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養生智慧
2014-03-03中國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中國最大傳統文化學習平台
分享智慧,傳遞幸福!
【養生三字經】
吃洋蔥,腦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鮮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壓。
吃辣椒,消脂肪。
烏龍茶,減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氣血虛,吃荔枝。
葡萄甜,補血源。
要潤膚,櫻桃補。
常吃棗,不顯老。
燕麥湯,皮膚光。
食蜂蜜,皮膚細。
蘿蔔湯,治胃脹。
枇杷果,治咳嗽。
吃苦瓜,胃火下。
吃芝麻,養頭髮。
要安神,吃棗仁。
要健腦,吃核桃。
吃蘋果,益補腎。
養生經,要記清,
身體好,幸福定!
1、枸杞子:嚼服枸杞口中津液長生,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促進 肝細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之功效。
2、揉眼:自尋手部柔軟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進眼周血液循環,可明目、醒腦,還兼具美容作用。
3、要多吃五穀雜糧——玉米、蕎麥、燕麥、小米(有安神促進睡眠的作用!)
4、黑木耳——治肺炎,治心腦血管病,調節血液粘稠度!能凈化血液,輕身強記,腦動脈粥樣斑塊。
5、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劑,用小布袋子裝起來,放在廁所、廚房或者是冰箱里,能起到除異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6、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7、給女人帶來福氣的大穴。它位於外踝前側約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極易辨認,可以用壓痛法取准,也就是哪裡最敏感、最痛就壓哪裡,每次按8分鐘,酸脹感越強烈越有效。
8、指甲半月板過大,面積超過2/3,說明患高血壓的幾率大。.指甲有黑斑,說明血脂高。
9、再沒有比「雞內金」更金貴的補品了, 雞內金是調治積食的特效藥。雞是雜食動物,它吃穀物、草籽,也吃蟲子。而雞是沒有牙齒的,吃什麼都是囫圇吞棗,全靠胃來消化,可見雞的消化功能很強大。所以,吃雞的補益作用主要就是補脾胃。
10、多吃洋蔥預防骨質疏鬆。
11、骨質疏鬆可適量吃堅果。
12、飯後吃個梨,排除毒素,助你更健康。
13、大棗 山藥補脾胃。
14、番茄紅素能防腫瘤。
15、小孩九個月以後用學步車。
16、高血壓喝橘子汁。
17、桂圓枸杞茶可治療乾眼症 。
18、牛蒡榨汁清腸 。
19、每天補充10mg葉酸有效預防冠心病。
20、治水腫: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各30克,水煎服。
21、治老年人耳聾:狗肉250克,馬豆60克,同燉爛,早晚分2次食 完,連食數周即愈。
22、明目:霜桑葉、菊花各6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副6克,白開水送服。
23、口苦:服用龍膽瀉肝丸
24、鈣補不進是脾腎的功能下降,平時要注意調理脾腎。
25、改善50歲女人的失眠——牛黃清心丸、加味逍遙丸、棗仁安神 丸。
26、改善50歲女人的缺鈣——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健脾丸。
27、女人生孩子是一個傷腎的過程。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25-30歲。
28、口臭:服用清胃黃連丸;常吃苦瓜炒西紅柿。
【對症下藥篇】
1.心動過速(心跳過快)往往是心氣虛的前兆,應注意休息,調整心態,伴氣短、乏力的可泡服西洋參片、人蔘片或生脈飲口服液,不緩解者及時就醫。
2.心動過緩(心跳過慢)多是心肌炎後遺症,如伴乏力、氣短胸 悶,要停止劇烈運動,泡服人蔘片及服丹參片,如不緩解者應就醫。
3.心氣虛的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脈快或慢。如伴心陽虛則手足冷、畏寒、面色白。心氣虛者可用:人蔘、黃芪、肉桂。
4.心陰虛的表現:心慌、心煩、頭暈耳鳴、舌質紅、脈細數。心陰虛者可用:桂圓肉、大棗、蓮子、麥冬。
5.肺氣虛的主要表現有氣短、咳嗽、痰清、乏力、自汗、脈弱,舌 質淡白。肺氣虛者可服冬蟲夏草、黃芪、沙參。
6.肺陰虛的主要表現為氣短、咳嗽、痰稠、咽干、舌質紅、脈 數。肺陰虛可多吃百合、山藥、杏仁。
7.脾陰虛的主要表現有口乾、作嘔、食少、便干、舌質紅、脈細數 。
葯食同補:可用麥冬、山藥、粳米。如感覺自己消化不良、腹 脹、不思食等,飯前或飯後可服用山楂、炒谷麥芽、炒雞內金。
8.肝氣虛:第一表現是疲勞,其次是頭暈,兩脅不適,脈無力。正能量微信:caz881用柴胡、薄荷、蘇葉可舒肝鬱,防氣結,肝氣虛重的可用人蔘、黃芪。
9.肝陰虛:主要表現為頭暈目花,四肢麻木,筋絡不疏,因為肝氣虛失於營養之故,還有煩躁易怒、脈細。可用當歸、動物肝臟、枸杞、阿膠。
10.腎陰虛的表現有: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咽干、舌質紅、脈細 數。葯食同補用枸杞、熟地、桑椹。腎虛不納氣的人多伴有腎陽虛的癥狀,所以溫腎陽很重要,可服用金匱腎氣丸。
☆啟迪人生,分享智慧☆,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朋友學習,更多精彩分享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平台,
推薦閱讀:
※新春飲食養生原則
※女人喝粥最養人 推薦8款養生粥
※夏日養生:怎樣姿勢睡覺,才能陽氣十足?
※關於姨媽期痛經還有各種經期的養生大法,轉發給你所有好閨蜜吧!
※立冬後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