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別再逼孩子分享了!
前幾天帶孩子到小區遛彎兒,鞦韆處排起了長龍,都在等待一個叫「佳佳」的小女孩。
佳佳已經玩了好一會兒了,但是意猶未盡,她奶奶看到這麼多人排隊,面上有點掛不住,催促了好幾次,「該下來了啊!你看好多人等著!」
佳佳使勁兒搖頭,奶奶有些生氣,「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不愛分享?!我數10個數,必須下來,10,9,8……」
「我不要!!我不要!!」佳佳眉頭皺得更緊、手也攥得更使勁兒了,到了「1」,她還是堅決不下來,奶奶佯裝要走,沒走出兩米又停下來,「我真走了啊!你還不下來?」
到最後,沒招了,奶奶一邊誘惑著「走,我們去那邊看鋼琴」,一邊生拉硬拽把佳佳從鞦韆上弄下來,還和一旁的我們嘟囔,「不好意思啊,你們玩吧,她事兒可多了,回回都這樣,太自私不懂事。」
轉眼小葉子玩好了鞦韆,又在不遠處被一群小夥伴吸引,有小朋友推了個小豬佩奇小推車,還有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擺弄著廚房過家家道具。
小葉子站在那,看得出來她也想玩,有幾個鄰居趕緊招呼自己孩子:
「妹妹來了,她也想玩,快帶她一起!」
「睿兒,把你的小車給姐姐推推吧!」
「——不要!」
「——我的!」
孩子們原本鬆弛的情緒,一下子像上了個小警報鐘,有的著急捂住、有的馬上伸手阻攔……
「真是的,怎麼不懂得分享。來,給你,一起玩吧沒事兒!」家長們又看不下去了……
幾乎每次帶娃出門、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時,都會遇到「看上對方玩具」、「搶公共物品」的衝突,家長出於成人的社交面子和「分享是美德」的傳統觀念,很容易就替孩子做了「必須謙讓、必須分享」的決定,如果孩子不樂意,各種貼標籤、批評、說教、威脅也隨之而來。
讓孩子學會分享是件好事,可是,不愛分享,就是自私嗎?
如果娃會表達,他們肯定要說,「媽媽,我比竇娥還冤!大人啊,為什麼你不懂我的心呢?」
美國兒科學會、耶魯大學數十年針對孩子的分齡研究都發現,孩子對於「分享」這件事的理解,是隨年齡慢慢從無到有的:
2歲以內:「分享」是個毫無意義的詞兒,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才應該是被關注的焦點,而且對屬於他的玩具,有非常強的佔有慾,會經常爆發爭奪玩具和關注的衝突。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天生更關注自己的需要,只從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出發看世界,甚至表現得很「自私」,經常拒絕跟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甚至認為,每個人的想法和感覺都和他們一模一樣,因此,用「如果他這麼對你,你會怎麼想?」之類的話去約束孩子,是完全沒有作用的。3歲以後:到了3歲以後,孩子已經不會像2歲時那麼「自私」了,自我意識正在完善,在與他人的遊戲過程中,會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3歲多的孩子,大部分時候已經可以用輪流玩耍或交換玩具等方式,自己解決跟夥伴之間的紛爭。
所以,不分享不等於自私,我們必須要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孩子只有擁有了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之後,才會發自內心地樂意跟別人分享,而且,要不要分享,需要由孩子決定,哪怕過了3歲,他也「有權」不分享:
前不久Facebook上有一個叫Alanya的媽媽火了,她帶兒子Carson去公園找朋友玩,迎面走來6個小男孩要求Carson分享自己的變形金剛、樂高玩偶和玩具卡車,面對這些要求Carson不知所措,但在媽媽的堅定鼓勵下,Carson勇敢地拒絕了。
Alanya的行為在Facebook上獲得了十萬個贊。
明確了「尊重孩子不分享、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這一前提,我們就懂得不要輕易替孩子做決定:要不要交換、怎麼換,必須徵求孩子同意,有個事先約定,而且最好等一等,先不著急出手,看看孩子們自己能想到什麼方式去解決。
我還有一些具體的實踐過的小策略:
1加強孩子的「所有權」和「順序」概念。
從女兒快2歲開始,我就會在平時,努力讓她知道一些「所有權」的概念,什麼是「你的」、「我的」、「別人的」,而不是一到外面,才發現「這個也不是我的」、「那個也不是我的」。
比如有陣子女兒迷我的手機,總希望搶過去「看寶寶」,我都會告訴她,「這是媽媽的,我可以拿給你,但是需要上鬧鐘,然後你要還給媽媽」,鬧鐘一響,和善堅定地拿走。
在外面碰到有人要拿女兒的東西,我也會徵求意見,允許孩子拒絕:「這是你的,你想要分享嗎?你也可以說不。」「你要玩妹妹的小兔子嗎?那你要問問她哦!」
但對於公共的物品,比如家裡的pad、食物,外面的滑梯、鞦韆,我會慢慢影響女兒知道,「要按先後順序輪流限時使用」,不會因為她是小孩就讓步,她也逐漸明白,現在別人用,待會也能輪到自己,而不是沒有了。所以在戶外盪鞦韆時,小葉子通常更容易接受必須「等待」。
2讓孩子有「交換」的資本。
我一般出門前,會讓孩子至少選兩樣佔地兒不大的、她喜歡的玩具放包里,這個好處是,除了出門有的玩,遇到小夥伴能大大派上用場!
孩子們都不喜歡被「空手套白狼」,每次小葉子被拒絕不知所措時,我會提示她,「你想玩這個是嗎?包里有兩樣玩具,你想拿哪個和姐姐交換著玩下?」二選一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心愛之物又不至於都被拿走,孩子往往願意嘗試這樣的「交換」。
這張圖片,就是女兒用自己的「兒童玩具手機」,交換了對方的小推車,交換的孩子,也特別地高興。如果擔心孩子玩上癮了不撒手,一定要記得快到時間了提示孩子,「再玩3分鐘還是5分鐘?」、「你要自己還,還是媽媽幫你還?」不要措手不及直接搶哦!
3讓孩子發揮創造力融入吧!
即便孩子手上沒有交換的「籌碼」,也一樣可以融入別的孩子們的小世界。
我喜歡啟發孩子觀察,把家裡、大自然、小區里見到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玩具,甚至隨意排列組合。
比如,我會故意「混裝」一些玩具,過家家茶具、恐龍、穿衣拼圖,孩子自己能琢磨出把穿衣拼圖放盤子里、然後喂小恐龍吃飯的遊戲;到了外面也是一樣,隨手撿個小石頭、放在路邊的水坑裡,這就是在「給石頭洗澡」。
類似的引導多了,孩子也會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比如孩子們在拿碟碗玩過家家,一開始女兒只是站在外面,很快,她想到了去旁邊摘幾片葉子——這正是過家家需要的「食材」啊,結果她不但帶動了其他小朋友一起摘食材,還成為了「烹飪」的小主力,一群小夥伴玩的超級開心!
一個「私有物品所有權」被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大方的分享,擁有很強的安全感;而一個從小被說「自私」、被強迫分享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討好」、「不懂說不」的困擾。
所以,講真,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也請停止無謂的干預和貼標籤:沒有「小氣」的孩子,只有控制欲過度的家長,咱的娃,都好著呢!
推薦閱讀: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如何保持孩子優美的舞姿
※被異化的兒童–談有毒父母對孩子的損害 為什麼有的人老是活不順心? 性格決定命運再探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一位母親的教女50句名言:句句滋潤著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