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猛文:中國讓最為瘋狂的美國「徹底歸零」!
我們知道,為抗議北約直升機26日空襲造成24名巴基斯坦軍人喪生,巴基斯坦29日決定抵制12月5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阿富汗問題國際大會。
因此,如果在這個背景下去觀察這兩則新聞,去對比一邊承認「巴基斯坦士兵遭北約空襲事件是一次『悲劇性事件』」,一邊卻是「美國總統拒絕就北約炸死巴基斯坦24軍人正式道歉」,最後又來個「白宮強調『參加這次大會非常符合巴基斯坦的利益』」,也就不難強烈地有如下感慨:
第一,冷戰之後,見過「兇殘」的美國政府、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兇殘」的美國政府!
第二,冷戰之後,見過「極其被動」的美國政府,但卻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被動」的美國政府!
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先做個簡單回顧。針對「北約悍然襲擊巴軍哨所造成巴基斯坦數十名官兵死傷」一事,我們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即:
其一,就襲擊「本身」而言,不論襲擊手段、時間、地點、對象、規模,無不有著極其強烈的一種、「精心策劃之後....」的「策劃證據」;
其二,就襲擊「意圖」而言,不論是在「測試」層面、還是在「伴隨攻擊」層面,無不有著極其強烈的一種、「精密計算之後.....」的「精算痕迹」;
其三,綜合「其一」與「其二」,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指出:
首先,這是國際局勢自進入「第四波排列與組合」以來、「美國利益」將「測試」與「伴隨進攻」這「兩大特徵」結合得最為緊密、也最為露骨的一次「戰略測試」,也是「最為瘋狂」的一次「戰略測試」。
其次,值得強調的是,與「此次襲擊」的「企圖心」相比,在某種角度上,就其「測試意圖」而言,什麼利比亞之亂、敘利亞之亂,相較而論,本質上都不過是一、兩隻「小插曲」而已。
再次,從方方面面的「第一反應」來看,「此次襲擊」距離重置「第三波排列與組合」與「第四波排列與組合」中的「某些關鍵環境變數」,就「差那麼一點點兒」,也就是說,「策劃襲擊者」企圖通過「這種殘暴的襲擊」對「某些關鍵環境變數」進行「重置」,而由於「方方面面」的「整體反應」非常到位,從而令這種「許多人看上去極可能實現的美國企圖」終究「仍沒實現」。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自「美國利益集團」用「奧巴馬傾聽主義(民主黨)」替換了「小布希單邊主義(共和黨)」以來,幾年的時間過去了,期間,「奧巴馬主義」一直想藉助「巧實力」去彌補「布希單邊主義」與「次貸危機」對「美國絕對實力」的巨大消耗,彌補「美國相對實力(美國軍事技術絕對優勢之神話)被徹底打碎」之後出現的「巨大實力不逮」,但其期間的一切重大「彌補努力」,都「極可能」因「此次襲擊」而「徹底歸零」。
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我們是說「極可能」,這是因為「局勢還在發展」、許多事情仍須觀察,因此,換句話說,如果「方方面面」對「此次襲擊」的「後續反應」「繼續得當(請注意我們的用詞)」的話,那麼,「美國利益」在期間所施展之一切重大的「彌補努力」,都「將」因「此次襲擊」而「徹底歸零」。
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兩則新聞片段。
巴基斯坦警告:如主權再遭侵犯,將終結對美國反恐戰爭的支持
俄羅斯: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儘快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主席:敘反對派不尋求外國干預
【時事點評】先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巴基斯坦繼抵制德國舉行的阿富汗和平會談後,於12月1日再次警告說,北約空襲事件或將影響巴基斯坦對美國反恐戰爭的支持。
在這裡,有必要補充一個細節,即:就是在巴基斯坦發出上述警告的1日上午,據報道,又有2名巴基斯坦人在阿富汗收集木料時被殺。而巴基斯坦官方則稱:北約部隊曾向這兩人駕駛的汽車開火。針對巴基斯坦官方的指責,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北約目前尚未就此給予任何回應。
●間接證明襲擊巴軍完全是一場「精心策劃」後的「精算式攻擊」
從北約(美國)極其蠻橫的態度去看,「不肯道歉」、且又「不肯收斂」的北約(美國)顯然知道「自己想通過襲擊巴基斯坦軍隊去得到什麼」,這也間接證明,襲擊巴基斯坦軍隊完全是一場「精心策劃」後的「精算式攻擊(就『精算』這一點,稍後再展開)」。
●北約(美國)究竟想拿到什麼?
至於北約(美國)究竟想拿到什麼?我們不妨再次從幾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一些事情說起。
我們知道,許多媒體(包括美國自己的媒體)」在過去的這些年中,針對911事件、曾經多次重複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美國9.11事件有許多疑點。
許多媒體也進一步認為:雖然這些疑點可能永遠沒有可能澄清,但在這些疑點沒有澄清之前,人們就有足夠的理由懷疑「美國決策層事先知道911恐怖襲擊」。
更多媒體當然也就有理由認為,如果「美國決策層事先知道911恐怖襲擊」,那麼,接下來的一切(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利用「911」。
●借「這一認為」引出這樣一組「即有觀點」
在此,我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去展開什麼,只是想借「這一認為」引出這樣一組「即有觀點」,即:
第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911事件的「前因」特別是「後果」去看,在美國本土給美國造成重大傷亡的「911」事件,不論其真相如何,就「即往的歷史」而言,它都是冷戰結束後又一次全球戰略格局重大變化的轉折點;
第二,美國處理整個事件的「完整路線圖」大致如下:利用911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傷亡,美國新保守主義(布希單邊主義)在「美國民眾的高支持率」下,以「不是美國的朋友就是美國的敵人」的「美國標準」,瞄著兩個全球戰略要點,接連發動了兩場戰爭,先是針對阿富汗的所謂「反恐戰爭」、再是針對伊拉克的所謂「尋找大規模殺傷式武器的戰爭」。
●美國人還有一場「一直想打卻一直未敢打」的伊朗戰爭
第三,對這個所謂的「完整路線圖」,我們不妨做個簡單說明,它主要包括這麼幾個要素:911恐怖襲擊,本.拉登(基地組織),阿富汗,伊拉克,再就是伊朗。
因此,對比這張「完整路線圖」,以及美國利用其中的兩個要素(911恐怖襲擊,本.拉登或者基地組織),圍繞另兩個要素(阿富汗與伊拉克)已經打了的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人還有一場「一直想打卻一直未敢打」的伊朗戰爭。
●阿富汗作為一個要素,對「華盛頓決策者」而言、它所起的作用是綜合性
第四,對「華盛頓決策者」而言(不論是小布希團隊、還是奧巴馬團隊),阿富汗作為一個要素,所起的作用是綜合性的,即:
其一,發動阿富汗反恐戰爭、特別是「阿富汗戰爭的後續發展」,至少可以用來干擾「中國從中東、中亞的能源供應點順利獲取『目前地球並不短缺(請注意這一點)』的能源、並以此為戰略支點、向這兩個方向輸出影響力」的中國國家戰略,從而遏制中國的戰略空間。
其二,以「阿富汗反恐戰爭」為支點,美國還可以伺機搞亂巴基斯坦(如果巴基斯坦不配合美國南亞與中亞政策的話)與印度(如果印度不配合美國南亞與中亞政策的話),直至引爆克什米爾戰爭,在南亞製造一個令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共同流血」的傷口,從而徹底打亂中國的「上述戰略」。
●美軍順利「蛙跳」進入阿富汗,在中國的身邊成功「戰略扎釘」的「大背景」
第五,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美國的這一意圖,歐盟也好、俄羅斯也罷,都是「樂見」並有心加以利用的。
值得強調的是,這正是美國藉助「911事件」、在北約(歐盟)與俄羅斯的配合下,順利「蛙跳」進入阿富汗,在中國的身邊成功「戰略扎釘」的「大背景」。
另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當時正處於顛峰狀態的美國綜合力量、在被打了一劑「911恐怖襲擊」的「雞血」之後,在美國民眾的全力支持下、甚至世界輿論的「非常同情」下,對「進入阿富汗反恐」是勢在必得。
可即便如此,在獲得巴基斯坦通道的過程中,並不順利。真實的情況就是,在秘密談判過程中,美國政府甚至揚言「如果不配合、就準備將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時代」。
在這裡,我們想補充一個細節:當時,在巴美談判過程中,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曾準備緊急訪問北京,但中國政府卻公開表示了這樣一層意思,既:鑒於目前反恐形勢,建議穆沙拉夫留在國內處理事務。這之後,巴基斯坦才同意為「阿富汗反恐戰爭」開放通道。
●中國政府對「911後美國全球戰略實施順序」的準確判斷
第六,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事實證明,當年,在美國可以順利獲得「歐洲、俄羅斯」的配合,雖最終獲得、卻「並不順利地」獲得巴基斯坦通道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對「911後美國全球戰略實施順序」的準確判斷。
如果站在美國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在利用911恐怖襲擊獲得「歐俄」的配合、順利「扎釘」中國身邊,從而在「中歐俄」之間製造出「戰略互信不足」的間隔之後,儘管表面上鞏固了北約的團結(在科索沃戰爭中,剛誕生的歐元被美國一打積弱,已經暴露出歐美之間不可調和的戰略衝突)、削弱了上合的基礎(當時、上合組織剛剛宣告成立不久),但由於立刻就將「阿富汗反恐戰爭」、在南亞與中亞方向、擴大為一場「主要針對中國的戰略行動」的話,必然遭到中國從軍事、政治甚至經濟層面的全力反擊,並一定會為伺機而動的北約之歐盟、上合之俄羅斯所「全面利用」。
●美國決策層至今仍然警惕、或者害怕著的一種可能性
而一旦此前提供配合的歐盟、俄羅斯在中美直接對抗的關鍵時候,對美國撤回戰略配合、甚至「伺機」對美國反手一擊的話,那麼,美國就極可能同時面對「北約的提前分裂」與「上合的迅速壯大」的孤立境地,從而「全面、最後獨自」陷入一場「蘇式的阿富汗戰爭」。
在我們看來,在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卻始終不敢「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從而始終不敢將大規模增兵阿富汗的計劃落到實處、始終不敢將一場「主要針對中國的戰略行動」的「必要準備工作」落到「實處」的情況來看,美國決策層至今仍然警惕、或者害怕著這一點。
第七,由於時勢已經有了極大的轉化,在今天(2010年1月),美國的相對實力與絕對實力均已下降,歐元已經與美元公開競爭,歐盟也已經在著手進行政治統一,俄羅斯國力也較科索沃戰爭時有極大的恢復,中國的相對實力與絕對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一旦美國「全面、最後獨自」陷入一場「蘇式的阿富汗戰爭」,那麼,「中歐俄」中的「大多數(註:這次還不僅僅是中國一家)」是否最終允許「美國像越戰之後那樣順利撤出、並重新做人」,那就要看美國人的造化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中歐俄」之「大多數」中即有龐大經濟實力、又有強大軍事實力的一家,如果中國「不允許」,那麼,美國要想像越戰之後那樣「順利撤出」、幾乎不可能!
●上述「即有觀點」形成於「中段反導」之後不久的「那段日子」里
在這裡,我們請大家注意兩點:
第一點,那就是,上述「即有觀點」並非來自我們最近的討論內容,而是2010年年初、準確地講、是來自「中國成功進行中段反導」之後不久「那段日子」所形成的討論紀要。
我們想強調的是,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近兩年的時間,但從期間的「國際政治風雲、尤其是經濟風雲」來看,特別是「北約(美國)悍然襲擊巴基斯坦軍隊、並致死28人」的最新發展來看,「上述觀點」不僅仍然成立、而且還特別顯示出其強大的預見性。
●「上述觀點」的核心在於:美軍最終是否可以順利撤出阿富汗!
第二點,我們想特彆強調的是,「上述觀點」的核心在於:在「阿富汗戰爭」之「後續發展」的層面上,由於我們看不到「美軍有任何實現其既定戰略目標的可能性」,因此,不論它最終陷入一場「蘇式阿富汗戰爭」、或者為了避免這一點、而提前選擇「前蘇聯自阿富汗撤軍」,其結果其實都可歸結為一個問題,那就是:美軍是否可以順利撤出阿富汗!
顯然,所謂「順利」,指的就是「不因此而觸發美國全球戰略、或者美國全球安全框架的陸續崩塌!」
第三點,當然,作為對「第二點」的補充,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美軍如果想「以可承受之戰略成本地長時間留在阿富汗」,那麼,它的「前提條件」是顯然的:
●我們認為:這三種情況直至目前都沒有看到「足夠的可實現性」!
第一種情況是,成功進行「南亞破局」,迫使巴基斯坦徹底倒向美國,從而順利地用縱向的「美國的巴基斯坦通道(也就是希拉里所宣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方向的『新絲綢之路)」去橫向截斷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也就是中國想重建的-中國-巴基斯坦-伊朗(中東、歐洲方向)的『絲綢之路』」。
毫無疑問,這一情形在、且僅在「巴基斯坦國內親美勢力主導政局、並決心全面倒向美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第二種情況是,憑藉「美元本位制」、由「華爾街金融永動機」繼續為「北約(美國)駐阿戰略使命」提供充足的融資,從而儘可能長的留在阿富汗。
毫無疑問,這一情形在、且僅在「美元本位制」基礎繼續牢固、且歐元與人民幣「都無意、且無力去挑戰其市場地位」的情況下才可得以持續。
●一旦美巴關係徹底斷裂,「兩種情況」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值得強調的是,與第一種情況類似,在巴基斯坦憤怒地聲稱「抵制此次旨在重建阿富汗的柏林國際會議」,並警告「如果主權再遭侵犯、將退出美國反恐」的背景下,很容易看出,一旦美巴關係徹底斷裂,「兩種情況」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因此,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巴基斯坦的「美國阿富汗存在」是什麼樣子的。
●在、且僅在「歐盟做出戰略誤判」且「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犯下重大的、不可逆轉的戰略錯誤」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第三種情況是,也就是全面實現前面所說的「美國處理911事件的『完整路線圖』」,以種種可以使用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屈服、或軍事手段壓服)拿下伊朗,從而徹底打通波斯灣至中亞的陸上戰略通道,並以中東、特別是中亞為戰略支點,徹底分割「中歐俄」之間的戰略聯繫。
毫無疑問,這一情況在、且僅在「歐盟做出戰略誤判」且「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犯下重大的、不可逆轉的戰略錯誤(相關內容、見之前的討論紀要)」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方評論員認為,包括「第三種情況」的「三種情況」顯然都沒有看到「足夠的可實現性」!從「中俄」聯手果斷否決「聯合國譴責敘利亞決議案」在「前」,歐盟始終不肯全面切斷與伊朗的經濟聯繫在「後」(儘管最近發生了伊朗政府縱容伊朗示威者衝擊了英國駐伊使館事件,但歐盟仍然不肯對伊朗石油實行禁運)、等情況去看,至少至目前為止、仍然是這樣的。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
第一,對「美國利益」而言,不論是致力「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三種情況」,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第二種情況」的「前提條件」,即:將「美元本位制」能保持至「永遠」、讓「華爾街金融永動機」能維持「永動」。
第二,對「美國利益」而言,不論是「致力」於「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三種情況」,以美國現有的「絕對實力」與「相對實力」,早已是「力所不逮」。
因此,面對「巴基斯坦軍方」與「巴基斯坦總理」在「襲擊後第一時間」的強烈反應(稱將永久關閉北約補給通道、並要求美軍撤出一巴基斯坦境內的軍事基地),中國政府公開「對巴基斯坦維護主權行動之一如即住的堅定支持」並要求「全面調查」,俄羅斯借」美國在歐洲的反導項目」公開敲打「北約(美國)俄羅斯通道」,特別是「歐盟」竟然在這個問題上大玩「靜默」,美國決策層就應該明白:在「南亞破局」的問題上,其「一意孤行」的結果,不僅無助於「延緩中東破局進程」的目的,還甚至可能因遭遇「最強硬的反擊(政治與軍事層面的)」而招致「最快速的失敗(經濟層面、特別是金融層面的)」、繼而觸發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社會的全面動亂。
●在「最新發展」下,「美國利益」的「當務之急」就是「延緩」中東破局進程
第三,而在「第一」與「第二」的基礎上,我們不難看出,由於美國目前「即無信心、也無能力」有效控制「徹底擊穿敘利亞這個止損點」之後的「中東局面」,在「危及美元本位制之基石的中東破局進程依然不可逆轉」且美國策動的、旨在」以攻為守」遏止「破局進程」的「埃及之亂」仍在「脫稿運行」的「全面被動」下,特別是,在歐盟明顯開始拿「不可能成為利比亞第二」的「敘利亞之亂可能引發中東大亂」、從而向「美元本位制」施加最大限度戰略壓力、並對「美國死挰歐洲債務危機的痛處」進行「另類反擊」、而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總體上卻持一種「一旦擊穿就會立刻展開全面反擊」之「靜觀其變」的「最新發展」下,對「美國利益」而言,其「當務之急」就是「延緩」中東破局進程。
●上述所謂「當務之急」的「具體努力方向」
不僅如此,對「美國利益」而言,一方面,由於「美元本位制」仍然沒有倒掉、還有被「美國資本利益」進行「最後戰略利用」的空間,另一方面,如果考慮到「美國國家利益」,則「美國利益」的「絕對實力」特別是「相對實力」又已不允許「其決策層」不顧一切地(比如:直接軍事顛覆巴基斯坦決策層)去施壓巴基斯坦、以促其內變(針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巴基斯坦方面『高調邀請』中國特種部隊從中國境內『直接機降』巴基斯坦核心部位---伊斯蘭堡附近進行「反恐」,這就是警示),因此,如何以一種「相對而言不那麼容易觸發中國公開進行強硬反擊、或者巴基斯坦公開邀請中國一道進行強硬反擊的(比如:巴基斯坦正式邀請中國軍事力量入境反恐)」方式,去催化「影響巴基斯坦穩定」的「內、外因素」向有利於「美國南亞政策」的方向轉化,也就成了上述所謂「當務之急」的「具體努力方向」。
●不可避免地落下「精心策劃」與「精心計算」的痕迹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有著「這種努力」即要起到「催化......」的作用、又能滿足「.....當務之急」的現時需要,且還要注意「....相對不容易觸發中國、或者巴基斯坦邀請中國公開進行強硬反擊」之「適度要求」,因此,襲擊那個「小規模、但又絕對夠規模的巴基斯坦軍方檢查站」的整個過程,也就不可避免地落下了「即有」對攻擊方式、手段與結果的「精心策劃」的痕迹,「也有」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方方面面(比如巴基斯坦總統、總理與軍方)」、特別是「巴基斯坦境外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國、俄羅斯、歐盟、印度等的「可能反應」進行過「精心計算」的痕迹。
顯然,在「精心策劃」的層面,上面已經說明了,而在「精心計算」的層面,我們只想強調這樣幾點:
其一,在美國的「精心計算」中,至少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如果「巴基斯坦境內的方方面面」無法統一立場,那麼,「巴基斯坦境內方方面面」的「總體反應」就應該是「在情緒上極其憤怒」但卻「在具體內容上極其匱乏」。
其二,如果「其一」成為事實,那麼,剛剛通過「中國軍事力量入境巴基斯坦進行反恐演習」為「美國南亞政策」划下戰略紅線的中國,其處境將非常尷尬。因為,「方方面面」都將明白,在事實證明「巴基斯坦內部」在諸如「這次襲擊」如此「重大危機」面前「根本無法統一立場」的情況下,即便是美國在巴基斯坦「直接觸及」中國南亞戰略的戰略紅線,中國也無法做出即時反應。道理很簡單,對巴基斯坦這麼個友好國家,中國軍事力量總不能強行跨境吧、即便是為了「反恐」!
其三,如果「其二」成為事實,那麼,「巴基斯坦境外的方方面面」、比如:阿盟、日本、印度、特別是歐盟、甚至包括俄羅斯與緬甸,其「對華政策」,就會立刻獲得「足夠的漁利空間」。
其四,如果「其二」不僅沒有成為事實、甚至剛剛相反,則「巴基斯坦境外的方方面面」、比如:阿盟、日本、印度、特別是歐盟、甚至包括俄羅斯與緬甸,其「對美政策」,也會立刻獲得「足夠的漁利空間」。
其五,真實的情況就是,「巴基斯坦總理、特別是巴基斯坦軍方」在「襲擊後第一時間」拿到了「話語權」,並統一了「強硬口徑」,從而讓「方方面面」看到:在這種「重大危機」面前,「巴基斯坦不僅能迅速統一立場」且「總體反應」不僅「在情緒上極其憤怒」更是「在內容上極其具體」:一是,立刻關閉、且聲稱「將永久關閉(註:這一點,會成為巴基斯坦、甚至中國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北約(美國)經巴基斯坦的補給線;二是,要求美軍15天內從巴基斯坦境內一軍事基地撤走。
●在「其五」的基礎上,「襲擊事件」的「後續發展」也就往「其四」的方向演化
其六,在「其五」的基礎上,「襲擊事件」的「後續發展」.也就往「其四」的方向演化。
如果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巴基斯坦境外方方面面」的主要反應,即:中國政府公開「對巴基斯坦維護主權行動之一如即住的堅定支持」並要求「全面調查」;俄羅斯借」美國在歐洲的反導項目」公開敲打「北約(美國)俄羅斯通道」,並「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儘快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歐盟」竟然在這個問題上大玩「靜默」,日本首相在訪華之前公開標榜「自己是中日友好之子」,特別是印度公開撇清與「美、澳、印反華小三角」的關係,尤其是「美國國務聊在緬甸極盡挑拔中緬關係之能事、卻只扔下「總計120萬美元(註:您沒有看錯,我們也沒有記錯,就是120萬美元)」的「民主經費」,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儘管經過「精心策劃」與「精心計劃」,但結果卻是:「襲擊計劃」不僅無助於「延緩中東破局進程」、反而將加劇這一進程。
●在關鍵時刻,巴基斯坦極可能是諸多觀察員國中「第一個快速加入上合」的國家
值得強調的是,俄羅斯在這個時候「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儘快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其實,「既」是給「已經與俄羅斯聯手不決聯合國譴責敘利亞決議案」的中國、也是給「方方面面」,包括伊朗、巴基斯坦一個「非正式態度」,也就是我們多年前所說的一個觀點,即:在關鍵時刻,巴基斯坦極可能是諸多觀察員國中「第一個快速加入上合」的國家。
值得強調的另一點是,巴基斯坦顯然是用自己的對美強硬拿到這一「非正式態度」的。
另外,假如局勢發展到印度與巴基斯坦「都願意」儘快加入上合,那麼,在美國南亞政策諸多破局方案中、無一例外被「預設為」悲劇角色的印度,其戰略冒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許多。
到此為止,我們不難看出,整合事件實際上可作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新國際風雲版」,我們想補充的一個細節就是:伊朗政府藉機一舉扭轉了被動。儘管這是暫時的。
●毫無疑問,兩件事都是「精心策劃」且「精心計算」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伊朗示威者衝擊英國駐伊朗大使館」一事,我們想強調這樣幾點:
其一,如果就「事」論事,則就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言:這是不符合國際法的。
其二,如果繼續就「事(美國襲擊巴基斯坦軍方)」論「事(伊朗示威者衝擊英國使館)」,我們想說的是,兩者之間還真有共同之處。
首先,毫無疑問,兩件事都是「精心策劃」且「精心計算」的;
其次,就「伊朗示威者衝擊英國使館」而言,伊朗的「精算」在於:
1:在「巴基斯坦境內方方面面」可以「在重大危機的第一時間統一對美強硬立場」,從而給「中國南亞戰略的戰略紅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最新證據」下,也就是說,在「美軍十萬駐阿大軍」因「補給通道」被挰在「中俄」兩個核大國手中、從而本質上已經淪為「南亞安全(這是伊朗從中國獲得戰略支撐的通道)」與「中亞安全(這是伊朗從俄羅斯獲得戰略支撐的通道)」之「人質」的情況下,「安全無憂」的伊朗顯然開始「著手、並大膽地做自己能夠做、也應該做的事」了。
●伊朗將是「敘利亞這個止損點被有效擊穿」之後的「中東局勢」之「主要角力者」之一
2:如果在(1)的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立刻明白」,「伊朗的安全問題」同樣會被歐盟、特別是印度所「強烈感覺到」,而一個從根本上解決了安全問題的伊朗,毫無疑問,將是「敘利亞這個止損點被有效擊穿」之後的「中東局勢」之「主要角力者」之一。
3:在(2)的層面去繼續觀察問題,那麼,指望通過土耳其這個「中東地方王」去「攪局中東」、從而為自己在地中海的另一邊集中精力處理「利比亞之亂」、甚至「科索沃問題」、從而「全面整合歐盟」提供足夠空間的歐盟,其「第一反應」就應該是「絕不能與伊朗切斷聯繫、從而草率全面制裁伊朗」,因為,這將意味「自己主動從伊核六方會談框架中『辭職』、並將伊朗繼續推向俄羅斯、特別是中國」。
4:如果在(3)的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在「衝擊英國使館」之後,在歐盟與「英國伊朗政策」保持一定距離、且「英國雖然驅逐伊朗所有駐英外交官」,但卻強調「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切斷與伊朗的外交接觸」的背後,是「極其狡猾的、即得益於美英特殊關係、又不敢相信美英特殊關係將永遠保佑英國利益、從而有意繼續騎牆、繼而也不肯就此「自動辭職』」的「英國利益」,在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或者伊核政策、更或者是敘利亞政策、也或者是利比亞政策、亦或者是南亞政策等等、一系列政策,「重新拉開距離」!
5:如果在(4)的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日前美聯儲聯合6家西方央行所聲稱的「救市」行動,本質上,既是「歐盟出於自己的私心、有心進行量化寬鬆以緩解、並轉嫁歐洲債務危機、從而默認美國量化寬鬆、但仍距離歐盟實質性參與美國量化寬鬆並與美聯手水淹南方有一定距離」的一個信號,同時,它也是美國因「襲擊巴軍」導致「通道被堵」,從而無法在南亞方向去緩解中東破局進程,繼而被迫對拿「中東大亂」擠兌美國的歐盟讓步,以「先」向歐洲銀行提供「相應流動性」的方式,暫停拿「歐洲債務危機」對「歐盟」進行全面攻擊」的一個信號。
●巴基斯坦對「美國悍然襲擊」做出「強硬且具體」的反應令「中國划下的南亞戰略紅線」顯得「極其鮮艷」
值得強調的是,自巴基斯坦對「美國悍然襲擊」做出「強硬且具體」的反應、從而令「中國划下的南亞戰略紅線」顯得「極其鮮艷」之後,伊朗主動出手、做了一件自己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從而令「伊核局勢」有所扭轉之後,我們期望著「敘利亞政府」也「有所感悟」。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如我們之前所說:只有這樣,「中俄」、甚至包括歐盟、才有戰略騰挪空間,從而重新聚合到「國際社會」的框架內,拿「以色列核問題」猛砸可令各方(包括阿盟)受益的「美國中東安全框架」。
通過上面的內容,我們還想強調的是,在「襲擊事件」導致「中東局勢」有所變化之後,也就是美國看到「第一、三種情況」都很危險之後,接下來,美國決策者、或者「西方資本利益」極可能去「致力」於「第二種情況」,即:
憑藉「美元本位制」、由「華爾街金融永動機」繼續為「北約(美國)駐阿戰略使命」提供充足的融資,從而儘可能長的留在阿富汗。
而要實現這一點,其手段無非就是我們多次強調的「先量化寬鬆、再水淹南方、最後在美國『境外』重建旨在支撐華爾街金融永動機的工業體系」。
因此,如果我們的評估不借的話,那麼,在中東仍然會圍繞「敘利亞」這個止損點繼續熱鬧下去的同時,巴西、更或者印度,都有可能迅速成為一個「新的全球熱點」。
但至於局勢究竟如何演化,我們將與大家一起密切關注。
推薦閱讀:
※就算他酗酒、發胖,甚至過世40年,仍然讓人瘋狂丨Sisy DJ
※瘋狂的南瓜
※別愛上不為你瘋狂的男人
※女人都「賤」,你要晾著她,她才會瘋狂的想挽回你
※瘋狂的麥咭的遊戲規則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