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感到「不幸福」?

中國人為何感到「不幸福」?

2011-12-28 16:44:46

歸檔在時政觀察|瀏覽 1258 次|評論 3 條

最近,國內某知名網站就2011年國人的幸福感做了一次網路調查。令筆者驚異的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幸福」,這種情形發人深思。

所謂「幸福感」,無非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帶給人們的切身感受。幸福或不幸福,是每個人的境遇和追求所造成的,但它卻折射出社會的現實狀況。

對於「幸福」的感受,不同社會條件下,人們的反映也有所不同。解放初期,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當時的「幸福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能夠被招工,能夠溫飽,家裡有「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那也感到很幸福。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發展了,人們對於「幸福」的期望值又上了一個台階,有房有車,孩子能進一個好學校,有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這是城裡人的基本幸福需要。

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不斷的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是一條基本規律。這裡的客觀情況是「日益增長」,而「不斷滿足」則是社會必須提供的保障,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大發展,也使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今不如昔」的看法總是有的,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這些年生活得好了,再也不會看到那種一家人合穿一條褲子,領導人為老百姓吃糠咽菜而傷心落淚的情景,這種「貧窮的社會主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正在奔向小康社會的中國人,為何不滿意,為何感到「不幸福」?中國社科院做出的一項調查,也許能夠從一個側面回答這個問題。這項調查顯示,今年國人最不滿意的是「腐敗」和「高房價」,從這種民意中也許能找到國人缺乏幸福感的根源。

毫無疑問,腐敗現象的嚴重存在和久治無愈,拷問著國人對執政者的信賴和信心,而利益集團的日益坐大、社會蠹蟲的生生不息,以及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都是源自於腐敗這個溫床。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民眾,目睹這些社會弊端和不公,即便日子比過去過得好,心裡也不會安逸,也不會覺得幸福。

坦率地說,相比改革開放前,中國人現在並不缺房,幾十年後甚至還會出現大量的空置房。但生活條件畢竟起了變化,過去那種一家兩代甚至三代人共居一室的情況,現在不可能繼續存在,所以人們希望住得寬敞些。子女在外地工作,要成家也要有房,這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土地財政、投機商的炒作和開發商的為富不仁,造成了房價貴於金價,這不僅逼出了大量「房奴」,也讓許多老一輩「傾家蕩產」。

上述這些問題,執政者並非沒有看到,也完全意識到其後果和危害的嚴重性,同時也採取了諸多治理措施。但老百姓不僅要看過程,更要看結果,在他們認為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之前,要想重拾信心,重建信賴,重新找回幸福感,顯然不可能。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利弊兼有,興利除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前後,各有其利,也各有其弊。前者雖然貧窮,但腐敗受到抑制,沒有貧富差距,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很高,精神面貌也顯得意氣風發;後者雖然富了,但腐敗之風日盛,貧富差距拉大,新權貴階層顯赫,精神嚴重缺失。儘管如此,我們的國家還是富強了,社會還是進步了,中國沒有倒退回去的理由,民眾無非是在興利除弊方面對執政者寄予更大希望,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在有一種說法,但凡提到朝鮮,有人就會說:「你願意移民到朝鮮去嗎?」其實,這話也可以換成:「你願意回到改革開放前嗎?」因為,今天的朝鮮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非常相似,都是「貧窮社會主義」的寫照,其弊端顯而易見,但值得稱道、值得發揚光大之處也不少。中國現在是從「貧窮社會主義」中走出來了,這是一種歷史進步,但決不能無視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暴露出的新問題,下大氣力解決這些問題,正是中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任務,中國也不可能再走回頭路。

堅持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真正擁有幸福感,這是一種理念,更需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去加以落實。中國現在還有許多人感到「不幸福」,這就需要執政者去認真反思,去想辦法解決民眾所不滿意的問題,去努力創造讓人民過得幸福的生活條件,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改善民生方面充分體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才能讓人民真信而不是假信社會主義,才能讓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

推薦閱讀:

幸福公式
經典愛情語錄:忍不了痛苦,就見不到幸福。
婚姻幸不幸福,做家務決定!
手心裡的幸福
「坐」過這張「沙發」 你會覺得當個男人真的挺幸福·每日商報

TAG:中國 | 中國人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