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尊這東西

自信、自尊這東西

李子勛

人類文化特別需要自信、自尊這樣的詞來促進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以此獲得勇氣去面對並征服複雜的外部世界。不過,刻意去否定或貶低不自信與自卑可能會讓人類失去更多。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 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 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象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釋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語confidence(自信)的解釋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找到文化差異。「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麼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嗎?英語的解釋要明確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擁有自信。討論自信需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構建詞語的同時也構建了人的內心真實,因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語詞既幫助人也限制人對問題的描述與分析。

自信與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文化覺得有必要把這種心境割裂為兩個面:自信與不自信,這種割裂逼迫人們採用對立的思維,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觀察方法。於是自信不自信從一種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不自信的。事實上看起來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樣子。

自信這種內心現實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飾人類對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懼。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須假定這個世界是可知的,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個,並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這個世界的。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面對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對生命現象在恆遠的時空中瞬息而過,我們內心知道世界是難以把握的,萬物的有序性只是在無窮的複雜、混沌、多樣性和無序中少得可憐的東西,且必須在局限的時空中這種有序才有意義。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因為不同的文化會構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擁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夢想,類似精神的自慰。

有時想一想大自然被人類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自信了。我們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資源的能力是無限的,自信自己的主義,於是便有了眾多的子孫,城市,侵略,奢華與赤貧。現在我們要來為我們的自信承擔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耗竭、貧窮、恐怖主義的沉重負擔了。自信的文化總是要否定和兼并其他文化,自信的國家總是要干涉別的國家,因為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慾望。在人際環境里,自信的人比較獨立,更少依賴別人,因此更具有進取和攻擊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願。在一個團隊里,一個自以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來不那麼自信的人去調和,不然團隊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樣讓人迷思的還有自尊。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志、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在我看來並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實,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裡的《皇帝的新衣》。心理學認為自卑心是一種內心的警覺,是一種創造的源泉與動力,自卑感讓人去追求成熟、優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爾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說:「人們所有的成長動力與行為目標旨在於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釋了自卑的人為何更易於趨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恰好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讓自尊這東西看起來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個人感覺,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種對自卑的平衡。自尊與自卑在心理動力特徵上具有非常的互補性,如同黑天和白晝。它們像錢幣的正反代表同一種內心情結的雙個面,本身密不可分。內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強,讓人以為他很傲氣。而內心驕傲的人,反倒喜歡錶現得謙和與忍讓,被人認為有君子風度。自尊、自卑是一種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給人的感覺缺少個性,做事也缺少動力。但自尊、自卑力量過強,卻又是災難性的。看看雨哥筆下《悲慘世界》中冉阿讓(馬德蘭市長)與小旅館老闆德納第夫婦,你一定會明白過度謙卑的人,隱藏著深層的敵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邊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讓,每天卻沉浸在對卑賤的恐懼和風暴般的自我懺悔中。所以,保持自卑與自尊的對應與適度是人生活之本。

與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莊稼。我們的文化認同莊稼的價值,卻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結果自尊、自信就成了無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類精神領域可靠的,賴以生存並維持生命張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類要保持謙虛地心態,對不知的東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種內斂的力量,克己、節制、隨同由此而生,這些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發的諸多情緒不適並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建構所致。文化讓人對自卑、不自信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構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沒有競爭力,最終是生活的失敗者。」文化用線性邏輯思維來定義這樣的心境,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並與環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這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使每個人不得不去掩飾,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許多內心焦慮來。

在某種意義上,自信與自尊意味著一種淺薄,很像無知者無畏。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勵志類書籍泛濫,不停的誇大兩者間的鴻溝,以為只要擁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實,沒有雞那來蛋呢!?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要重新來定義,並反思文化建構的時候了。近代神經生物學家對人類認知系統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信息接收、傳輸、採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信息,只讓允許的信息被意識感知到。」知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觸及的真實只是被文化過濾後留下的真實,那麼,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麼有底氣嗎?坦誠的認同不自信、自卑,並接納人在自然萬物中有極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才能夠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推薦閱讀:

因為有愛,所以自信
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最不自信女人的三種表現
【登攀節·名家講壇】聽張維為告訴你為什麼「中國人,要自信!」

TAG:自信 | 自尊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