福。品種上有裹肉的葷粽,有不裹任何東西的涼粽,有用八寶飯包的八寶粽,還有用花生米、瓜子仁、芝麻、核仁包的五仁粽等。形狀有三角錐形、四角枕頭形、斧頭形、尖角形等。
端午節掛黃葛藤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當天,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
據了解,黃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乾等,是一種既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繫。唐末黃巢帶起義軍進入閩粵贛地區,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相繼趕路,進行第二次南遷。恰逢端午黃巢率軍路遇一婦人,看她背一個十多歲孩子卻手牽一個三四歲小孩,黃巢則問其緣由。「聽說黃巢軍隊將至,此孩童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戰亂中身亡,現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著,年幼者為我兒。」婦人說。黃巢被婦人之舉感動,於是告知婦人,「大嫂,我乃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你落戶時在門前掛上黃葛藤,即可避禍。」婦人到石壁村便將掛黃葛藤的事告訴客家鄉民,於是家家戶戶門前掛上黃葛藤,保住了整村人性命。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每年端午節千家萬戶的門窗上都掛滿了菖蒲、艾葉。其實,傳說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好人平安無事的美好願望,更重要的是掛黃葛藤、插艾葉有解瘟禳毒的意義,具有醫藥保健的科學價值。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所以,端午節是不能祝人「快樂」的,只能祝人「安康」,一定要記住哈!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除了代表端午的粽子外,在這一天,很多的朋友會發送互祝「端午節快樂」的簡訊。對此,非遺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端午節可以說:「端午安康。」
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推薦閱讀:
※秘你不知道的是,只有女生才知道哪些女生不是好東西!
※你知道嗎?14種常見食物有時堪比砒霜
※想要知道女人愛你有多「深」,看她敢不敢給你看這3種東西!
※鳳凰知道:為什麼要制定「八二憲法」?
※男孩變聲後還能長多高?知道真相後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