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概念的溯源與流派及未來展望

經濟學概念的溯源與流派及未來展望 2014-07-05   引言:背景和意義  經濟學應該既要經得起嚴格的經驗與歷史檢驗、也需要有數學與邏輯推理以便預測和採取合適的國家政府政策與個人有效選擇。要認識和掌握經濟學必須首先知道經濟學概念的產生和發展, 特別是經濟學各流派的發展情況,最後作者結合自身的思考展望了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必須包含的特點。  第一、經濟學概念的溯源  經濟學在中國的文化語義里顧名思義是經世濟國或經世濟民的一門學問,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 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古時以「食貨」一詞泛指經濟財政之事,例如漢書以降歷代史書中的「食貨志」記載了各時代的經濟現況(漢書之前的 史記則名之為「平準書」)。  至於經濟的辭源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 。後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在英語中Economy(經濟)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 理國家的範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 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由於受西方話語體系的主導,目前對經濟學概念的溯源及發展多以西方為宗。其實,對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中國、古希臘、古羅馬、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 等。14世紀之前知名的學者包括了商鞅、司馬遷、桑弘羊、亞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湯瑪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受到亞里斯多德寫作的啟發,阿奎那對其後代14 至17世紀的經院哲學有許多貢獻,由經院哲學所衍生的薩拉曼卡學派也成為中世紀末第一個有系統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貨幣、利息、以及價值理論等經濟法則的經濟學派。  在文藝復興之後,經濟學的發展開始由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派所支配,這兩個學派都對歐洲經濟民族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相當影響。重商主義在16至18世紀盛行於一些商人和政客 之間,主張一國之財富是靠著累積金銀而來的,而沒有天然金礦銀礦的國家則只能靠著出口產品並且限制進口金銀以外貨物來累積財富。重商主義主張進口便宜的原始資源以用來生產出口的 貨物,並且以關稅防止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  重農主義則是一群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組成,並認為經濟體是一個收入和產出不斷循環的圈圈,他們主張只有農業生產才能夠產出超過成本的價值,也因此農業是所有產業的根基。他們反對 重商主義對製造業和出口的重視而忽略了農業。重農主義者並且主張淘汰耗費大量成本的稅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稅替代之。比起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者更支持自由放任的政策,認為 政府不該干預經濟。  亞當-斯密(1723-1790)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開端,他對於當時的重商主義提出眾多批評,並認為重農主義儘管「並不完美」但仍然是更為接近經濟學真相的框架。  第二、經濟學流派的發展  現代經濟學主要分為: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邊際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當代主流經濟學與非主流經濟學等。  1.古典經濟學(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提出財富三要素,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  古典經濟學的發展起始於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這本書將土地、勞動、以及資本視為是生產的三大要素以及生產一國財富的來源,而拋棄了重農主義認為只有農業活動才有生 產性的理論。亞當斯密也開創了經濟學的第一個學派—「古典經濟學」。  同時期的托馬斯-馬爾薩斯則利用回報遞減來解釋生活水平,他預言人類人口會以幾何方式倍增、但糧食生產卻只會漸進的增加,如此一來有限的土地便會導致暴增的人口勞動力產能回報遞減 ,於是便會導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過剩出現。馬爾薩斯並且質疑市場經濟的調節性能,批評市場本身無法達成完全就業,並且稱經濟體傾向於過度存款而導致消費不足,這一理論後來 也被凱恩斯加以利用。  亞當-斯密注重在財富的生產上,而大衛-李嘉圖則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圖認為地主與資本和勞工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存在,他主張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生產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會使得租金 逐漸上漲,於是減低資本獲得的利潤、以及勞工的工資。李嘉圖是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家,依據此理論,無論一國是否在生產上每個層面都比他國優越或落後,邊際的生產成本差 異使得他們都可以從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利。比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解釋貿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末期,一些人開始對其假設提出質疑,比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便提出市場分配收入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扮演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認為市場 在分配資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於是產生社會介入的需要。  2.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1867年《資本論》,勞動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裡衍生而出的,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其理論的基本模型。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一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必然會產 生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依據勞動價值理論,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所決定的,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主張勞工的工資只構成了產品價格里的「勞動 價值」的一部分,從此認為有剝削存在。  3.經濟歷史學派(德國為主,馬克斯-韋伯,經濟歷史學派的特色是重視實際現實,而非自我指涉的數學模型;英國的湯因比等)。  經濟歷史學派(Historicalschool)是以德國為主的經濟學學派,雖然該學派主張以研究歷史作為研究人類知識和經濟的主要來源,因為他們認為經濟的內容依賴於文化,故僅限於一定的時 空範圍內。這種概念拋棄了將經濟學理論視為是普世定理的概念。他們認為經濟學應該要經歷嚴格的經驗與歷史分析、而非數學與邏輯推理。經濟歷史學派的特色是重視實際現實,而非自我 指涉的數學模型。經濟歷史學派在工業化時期也極為關注社會改革和大眾生活的改進。經濟歷史學派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世代:最年長一代的由威廉-羅塞爾(WilhelmRoscher)、卡爾-克尼斯 (Karl Knies)、布魯諾-希勒德布蘭(Hildebrand)領導;年輕的一代由古斯塔夫-史莫勒(Gustav vonSchmoller)、布連塔諾(LujoBrentano)等人領導最年輕的一代,則由馬克斯-韋伯 和維爾納-松巴特(WernerSombart)領導。19世紀末期,經濟歷史學派與新興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在研究方式和理論上爭論不休。當時德國歷史學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德國學術界,許多歷史學派 的經濟學家成為了普魯士教育部長弗里德里希-阿爾陶夫(FriedrichAlthoff)的顧問。普魯士是當時德國的學術中心,同時也支配了德語國家的學術界。隨著一些在德國留學的美國經濟學家 的成長,歷史學派的影響還遠至美國,直到1900年為止。  或許是因為在英語國家知名度不高,經濟歷史學派在現代英美的經濟學界不太受重視,歷史學派在經濟思想史上也是受到批評最多的學派之一。不過,無論是在理論貢獻和實際運作上,經濟 歷史學派都成了後來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其經濟模型支配了幾乎整個歐洲。  雖然不如德國的知名,英國的經濟歷史學派的確存在,這個學派受到了弗蘭西斯-培根、奧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賓塞等人的大量影響。這個學派後來猛烈批評古典經濟學在研究上的演繹方 式,尤其大衛-李嘉圖更成為他們攻擊的主要對象。這個學派強調將歷史的經驗與當今的情況混合。阿諾爾德-湯因比便是這些學者之一。  4.邊際主義經濟學(1870-1910年,英格蘭傑文斯等提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實證主義經濟學開啟)  從1870年至1910年之間,一系列經濟學家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提出挑戰,這一系列的變革後來被稱為是「邊際革命」。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 利昂-瓦爾拉斯所各自提出,邊際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的。邊際主義不但解決了古典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鑽石與水悖論,同時也促生 了成為現代新古典經濟學骨架的主觀價值理論。  19世紀末的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的一大分水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社會活動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以及透過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政體下財富分配結構。隨著邊際效用概念的 提出,對於生產和交易的研究得以從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中分離出來,而邁向科學性的分析。這種改變使得經濟學得以脫離受到價值判斷影響的規範經濟學,不再聚焦於社會和生產「 應該怎麼樣」的問題,而是研究現實世界「是什麼」,進而成為客觀而具有科學性的學問。  5.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總供給與總需求,擴張性財政收來克服大蕭條)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發展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此書確立了宏觀經濟學一領域的獨立。凱恩斯在此書中研究許多在短期(亦即,長期的經濟均衡 達到之前)影響總收入和生產的因素,他認為高度的失業可能會因為市場缺乏有效需求而無法自行調整,並且主張為了增加總需求,政府應該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克服這種情況。在當時 大蕭條的環境下,凱恩斯的此一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時間發展,凱恩斯學派出現兩個分支,即後凱恩斯學派(非透過利益最大化+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和新興凱恩斯學派(利益最大化+價格和工資黏性)。  後凱恩斯學派注重於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另外他們在微觀經濟學上則以實際世界的觀察例子來作為研究基礎,而非透過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該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瓊-羅賓 遜等人。  新興凱恩斯學派同樣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凱恩斯主義,此流派同意其他經濟學家利用利益最大化來解釋微觀經濟學的模型,但提出了價格和工資黏性的理論,用以更新原始的凱恩斯主義,儘管 他們對原始框架的支持已經轉變為強調其持續出現特徵,而不是堅持其存在的本質。  6.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正統經濟學」,供給和需求+市場均衡解釋生產和分配,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是決策的最重要因素)  邊際革命促生了主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學」一詞來形容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用以對照之前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轉變就有如在當時數 學模型對於自然科學的影響。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供給與需求作為分析市場均衡下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模型,以此解釋產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經濟學,新古典主義重視的是市場的邊際 需求。到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遠離了古典經濟學以基數作為分析個體之間生產關係和社會總和利益的方式。  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新古典主義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構成了決策的最重要基準,例子之一是消費者理論分析價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數量。而在宏觀經濟學上,與凱恩 斯主義綜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的主流。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經常被稱為是「正統經濟學」,現代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雖然在許多方面也有改動或是重視不同的領域,例如計量經濟學、博弈論、對於市場 失靈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等。  7.當代主流經濟學(淡水學派PK鹽水學派,淡水學派弗里德曼給經濟滯漲開出了貨幣主義的藥方,鹽水學派支持政府干預)  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經常被二分為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大學代表的鹹水學派與芝加哥等內地大學代表的淡水學派(芝加哥經濟學)。  淡水學派(英語:freshwaterschool),又稱甜水學派(sweetwater school),197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總體經濟學思潮,主張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立場上接近於新古典經濟學,其主要成員 主要來自芝加哥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徹斯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因為這些大學皆靠近五大湖區,所以被稱為淡水學派。  與淡水學派對抗,支持凱恩斯主義、政府干預的總體經濟學者,則被稱為鹽水學派(英語:saltwater schools,又譯為鹹水學派)。這派學者主要來自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因為這些大學分別位於美國東岸與西岸,故稱鹽水大學。  芝加哥經濟學起源於1970年代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它直接挑戰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假設。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會使得物價提高,由此帶動產業僱用更多勞工以增 大產能,而更高的僱用度則會帶動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這使得原先支配宏觀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備受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芝加哥經濟學派和其衍生的貨幣主義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依據該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等人的說法,市場經濟在貨幣供給持平(亦即,沒有過多的膨脹或緊縮)的條件下, 可以自行調整供需。依據這種理論,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自由市場的活動。芝加哥學派以及後來小羅伯特-盧卡斯提出的理性 預期理論,大幅度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在宏觀經濟學的支配地位。現任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持弗里德曼解釋景氣循環說法的經濟學家之一。  米爾頓-弗里德曼基本上採納了許多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微觀經濟學概念並且將之現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張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要「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努力利用 既有資源進行可以最大化利潤的商業活動」,這一說法與亞當-斯密認為市場通過私利可以最好達成社會總利益的看法一致。  8.非主流經濟學  一些在主流經濟學以外的經濟學派和研究方式也對經濟學領域有重大和持續的影響,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洛桑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等。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平行發展的奧 地利經濟學派,便是衍生自邊際革命的重要人物卡爾-門格爾的理論,而其許多研究框架也與主流經濟學有高度重疊。  在宏觀經濟學上有顯著討論而自成一派的還包括了如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和供給面學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較不受主流經濟學討論的研究包括了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依賴 理論等等。  第三、經濟學未來發展應該包含的幾個特點  從經濟學的流派發展來看,我覺得未來經濟學應該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首先,無論各種學派討論的內容都圍繞生產、分配和消費展開。由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或者說新變數的產生,生產(或消費)的函數必然具有新的形式。例如,對於生產函數,土地的作用可 能部分被互聯網(虛擬土地代替),勞動力也更加的著重於具有更多的知識技能型特點,而企業家的精神雖然繼續強勢但橫向比較缺可能受到相對的弱化,資本的作用可能會繼續保持強勢。  其次,由於計算機技術和發展和數據採集能力的大幅提高,大數據分析經濟行為將成為可能。物理學和數學的工具和模型將更大範圍的應用於經濟學領域。生產函數、分配關係、乃至消費函 數都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來給出大概率的預測。  最後,經濟學研究的稀缺資源下的為誰生產、如何生產和怎麼生產等問題。經濟學理性人假設必然受到進一步的挑戰,取而代之的極可能是馬斯洛需求的函數效力分析模擬。也就是說,心理 學所描述的人的需要將有被量化於經濟學框架加以處理的可能。(揚利峰)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隨筆:回首2017年、展望2018年感恩可網
Future visions_參考閱讀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上證指數的八字:過去的印證與未來展望--劉鎮

TAG:經濟學 | 經濟 | 未來 | 概念 | 未來展望 | 溯源 |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