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 不刻意不迎合最自由

 對國內大多數普通讀者和音樂愛好者來說,日本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大師坂本龍一併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很多時候,坂本龍一和他的音樂是那些 「小資」或「文藝青年」標榜自己品味的標籤。不過,提到坂本龍一最有名的曲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可能會有部分音樂和電影愛好者知道他,因為日本著名導演大島渚拍攝了同名電影,而且坂本龍一自己也作為主角出現在電影中。坂本龍一還為義大利著名導演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小活佛》、《遮蔽的天空》,西班牙著名導演阿爾莫多瓦的《高跟鞋》做過電影配樂。其中,《末代皇帝》的配樂獲得了奧斯卡獎、金球獎、格萊美獎,《遮蔽的天空》也得了金球獎。在坂本龍一的音樂世界裡,為電影配樂只是偶然的行為,但就是這種偶然的行為讓他成為了大眾明星,得到世界眾多音樂愛好者的追捧,被樂迷親昵地稱為「教授」。

 少年時追求「看上去很酷」

 資深樂評人內陸飛魚說,坂本龍一是入門級的日本電影迷要知道的三個摩羯大師之一,其他兩個是宮崎駿、北野武。其實,和宮崎駿、北野武以電影出名不同,坂本龍一是靠音樂走紅世界的,他是日本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大師之一。

 坂本龍一於1952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父親是文學編輯,母親是自由畫家,外公是日本經濟圈的風雲人物。在少年坂本龍一的所有記憶里,如何成為「看上去很酷」的人基本就是生活的重心。小學時候愛看電影,在院子里模仿《大逃亡》中的史蒂夫·麥奎因是因為他「酷感十足」;即使看到披頭士的照片,也只是覺得「實在太酷了」,而不是被他們的音樂所吸引。而他買的第一張唱片,則是滾石樂隊的,用坂本龍一的話說:「披頭士的音樂給我非常大的影響,而滾石樂隊的音樂與我日後的創作也是息息相關。」上初中後,坂本龍一以披頭士為擇友標準,知道的同學就歸類為好友。不過只因「籃球隊最受歡迎」,坂本龍一就告別了音樂課,打起了籃球。而在告別音樂的日子裡,坂本龍一總是覺得生活少了些什麼,於是,坂本又重返音樂課,付出的代價是退出籃球隊,被籃球隊的隊長揍了一頓。很快,開始學習作曲的坂本就迷上了德彪西,他甚至會認為自己就是德彪西再世,頻繁地模仿德彪西的筆記、簽名。不過這些高中前的生活對坂本龍一來說都只是「待在柔軟溫暖的溫室中,幾乎可說毫無作為」。

 考上高中後,坂本龍一做的頭一件事情就是走遍新宿的爵士咖啡館,去聽爵士樂。後來,和左派青年混在一起的坂本龍一很快就迷上了遠比德彪西更為前衛的約翰·凱奇、戈達爾的音樂和電影。他開始思考,「我們必須從傳統音樂的束縛中,讓聽覺獲得解放。」大學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的坂本龍一想法越發激進,他和左派朋友們走得很近,並很快找到鬥爭對象——日本音樂大師武滿徹,還曾印刷傳單前往武滿徹的音樂會抗議。在第二次發傳單時,武滿徹本人出現,並耐心解答了坂本龍一的質疑——兩人站著聊了30分鐘,坂本龍一被武滿徹深深折服。這席對話讓上大學的坂本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民族音樂和電子音樂徹底學起來。」然而,最終促使坂本龍一走向音樂創作的卻是一段短命婚姻,他和同一所大學學油畫的學生有了孩子,「於是就結婚。不過個性似乎不合,不久就離婚了。」為了賺生活費,坂本開始在酒吧彈鋼琴,慢慢地參與到了地下劇團和音樂演出的工作之中。畢業前夕,坂本龍一已經在音樂圈內小有名氣……

 從不迎合,順其自然做音樂如今,坂本龍一已經年過花甲,他的音樂成就足以影響世界音樂界。有人在評價他的音樂創作時這樣說:「坂本龍一初中聽古典樂,聽德彪西感動得認為自己是他的轉生。有了古典樂的根底後,他很早便鑽進實驗音樂,然後受民族音樂影響,到後來接受rock、jazz,將所有音樂共冶一爐。」

 大學畢業後,坂本龍一到酒吧表演,在1978年時,和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樂隊YMO,玩起了當時甚至在現今仍算非主流的現代音樂。因為當時樂隊在日本當地不受重視,坂本龍一就帶著樂隊去了美國巡演,回到本國立即一炮而紅,成為偶像級人物,當時的坂本龍一才26歲。後來,他在影展遇到貝托魯奇,於是在《末代皇帝》里飾演了一個角色,還得到配樂機會,開始他電影配樂家的人生。31歲時,坂本龍一做出自己迄今最好的曲子《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後來,YMO解散後,坂本龍一出個人單碟,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音樂。而這也是內陸飛魚眼裡坂本龍一的成功秘訣。「他從來不迎合大眾流行,只做自己的東西,包括樂隊紅了之後,他還做了反樂隊風格的音樂。」

 在內陸飛魚的眼裡,對坂本龍一影響至深的是YMO時代,因為YMO消除了他對現代音樂的偏見,讓他發現各種音樂混搭帶來的音樂的多元性。所以,內陸飛魚認為,坂本龍一在1985年以前的樂隊專輯和個人專輯都非常厲害,對大師只有「佩服」。

 其實,在坂本龍一的眾多音樂作品中,為電影配樂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陸飛魚說,坂本龍一為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又名《俘虜》)的配樂最為經典,「是最自由、不商業的配樂」。在坂本龍一眾多風格迥異的電影配樂中,《末代皇帝》是中國風,《高跟鞋》是西班牙風,《呼嘯山莊》是凱爾特風……坂本龍一對各種音樂風格不僅熟稔掌握,而且還遊刃有餘。此外,坂本龍一還給網遊做過音樂,比如《七武士》。據說,在YouTube上有法國人聽到這段音樂震驚了,回複評論說,「日本人忒強了,就為一個電腦遊戲,也會做這麼棒的音樂」。因此,有人評論說坂本龍一讓人感受到東方主義的曲風和初期作品中可見的現代音樂手法運用的嶄新性,其獨特的風貌以及理性的發言產生了固有的存在感,讓他獲得了眾多崇拜者。

 內陸飛魚說,坂本龍一是名門之後,家境好,沒吃過苦,受嬉皮士文化影響很深,開始學古典音樂,鄙視現代音樂,後來搞現代音樂出名了。「兒時的坂本龍一對以後會做些什麼完全沒有想法,直到初中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入迷之深以至於相信自己就是德彪西轉世,常常自問『我為何會住在這裡說著日文?』——大概就是從那一個點開始,我們才有幸遇到了今天的坂本龍一和他帶給我們的音樂。」

 其實,除了音樂家的身份外,坂本龍一還有一個身份是演員。他曾參演過大島渚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以及《末代皇帝》等電影,不過在內陸飛魚的眼裡,坂本龍一作為演員只是客串而已。

 自傳:看清現在的自我

 在香港著名填詞人林夕為歌手王菲寫的一首名為《如果你是假的》的歌曲里,有這樣一句歌詞:「如果你是瑪莉/是茱莉查理還是坂本龍一/會不會有很大關係」。雖然林夕只是不經意間提到坂本龍一的名字,但由此可見,坂本龍一在音樂人心裡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對於音樂,坂本龍一的態度是這樣的:「一旦記憶淡去消逝,可能就此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徹底消失無蹤;但是只要一譜寫成歌曲,就可能成為民族或世代的共有記憶,不斷流傳下去。將事情從個人體驗中抽離而出,實際留存音樂世界中,就能藉此跨越時空的限制,逐漸與他人共有;音樂正具備這樣的力量。」或許因為這樣,坂本龍一才把自己的自傳定名為《音樂使人自由》。

 從一本大師級音樂人自傳的角度看,《音樂使人自由》算不上是讓人大開眼界的傑作。然而在坂本龍一那些瑣碎的記憶之中,我們能夠拼湊出這世界60年來的風雲變幻,用坂本龍一的話來說,「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逐漸看清現在的自我,也才能夠與其他人共有某些回憶吧。」其實,很少有日本音樂家真正能夠打入現代西方音樂界,坂本龍一不僅做到了,而且還真正用自己前衛的音樂思維影響了世界樂壇。

 在《音樂使人自由》一書的開頭,就是一段近乎坦誠的自白——「在一時的因緣際會下,讓我能用這樣的方式回顧自己的人生。坦白說,我對於這個決定不是很感興趣。拾取記憶里的片段,然後彙整成一個故事,這種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不過好在「教授」就像一名搞科研的教授一樣,對自己為何會走上現今的這條道路充滿了興趣。這個小學時曾經在老師要求大家寫下自己的志願時認真填下了「沒有志願」的頑固派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我無法想像自己變成另一種身份,而且,從事一份固定職業,也是我有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即便是自己一生從事的音樂事業,坂本龍一也充滿了糾結,在他眼裡,音樂「經由學習就能達成,但是與我內在的本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和坂本龍一豐富多姿的音樂創作歷程相比,《音樂使人自由》的格局和語言平淡無奇到了一種「個性化」的程度。《音樂使人自由》就像是一本按照時間順序寫作的流水賬。從幼兒園養小兔子到高中流連咖啡館,坂本龍一把自己能記得的小事都回憶了出來,然而對樂迷們津津樂道的創作靈感來源、合作夥伴的情況卻少之又少,婚姻等個人隱私更都是一筆帶過。在自傳的結語,坂本龍一寫道:「我這個人既不是革命家,也未曾改變世界,又沒有留下任何可以改寫音樂史的作品,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而對於被外界賦予的「音樂家」稱號,坂本則表示:「完全都是受惠於我身處的環境。」

 在內陸飛魚的眼裡,很多名人自傳都一直強調挫折經歷,失敗往事對自己的影響,強調天才的唯一性,充滿戲劇性的人生讓人目瞪口呆,而坂本龍一卻反其道而行之。「他這本書中一直強調的一個觀念是『不爭』——即不刻意地去做自己無法勝任的事,一旦開始沉醉於這種愛好、工作里,就像一個好奇的漫遊者,必須看到最好的風景才止步。實際上,沒有太多要求的本身,就是很有要求的人生。用奢侈一點的說法,就是聽從內心的選擇。」內陸飛魚說,「看了坂本龍一的自傳後,覺得一個作家、畫家、導演,如果一開始就樹立了目標,立志要創作不朽的作品,成為『XXX』那樣的大師,有這種想法的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一上來就繃緊了神經,把理想功利化了,對自己太苛刻,不能完全沉浸在創作的樂趣里。藝術是最沒有定性,無法量化的東西,除了天賦,個人的審美和心態佔了很大的比重,太刻苦努力,反而可能南轅北轍。」 本報記者 王雪玲

 本版圖片均為出版社供圖

 他這本書中一直強調的一個觀念是「不爭」——即不刻意地去做自己無法勝任的事,一旦開始沉醉於這種愛好、工作里,就像一個好奇的漫遊者,必須看到最好的風景才止步。實際上,沒有太多要求的本身,就是很有要求的人生。用奢侈一點的說法,就是聽從內心的選擇。——資深樂評人內陸飛魚

 一旦記憶淡去消逝,可能就此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徹底消失無蹤;但是只要一譜寫成歌曲,就可能成為民族或世代的共有記憶,不斷流傳下去。將事情從個人體驗中抽離而出,實際留存音樂世界中,就能藉此跨越時空的限制,逐漸與他人共有;音樂正具備這樣的力量。——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日本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1952年出生於東京。幼年學習鋼琴、作曲,後取得東京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至今發行音樂個人音樂專輯約80張,為40餘部影片配樂,另與他人合作專輯30餘張。獲得過幾十個國際音樂獎項,其中,《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一片的電影配樂為其奠定了國際地位。坂本龍一少年時關心政治,積极參与日本社會活動;成名定居紐約後,常以環保、反戰為題材進行創作,並發起過多項相關活動。

推薦閱讀:

醉美園境|長風壹號園林品鑒
品鑒丨散不去的祁門香
品鑒普洱茶的8大關鍵
普洱茶的6種沖泡方法及品鑒術語

TAG:日本 | 音樂 | 自由 | 日本音樂 | 大師 | 坂本龍一 | 坂本 | 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