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現代化對中國的啟示
日本教育現代化對中國的啟示
[提要]本文從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這一角度入手,分析日本學習歐美,快速實現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日本教育現代化中國 中國和日本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自近代以來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但從l 9世紀中葉至今15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和日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日本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邁入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被譽為「奇蹟」;而我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浪潮的衝擊,要在50年內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任務不能說不艱巨,不緊迫。 眾所周知,日本的現代化奇蹟來自於教育的現代化。 中國和日本的教育現代化同屬於後生外髮型,且起步時間大致相同,造成現今的不同發展狀況,究其原因是中日對待外來文化的不同態度使然。可以說日本教育的現代化道路就是不斷學習借鑒別國科學文化成果,並與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 一、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及主要成就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教育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成為其教育現代化的里程碑,逐步建立起日本的現代教育體系。 19世紀60年代,在西方列強掠奪威脅下,日本深認識到國不富民不強則國不興,於是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次改革明確提出「求知識於世界」,頒布了主要以法國教育制度為範本的《學制》,表現出日本學習西歐先進技術和思想的強烈願望。明治維新使日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歐式學校體系,而其中最大的成就是: (1)實現了普及教育,全面提高了國民素質。 日本在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初始,就已經意識到普及教育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為了普及初等教育,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教育費支出總額在1893--1的14年間增加了6.4倍,同時小學生人數增加到將近倍,小學增加了2795所。還規定義務教育年限為4年費用由國庫負擔,1907年又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為6年並獎勵普通平民就學,力求做到「邑無不學之戶,戶無不學之人」。1902年男女兒童就學率已超過90%,這時的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普及教育為日本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國民和勞動力,為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2)改造封建主義教育,提倡實學。 日本政府批判並著手改造「虛理空談」脫離實際的教育,提倡先教授日常需用的語言、書寫和計算方面的知識,再進一步教授各種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術,「人人都要立其身,治其產,興其業」,學校要給人立身處世的學問。高等教育機構的功能主要是專門教育,是儘快將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培養國家領導人和各領域的骨幹。此外還設立了一些私立的專門教育機構,如外國語學校、醫學校、東京法學校等。 雖然這一時期我國洋務派也設立了一些學習西方「經世致用」之學的學校,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30多所新式學堂,還選派幼童、學堂優秀學生赴歐美留學,但洋務運動—開始就受到頑固派的極力反對和重重阻撓,最後的徹底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洋務學堂雖然得到辦學的許可,但辦學思想僅僅是「中體西用」,即「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凌駕中學」,根本不願觸及封建教育的核心。這一時期也有學者意識到「開民智」的重要,但受教育仍是少數人的專利,普及教育還遠未進入,也根本不可能進入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視野。 第二次改革是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接受美國佔領軍的民主化改革,這次改革基本以美國的民主教育為模本,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進行徹底的清算。因而可以說第二次改革是個美國化的過程,使其教育實現了: (1)教育民主化、個性化。民主教育的基本點就是認個人的價值和尊嚴,教育制度要適應個人能力,日後的改革革除了過重的國家主義,充分尊重了人格和個性問題,實施「以完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 (2)教育法制化。日本改過去天皇敕令的方式為律形式,使重視教育的觀念用法律固定下來。1947年按日本國憲法精神頒布的育基本法》又被稱為「教育憲法」,是教育的根本法,確立了以法制校的開端,這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還頒布了學校教育法、義務教育國庫負擔法等等,為戰後日本教育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到70年代,日本的教育在化、平等化、統一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日本已經徹底實現了趕超歐美髮達國家的目的,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技術大國。然而日本也面臨著許多國際國內的新問題,一方面是刻板劃一、教育質量和利研水平低下、考試中心主義等「教育荒廢」問題,另一方面是國際化的快速進展、科學技術的急劇更新。這些因素促使日本進行第三次教育改革。這次改革不同於前兩次,它是日本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況下,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自覺自主地進行,因而有時間對本國的教育制度進行全面的反思,充足的討論。這次改革的成就表現在: ①重新重視傳統文化,弘揚民族自豪感,從西方化回歸E本化;②繼續鞏固、深化第二次教育改革確立的民主、個性化的教育原則:③朝著教育的多樣化、國際化、終身化方向努力。 二、日本教育現代化給我們的啟示 日本的三次改革,走出了一條教育與經濟同步發展,以教育推動經濟的發展道路,尤其是戰後,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走完了歐美髮達國家用200年才走完的道路這其中的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以教育立國。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對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用,向來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把教育看作是關係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因素。日本經濟能在戰後的廢墟上迅速騰飛,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躍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對教育的一貫重視,優先發展。日本政府先後頒布了一系列的學校令、教育法令來推動、保證教育的發展,即便是在國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也首先保證教育的發展。就在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文部省就發出了停止學生動員的通知,並採取儘快復校複課的措施,其對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同時,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也是很大的。明治時期日本不惜重金從西方國家聘請技術專家和教師以培養本國的科技人才和教師。 據統計,明治初期聘請的外國專家達8000人之多,東京大學創立時就聘請了20多名外籍教授,他們的月薪大多相當於日本部長的水平。1945一1953年的8年時間裡日本的教育經費增長了l0多倍,1965年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已佔年度財政支出的13.31%,這個比例是相當的高。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不僅是政府行為,而且是深入到每個國民的思想意識里。江戶時代民間初等教育設施「寺子屋」的普及就足以說明日本民間對興辦教育事業的熱衷。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國民儘管不富裕,還是自覺自愿地承擔教育費用。1929年的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幾十萬「缺食兒童」食不裹腹仍堅持上學。可以說,重視教育已成為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的共識,深入民族每個人的心裡。 (2)日本樂於學習接受外來文化。 日本對外來文化採取開放態度,積極主動廣泛地吸收。唐朝時中國文化大量傳播到日本,日本多次大規模派遣遣唐使、學問僧來中國學習,他們模仿、吸收了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字、藝術、衣食住行等;近代轉向學習西歐的先進技術和思想;現代又接受了美國的民主教育思想。 為什麼日本會形成開放型的文化形態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強烈的危機意識。日本不是文明的發源地,文化相對落後於周邊地區,是—個封閉的孤島,資源又極其匱乏,這一現實使日本人內心深處都深刻地感到危機的存在,日本官方和經濟界也在不斷的強化著這種意識。如1952年《日本學術研究》白皮書寫道「為真正徹底改變我國技術落後的面貌,除了大力發展作為其根本的科學研究外,別無他途」;1956年日經聯沉痛指出,如不及時改革教育,日本的科學技術「將落後於日新月異的國際水平,在與各國的競爭中必將成為落伍者,而遺恨於後代」。同時歷史上長期以來來自外國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和富裕,更促使日本在吸取文化方面形成「兼容並包」積極態度的良性循環。 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長期以來人們以此自居。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感,使中國在吸收外來文化上缺乏主動精神,而相比之下,日本反倒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到希臘羅馬教育傳統時指出:「這種古典教育享有這樣高的威信,以致它傾向於閉關自守,而僅僅勉強採納來自所謂精密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貢獻。」中國社會對待外來文化何嘗不是如此? 我國的文化向來是周邊地區學習、吸收的對象,向來是向外輻射型,而不是聚斂型,並樂於給予,以扮演大國的角色,基本談不上學習別國的利學技術,即使學習也是一些無關文化內核的東西,其功能只是拾遺補缺,從而失去了學習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並審視自我的機會。當外國文化打入門來,還頑強地認為那只是「雕蟲小技」,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更何況儒家傳統「重學輕術」思想在人們意識中根深蒂固,「術」是—般庸人、俗人所為,士大夫、讀書人恥為此等事情。 (3)日本善於學習外國文化成果。 日本既主動積極地學習外國文化,又不輕易丟掉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能巧妙將二者結合起來。日本對外來文化首先是模仿,然後加以改造、吸收,形成自己的特色。《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也指出日本「在科學界,與其說有創造陛和獨立陛,毋寧說大多數是『模仿型』和『吸收型」』。 首先,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模仿是有選擇的。從學習的對象來說,是經過了幾次轉換的,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極為繁榮,一旦衰落,日本轉而學習另一個強勢文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學習他國的價值取向:學習強者。從學習的內容來說,日本盡量學習有用的、先進的東西,而一些落後的,如我國的宦官制度和女子纏足等,他們是沒有引進的。 其次,日本對學來的東西能適當的加以改造,使之與本土文化並存不悖。日本的很多文化現象都能找到別國的影子,又與別國有不同之處。如根據漢字演化而來的平假名、片假名,模仿我國唐朝服裝的和服,儒家傳統與「和魂」結合的道德教育等等。日本明治維新頒布的第一個學制主要是模仿法國:8大學區中劃分中學區,再又劃分小學區,各大中小學區設大中小學一所。這一學制實施7年後就因要求過高、統得過死、廣大人民無法負擔教育費用而廢止。由文部大臣森有禮修訂的新學制考慮到了地方的多樣性和人民的經濟狀況,內容更切合實際,層次更豐富,銜接更緊密。以後又進行了幾次修訂,逐步建立起適合日本國情的現代學制系統,這個過程就是—個先模仿然後逐步改造的過程。 值得指出的是,前兩次改革所謂的「歐美化」並非是全盤西化,日本學習西方近代以來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並為其所用,同時對自己本民族固有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十分有信心,始終保持而不放棄。他們把西洋的技術、東洋的精神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當日本高叫「脫亞入歐」時,以森有禮、福澤諭吉所倡導的歐化路線與以元田永孚、茂樹所堅持復古路線也曾有過矛盾鬥爭,但「並不始終處於抗衡中,它們有時也相互讓步,處於共存狀態中」,在抗衡與讓步中,日本剔除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保存了其中珍貴的部分,同時也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達到歐美化和日本化的融合、統一。從日本的發展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並非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對頭,而是能夠交融、統,共同發展。 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因外敵入侵、國內封建勢力的強大與頑固及內戰連連,比起日本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艱難。 但近二十年來我國文化迅速繁榮,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現代化步入正軌,教育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重視,「科教興國」已擺到了戰略地位。要趕超西方發達國家,我們仍有許多東西要學習,而這之中最急切的就是要學習日本對外來文化樂於、善於兼收並蓄的態度和方法,充分利用人類現成的文化遺產來發展我國的現代化事業。
推薦閱讀:
※九州英數學館和早稻田文化館哪個更加好?
※關於日本大學院 汽車造型方向專業 參考學校?
※n1過了 7月去日本,有機會進明年4月大學院嗎?
※日本幼兒園裡4歲孩子的技能清單 (不管你幾歲都要核對一下,說不定連4歲小孩都不如)
※日本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