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記憶可以存儲備份了,是真的
一年一度的美國SXSW科技大會一直被認為是前沿科技的展示平台,在今年的SXSW大會上,南加州大學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在對猴子、老鼠的實驗中,通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記憶「幾乎完美」的轉換,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
人造海馬體?人腦記憶備份?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人類意識永存?是不是聽起來很玄妙?
首先我們先來弄清楚,人的記憶是怎麼產生的?
△ 海馬體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形結構的內褶區
△由於形狀和海馬相似,因此被稱為海馬體
說到記憶,就不得不提海馬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如果一個記憶片段,比如一個電話號碼或者一個人在短時間內被重複提及的話,海馬體就會將其轉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
所以,海馬體是人類大腦中負責將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轉換的部分。此外,海馬體還具備「檢索」功能。科學家指出,海馬體負責幫助大腦建立信息歸檔系統,並在需要的時候,快速將有用信息檢索出來。
匈牙利神經學家喬治-布扎克在2006年出版的《大腦的節奏》一書中指出:「如果將大腦皮層想像為一個巨型圖書館,那麼海馬體就是其中的圖書管理員」。海馬體一旦受損或病變,會使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癲癇、帕金森、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等疾病。
接著我們來解釋,Berger教授是怎麼實現人腦記憶備份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
Berger教授團隊首先對一隻植入晶元的猴子進行訓練,讓它在30秒內選擇正確的按鈕,然後將晶元複製到另一隻猴子腦內,第二隻猴子同樣做到了訓練後才能完成的事。
Berger教授表示,這種複製性在猴體的效果接近完美,而在人體正確率目前為80%(目前該項試驗在八名癲癇患者身上已經試驗成功),他預計未來有完善到極高精度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大腦已經能夠接受晶元作為替代物或者記憶模塊。
那麼,Berger教授的研究可以治癒大腦疾病嗎?
可以肯定的是,Berger教授團隊的研究對人腦工程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但是尚無確切的證據證明,晶元可以完全替代海馬體,或者對受損海馬體有修復作用。那麼能否適用於臨床,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等疾病,還未可知。
「人類意識未來有望永存」前路也困難重重。技術上的難度不容小覷,一個多世紀以來對大腦的探索才剛剛觸及這個巨大科學挑戰的表層。倫理方面的擔憂也不言而喻,已有群體擔心,此設想實現會產生「讀心術 」,「大腦被控制」等疑慮。
新聞多看點人類頭腦工程對大腦的科學研究,是對人類自身最大的挑戰,一直處於自然科學的最前沿。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怎樣控制運動,乃至我們的記憶、意識、思想和智力是怎麼產生的,這些都屬於腦科學的研究範疇。
腦研究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熱點, 越來越多的政府、 組織和科學家呼籲加強腦的研究,繼2013年初歐盟投入10億美元的「人類大腦計劃」、美國投入30億美元的「大腦基金計劃」之後,「中國版人腦工程」計劃也成為國內科學界未來關注的重點。
「人腦工程」計劃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實現「模擬人腦」,比對生物學數據並與全世界科學界共同分享資源。使神經學家能夠將基因、分子和細胞與人類認知和行為連接起來;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針對目前無法治癒的大腦疾病開發新療法。
在未來,有了比較精確的人類大腦活動圖以後,醫療專家就可以把患者的腦部活動狀況與資料庫中的大腦活動圖進行比較,這就使醫生可能檢測出病人大腦里的關鍵差異,從而診斷出疾病並進行治療。另外,它還將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更大進展鋪平道路。
我國在人腦科學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提速。2014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決定實施卓越創新中心建設計劃,首批5個卓越創新中心將於近期正式啟動實施,其中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位列其中之一,標誌著中國國家層面科學院將進軍人腦工程領域。另外,「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了一批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其中,重大科技項目有6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位列其中。
內容參考:中國知網《全球腦研究計劃與展望》
推薦閱讀:
※秋的記憶
※倫敦,令人搖頭的記憶
※寶寶打針會有疼痛的記憶
※【引用】記憶中的老影星之八十二影壇常青李麗華
※人類記憶的邊界在哪?