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傳承離不開各民族語言

《 人民日報 》( 2013年02月21日 22 版)

世界語言瀕危情況數據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宋 嵩製圖核心閱讀2月21日是第十四個「國際母語日」,主題為「書籍,母語教育的媒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數據,全世界尚存語言6000多種,其中約2500種不同程度地瀕臨滅絕。一種語言的消亡,意味著其背後文化遺產的丟失,祖輩的生活軌跡、宗教儀式、傳說歌謠等都不復存在。所幸,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保存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正在通過多種方式拯救那些面臨消亡危險的母語。聯合國——語言消失對於全世界都是損失全球目前共有2473種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瀕危語言。該組織文化表達多樣性部門瀕危語言負責人安娜特·米納希安說,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價值體系和哲學觀念,折射出獨一無二的世界觀。一種語言的消亡意味著它背後所代表的、漫長時間內形成的文化遺產也無可挽回地丟失了,對於全世界都是一種損失。在當今世界,人類遷徙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傳統生活方式的丟失,經濟一體化也傾向於讓一種語言成為世界共用的統治性語言。因此,保護瀕危語言顯得尤為迫切。據安娜特·米納希安介紹,教科文組織希望今年的母語日能推進和普及世界各地語言教育中對書籍和數字媒體的使用,增加用於語言教育的圖書等出版物的出版數量。教科文組織指出,當今世界有許多語言只存在於口口相傳中,這些只用於口頭表達而無文字的語言,瀕危風險更大。因此,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正在與這些地方的教師與居民合作,為他們記錄語言,發展一套書寫系統,轉化為書面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書籍的出版、計算機和數碼列印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習者更加快捷便利地掌握這門語言。米納希安說,教科文組織21日將邀請一部分外國使節和專家學者參與一系列學術講座,探討母語教育對推動世界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發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澳大利亞——95%的土著語言已消失殆盡澳大利亞可謂全球母語滅絕情況最為嚴重的國家。在1787年歐洲人開始大批湧向澳大利亞之前,澳大利亞連同方言共有700多種語言。受殖民運動,尤其是白人統治「同化政策」的影響,如今95%的土著語言已消失殆盡,只剩下不到50種。從1869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澳大利亞白人政府對土著人實行「同化政策」,強行把10萬名兒童從他們的父母身邊帶走,送到白人家庭或政府機構養育,成為澳大利亞「失竊的一代」。本報記者採訪了在墨爾本的約翰·史密斯先生。他說:「1960年被從父母身邊強行帶走以後,我與本民族的文化淵源就被割斷了。結果,我丟掉了所有的東西,包括自己的名字,現在的這個名字完全西化。」從史密斯的經歷可以看出,白人政府的「同化政策」導致了一些土著語言的滅絕。當然,由於只有少數土著語言有象形文字或文字,文史資料、廣播、電視等無法對大多數土著語言進行傳播,這無疑把土著語言置於瀕臨滅絕的高危境地。隨著一些土著語言的快速滅絕,那些經過4萬年傳承的民族文化載體——傳說、故事、歌謠等也化為烏有。上世紀70年代「同化政策」結束後,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一些亡羊補牢的措施保護土著語言。1972年,澳政府實施雙語教育工程。許多土著孩子在學校先學本部落語言,然後再學英語。政府還鼓勵出版商出版發行土著語言書籍,鼓勵廣電部門開設廣播、電視節目,並利用互聯網、資料庫和多媒體存儲一些土著語言。印度——現存「母語」數量達到3位數長期從事土著語言保護工作的印度巴哈沙研究與出版中心創始人加內什·德維對本報記者表示,印度是世界上少有的現存語言數量達到3位數的國家。印度1991年人口普查列出1576種「母語」擁有獨立語法結構,2001年人口普查僅列出234種「母語」,使用人數超過1萬人的語言只有122種。據德維介紹,在印度,瀕危語言大多屬於一些土著居民社區、游牧人群或通常被稱為「原始部落」的群體。他認為,語言瀕危的最根本原因是其在生存環境中的可用性。由於土著語言很難與一些賺錢的工作掛鉤,因而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們就會逐漸不再使用他們的母語。而地方基礎設施和資源缺乏、對外交通聯繫落後等,也是導致地方語言和方言逐漸消失的因素。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土著語言都面臨如此尷尬境地。比如印度中央邦的一種土著語言「比利語」,在過去幾次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使用人數呈快速增長態勢,這與所在區域能夠保持持續發展和繁榮有關。德維表示,印度政府為保護和推廣語言成立了許多機構,包括使用26種當地語言出版文學作品的薩西迪亞學院,以及專門關注推廣小語種的位於南部城市邁索爾的印度中央語言研究院。他所在的巴哈沙研究與出版中心經過兩年多時間完成了一項全面的語言調查工作,被稱為「印度人民語言調查」,將於今年內以50卷系列報告形式公諸於眾。美國——激勵更多年輕人學習本族語言美國的印第安語言相對保護較好。美國2006年頒布了《以斯貼·馬丁美國本土語言保護法》,旨在通過沉浸式教學項目來保存美國的本土語言,聯邦政府將提供資金,為各部落成員,特別是兒童講授他們瀕臨消失的語言。美國本土語言保護計劃,包括「語言巢」、保存本土語言學校和恢複本土語言項目等。在紐約、拉斯韋加斯、波士頓、西雅圖等大城市,都有用於保存印第安藝術品、展示印第安人生活風貌和語言文化的博物館。華盛頓國立印第安博物館的印第安人管理員圖霍諾·雅各布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的語言不僅僅用於交流,如果它們消失了,從祖輩那裡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人們日常生活的軌跡、宗教儀式和部落歌謠都將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找到更多年輕人來傳承這一切。」不過,如何激勵更多的年輕印第安人學習本族語言、保存土著文化是個難題。由於不斷湧向城市謀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印第安年輕人已經嚴重「美國化」和「麥當勞化」,大多不願意再回到印第安保留地生活,保留地有變成老年人留守印第安傳統文化孤島的危險。美國總統奧巴馬2011年簽署了一項擴大印第安學生受教育機會的行政令,旨在保護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同時提供一種賦予年輕人競爭力的教育,以使他們在高等院校和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本報巴黎、堪培拉、新德里、華盛頓2月20日電記者崔悅、李景衛、廖政軍、張暘)
推薦閱讀:

三分鐘,讀懂中國北方民族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中國56個民族沒有契丹族,盛極一時的契丹民族到哪去了?
和漢族一樣有五千年歷史的少數民族,可能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中國的未識別民族
傳統政治文化阻礙中華民族踏上復興之路——辛亥革命百年祭(續五)

TAG:人類 | 民族 | 文化 | 語言 | 文化傳承 | 傳承 | 人類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