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解|呂約:楊絳的意義

編者按:

5月25日凌晨1時10分,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辭世。對於這位經歷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歷史時期、創作生涯跨越「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邊界的老人,我們寄託哀思,感念先生品格,同時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到她的文字中,力圖闡發埋藏在「隱身衣」背後極易被遮蔽卻又極為重要的文學力度。《楊絳的意義》一文(節選自目前唯一全面論述楊絳先生一生文學創作的博士論文《楊絳論》,呂約著)將楊絳的創作視為一個「意義有機體」,對其進行總體性研究,清晰地勾勒出楊絳文學創作的歷程和獨特價值。

楊絳(張者供圖)

楊絳的意義

文|呂約

一「對於我來說,研究楊絳這樣一位具有獨特詩意與文心的女性作家,是發乎性情的選擇。楊絳其文其思其人,深厚蘊藉而氣韻生動,是一個我希望潛心探究的語言之謎、精神之謎和文化之謎。解謎的過程,就是從各種可能的角度,與研究對象展開深入持久的對話。言有盡時,詩無達詁,而真正的對話不會終結。」

對優秀作家的創作和作品進行總體研究,是文學基礎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我的研究對象,是作家楊絳一生的文學創作。

對於我來說,研究楊絳這樣一位具有獨特詩意與文心的女性作家,是發乎性情的選擇。楊絳其文其思其人,深厚蘊藉而氣韻生動,是一個我希望潛心探究的語言之謎、精神之謎和文化之謎。

學術研究雖以客觀性和科學性為理想,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個人性情的驅動與影響,並以最終達致的心靈情感之滿足程度,作為自我檢驗的隱秘標準。清人章學誠的「學術性情」說,道出了學術研究中個人天性與情感的作用。所謂「學有至情」,治學的樂趣,不正是志在問道,而通於性情?

在喧囂的當代文壇,楊絳披上「隱身衣」,將自己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在文學史上,這一類的作家作品,雖可超越時代而流布久遠,卻難以成為一時之熱點,競逐之顯學。在我看來,探究這樣一位作家的畢生創作,讀解其中隱藏的精神信息,就像試圖揭開她所珍視的隱身衣,窺見其真身與靈魂,並探查其精神文化淵源。解謎的過程,就是從各種可能的角度,與研究對象展開深入持久的對話。言有盡時,詩無達詁,而真正的對話不會終結。

二「作為融貫中西文化的民國一代作家所剩無多的代表之一,楊絳是一位具有二十世紀文學或文化標本意義的作家。楊絳的文學創作,時間跨度長,體裁種類多,審美價值高,是近年來文學研究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作家作品的總體研究明顯不足。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楊絳創作獨特性的研究有待加強。」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現當代作家,文學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她一生經歷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歷史時期,創作生涯跨越「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邊界。楊絳於20世紀30年代前期開始散文和小說創作;40年代上海「淪陷」時期,以喜劇作家身份登上文壇;50—70年代中斷文學創作,轉向外國文學翻譯和研究;80年代以來,重新進入創作高峰期,持續至今,影響日增。

從1933年發表散文《收腳印》開始,到2013年發表散文《憶孩時(五則)》為止,在整整80年的創作歷程中,楊絳創作了戲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的作品,還有翻譯作品和研究論著,其涉及文類之廣,在20世紀中國作家中並不多見。她的主要作品有《喜劇二種》,悲劇《風絮》,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長篇記傳散文《我們仨》,長篇思想隨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等。作為翻譯家,其翻譯的《堂吉訶德》、《小癩子》、《吉爾·布拉斯》、《斐多》等西方經典名著,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學者,其《菲爾丁關於小說的理論》、《論薩克雷〈名利場〉》、《李漁論戲劇結構》、《藝術與克服困難——讀〈紅樓夢〉偶記》等論文,也是學術精品。這些作品均收入8卷本《楊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之中。

楊絳部分作品(呂約供圖)

按照創作時間和特點來劃分,楊絳的文學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階段」(20世紀40年代)為劇作家時期,主要以喜劇創作產生影響。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為其文學創作「中斷期」,主要以文學翻譯和研究產生影響。「中期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為創作的再生期或者稱「高峰期」,以散文《幹校六記》、《將飲茶》,長篇小說《洗澡》等作品為代表,成為80年代的重要創作現象。「晚期階段」(21世紀以來)為「總結期」,以長篇記傳性散文《我們仨》,和長篇思想隨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為代表,進入總結性和終極思考階段。

作為融貫中西文化的民國一代作家所剩無多的代表之一,楊絳是一位具有二十世紀文學或文化標本意義的作家。楊絳的文學創作,時間跨度長,體裁種類多,審美價值高,是近年來文學研究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作家作品的總體研究明顯不足。通過作家的評價史可以發現,在楊絳的創作成就與主流文學史的評價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而對這種錯位的原因進行歷史的和美學的辨析,是我所冀望探討的一個方面。面對這樣一位存在「文學史安頓尷尬」(遊離於文學史主脈)的作家,將其創作特質與文學史主流話語邏輯進行對照,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內在矛盾,並因此引出對現代漢語文學史主流話語傳統的反思。

誠如當代文學史家洪子誠在談到楊絳創作時所說的:「不少人有這樣的看法:無論是翻譯,還是小說、散文創作,楊絳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和貢獻。比起有的多產作家來,可以說是以少許勝多多了。不過楊絳的魅力不是色調斑斕,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種。作品透露的人生體驗,看似無意其實用心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委實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楊絳創作的數量並不算多,但其作品及其形式中所濃縮的美學價值卻不可低估,而且的確需要「用心琢磨」,察幾知微,才能體味。在現當代文壇上,由於楊絳及其文學創作呈現為一種 「隱逸」之姿,難以簡單地納入文學史敘述的各種集體潮流和宏大話語之中,這就對研究者的文本細讀與審美感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面對形象大於觀念的文學作品,通過文本細讀和形式分析,往往能發現豐富多樣的文學性要素,卻難以套用既定成說的文學史概念來闡釋,這也對研究者「由多返一」、「由博返約」的歸納總結能力構成考驗。因此,為了突破楊絳研究現狀的「瓶頸」,首先要將楊絳的整個創作視為一個「意義有機體」,對其進行總體性研究。

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楊絳創作獨特性的研究有待加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的許多著名作家(比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等),都跨越了「現代文學」(1919—1949)和「當代文學」(1949—)兩個歷史時段,但他們在這兩個歷史時段的創作差異較大,並出現了風格上的斷裂。要保持個人創作風格的連續性,有三種可能,一種是隱身而擱筆(如沈從文等),一種是冒險而消失(如路翎等),還有一種是出走(如張愛玲等)。這三種方式楊絳都沒有選擇,她選擇「半擱筆」或「半隱身」姿態,文學創作中斷了,文學活動沒有中斷,而是轉入文學翻譯和文學研究。其翻譯和研究的選擇標準、審美趣味和潛在觀念,與「五四」文學一脈相承。待到80年代重新開始創作,其語體和文體的總體風格,與四十年代戲劇創作風格之間並無斷裂。這種一以貫之的語體和文體風格背後,究竟是什麼在作支撐?僅僅依賴「啟蒙」或「革命」等承載社會歷史主流觀念的宏大辭彙,是難以解釋的,因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三「楊絳的文學創作打通『現代生活經驗』與『中國審美意境』之間的隔閡,實現了現代生活、民間立場與中國語言的有機結合;楊絳立足於對現代中國生活語言的藝術提煉,同時從語言的歷史傳統和民間傳統中汲取養分,鍛造出一種融貫古典與現代、雅言與俗語的新型語體,達到文質和諧、雅俗共賞的審美境界,實現了語言的歷史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楊絳的文學作品,既接續了中國文學文化的深遠文脈,又創造出具有現代自由精神的新的審美境界,這正是楊絳文學創作的文化意義之所在;楊絳人格精神的特徵是,將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性和獨立精神相結合,並且通過文學創作,將審美理想與人格理想合一。」

我對楊絳畢生的創作進行了梳理和解讀,試圖闡明楊絳文學創作的藝術特徵、美學風格、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儘管我的觀點已經出現在不同的章節之中,但我還是想利用最後的篇幅,進一步歸納總結楊絳的意義。沿著正文的思路,我希望進一步思考和回答的是:如何理解楊絳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一)楊絳的文學史意義

作為跨越「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期的作家,楊絳以其形態多樣而又具有精神統一性的創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在戲劇、小說、散文領域,楊絳都有獨樹一幟的成就和貢獻。

作為「194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家,她以其喜劇創作成就進入現代文學史。她的戲劇作品,已被視為中國現代喜劇的珍品、世態喜劇成熟的標誌,尤其是她的戲劇創作中對現代中國經驗的表達,以及對中國民間語言的生動運用,為現代話劇的民族化做出了獨特貢獻。

楊絳的小說創作,秉承現實主義文學傳統表達「人的真實」的現代文學精神,又接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在以簡雋詼諧之筆刻畫世態人心方面,她是中國作家中少有的「簡·奧斯丁型」的寫作者。其為數不多的短篇精品和長篇小說《洗澡》,既是洞察人與現實世界局限性的諷刺作品,又以「莊重之輕」的藝術風格,體現了文學的審美超越精神。

青年時期的錢鍾書、楊絳

在當代文學中,楊絳尤以散文家身份名世。作為文章家和文體家,她在散文領域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新時期」以來的寫作中,她將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感與作家的藝術思維有機地結合,以獨具一格的文學形式書寫歷史記憶,為歷史提供了「詩的見證」,又為文學注入了歷史情懷。她的散文融個體生命歷程、集體歷史記憶與終極思考於一體,拓展了散文文體的表達範圍,並創造了一種新的散文美學,成為當代散文中藝術性與思想性高度統一的典範。

楊絳文學創作在現當代文學中的獨特貢獻在於,打通了現代生活和中國意境,將現代生活、民間立場與中國語言熔鑄為一個有機整體,而這正是「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在發展成熟的路途上無法迴避的一大難題。楊絳散文的審美價值與歷史意義,決定了她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中的經典作家地位。即便以「中國文章」的長時段眼光來看,她的一些珠玉篇章,也足以藏之名山,傳諸後世。在現當代文學中,楊絳文學創作的獨特價值在於,她打通了「現代生活經驗」與「中國審美意境」之間的隔閡,實現了現代生活、民間立場與中國語言的有機結合。

(二)楊絳的語言藝術成就

與那些多產型的作家相比,楊絳是一位惜墨如金的作家,或者說是一位注重「詞語鍊金術」的「濃縮型作家」。她的創作數量並不算多,但作品中濃縮的美學價值卻不可低估。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她對語言藝術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她的語言藝術成就,在現代白話漢語文學的語言演變史中,構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

作為與古典文言文學傳統「斷裂」的產物,現代白話文語言一直處於發展階段和未成熟狀態,可資佐證的是,關於現代文學作品語言問題的反思,從五四時期一直延續至今。這是語言文字與其自身歷史的「斷裂」所帶來的後果。「斷裂」的文學觀與語言觀,雖然造就了新的文學和新的語言,其代價卻是,使得漢語語言文字喪失了自身的歷史連續性。帶有政治色彩的「一體化文學」時代,其工具論的語言觀和暴力話語模式,又進一步削弱了語言文字的審美屬性。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之中,楊絳的文學語言,以溝通文學語言之「源」(民間生活)與「流」(文學語言自身歷史)的高度自覺的語言意識,以融通古典語言與現代語言的寫作實踐,創造了一種精純而富有表現力的文學語言,從表現力和審美性的角度,體現了現代白話漢語的潛能,從而彌補了現代白話文學語言「斷裂」所帶來的不足。

「我們仨」

楊絳立足於對現代中國生活語言的藝術提煉,同時從語言的歷史傳統和民間傳統中汲取養分,以其獨特的詞語鍊金術,鍛造出一種融貫古典與現代、雅言與俗語的新型語體,達到文質和諧、雅俗共賞的審美境界,實現了語言的歷史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在此意義上,她的語言藝術成就,及其所體現的高度自覺的語言審美意識,在當代文學的語言實踐中具有啟示意義。

(三)楊絳文學創作的文化內涵

楊絳美學風格的獨特性,源於其深湛的人文修養和廣博的文化視野。作為一位具有中西文化素養的作家和知識分子,楊絳將融貫中西、會通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意識,熔鑄於其文學實踐之中,在汲取不同文化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形成其獨特的精神個性與審美思維。一個世紀以來,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衝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陳寅恪所謂「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錢鍾書所謂「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兩位20世紀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都主張一種溝通中西古今,進而創辟新境的文化精神。楊絳則將這種現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作為其文學創作的審美理想,貫穿在其文學實踐之中。因此,她的文學作品,既接續了中國文學文化的深遠文脈,又創造出具有現代自由精神的新的審美境界。這也正是楊絳文學創作的文化意義之所在。

(四)楊絳創作與知識分子人格精神

在跨越「現代」與「當代」兩個文學階段的20世紀中國作家中,前後階段的創作出現反差乃至「斷裂」(另一種是選擇就此擱筆),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這一作家群體中,楊絳的獨特性在於,她選擇了「半隱身」(轉入文學翻譯和研究)和「再復出」的姿態。其前後期創作沒有出現精神上的「斷裂」,而是保持了審美風格的連續性和統一性。這種一以貫之的風格,是以歷史智慧和獨立人格精神作為支撐的。不為時勢所改變的風格的統一性與獨立性,源於人格的統一性和獨立性。

《幹校六記》《洗澡》

楊絳人格精神的特徵是,將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性和獨立精神相結合,並且通過文學創作,將審美理想與人格理想合一。其以《幹校六記》和《洗澡》為代表的作品,體現了文學捍衛真實的良知與責任。在對待語言表達的態度上,她秉承「修辭立其誠」的中國文字傳統,將「修身」與「修辭」合二為一,並通過她的文學實踐,將作家和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與美學風格合而為一。因此,楊絳的人格中所體現的價值選擇,其意義不僅局限於文學創作,還為當代文學提供了一種精神層面的啟示。

如果說楊絳的文學創作還留下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她中途擱筆所導致的無法挽回的損失。她在生命與創作的黃金時期,置身險惡的環境,不得不中斷創作三十年之久,直到古稀之年重新恢復創作。雖然她晚年力作不斷,「暮年詩賦動江關」,創造了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一個獨特的寫作現象,但她已「走到人生邊上」了。她的創作生涯中所留下的最大遺憾,是在她情有獨鐘的小說領域,未能留下更多作品,可謂未盡其志。八十高齡時銷毀長篇小說《軟紅塵里》的前20章手稿,當與「人生邊上」的徹悟有關,但於世而言,終是多了一重遺憾。而在社會歷史所造成的普遍缺憾中,未盡其才的中國作家,豈獨楊絳一人?

本文節選自呂約博士論文《楊絳論》

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錢鍾書與楊絳的長情相伴,才是愛情中最真誠的告白
百歲老人楊絳的養生經
通訊:楊絳「回家」 「我們仨」天國團聚
(5)楊絳說命理:瞎子斷生死與鐵板神數的故事
錢瑗,英語教授,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卻比父母先去世,令人遺憾

TAG:意義 | 楊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