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必考論述題 | 輿論反轉劇

自互聯網與新媒體迅猛發展以來,輿論反轉變得頻繁化。輿論究竟是如何在引發、傳遞、引導和疏通的過程中,發生了偏轉;輿論反轉現象的內容、原因、過程、引導方式又涉及哪些問題,有哪些共有規律?今日小編帶你重走輿論反轉的「套路」。2013年至2015年,輿論反轉這個新興話題受到學界和網民的極大關注。網路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媒體從業者片面報道新聞事件等因素,導致在新聞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輿論出現倒戈。無論是「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還是「手術台自拍事件」、「上海逃飯女事件」等,輿論反轉的新聞都將如何避免謠言傳播的問題擺在大眾面前。一關於輿論反轉「輿論」或「輿情」是近些年傳播學領域出現的新興辭彙和熱點問題。「輿論反轉」是在2013年成為關注熱點,相對權威的學術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張相濤在《基於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一文中提到:「受眾在獲得特定信息後對事件作出的相反論定,通常情況下輿論反轉會發生在事件發生後的不同階段,而受眾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觀點也存在著巨大差異,輿論反轉往往藉助於特定的媒介載體進行傳播」,算是對「輿論反轉」提出的較為規範的概念。綜合不同學者觀點,我們不妨對輿論反轉下一個定義:以新聞的面目出現,由於受媒體或爆料者導向影響,加上公眾缺乏分析能力、盲目表態,事件發展初期出現輿論倒向一邊的現象;隨著更多信息的披露,事件要素經歷至少一次反轉,與最初呈現的信息部分或完全不符,從而引發輿情多次變動的信息傳播現象。一輿論反轉典型事件2013年至2015年的知網論文搜索結果顯示,關於輿論反轉的主要文獻有35篇,均以具體事例作為分析對象,其中,「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2015年5月)共有13篇,「手術室自拍事件」(2014年12月)共有4篇,「安慶槍擊案」(2015年5月)共有2篇,「中年男子打老太事件」共有1篇,「外國小伙扶老太被訛事件」有1篇。如果我們將眼光轉移至2016年,反轉新聞的發生數明顯是遞增狀態,主要包括:1月17日的「江蘇女教師監考中猝死事件」;2月6日的「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2月14日的「東北農村『禮崩樂壞』事件」;2月17日的「城裡媳婦怒掀桌事件」;2月25日的「河南抹香香事件」;3月6日的「男子借20萬照顧植物人女友事件」;3月18日的「中國遊客泰國鏟蝦事件」;3月23日的大媽「碰瓷」玩具車報道事件;4月12日的「西班牙華僑捨棄億萬資產與浙江農婦結婚?」事件;5月5日的「陝西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事件;5月10日的「被拐兒童遭鐵籠囚禁?」事件;5月14日的「雷某『嫖娼』被『電擊和毆打』」事件;5月31日的「『偷雞腿』媽媽」事件;6月4日的「民警手銬騎車女子」事件。三輿論反轉的表現通過對2013-2015年以來的社會反響較大的反轉新聞進行梳理,發現反轉新聞一般都遵循「事件曝出-媒體跟進-輿情初步形成-事件出現轉折-新聞反轉-輿情隨之反轉」的傳播路徑。事件消息源較之以往更為多元,除了機構媒體的各類發布平台,還有網帖、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反轉新聞之所以能夠引起較大的輿情反響,與其以下兩個主要特點密不可分。一是話題性強,契合某種社會心理或民眾情緒。話題性強使得事件具有得到大範圍傳播、引爆輿論場的可能性,與當下的媒介環境、社會環境和民眾情緒息息相關。如春節期間引發極大關注的上海逃飯女事件,儘管後來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它本身所帶來的關於城鄉差異、地域歧視、婚嫁觀念、貧富差距等話題的討論,超過了對事件本身的關注,媒體的助推與網友的互動和熱議,造成了春節期間的刷屏級現象。二是事件反轉往往會帶來輿情反轉。反轉新聞的「反轉」不僅體現在事件本身前後面貌的反差,也體現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輿情的反差:在事件最初,輿情可能呈現出對某一方支持對另一方撻伐的傾向。隨著事件的發展,結局與人們最初的預期截然相反,人們發現自己站錯隊、表錯態,轉而支持另一方,於是輿情也隨之反轉。比如在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中,第一次反轉之前,網民普遍討伐無良店家宰客;店家發聲之後,事件出現第一次反轉,網民隨即轉向指責顧客無理取鬧;調查組介入,顧客接受媒體採訪,事件出現第二次反轉,網民又掉頭指責店家混淆視聽惡意宰客。四輿論反轉原因分析面對新鮮出爐的新聞事件,部分媒體與公眾往往習慣性地將矛頭對準一方,而當事件全貌呈現後,輿論態度卻又常常出現前後矛盾的快速轉換。很多人感慨「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輿論頻頻反轉,背後原因值得玩味。1碎片化信息引髮網民情緒性判斷 受民粹主義等思潮影響,部分網民在未經獨立思考、尚未看清「信息霧霾」中的真相時,就對事件採用標籤化方式,急於對孰對孰錯下結論。而一旦當事人被貼上身份標籤,網民們的是非曲直判斷就基本不再依賴事實。2部分媒體標準異化,鼓勵「博眼球」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時效性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對新聞稿件點擊量、轉載量的考核也上升到新的層級,這導致部分記者為搶時效、創獨家,在信源和事實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就過早傳播了「表面信息」,誤導網民認知,為輿論的情緒化推波助瀾。此外,部分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的「標題黨」行為也難辭其咎。3「眾聲喧嘩」使熱點事件輿論反轉幾率上升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壟斷了傳播渠道和話語權,其他主體的發聲和反饋渠道極為有限。輿論的發生及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同軌,經歷事件發生——媒體報道——輿論討論——事件退出媒體議程——輿論平息的過程。但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話語權的公眾、大V以及其他組織機構,通過自媒體渠道發聲。由於存在多元的信息來源和信息主體,輿論的發展除了遵循新聞事件的同軌路徑,在輿論討論這個環節也經常會出現「變異」並形成多種價值觀並存的「眾聲喧嘩」狀態,由此使得熱點事件中輿論反轉的幾率上升。特別是草根網民爆料並持續發掘細節、輿論領袖評論轉發形成「二級傳播」以及網路媒體的持續跟進都會影響受眾的態度傾向,並將輿論迅速推向高潮。由此形成網民爆料——新媒體發布——傳統媒體跟進——輿論聚合——媒體發掘真相——輿論多次反轉——議程退出/輿論平息的傳播模式。五良性輿論生態需要各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新聞真相的一波三折牽連著輿論的來回反轉,「玩弄」公眾的同時也消解著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長此以往,最終導致的將是輿論失序乃至社會失序。在輿論反轉頻現的當下,主流媒體和其他輿論主體應多關注事實,少表些情緒化態度。1公眾:媒介素養亟待加強 由於公眾在輿論形成、發酵、聚合等階段的高度參與,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防止情緒化判斷十分必要。公眾若能在媒體新聞報道初期,將自己的話語權先稍稍放一放,剋制自我的表達,等待媒體將事件的關鍵因素完全呈現之後再理性判斷,對於減少輿論反轉發生頻率必然有助。2媒體:戒驕戒躁,努力呈現事件全貌 具體來說,傳統主流媒體的優勢在於通過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給受眾提供思考和理性判斷的空間,各類網路新媒體的優勢則在於通過專題和快速跟進,集納多元主體的觀點,更全面的呈現事件本身。因此,新老媒體應加強合作,戒驕戒躁,共同努力呈現事件全貌。3政府:輿情治理機制有待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輿情治理處於一個開放而多元的信息環境之中。在這樣的形勢下,輿情治理工作就不僅是宣傳部門的事情。如何有機協調與整合輿情相關管理部門, 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媒體和社會各類組織的優勢,在保障媒體各項權利的前提下建立媒體報道的外部監督機制,是有待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由考新聞秋葵整理微博:考新聞的小窩
推薦閱讀:

黃育川:中國最危險的敵人是全球輿論
桑本謙:「標杆」?還是「警示牌」?——解讀李昌奎案及其引發的輿論風暴
輿論戰場吹起新號角
蘇聯解體的輿論因素
馬超群「高官乾爹」是輿論焦點?

TAG:輿論 | 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